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6、诗 两 首 【三维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理解诗歌的形象; 2、学会结合创作背景体味诗歌的情感; 3、领悟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一、 导入、板题、 作者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作个小测试,比比看,谁的想像最丰富?(老师在黑板上画“O”)由这个图形,你想到什么?(抽学生回答) 生1:像十五的月亮 生2:像《火红的太阳》 生3:像滚动的轮子 师:很好,同学们的想像很丰富,想像是心灵的翅膀。有了想像,我们的心灵才能飞翔。当夜幕降临时,我们仰望群星璀灿的天空,禁不住浮想连翩,那里,曾有过多少美丽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啊!中国的七月初七(七夕)大家都知道是什么节日吧! 生:中国的情人节 师:中国的情人节也就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关于牛郎织女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抽学生回答) 总结:据说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因她思凡心切,常到人间游玩。见人间的牛郎勤劳却得不到温饱,七仙女与诚实的牛郎真诚相爱并组成了幸福的家庭。因为天上的神仙是不能有爱情的,不久,织女受天帝之命返回天宫,牛郎得知迅速追赶而去,谁知王母娘娘划出一条大河挡住牛郎去路。好说歹说,总算答应牛郎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一次。天上的喜鹊不忍看见他们忍受分离的痛苦,因而每年七夕搭鹊桥让他们相会。(投影展示故事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郭沫若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浪漫和美好吧!(投影展示板书课题、作者) 二、 诗歌朗诵 1、教师范读。 师:首先请听老师范读,听的时候用笔标出读音、节奏、重音。(投影展示诗歌) 师:现在请同学们各自用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把它读一遍,不要齐读,各自要放开嗓门读,大胆读。要掌握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什么样的节奏? 生:柔和的语调和舒缓的节奏。 二、背景资料。 1、作者介绍: 师:郭沬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6年参加北阀战争,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他在文学方面的著作很多,有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收入他的第二部诗集《星空》。(投影展示) 2、写作背景: 师:《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星空》。1921-1922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在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投影展示) 3、解释注音:(投影展示) 师: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⑴注音: 缥缈( piāo miǎo ) 闲游( xián ) 隔( gé ) 甚( shèn ) ⑵释义: 缥缈:也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珍奇:稀有而珍贵。 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走走,游逛。 |三、具体研习《天上的街市》 (一) 、赏析第一节诗歌,体味联想的自然。(投影展示诗歌) 1、师:这一节出现了两个关键的名词,“街灯”和“明星”,诗人用“街灯”和“明星”相互比喻,使天、地的距离缩短了或换个话来说融为了一体。“街灯”在远远的看是朦胧的,就好象是点点滴滴的繁星。为什么用“远远的”街灯而不用“遥远的”街灯? [提示]:⑴从词义上讲,“遥远的”指很远,甚至用眼睛也很难直接看到;而“远远的”指距离远,但能看到,所以诗中的“街灯”用“远远的”来修饰。 ⑵ 从诗歌的韵律上讲,重叠词的效果更好,读起来更押韵,有音乐美。 2、师:我们看第一节,请一位同学起来读第一节诗。(给予肯定的评价)我现在把“天上的明星现了”,这‘现’可否换成‘亮’,行不行?好,有好多人举手,你说。 [提示]:星星是本来就存在的,发出亮光的。没有由暗到亮的过程,只有由隐到现的过程。当黑夜来临的时候,才能看见他们的光芒。 3、师:第一节有两句话,我现在把这两句话颠倒一下,行不行?(朗读)“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略顿)换个位置怎么样?哦,好多人举手啊,你说。 [提示]:哦,作者显示看到了远远的街灯,于是联想到了天上的什么?明星。然后由明星就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天上的街灯。由街灯就想到了天上的街灯。哦,天上也有美丽的街市。那么这个街市上面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然后想到什么?还有人啦,就想到什么人呢?哦,牛郎织女,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 这哪些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东西呢?“街灯”是不是? 生:是。 师:还有什么? 生:明星。 师:这是实。先看到的是实景,然后由天街就联想到明星。由明星就想象到天上的街灯,由街灯再想象到天上的街市,想象到天上的人物。这实际上是由‘实’到什么?对,到虚的过程。