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岚嵋

【教学目的】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四、背诵课文2—5段。

【教学设想】

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阅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三、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四库全书总目》谓 “勃文为四杰之冠”。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2、写作背景

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另说此文应为“二十六”岁时作,似以此说为是。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公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下了《滕王阁诗序》。

3、关于滕王阁

“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之一。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诗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二、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基本流畅。

三、检查朗读情况。

1、找学生读,正音。

2、朗读指导:句子节奏划分

节奏的划分,关系到诵读时语气的准确性。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如:豫章/故郡。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②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③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④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③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④都督/阎公/之雅望。

3、再教师范读。4、学生齐读(或自由读)。

四、理清结构,把握段意。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同时交代了自己有幸参加盛宴的情况。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写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作业

1、 熟读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1—5段,背诵第2—5段。

二、重点语句分析。

【教学步骤】

一、检查朗读情况:准确、熟练。

二、翻译并分析第1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1段。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3、朗读第1段。

三、翻译并分析2—3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2—3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2段写滕王阁在山水之间。

(2)第3段登阁远望所见山川之美。

(3)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

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同时,“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一句中自成对偶,叫“当句对”,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朗读、背诵第2—3段。

四、翻译并分析4—5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4—5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4段写宴会盛况,兴尽悲来,感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兴因何来:“爽籁”、“纤歌”、美酒,文士相聚,“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贤主、嘉宾)。

悲从何至:可知而不可更(盈虚),不可至(南溟、北辰),不可越(关山),不如意(仕途“失路”),聚短终散(萍水相逢)。

(2)第5段言自己虽遭时命之穷,但正因之以自励,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3)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4)学习+创新,写出好的语言。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庚信《马射赋》)

“旌旗共云汉比高,锋锷与霜天比净。”(王应麟《困学纪闻》)

“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兰桂分丛。”(《唐德州长寿寺舍利碑》)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班固《后汉书·马援传》)

(5)“四韵俱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3、朗读、背诵第4—5段。

五、作业

1、 背诵2—5段。

2、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6—7段。二、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的写作特点。三、积累实词义项及虚词用法。【教学步骤】

一、 查2—5段的背诵情况。二、翻译并分析6—7段。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6—7段。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6段自述身世及怀才不遇的苦闷。用了大量的典故,涉及到大量的人物:终军、班超、宗悫、谢玄、孟母、孔鲤、杨得意、司马相如、钟子期、俞伯牙。可见,要想写好文章,要多读,要积累。要“厚积而薄发”。王勃不是典故、人物的堆砌,而是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两者有机结合。光积累还不行,还要会用,为我所用。

(2)第7段回应盛宴,答谢主人阎公,收束全文。3、朗读、背诵第6—7段。

三、关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句为主,但常常夹有杂言。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四、写作特点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五、检查课后练习三、四的完成情况,讲评。

六、作业

1、 默写2—5段。

2、 做“基础训练”。

作者邮箱: yqy741204@126.com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