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设计说明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是选于本单元的一篇赠序。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学习本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讨论,了解作者及文体;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本文的对比、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学习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教学时,可采用诵读法复述法品读法等相结合展开教学,也可直接采用讨论法组织教学。(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的对比、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学习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方案一:以古代一些经典的 “嗜学”故事导入。通过故事的交流可以引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期待。 例: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人们“嗜学”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你能讲述一例来与大家分享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讲述古人的“嗜学”,让我们一起走进《送东阳马生序》。 方案二:从简介作者宋濂的生平引人,引起学生对宋濂学习精神的敬佩之情,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方案三:由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苦乐观引入通过短时间的争辩,水到渠成的引入到文中的苦乐观。 2.教学切入点: 方案一:从讨论文章的主旨切入。 宋濂幼年求学时的条件是那样的艰难困苦,最终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当今太学生处于优越环境却业不精,德不成,何也? (引领学生深人文本,把握全文的脉络:作者年少时求学艰难,但其用心诚恳专一,只觉“以中有足乐者”,因此业精德成。) 方案二:从文章写作目的切入。 作为明代的“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何以屈尊降驾,为一个区区后生写赠序?在赠序中,作者虽没有以尊长的教训的口吻来大做文章,却收到令人服膺的效果,其奥妙何在呢? (让学生反复咀嚼,吃透文本,就能感受到宋濂不是以长辈和重臣的身份在说教,而是以先贤、学者的情怀感受到马生的求学精神和敦厚人品,并发自肺腑的现身说法,以叙事代说理,融情于事,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3.重、难点的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本文阅读的重难点: 作者幼年时的学习条件怎样?而今的太学生的学习环境如何?二者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其目的是什么? 我们将如何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苦与乐”? 4.学法指导: ①诵读法。本文文质兼美,表达上繁而不密,疏而不松,情感上细而不密,略而不空,可谓是字字玑珠,句句真情。通过反复诵读方能品味其中之妙处。教学中,应考虑将诵读贯穿始终,个别读,集体读,分组读,分段读,读出其中道理,读出其实其中真情。 ②讨论法。本文是以篇自读课文,同时其中内容又与学习密切相关,有许多问题值得学生讨论探究:设身处地地想:宋濂幼时求学真可谓艰辛,为什么他还觉得“以中有足乐者”?你从中能得出苦乐的产生之由或苦与乐的辨证关系吗? ③比较阅读法。由于本文在写法上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所以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把握文章。如:文章是通过哪些方面来体现自己当年学习条件同当今太学生有差异?从全文看,他们仅仅是在学习条件上存有区别吗? 五、拓展延伸: 1. 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韦编三绝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画荻教子 2.学完本文,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条件、自己的收获及现实意义。 《少年爱因斯坦》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学情预估) 《少年爱因斯坦》是安排在人物传记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文从文体上看是他传,文章所传的人物是外国的著名的科学家,虽然篇幅较长,但由于所传人物是学生较熟悉、较敬佩的人,文章语言也自然平实,因此,学生对文章较为喜欢。本文细致而自然地叙述了爱因斯坦从1岁到12岁的学习经历,着重凸显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少年时期的一些突出特点。我们不妨顺由编者的意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去把握文中爱因斯坦的具体典型事例,去归纳爱因斯坦小时候的学习特点,进而去学习爱因斯坦身上具有的优秀精神品质。 二、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选取所喜爱的,准备在课堂上复述。 (二)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述有关爱因斯坦故事导入新课。 相关资料:《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文章题目是《少年爱因斯坦》,浏览全文,文中具体地写了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哪几件事情? 2.所写的事件分别体现所传人物哪些方面的特点?(小组讨论,个人发言) 板书: 3岁:陶醉于钢琴曲(音乐早慧) 4~5岁:迷住“罗盘”(寻求自然) 5岁:被老师认为反应迟钝(独立思考) 6岁:要求拉小提琴 7岁:还没学会说话 10岁:反对暴力专制制度(反对暴力) 12岁:阅读书籍证明数学定理(爱提问、刻苦钻研) 3.归纳起来看,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爱因斯坦小时候最大特点就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4.从前边的分析来看,本文是按什么思路和主旨行文的? 本文以时间为序,将爱因斯坦少年时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连成文,揭示了积极、自主学习对一个人成长十分有利的道理。 (四)品味语言,精析文本。 1.文章在刻画爱因斯坦时,着重在于描写他的“眼睛”,找出文中的这些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①“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他那小脑袋一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得多认真啊!可他的小嘴为什么不说话呢? 小阿尔伯特长得很不匀称,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因此家人担心他是低能儿,但“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又给人以希望:还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②只见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呢。从那变化的眼神和表情中,显然被其中的音乐陶醉了。难道他理解了吗? 三岁的阿尔伯特,能够被音乐所吸引,“闪着聪明的眼睛”“认真地听”,并且“眼神和表情”随着音乐而变化,说明他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表现出了他在这方面的早慧。 ③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玩,这个小玩艺可把他迷住了。他爱不释手,把盘子转过来调过去,可那根针仍然指北。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 “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写出了这孩子与众不同的一面。 ④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12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一个叫塔尔梅的大学生见到小阿尔伯特“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时,就断定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果然,小阿尔伯特对大学生所教的物理学表现了不可遏止的热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对一个人眼睛的描写可以起到表现一个人心灵的作用。 2.课文中有不少句子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找出这些句子加以体会。 ①尽管如此,这个小孩子对音乐的早慧却使他的母亲大为吃惊。 ②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 ③在这期间,使少年爱因斯坦头脑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他自身的力量,还有一种外来的因素。 ④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叔叔每次来都给他讲讲代数和几何。 (五)拓展延伸 1.你对少年爱因斯坦做的哪件事印象最深?这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2.本文在突出爱因斯坦时,善于画他的“眼睛”,请你给你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画眼睛”。 (注:《少年爱因斯坦》的教学设计已在《语文建设》第206期上发表;《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也将在《语文建设》上发表。)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