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1  沁园春雪

【教学构想】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率部准备渡河东征。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这之前的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在此期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向毛主席“索句”,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雪》赠给他。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由此可见,这词的写作、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大到巍巍乎惟此为大的崇高感。那起伏不尽的群山,巨大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生命力如此旺盛,而且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覆盖在头顶上的那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这里有一种“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超越一切的力量,融合着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令人感奋。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似排山倒海,似雷霆万钧,这里,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这里,仿佛一个历史巨人以他响彻太空的声音,在向全世界宣告: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代表蒋家王朝,一定要垮台,要灭亡。而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体人民。因为他们是较之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英雄更为伟大的英雄群体。他们肩负着改造旧世界的宏伟使命,这种崇高美的形象,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伟大动力。

    这种笼罩古今,具有黄钟大吕气势的豪放词作,非伟人不能这样雄视千古,它的崇高美,威震千古,彪炳千秋。怪不得当年吴祖光将其称为“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怪不得当年此词一发表,就遭到了蒋介石纠合国民党上层人物和走狗文人发动对此词的围剿;而重庆进步人士与反动文人政客之间围绕此词所展开的一场斗争,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3.学习初步赏评诗词。

[教学重点]

  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安排]  2课时

    1.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内容.联想想象,品析语言。

    2.试当“导演”,设计镜头。

    3.背诵比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师: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称。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咀嚼。毛泽东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在临床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的默诵吟哦、写诗填词。泱泱诗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雪》。

    (七年级的学生接触古典诗词不多,对此的兴趣爱好尚未形成,对毛泽东的了解恐怕也只停留在政治家的层面。设计这段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了解毛泽东作为古典诗词爱好者和伟大诗人的一面。)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教师范读或放范读录音两遍,第一遍,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沁qìn  莽莽mǎng 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sāo  还看今朝zhāo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的范例。)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著名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也能得到感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能够在此有机融合。)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相应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词的内容,也应帮学生建立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历史知识丰富的同时为学生不完善的介绍作补充。)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6.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或片面或肤浅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的思维,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

    7.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的毛泽东,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式,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毛泽东感慨万千,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具体。“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8.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9.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避免学生形成只会说空洞的套话的习惯。)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用朗读表达对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1.每个人自由朗读课文,为在全班展示读作准备。

    2.请几名学生朗读,然后自评、他评优点和不足,在纠正读和模仿读中明确朗读要点。

    3.小组讨论设计全班分部表演读(轮读)。

    4.全班交流,确定轮读方案和领读人选。

    5.全班合作朗读,要求读出豪迈的感情。

    (通过朗读回忆、巩固上节课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兴趣,朗读的知识、方法在实践中揣摩、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二、品味、赏析词语。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但没有一个“白”,请问作者用了哪些词表达洁白?

讨论明确:冰、雪、银、蜡、素

    2.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简单知识七年级上册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应该不陌生。)

    写景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态。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广阔,气魄宏大。“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一片。“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顿失”是“顿时失去”的意思;“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评论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激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的雕”的“略输”“稍逊”都是稍微差一些,意思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显不足,用词却富有变化。  “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判要严厉一些。

    (这首词值得品析的地方很多,从词语开始,是本着从小处着手,从简单处起步的原则,圈定了词语这个范围,学生思考的方向清晰,可以避免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局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多一些指导,为下一环节的多角度赏析作好思维方法的铺垫。要注意的是,学生不可能说得面面俱到,教师不必强求。)

    三、多角度赏析

    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

    参考:A.妙就妙在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虚实结合: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动静结合: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纵横结合: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B.妙就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

    比喻兼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拟人: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C.妙就妙在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D.妙就妙在跨越时空的纵横驰骋

    时间:从秦、汉、唐、宋、元到当代。

    空间:从千里大地到万里长空,从长城黄河到雪山高原。

    E.妙就妙在雄壮豪放的崇高美

    “千里”、“万里”、“长城”、“大河”、“高山”、“高原”这些高大雄伟的形象衬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豪放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种雄壮的情感,衬托现实的“英雄人物”,产生阳刚之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雄视千古,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形成彪炳千秋的崇高美。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通过相互补充进行全班合作。)

    四、试当“导演”,设计镜头

    1.这首词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同学们,如果让我们当一个导演,为《沁园春  雪》设计几个“词TV”镜头,那么怎样拍能够表现出这首词所表现出的魅力?