首先是联想,然后是想象。(投影展示) 街 灯—→明 星—→街 灯—→街 市—→牛郎织女 (实) (虚) 联想 想像 师:你看,由此看,这两句诗就不能改了,是不是?(同学们答得非常好) (二)、赏析第二节诗(投影展示诗歌) 师:请同学们也运用我提问的角度和方法(比较揣摩法),对第二节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投影展示)下面, 几人一个小组,可相互讨论,好不好?大声说话没关系。怎么讨论不敢说话呢? 师:我们用竞赛的方式比一比,分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问题。看看哪组更厉害。先由这组开始。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⑴、两个“定然”改为“可能”、“好像”,好不好? [提示]:明星→街灯→街市。①作者的联想是连贯的,如果改为“可能”、“好像”、“仿佛”就不能表现作者的联想。② 用肯定的语气更能表达作者的理想境界。 ⑵、为什么要说“陈列”的物品? [提示]:陈列的物品放了很长时间的,是从前一直藏到现在的,而且为下文“世上没有的珍奇”作好铺垫。 这一节诗人展开奇妙的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的繁荣美好,同学们你们可以充分的发挥你们的想象和联想,在那缥缈的空中,出现了天上的街市,而且还是“美丽”的。这种“美丽”的街市到底有什么样的美丽法呢?(引导学生去想像) [提示]:天地之不同所以导致了街市上的陈列的物品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师:下面我们来做联想拓展训练,加上我们奇特的想象和联想,看谁的语言更美丽。(投影展示) 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 2、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 3、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__________。 (三)、 赏析第三节(投影展示诗歌) 师:这一节用你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找解决的办法,老师会用启发式的教学来辅助你们。不要怕,要相信自己。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⑴、去掉“你看”后面的逗号会不会影响表达效果?不是和第二节更对称吗? [提示]:后面的逗号不能去掉,有逗号停顿,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节奏感强,去掉后就显得平淡了;“你看”后面的逗号,把读者也带进了幻想中。 ⑵、“浅浅的”天河,为什么用“浅浅的”? [提示]:并不是真的就是浅浅的含义,实际是暗指了天河的宽广,阻碍了牛郎织女的见面。 ⑶、传说中王母娘娘让牛郎织女一年见一次面,但是这里写的是“自由的来往”,我想把这一段改一改。“你看,那茫茫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我觉得这样改了,更符合传说。 [提示]:这样改了就破坏了全诗的美好意境,就不符合作者美好的想象,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向往) 这个地方不直接写“那定然是很狭窄”,而用了否定呢? [提示]:用很狭窄,太绝对了,语言显得不灵活自然,而且“不甚宽广”和后面的“骑着牛儿来往”押韵。(从押韵的角度) ⑷、诗人由天街的物品写到天街上人们的幸福生活,回到我们所讲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上,一条又深又宽的天河把他们无情地分开,这种离别的痛苦是谁造成的呢? [提示]:正是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罪恶所造成的,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首诗歌写于1921年,当时的中国,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欺凌,国家满目疮痍,民不聊生。面对这种黑暗的社会,诗人向往光明,向往自由,所以诗人只好仰望星空,用天上的美好来衬托人间的丑恶,世俗的黑暗,来表达自己多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来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去努力、奋斗! (四)赏析第四节诗(投影展示诗歌) 师:下面抽一名同学起来朗读第四节诗。我们来用赏析第一节的方式比较揣摩的办法来赏析第四节诗。要踊跃发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先用了“我想”,又用了“定然”这是不是很矛盾? [提示]:整个都是想像的,但是在想像中用肯定的语气,表现了作者追求理想境界的坚定信念。 师:“不信”后的逗号去掉行吗?为什么要加“不信”两个字,这两个字表达了什么感情? [提示]:去掉后容易产生误解;有逗号,好像作者与读者的对话,更觉亲切。加上“不信”二字吸引读者看下文,表达一种亲切的感情。(语言的情感) 师:第一句,先用了“我想”,又用了“定然”,这是不是有矛盾? [提示]:整个都是想像的,但是在想像中用肯定的语气,表现了作者追求理想境界的坚定信念。 师:为什么要说是那“朵”流星,而不说是那“颗”流星? [提示]:“朵”一般修饰一些美好的事物,一般是形容花的,花是非常漂亮的,鲜艳的,在这里形容流星,也说明流星是非常漂亮的,作者觉得,天上人们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这种黑暗势力在现实社会得不到解决,当时人民是不幸福的,那么就在诗人虚幻的天街上找到自由吧!在天街上,牛郎和织女解放了,自由了,他们可以和和美美地来往,无拘无束地闲游。不再有饥饿和贫困,不再受压迫和惩罚,不再忍受一年一度的相思之苦,美好的人们在这美好的世界里过着一种美好的生活。 四、联想拓展训练 1、师:我发现同学们的水品很高,你看,这首诗构思的特点,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的遣词造句、语气语调都涉及到了,而且理解得很深的。