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6课《我的“长生果”》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16 我的“长生果” 【教学构想】 开展质疑性阅读,对于深化阅读活动、提升阅读层次,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能力、创造能力,都很有好处。虽然初二学生在知识能力上还处于较低层次,他们在质疑性阅读方面还不可能有很大的作为与建树,但是,能够在阅读中逐步形成质疑意识,并且尝试着质疑和生发,那么,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无疑是上了一个台阶的。 《我的“长生果”》一文,可以这样教。第一课时主要进行理解性阅读。需要学生感受文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理解语言、感受语言的能力也发展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就得到充分的落实。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怀,这当然是语文课的人文性了。第二课时主要开展质疑性阅读。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不存在多大问题,质疑价值不大。在写作形式上,本文可质疑的地方很多。如课文最后两段可以质疑。还如标题值得推敲。从观点与材料的角度看,文章部分材料已偏离了中心话题和主旨。另外,有些“感悟”明显偏离了“读书”话题,导致全文思路不畅,文气不通。我个人认为,该文在写作上确有不严谨、不缜密之处,为质疑性阅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教材。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2.体会作者对读书的情感态度。 3.培养热爱读书的情怀。 4.形成质疑性阅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性阅读。 难点:质疑性阅读。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性阅读。) 一、导入 在当代文学界,有一位女作家,她13岁时第一篇小小说在县报上变成铅字,至今已写作了50年,完成小说集19部,散文集12部,文集3部,出版作品字数达500万字以上。这么一位高产作家,你们想了解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吗?请我们一起走进叶文玲的文章《我的“长生果”》。 (简洁干脆的导语,既简介了作者情况,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长生果”在文中指什么?(书)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作者截取了读书生活的哪几个片断?你怎么看出来的? 提示:读小画片、读连环画、读小镇文化站的图书、读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共四个片断。从表示时间的词语“最早”、“后来”、“上初中后”可以看出。 (此环节为粗略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应注重从“整体”着眼,同时,要让学生关注与文章结构思路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三、研读 “读书”对“我”有哪些作用? 第一,请学生把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 1.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2.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3.作文常居全班之首。 4.大大扩展了想象能力。 5.悟出了“作文贵独创”的道理。 6.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锻炼记忆力、增强理解力)。 7.悟出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的道理。 8.使我发表了第一篇作品。 (此环节为定向搜索信息。要求学生扫描全文,快速筛选相关信息。) 第二,以上几条中,哪些在文中表达得比较鲜明突出?哪些是一笔带过? 提示:第4、5、6、7、8条较详细,其余简略。 (信息在文中所占的份量与比重,关系到文章主旨的定向。) 四、品读 “我”对“读书”是什么情感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句子或词 语看出来的? 1.教师示例:读小画片。 ①情感态度:热爱。 ②相关词句:美差、抢、眼羡、卖力、饱览。 ③品味词语:用替换法,比较表达效果。如: 遇到大人让孩子买烟,这美差(事情)往往被男孩抢了去。 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看)那一大叠画片。 (语言文字的背后有情感。对语言的品味,只有达到“情感”层次,才能真正感受到其内涵。而“细读”则是其必要手段,没有细腻的品读,就不可能体验到情感内涵,更不可能有欣赏和评价。教师的示例,只是一个引子,为学生引路。) 2.学生活动。 依次找出读连环画、读文化站图书及读图书馆图书内容中表示对读书情感的词语,并作点评。 读连环画:痴迷、想入非非、泪落如珠、忘吃忘睡、扎进、迷醉。 读文化站图书:绿洲、奔、囫囵吞枣、牵肠挂肚、如饥似渴。 小结:这些词语生动地写出了“书”对“我”的吸引,也写出了我读书的迷醉感、愉悦感。你应该有这种感受吧! (在品味中学习品味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感受,逐步形成品味语言的习惯与能力。) 3.讨论。 第2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提示:概述读书的感受,总启下文。“愉悦”为文眼。 (关注关键句。如果把l_2自然段视为“观点”的话后文就是“材料”。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两段与后文的内在联系。这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4.背诵第2自然段。 (精彩片段,要引导学生适当积累。) 第二课时 (任务:质疑性阅读。) 一、导人 名家也可能有误笔。