    教师说明一些术语:特写、远拍、近拍、摇拍、闪回、蒙太奇、字幕等摄影术语。

2.四人一组讨论、设计,教师提问并修正:A.毛泽东“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中景、侧拍;脸部特写、沉思状;道具香烟的使用……)B.北国风光景(远拍、近拍、特写、摇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黄河、山、原的表现……)c.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化出、闪回;历史资料的掌握;革命斗争生活片断剪接;快镜头……)

    (用影视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转化成视觉形象,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深化学生的感悟,又是对寥寥数十字的诗词意境的拓展。)

    五、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当堂背诵,趁热打铁,有利于仍沉浸在词的情感氛围中的学生带着理解和感悟记忆积累,应该比课后背诵效果好。)

【教学后记】

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两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还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作者,正站在北国的高原上远眺,努力展开想象去描述自己“望”到的景象,这样就跳出了对字面意思的咀嚼.而去感受那在词中言虽尽却意无穷的宏大壮阔的景象和境界。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讨论设计轮读,全班分角色朗读,使学生热情高涨,营造出了浓郁的诗歌氛围,为下面对语言和意境的赏析作了极好的铺垫。而当导演为这首词设计“词TV”,描写词中的风景,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调动了学生形象思维积累。形式的新颖,必将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思维的活跃。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多角度赏析,让学生以“《沁园春  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把对思想内容的感悟和对表现手法的了解结合起来,也是对这首词的特色进行整体性的观照,重在品与赏。设计“词TV”的形象性就更强,虽然只选取几个镜头设计,却是学生自主选择、设计的,可以想象学生选择的自然是他们感受最强烈的,品得最到位的,悟得最深刻的。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两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尤其是第二课时的内容过多,没能从容完成,留下遗憾。

12   芦花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习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1)芦(   )(   )(2)冀(   )(3)(   )子(4)寒(   )(   )

(5)(    )(   )角(6)清(   )(   )(7)仄(   )歪(8)蹿(   )

(9)莲(   )(   )(10)丝(   )(   )(11)穿(   )(   )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3、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在教学上将重点抓住人物来进行分析,通过阅读引导,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人物塑造与分析的方法,在人物分析的同时,对环境描写,氛围营造等进行一定程度分析。教学时要牢牢的把握老头子这一主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讲授时可以用《最后一课》为参考)。

二、分析课文: 

(一)整体把握: 

1、人物要素: 

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2、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3、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4、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二)把握文章的结构: 

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是芦花荡。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1~8段) 

这是在敌人炮楼监视下的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只有到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而白天都躲避炮火去了。由自然环境写到社会背景。敌人严密地监视着苇塘,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抗日队伍送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出来。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负责“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的年近六十岁的老艄公。在简洁地描写他的衣着、外貌时,着重点出了他那“尖利明亮”的眼睛——这是他完成任务特别重要的条件之一;介绍他的任务和工作范围时,特别强调他“不带一支枪”就能“一切保险”地完成任务。这给故事的曲折发展和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这一层讲述老艄公元把鬼子引进芦花荡的木桩圈里,让一只只复仇的钩子穿透敌人的腿;他举起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场不用枪的战斗,充分表现了老艄公巧妙的战术、高超的本领和机智勇敢、自尊自信、乐观豪迈的性格。 

三、请自由细读文章, 准备复述故事。 

1、口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2、分小组总述: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3、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 

 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 

 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板书:《芦花荡》——孙犁 

一:环境: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根据地的芦花荡 

人物:老头子(年近六十,神出鬼没) 

二:介绍故事 

开端:(9 ——19段) “护送” 

    发展:(20——54段) “受伤” 

高潮与结局(55~63段):“复仇”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小结上文,转入新课。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一)分析地一段: 

1、第一段主要反映了什么?

答: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对我军根据地的严密封锁。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 

2、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为什么? 

答:不可以,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答:这是自由的生灵,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答.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二)分析老头子形象: 

1、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我们的军队是否被困死了?从文章里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没有,“半夜以后,小船又飘了回来。”(“飘”字的运用有何巧妙之处,请你简单的加以分析。(飘这个字眼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船的轻快,表现老头子在敌人严密的封锁小神出鬼没的特点。) 

2、文章到此自然的引出了主人公:老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一起来加以分析: 

(1)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精神矍铄。 

(2)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纪?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但他却像青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3)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4)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过于自信的性格特点。 

(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答:“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6)“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独自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二、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一)分析第一部分:“护送” 

1、这一层讲述老艄公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老艄公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两个孩子睡不着,小女孩趴在船边淘水玩,洗脸、洗头。这里埋下伏笔,舀动水的声音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呢? 

(环境描写:小女孩趴在船边戏水,使情节有张有弛,时见波澜) 

2、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大女孩为什么要吆喝制止小女孩洗脸? 

答:现在正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应该提高警惕,避免惊动敌人。 

3、你是如何认识大菱和二菱这两个女兵的? 

答:年纪小,天真活泼,又相互关爱,而且还很勇敢。

4、老头子对小孩子的态度:喜爱。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二)分析第二层:“受伤” 

果然,敌人的探照灯照到了两个女孩子的脸上,紧接着就是一阵扫射,大女孩子负了伤。老艄公知道后“顿时失去了力量”,表现了他的内疚心情,他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而无颜见他人了,万箭穿胸般痛苦。于是自己立下誓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以充满自信的复仇誓言来安慰女孩们,也安慰自己“受了轻视”的心。 

1、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答:“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2、找出老头子的动作描写: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