(投影展示) 下面,大家把这首诗读一遍。有一个要求,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这首诗描写成了什么样的一副画面。联想集团有一广告语很出色:“人类失去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揭示了联想、想像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为了训练大家的联想、想象能力,下面我们完成一个小题目: 也就是要求同学们把诗歌语言变成散文语文,用散文语言来描述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这个要求你们明白了吗?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联系或具有相似关系。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生:(纷纷地)明白了。 师:好了,要注意用自己的话说。不要背书,但是诗歌内容的基本意思要说出来,要呈现出画面;还要注意一点,用散文语言来复述内容的时候,不要把诗里面的“我”就是诗人给丢掉了,知道吗? 生:都点头表示。 师:(略顿,启示地)好,我们头脑里是不是有了一幅画面啦!恩——,想一想,——,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内容用散文的语言复述出来——,大胆举手——呵,这位同学举手了,请你说。 师:用散文的语言描述画面,就是讲故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诗人在干什么?诗人联想些什么?想象些什么?好,请你说。 2、学生背诵全诗。(柔和的语调和舒缓的节奏)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全诗,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背的时候也要有感情啦。现在一起背:“天上的街市——“预备起。 五、课堂小结(投影展示)( 分钟)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星球,日月星辰,潮起起落,万物枯荣,世事变迁,这一切无不让我们生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和想像,让我们就学会想像吧!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添一份色彩!最后让我们再次插上想像的翅膀, 遨游在天上的街市。 师:好,课就上到了这里,下课。 第二课时 《摘星的少年》 一、美美的读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出诗的层次,读出层意。 提示:两个层次 一(1—2)写摘星少年遭遇挫折失败和天空、大地、新闻记者对他的嘲笑。 二(3—4)作者用特写镜头的技法,把摘星少年雕像立体般地矗立在人们面前。 3、抽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说学生的朗读。 二、美美的品 1、认真品读每一节诗,然后进行点评批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准确精妙的词语;⑵富有表现力的语句;⑶修辞方法;⑷写作手法;⑸人物形象。 2、老师范例 第一节,“摘星的少年”为什么会“跌下来”?一个“跌”字惊心动魄。 3、同学互动,交流评点内容。 ⑴诗的最后一节如何理解? 提示:诗中先将“猎户星座”拟人化,暗喻文坛上无的放矢、暗中攻讦的无耻文人;然后笔锋一转,将拟人还原,一瞬之间,那猎户星座何其浩瀚巨大的带状星云,已成为束在他腰间的闪亮腰带了。这种收束的笔法与意象的转换,可以说是现代诗中的神来之笔,充分展现了诗人心灵纵横开阖的恢弘气象与掷地有声的万钧笔力。 ⑵摘星的少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提示:一个自觉而想有所作为、年少英气的形象,不为世俗嘲笑所动,坚持自己的理想。将伤痕变为自己的勋章,将旁观者的诟骂作为自己的踏脚石,一步步向自己的梦想进发。面对嘲笑他坚强不屈,跌倒了又站起来,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⑶我们应该从摘星的少年身上学到什么呢? 提示: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要有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⑷从这首诗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的什么精神吗? 提示:体会诗人的执著情感、豪迈斗志以及面对苦涩、挫折、磨难、艰险的正确心态。 三、美美的说 1、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先读给大家听,再说说喜欢的理由。 2、阅读郭沫若的《郊原的青草》,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图画。 郊原的青草 郊原的青草呵,你理想的典型! 你是生命,你是和平,你是坚忍。 任人们怎样烧毁你,剪伐你, 你总是生生不息,青了又青。 你不怕艰险,不怕寒冷, 不怕风暴,不怕自我牺牲。 你能飞翔到南极的冻苔原, 你能攀登上世界的屋顶。 你喜欢牛羊们在你身上蹂躏, 你喜欢儿童们在你身上打滚, 你喜欢工人和农民并坐着谈心, 你喜欢年青的侣伴们歌唱爱情。 你是生命,你也哺育着生命, 你能变化无穷,变成生命的结晶。 你是和平,你也哺育着和平, 你使大地绿化,柔和生命的歌声。 郊原的青草呵,你理想的典型! 你是诗,你是音乐,你是优美的作品, 大地的流泉将永远为你歌颂, 太阳的光辉将永远为你温存。 7 太空移民不是梦 【三维目标】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感情; 3、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课前预习】 1.《太空移民不是梦》是一篇科普文章,你知道科普文章有些什么点吗? 