《我的“长生果”》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向我们传授了极为宝贵的读书经验。不过,这篇文章也有瑕疵。我们试挑几根刺吧。 二、收集学生意见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有价值的意见,它可能在教师预设之外,但仍然是教学中不可多得的最宝贵的资源,要充分开发利用。 1.质疑一:标题。 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本文以“我的‘长生果’…”为标题,你认为拟得好吗?说说你的理由。 (此环节引导学生审视文章标题。好的标题,或者涵括全文,或者精练生动,或者含蓄隽永,或者发人深思。增强学生拟题意识。) 附师生讨论结果:该标题很形象地写出了书的作用。但有几点值得商榷。其一,标题的话题是“书”,而文章的话题中心是“读书”,标题不能涵括正文。其二,正文中只有一句话照应标题,标题有悬空之感。其三,作者完全可以把“读书”的作用与长生果对人的滋养联系起来,使标题与正文有机融为一体,使“长生果”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深入读者之心。 ②你怎样修改标题? 2.质疑二:部分材料的运用。 ①提问: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观点统帅材料,材料支撑观点。 ②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读书有乐趣,有作用。 (确定了文章的观点,才能审视材料的选择、运用是否得当。) ③审视文中关于三次作文的材料。这三个材料都是先写“经历”,后写“感悟”。“感悟”实际上是文章的小观点,“经历”就是支撑小观点的材料。请思考: a.从局部看,相应材料是否能支撑小观点? b.从整体看,小观点是否能支撑全文的大观点? (观点与材料是阅读中永远要关注的内容。能够发现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是阅读水平较高的标志;能够发现文中观点与材料不和谐现象,是阅读水平更高的标志。此环节,有利于切实磨砺学生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附师生讨论结果: 关于作文《秋天来了》材料: ①“感悟”与“经历”脱节,或者说“经历”并不能证明“感悟”。因为从第9一ll自然段看,我悟出“独创”意思并不是课外读物的馈赠,而是我因为“不安分”——大家都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所谓“独创是课外读物的馈赠”这一观点缺乏相应材料做支撑,是一个空观点。 ②整体看第9一12自然段,主要意思指向“课外阅读的好处”,这与全文的主旨相符,文气也贯通。 关于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材料: ①“感悟”与“经历”仍然脱节。“经历”主要说明“我作文是有了课外读物的借鉴才“大显身手”,而“感悟”却扯到了“真情”和“创造”上,突然转移了话题。 ②从全文看,“感悟”应围绕“读书”写。比如可写成:读书使我在作文时有了文学的借鉴。这样,文气也贯通。不应该枝蔓话题,游离中心。 ③“经历”也有枝蔓情况。应该重点写平常看过的词语“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这样也与上文第13自然段“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相关联,相照应。嵌字运用这一例子很典型。但有关“真情实感”的叙述,纯属多余。 关于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材料: “感悟”很好,可以支撑全文的大观点;但“经历”部分仍然与“感悟”联系不紧密。 ①如果要修改这三处,你怎样改? (让学生亲自动手修改,强化实践环节。修改后再反思,是否没有问题了?观点与材料是否成为有机的整体了?) 五、布置作文 根据课堂讨论,结合自己进一步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可以维护作者的写法,可以质疑作者的写法;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议论文。参考题目(也可自拟): 1.名家也会有误笔。 2.第一次质疑。 t 3.我对《我的“长生果”=》一文的质疑。 4.《我的“长生果”》指瑕。 5.为名家辩护。 6.给叶文玲的信。 (此环节将进一步巩固质疑性阅读的成果,也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练笔机会。优秀作品可推荐给报刊发表,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后记】 我一直认为,语文学习要善于处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从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实际状况看,许多学生对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自觉的意识。比如,读文章不知文中所用材料的真实意图;写文章,材料与观点常常脱节。我痛感观点与材料问题的背后。是思维是否严谨缜密,它是语文学习中带根本性的问题。 这节课,我做了一个尝试:用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审视名家作品。我想告诉学生,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反。我的体会是: 首先,教师对所教内容必须有真知灼见,方能在教学中出神人化。《我的“长生果”》是一篇较老的课文,我在10年前就教过它。当时我并没有多少怀疑性思考。教学参考书及教师用书也没有提出大的质疑。随着我对观点与材料问题的有意关注,我才发现了该文在选例取材上有些不够严谨缜密,遂萌生了进行质疑性阅读的念头。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质疑生发”,可以说给了我一个契机。所以,教师精深的思考,是课堂成功的前提。 其次,要相信学生。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而是火把,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填充它,而是点燃它。只要教师引导点拨到位,就能焕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