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自学辅导与训练(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陈顺华

一.元杂剧与关汉卿:

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1)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2)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3)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4)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5)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 )生卒年不详。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二.预习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盗跖(zhí) 嗟怨(jiē) 前合后偃(yǎn)

B. 罪愆(qiān) 衔冤(xiān) 湛湛青天(zhàn)

C.错勘(kān) 亢旱(kàng) 苌弘化碧(cháng)

D. 埋怨(mái) 尸骸(hái) 哥哥行(háng)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B.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C.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D.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 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 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 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4.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5.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

答案:1、D 2、D 3、 A 4、 C 5、B

三.理清本文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四.赏析第一部分:

1.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

2.《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3.“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五.赏析第二部分:

1.朗读第二部分。

2.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提示:因为她不愿见到婆婆,怕引起婆婆伤心。这表现了她性格中善良的本性。)

3.作者为什么要表现窦娥善良的性格?

(提示:窦娥的善良更显出冤屈之深,为后文的反抗精神起积淀作用。)

4.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提示: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

5.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①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③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④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6.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六.赏析第三部分:

1.“无头愿”是什么意思?

(提示:意思是说自己的誓愿无根无据,但正可以表明其冤情。)

2.“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3.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

4.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可以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5.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提示: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6.“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7.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提示: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七.窦娥的人物形象:(根据赏析概括)

八.概括主题:(根据赏析概括)

九.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十.写作特点: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十一、结构如图:

1.不分好歹

一.指天斥地 (怨) 2.欺软怕硬 (对封建统治者的否定)

3.错勘贤愚

1.避见婆婆

二.决别婆婆 (悲) 2.倾诉真相 (淳朴、善良的心灵)

3.微薄要求

1.血溅白练

三.三桩誓愿 (愤) 2.六月飞霜 (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3.亢旱三年

跟踪训练

1. 字词正音:

亲眷( ) 嗟( )怨 杳( )无音信 嘱咐( )( ) 尸骸( )

负屈衔( )冤 古陌( )荒阡( ) 应验( )( ) 甘霖( )( )

2. 字形比较:

错勘 前合后偃

戡乱 围堰

斟酌

难堪 暑气暄

桑椹 喧闹

湛湛青天 煊赫

3. 词语补注:

① 亲眷:

② 嗟怨:

③ 杳无音信:

④ 尸骸:

⑤ 负屈衔冤:

⑥ 古陌荒阡:

⑦ 甘霖:

⑧ 应验:

4.课内语段阅读

[滚绣球]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作恶的享富贵寿又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解释文中加点词

a、合 b、糊突 C、错勘 d、怎生

(答案:a应该 b混淆 c错误判断 d怎么)

(2).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对死亡的悲痛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答案:D。本段文字从修辞格来看对偶、对比、借喻、借代均有。“清浊”为借喻,“盗跖”“颜渊”为借代;从思想内容来看有悲愤、有控诉、有反抗、有否定。A错在“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B错在“对神权的否定”,C错在“对死亡的悲痛感情”。)

(3).这节文字中人物的情感的变化,请各用二个字来概括

① ② ③④⑤⑥ ⑦

(答案:①希望 –②困惑 –③④⑤⑥ 控诉 – ⑦怨叹)

(4).请指出文中几处与原文不符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答案:“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作恶的享富贵寿又延”应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5).《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答案:《古》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本在第二句则是对天的面对面的指责和否定。总之,相比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这些,正是《古》本的不足之处。)

2. “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试简要分析《汉书》中“东海孝妇”和《窦娥冤》中的“窦娥冤”两者人物形象有何区别?

(答案:《汉书》中“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而《窦娥冤》中的“窦娥冤”敢于反抗,不畏强权。思路:要注意《汉书》中只是叙事,并未刻划人物性格,特别是“孝妇自诬服”,显然并未积极为自己申辩和反抗。)

7.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8.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典型题例

例1 关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在金宫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

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

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

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

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

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拆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

曲子用一个宫调。

(解答〕D。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例2《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

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解答]《古》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

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本在第二句则是对

天的面对面的指责和否定。总之,相比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

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这

些,正是《古》本的不足之处。

例3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三桩誓愿典出于《庄子》、《太平御览》、《汉书》。

B.三桩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性格达到了顶点,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

氛达到了最高点。

C.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

[分析] 三桩誓愿中没有体现主人公身上勤劳、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

[解答] C

知识掌握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人物和典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望帝啼鹃 苌弘化碧 六月飞霜 亢旱三年

A 杜宇 苌弘 窦娥 东海孝妇

B 邹衍 苌弘 杜宇 于定国

C 杜宇 窦娥 邹衍 于定国

D 杜手 苌弘 邹衍 东海孝妇

3.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外 ②云 ③净 ④科 ⑤唱 ⑥卜儿 ⑦鲍老儿 ⑧倘秀才 ⑨叨叨

令 ⑩正旦 ⑾正宫

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⑾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C.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⑾⑩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⑾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刽子磨旗、提刀:摇旗;②锣三下科:戏剧称角色动作叫“科”,又称“介”;③行动些:行动起来;④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这边那边,这里那里;⑤不提防遭刑宪:拷打;③兀的不痛杀我也:这;①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每,常常,往往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⑦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⑥⑦

5.对元杂剧四大家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的主要作品除了《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作品外,还有著

名的《桃花扇》。

B.《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他的《天净沙·秋思》也是元曲中的小令珍品。

C.郑光祖的代表作品是《清女离魂》。

D.《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

能力提高

6.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理解正确的项有(不限一项)()

A.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显示窦娥冤情的深重和其

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

B.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剧作家虽然同情窦娥的不幸遭遇,但又无法

实现其愿望,只好用迷信的手段处理剧情,使其冤情感动天地,从而得以深刻地

体现。

C.意在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暴露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

无处申诉、昭雪的现实。

D.窦娥的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与刚强的性格产生了惊天地动鬼神的超自

然力量,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舞台上得以应验,伸张人间正义,表

达了广大人民群众昭雪冤情,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7.阅读《滚绣球》,完成文后题目。

[滚绣球]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

辨,可怎生糊突出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作恶的享富贵寿又延。

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

地!③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①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①[滚绣球〕是()

A词牌 B宫调 C曲目 D曲牌

②解释文中加点词

a、合 b、糊突

C、错勘 d、怎生

③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

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

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

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

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④这节文字中人物的情感的变化,请各用二个字来概括

⑤清指出文中几处与原文不符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延伸拓展

8.阅读下面两段文,选出关于这两段文字的正确说法()

①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

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②讨租讨租,要帐要帐,我有四件宝贝身边藏,一支香来一支枪,一个拐子一

个筐,见了东家就烧香,见了佃户就放枪,能拐就拐,能诓就诓。

A.上面两段话分别出自《窦娥冤》中的窦娥和《白毛女》中的黄世仁之口。

B.《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元末明初人;《白毛女》的作者贺敬之,是当代剧

作家。

C.《窦娥冤》是杂剧,属于戏曲,悲剧;《白毛女》是歌舞剧,也是悲剧。

D.上面两段话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呼告、对偶、谐音双关、借代等。

作者邮箱: CHENYIXIAO168@163.COM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