2.通过阅读文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认为太空移民会不会实呢?你有没有好的建议呢? 3.运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你知道科普说明文中的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吗? 提示:科学小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短小性。它讲的道理小,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产生作用等又是很大的。它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之一瞬,旁征博引,广采杂收,尺幅千里,纵横驰骋,及时明快地反映科学上的新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它像一个“快镜头”,摄取着科学大海上壮丽的浪花,其晶莹闪烁,小中见大,引人入胜。它又像一首不讲什么道理的小诗,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知识性。它要普及一定的科学知识,把科学王国里的最新信息传递给读者,内容的重心是在科学方面。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严正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通过这具体的事例,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等规律。 文学性。它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故事、对话、清淡的散文形式,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思想性。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启示,发人深省。所写的自然科学内容,往往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科学,烘托出现实社会的一般,并给人一种现实的“社会感”。 2.本课需要积累的词汇: 深邃:①幽深:庭院深邃。 ②精深;深奥。 ③深沉。 势在必行:行,做。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 尊崇:①尊敬推崇。 ②庄严高大,用以形容庙宇、官阙等建筑。③显贵。 驾驭: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 迄今:至今。 羁绊:(书)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妙不可言:妙,美妙。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二、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提炼信息。 提示:把同一内容的段落归纳整理,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贝尔纳的预言 美国第一空间移民居地命名 奥尼尔实施的方案 五个“拉格朗日点”特点 空间居住点的形状、外壳的组成、内部的状况以及原料来源 空间居住点面临的危险 建造空间居住点的动机 空间移居者还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三、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编写文章的提纲。 提示:第一部分:(1__4)写人类是可以移居太空的,人们已经作出了太空移民计划。 第二部分:(5一17)写的是空间居住点建在何处以及建造中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三部分:(18一19)写的是对未来空间居住点的展望。 四、小组讨论,研讨下面几个问题: 1.“太空移民不是梦”的依据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收集信息,并概括出来吗? 提示:人类已经制定了太空开发计划,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宇航员已经在遨游太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空移民是可以实现的。 2.文中有两个设问句,你能找到吗?它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提示:文章开始用了一个设问句“一个文明种族,能不能移居到太空中的其他行星系统中去?”引起读者的注意,作者接着就从贝尔纳的预言说起,利用太阳能,能使人类摆脱地球的约束,生活在环绕太阳运行的人造星球上。要实现这样的构想,必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而“首要的问题便是:这样的空间居住点究竟应该建在何处”作者再次用一个设问句, 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对此进行解释说明,使文章显得更有条理性。 3.“太空移民”目前还存在哪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提示:(1)空间居住点面临与一些陨星相撞的危险。 (2)由离心力作用产生的人造重力对人体是否会有危害,尚未完全搞清。 4.“从文化学的角度看,空间居住点的效果也将妙不可言”,未来的空间居住点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你能发挥想象,给同学们描绘一下吗? 提示:结合第18自然段的人类生活方式包含的方方面面,展开“丰富多彩”、“妙不可言”的想象联想。 5.“贝尔纳深邃的历史眼光博得了人们的高度尊崇”一句中“历史眼光”这个词的意思和作用是什么?你知道吗? 提示:语言准确。