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学生随笔 手机版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初中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提倡读整本的书。并制定了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在教材中也有很多长篇文学作品,包括名著的选文。可见,新一轮课程教学其指导意义之深远,意义之重大。笔者看来,要学生真正去读一些长篇幅,多头绪,大容量的语文材料,怎样做到即不牵制个性,又要培养阅读能力,实属不易。因为,大多数中学生时间、精力、经济有限,加之青少年缺乏持久的耐心,知识储备不足,所以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更难达到要求。由此可见,在教育创新的时代,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推进和语文学科教育的发展,加强中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势在必行。

一、中学生在阅读长篇文学作品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我们用新课程标准及评价体系来审视中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就会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 个体的经验积累不足

学生个体学习成长中的经验和认识水平是影响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因素,然而,就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识字量在3000个左右,阅读也只在一个初级阶段,缺乏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种情况下,要他们对作品的知、情、义作出判断,从而真正认识阅读作品的价值,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或作出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形成一定的表象特征,这势必很难。因为中学生的经历、体验、知识、性格、思想等都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要他们去读如:鲁迅的《朝花夕拾》、施耐庵《水浒传》、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实属不易,也达不到阅读的目的。况且,他们的心是浮躁的,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驾御能力也很差。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技巧都很单一。从大多数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来看,让他们说出其中的内容来,很多都是不知所以然,可见,个体的经验积累不足,限制了中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有时,我们的老师、家长也忽略了学生的经验积累,当学生们有了一点点感悟时,老师或家长便天马行空,滔滔不绝地说出一番来,无情地阉割了活生生的文本,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狭小。

2. 缺乏真正的个体体验,

“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高标。作为阅读,它是人类特有的心智活动,它通过阅读者对语言文本的认识,意义之和音像视图的把握,在到意义的构建而与文本发生交流,碰撞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获得了对文本的感受,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有这种愉悦,有真正对文学作品的个性体验,就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更是如此,有研究者曾经指出:如今,名篇佳作也很难激起学生的情绪回应。造成这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对文学作品的体验,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成人经验的翻版。学生因为缺乏从字词到内涵的深层次的体验,缺乏直观的情绪的,美善的个体体验,自然就会对文本感到乏味,从而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吸收,同时也影响了对语言工具的相信和乏味。有学生说过,《西游记》也不过与电视上,小人书,上看到的,与父母讲过的没有什么两样。这是没有真正与文学作品发生融合的结果,其实就是一种“伪阅读”。

3. 阅读的主体性缺乏

阅读的主体性即包括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阅读个性的张扬。目前中学生的压力很大,课程繁多,在校学习的时间长,这不得不让学生把课外的阅读,尤其是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抛在一边,缺乏对长片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因此,真正说到对长篇文学作品的 阅读,也就只能在文字和形成的浅层次上作文章。“阅读,具有结构生命的哲学意义”

也就是说,阅读要通过对文本的结构,寻找生命的痕迹。然而,从阅读活动的实践来看,阅读的主体就是学生,他们的阅读过程决定了阅读的质量,他们缺乏对长篇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淡化,从而导致个性认知与感悟的缺乏。所以,也就更谈不上阅读的想象与创造性。一部长篇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开放的特征,它的意义存在于与读者的交流中,阅读者缺乏主体性就会产生畏缩心理,那么,这种阅读的结构生命意义就不会得以体现。

二、对中学生阅读长篇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

1. 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出了建议,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作为教师,应首先明确这些能力目标。一是认读感知能力,它以敏锐的语感能力为核心,要求认读速度快,广度大,感知领悟性强,准确性高。其次是理解和分析能力。折射在认读感知基础上对语句所作的解释和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分解和剖析。第三是评价和鉴赏能力,这是建立在对文本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分析基础之上的,要求读者对作品作出一系列判断,从而真正认识作品的价值,形成一种新的情感体验。第四是想象和创造力。它是一种超越文本意义的构建,使阅读超越作者的思路,使读者的认识超越作品本身的意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长篇文学作品时,要重视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把握这些阅读的能力目标,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类方式进行训练。

2. 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式

长篇文学作品是很难驾御的,学生应掌握多种阅读方法,运用多种阅读方式。为使中学生尽快形成有效的阅读方法,老师有必要进行具体的指导。例如:

走马观花,了解概貌。整本的书一下子看完,读之前先读序言和后面的跋,了解书的大致内容,走马观花地翻一翻,并对全书的主旨、写作意图加以正确地理解。

浏览目录,初识眉目。成本的书,结构复杂,头绪繁多。然而作品前一般都会用目录的形式显示全篇的结构提纲。让学生阅读一下全书的目录,可以提纲挈领地 把握全书的结构,提取内容要点,选择阅读的重点。

泛读精读,整体把握。长篇文学作品,信息量大,在阅读方法上宜泛读、精读相结合。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或作品的主要观点。用精读的方法阅读精彩片段,评品作品的典型意义、艺术价值、语言特点,或探究人生经验等。

另外,还可以采用“交流分享”、“比较阅读”、“质疑设问”等方法。当然阅读的方式即可“精读、略读、浏览”,也可“慢读、速读、跳读”等。让这些方式各施其职,各显其能,综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走进学生的独特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心理。首先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为文学作品润侵了生活的真谛。我们应关注现实生活,引现实之水灌溉文学之花;我们应让文学作品 走进生活。让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产生互动,让学生的阅读活动活跃起来,让他们的智彗产生光彩。其次,要重视个体的阅读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异质阅读,发赏学生与文学作品在思想感情上的触发点。只有保持学生个体体验的和谐,才会为学生创造体验的平台。再次是激活学生的主体性精神。没有主体性精神,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阅读只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因此,我们应采取小组合作阅读、探究式阅读、研究性阅读等方式来激活学生的主体性精神,给他们创造一种良好的、开放的阅读环境,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

4.注意长篇阅读中的引导

在阅读长篇文学作品时,整体的把握和提高效率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还是应该注重引导。如:首先介绍文学作品的故事梗概或前因后果,提示一下全书的“序跋、目录、摘要”等。引导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的意旨。确实哪些该精读,哪些该略读,哪些是精彩之处等。这一点在新教材的课外阅读指导上均有体现。李欧主编的《中学生必读名著阅读手册》等书目均是很好的材料。再如,长篇阅读与一般阅读有哪些区别;怎样去整体把握,局部品味;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的技能等,教师都应该适当给予引导,让学生少走弯路。

当然,中学生对长篇文学作品的驾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应尊重学生心理,注重训练的合理性和科学的阶梯性,把人文教育贯穿其中,从不同的角度推动它的变革和发展。

相关链接:学生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