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代寓言二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5、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2、掌握部分词语的含义。

3、背诵两则寓言。

4、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的寓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同学们可能以前也听过,不过我们这一课要学习的是两则文言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有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文学常识:

1、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的故事”。这不但具备劝告、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2、作者简介:

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

三、课文解析:

1、范读课文。

2、提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朗读的节奏和字音。

3、根据以前听说过的故事,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个故事

4、根据课下注释,由学生讨论如何翻译课文,由各组派代表发言。

5、补充课文注释。

履:鞋子。

欲:想要。

置:放。

自度其足: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度: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作名词用,就是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等到赶到集市时。至:到,等到。之:到……去。市:集市。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通假字: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反:同“返”,返回。

四、提问:

这个郑国人为什么最后没能买上鞋子?他犯了什么错误?

明确: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思想僵化,不知道随机应变。

五、小结: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第二课时

教学第二则寓言《刻舟求剑》

一、检查预习情况:

提学生朗读这则寓言。

二、作者简介:

吕不韦:战国末年秦国宰相,他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完成了《吕氏春秋》这部著作。该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这宗旨,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

三、课文解析:

1、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个故事,在翻译课文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点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这则寓言寓意的分析上。

补充课下注释如下: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契:用刀子雕刻。

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坠:掉下去。

从:依照,按照。

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

是:指示代词,这儿。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特殊句式:

反问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省略句: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世界上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3、讨论课后作业第一题。

也许你早就知道课文中的两则故事。想一想,类似这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我们现代生活中有吗?与同学讨论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在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但类似这样的,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有的,他就相信,本本没有写但实际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趔,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合理化,行动就要碰壁。

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的结果必将是一无所获。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4、讨论:

学了本课这两则寓言后,你认为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寓言故事大多简短,却包含了深刻的思想,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寓言故事大多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四、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这两则寓言。

3、作《学习提要与检测》。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