贝尔纳能够预言半个世纪之后才引起人们关注的有关人类未来的种种问题,这种科学的眼光是有远见的,见解是深邃的,当科学的发展在逐渐证实他的预见时他的眼光必然得到人们的高度尊崇。对贝尔纳的尊崇实质上是对科学的赞美。 6.“从长远来看空间移居者们还要寻找更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中加点的词在句中有何作用呢? 提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现在设计的空间居住点以及建造方式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要求。我们应有对科学不断探索的精神。 五、小结:本文在写作上还有的特点。 提示:数字运用。无论是空间居住点的建造和容纳的人数、还是历史年代的交代,都引用了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引用,展现了空间居住点的科学和壮观。 8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说明文中神话传说的作用。 2.本文中数字的准确性。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科普作品的兴趣。 2.使学生掌握一些说明文的知识。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宇宙空间奥秘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今天努力学习明天才能报效祖国。 2.宇宙空间无边无垠、奥妙无穷的自然美和神话传说的艺术美。 【学法引导】 概括段落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展开想象复述神话传说,联系历史知识,比较人类社会处于原始时期与现代文明时期的变化,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重点在于时说明文知识的讲解。 (二)难点 难点在于对文章中隐含的人生哲理的分析。 【课前预习】 1.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题是引用杜牧的《秋夕》诗的结尾句。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你从题目中还能获的哪些信息呢? 2.文章通过对牵牛星和织女星以及相关的天文知识的介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宇宙空间,从而激发起我们探索宇宙空间的兴趣;也暗含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点哲理思考,你有没有和作者一样的感悟呢?谈谈你的看法。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记号;②随堂练习。 2.有关的天文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秋日的夜晚,秋高气爽。当我们仰望天空时,在幽深的天幕上群星闪烁,引起我们多少的好奇与兴奋,这时最吸引我们目光的就是那长长的银河,看到银河,牛郎织女的传说便会映入我们的脑海里。那么有关这两颗星的天文方面的知识如何呢?它还有一些什么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叶至善写的《卧看牵牛织女星》,从中我们便可以知道了。 (二)阅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1.查字典,了解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的词义。 神妙:非常高明、巧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怠情(dài duò):懒惰。 描摹(mó):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 孤寂(jì):孤独寂寞。 崩毁:崩裂销毁。 藐小(miǎo):微小。 白蒙蒙(mēng):形容(烟、雾、蒸气等)白茫茫一片,模糊不清。 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含贬义)。 凝神静听:聚精会神地听。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离愁别苦:离别时愁苦的心情。 少见多怪:很少见到而觉得奇怪。 不计其数(shù) 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2.在文中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天文数据,想一想这些数据对本文所起的作用。 3.在文中用波浪线划出神话传说中的关键词句,准备复述故事。 4.理清本文的结构。 (三)归纳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可是其他的星全比不上它)由神话传说故事引出织女星和牵牛星,介绍两颗星在银河中的位置。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二部分(若是我们一连几晚一一他又离我们渐渐地远了)以多组数据来介绍牵牛织女星的天文知识。 第三部分(那白蒙蒙的银河是什么呢——也是这样一团扁平的旋涡状的星云)扩展介绍银河及宇宙的一些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去探求宇宙奥秘的兴趣。 由学生复述关于“天琴座”的神话传说,可以发挥想象,但要注意文中相关的关键词句。 由学生复述关于“织女星”的神话传说,可以发挥想象,但要注意文中相关的关键词句。 (四)师生共同研讨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说明牵牛星、织女星和天文学知识,为什么先从杜牧的《秋夕》诗和中西方有关传说写起? 提示:第一层次的理解:比较一下文章前后的语言,我们就可以发现,前部分形象生动,后部分平实准确。之所以这样,是由表达的内容决定的。前部分介绍中外有关牵牛织女星的神话传说,是想像的产物;后部分说明的是天文知识,是科学考察的结果。文章去掉神话传说的内容也可以独立成文,但加上形象生动的神话传说的介绍,能使读者增添阅读兴味,增长文学知识,还能引起人们探求事实真相的渴望。第二层次的理解:前部分说明人们对牵牛织女星无法获得真知,只能编些故事,到后来才有了科学的说明。尽管认识牵牛织女星的过程是漫长的,但人们终究认识了它。因此,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反映人们认识事物的进程,同时,也使文章显得完整:介绍神话传说,说明科学知识,概述人生思考。 2.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的特点? 提示:以诗引文,让人在诗的意境里,顺着宫女卧视的目光,仰看清?浅银河两旁的牵牛织女星;对西洋人关于织女星传说及其名画的叙述,极为生动形象;中国关于织女星的传说,想像奇特而合乎情理,在神的世界里反映人间的情感;对杜牧诗的解说是现实中的人借用神话传说表达心境;文章第5段介绍牛郎时,虽不及上文生动形象,但也都是描述性语“言。 3.第4段首“前面抄录的诗也就是这样的一首”,“这样的一首”怎样理解? 提示:是指不能体会农人们当初创作牵牛织女星故事本来的意图——谁怠惰,谁就该受惩罚。 4.说明天文知识的语言表达与介绍神话传说的语言表达相比有什么不同?是怎样体现的? 提示:介绍神话传说的语言生动形象活泼,富有文学色彩,说明天文知识的语言则相对显得平实、准确、严密。文章第二部分之所以用这样的语言表达,主要是为了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星球之间相距很远。平实、准确、严密的特点是由文中所选用的说明方法来体现的。在说明织女星、牵牛星各自与地球的距离时,用列数字的方法。在说明光年时,采用了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等三种说明方法。就是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有的地方用确数,有的地方用约数。 5.文中说明了哪些天文学的科学知识? 提示:在说明两颗星永远没有相遇的机会时,还说明了光年,距离太阳几万光年的星不计其数,牵牛星、织女星都在移动;在说明银河时,还说明了银河系及其外银河系。 6.根据题目,文章应说明有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天文知识,为什么还要说到光年、星球无数、恒星移动、银河系等天文知识呢? 提示:这些都是为了说明:“这两颗星永远没有相遇的机会。”银河是隔着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天体,要说明牵牛星、织女星,也就自然要说明银河 7.第9段中,有些地方运用比喻手法,不也很形象生动吗?这与记叙文中运用比喻手法有什么不同? 提示: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习惯称为打比方,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而是为了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而记叙文运用比喻手法则完全是为了行文的生动形象活泼。 8.究竟应怎样理解“凭这点高明处,我们就不必叹息生命的短暂和藐小了”这句话? 明确:这一部分,引用苏轼赋文名旬,很有文学色彩。个体的人与宇宙相比,生命和智慧有限,实在渺小,但人类的智慧,却可以穿越时空,研究宇宙,探求其奥秘,这是人类的高明之处。只要无数个体的人,世世代代研究宇宙,就会让大自然造福人类。因此,作者最后一句话是在勉励读者爱科学、学科学。 9.在介绍天文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提示:①下定义。如对光年、河外星系的定义;②举例子。例如“从成都到重庆有450千米,我们步行的话,每天走60千米,因此说从成都到重庆有七天半路程。”③打比方。以比喻来形象地说明银河,避免了深奥枯燥。如:“这银河像一个扁平的车轮,直径约八万多光年,而正像车轮一样在旋转着……”④列数字。确数和约数的准确运用,十分严密、准确。⑤做比较。如: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50倍,牵牛星的光辉是太阳的9倍有余。这些方法的运用,把看似深奥的天体知识解说得浅显易懂,使我们易于了解和接受。 (六)总结 茫茫宇宙,有无数的奥秘,人们面对浩渺的宇宙,产生了无数的遐想。在今天,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更要求同学们努力学习,才能在今后的宇宙探索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布置作业 作文训练: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题目自拟,字数500字。 (八)随堂练习 一、默写。 1.________________,轻罗小扇扑流萤。 2.天阶夜色凉如水,____________________。 3.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 二、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银河像一个扁平的车轮,直径约八万多光年,而且像车轮,一样在旋转着。”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这句话是用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进行说明的。 四、如何理解“凭这点高明处,我们就不必叹息生命的短暂和藐小了”这句话?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1.银烛秋光冷画屏 2.卧着牵牛织女星 3.渺沧海之一粟 二、《白蛇和许仙》《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合》 三、打比方、列数字 描写 四、面对茫茫时空,人固然藐小,但不可悲观,正是人类的生生不息,一代代探索自然,发现其中的规律,才使人类社会不断前进,证明人类力量的伟大。所以人要自强不息,方能成就事业。 八、板书设计 9 月 迹 贾平凹 【三维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课前预习】 1.文章以“月迹”为题,写的是童年的一个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往事。月亮本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人得而见之,却又捉摸不到。这一份奇妙的感觉,让人对月亮产生了无限遐想。偏偏作者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充满了童趣和幻想。“月迹”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月亮的印迹,而月亮在课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月迹”作题目,实质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意义,阅读时要用心去感受。 2.《月迹》是贾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能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散文的这一特点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古诗句。 学生背诵 教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文中的孩子们是怎么去寻月的?又获得了那些认识? 2.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 《商州散记》、《天狗》 ; 长篇小说 《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3.检查字词(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孩童们寻月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心理有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 A、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B、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 寻月——赏月 C、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孩子的心理: 失望——争执 —— 人人拥有 —— 处处都有——竟是这么多——满足 小结:寻月的过程正是童心升华的过程,是寻找美的过程。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2.品味语言:说说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 (三)深入研讨课文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质疑。 分组讨论课文内容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4、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让学生自己发挥) 教师: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5、这篇文章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和美感,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提示:贾平凹的散文以朴挚著称,不但寄寓的情感是朴实、真挚的,语言的运用上也毫不矫饰。 ①儿化音的使用。全文共有二十多处用了儿化音,使文章语言有了口语化、方言的特点,读起来亲切自然。 ②叠词的大量运用。全文共有十多处使用了叠词,写,出了各处的月光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如:“玉玉的、银银的”: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疏疏的”: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酥酥的”: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q-以感觉得到。“款款地”:仿佛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袅袅的”: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 6、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感悟? 提示: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四)拓展迁移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展开讨论 (五)总结、作业 1.收集整理有关月亮的名篇名句。 2.小练笔:我眼中的月亮 10 长河落日扁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1、理清课文思路 2、学习说明方法 过程和方法:1、收集资料,动手观察 2、讨论合作,共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敢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行解决字、词问题。初步读懂课文,疑难之处记下来,与同学讨论。 2、寻找王维的诗《使至塞边》,读熟并理解。 3、阅读《物理》课本中“光的折射”一节中的有关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自学、合作 1、导入: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幅图画,和我一起朗读王维的诗《使至塞边》。再看我做一个物理试验。(见附件)请你们解释为什么会看到两枚硬币?(或做“铅笔放入水中的实验”)。因此,有人就把王维的诗改为:“大漠烟自横,长河落日扁”——板书《长河落日扁》。 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1)本课需要积累的词汇: 雕琢:①雕刻(玉石)。②过分地修饰(文字)。 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奚落:用尖酸刻薄的话揭人短处,使人难堪。 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2)通读课文,抓住关键信息句,用简洁的语言编写文章的阅读提要。 提示:第一部分:(①)由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②—⑥)说明“长河落日扁”的原因。第2段写作者在大海观日时看到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联想到落日怕也是扁的,并在书里找到了答案,亲眼所见得到了证明。第3段承上启下。第4段,用筷子实验说明光的折射的原理,引出下段的说明。第5段说明落日扁的原因: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产生折射;折射贴近地面,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第6段写海市蜃楼也是由于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使光线曲折而形成一种自然现象。 第三部分:(⑦)光的折射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第四部分:(⑧)作者通过探究“长河落日扁”的事理,告诉我们:司空见惯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3、分四人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复述第二部分的内容。要把这部分列举的4个例子尽可能概括清楚。 4、集中交流,共同归纳出第二部分的内容。 板书:①落日扁。亲眼见。 ②筷入水,“折”两段 ③光线曲,落日扁 ④“蜃楼”景,曲线“祸” 第二板块:探究、辨析 1、 齐声朗读第二部分 2、 辨别4个例子之间的关系。 提问:请你联系问文题,思考上述4和内容,说说哪个是课文的重点?它们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明确:③是文章的重点,是课文的中心。①②④是为了更透彻的理解③而举的例子;③是课文的说明对象。①②④是举例说明,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再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写①②两个例子是为了引出作者所要说明的对象,后面又写了④,④这个例子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明确:列举大家经常听到又未必了解的“海市蜃楼”成因的例子,是为了补充说明自己的判断的可信性,最终让人信服:落日不是圆的而是扁的。) 4、把课文中关于“海市蜃楼”的介绍和《物理》课本上关于“海市蜃楼”的介绍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文学性介绍和科学性介绍的不同。 (此环节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辨析的能力) 第三板块:归纳、总结 1、 写作特色归纳: A、 思维严密,说理缜密 B、 举例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C、 语言准确、简练 2、 价值观探究: 提问:“光的折射现象为人类发展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你能举出例子来说明吗? (明确:近几百年来,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现象设计制造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大了我们的眼界。) (此环节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想象。) 3、 主题思想归纳: 现在,我们知道了“长河落日扁”的原因,也明白了“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这些认识是我们在对课文的阅读中得到的体会。那么,你认为作者 写这篇文章表现了什么精神?学了课文后,你对“科学的追求”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明确:主题思想:表现了作者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善于发现,执著探究的精神。) (明确:认识: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科学规律,树立崇高的科学思想。) 4、 教师总结:美丽的大漠,袅袅的狼烟,曾让我们神往;有趣的实验,科学的解说,让我们理智的思考。感谢作者的解说,感谢编者的推荐,更感谢同学们的参与,这接课将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思索,也许将来的科学家就出在我们中间。多读书,勤思考,勇探索,这就是老师给你们的忠告。 5、 作业: a、课后练习1、2、3 b、作者发现了“长河落日扁”,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发现了什么“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的事情吗?如果有,你也写一写。 附件: 一、大漠风景图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三、八年级上《物理》:“光的折射”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