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导入:前面,我们学过了一篇小说:《不朽的失眠》,在这篇课文当中,台湾作家张晓凤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唐代落第诗人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全过程。

1、现在,就请一位同学来黑板上默写《枫桥夜泊》这千古绝唱。

(学生上黑板默写,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标题写在恰当的位置,便于板书设计)

2、全体学生背诵这首诗;

3、同学们想过没有,这首诗为什么这么著名?诗中描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根据刚才读的背的你能想象出来吗?

深秋的后半夜,月亮已经下去了,霜气逼人,耳畔几声乌鸦的惊叫以及眼前江岸的红枫和江中的渔火,不禁惹起了诗人浓浓的乡愁。诗人久久不能入睡,好不容易熬过上半夜,刚有一点睡意,却远处寒山寺的钟声又飘进船窗,击叩着诗人的心扉---------多美的一幅夜泊图画呀,然而,这么美妙动人的夜泊图画,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理解得支离破碎,歪曲了原作的本意,严重损伤了名篇佳作的艺术价值。

那么,他们这些人到底是怎样来理解这首诗的呢?我们作者又怎样认为他们的理解是错误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二、感知课文

1、根据诗的原本意境,结合小说《不朽的失眠》,比较一下这篇课文:《枫桥夜泊》所谓的“新解”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采用圈点法,迅速抓到我们解决问题所急需的相关信息。)

2、明确:有“乌啼”、“江枫”、“愁眠”。

三、教师点拨

 1、从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已经感觉到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理解,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维护诗歌创造本意的“刘金派”,即完全按照诗人创作之初来理解古诗;另一种呢,是脱离诗的本意,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来理解诗,我们称之为“新解派”。

我们同学中,有谁支持刘金派的?有谁支持新解派的?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划分左右两个大组,一为刘金派(正方),一为新解派(反方)

现在,“刘金派”与“新解派”就要交锋论理了。

2、首先,来论理“乌啼”

反方代表谁来说?你方认为,“乌啼”应该怎样理解的?“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有什么理由支撑你方的观点?

根据:1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2 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

      3据寒山寺的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这种理解对不对?正方代表谁来反驳?你反驳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1新解的论据首先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乌鸦夜啼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夜间受到惊扰,也会飞叫。《乐府诗》中就有《乌夜啼》;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曹操《短歌行》中就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等等;他还能够引经注典,真不错!给以掌声鼓励!

      2住持之说无文献资料可证。(死无对证,是吗?死无对证的东西,可信吗?)乌啼桥的命名应在《枫桥夜泊》诗之后。这我们有例子可以佐证:蔡伦,造纸术的发明人,现在各地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搞起了名人文化效应,对蔡伦的故乡争论不休,资兴人说蔡伦是资兴人,我们桂阳人说蔡伦是桂阳人。后来我们的县委书记吴章均风趣地说:蔡伦,桂阳人氏,不可争论,只不过蔡伦出生在我们桂阳,、然后才到你们资兴打工去了。

      3桥的位置较低,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哪方面落下去的印象。你坐井观天是看不到这种现象的。

【小结】:正方从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方面对“乌啼”的新解进行反驳,通过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指出新解的不可靠。

 3、现在接着论理“江枫”、“愁眠” 

A(反方)新解认为:“江枫”是“江村桥”和“枫桥”两座桥桥名的简称,而不是指江岸的丹枫。

 (正方)反驳:1即使就有这两座桥,这种简称不符合古人今人的语言习惯;(举例,中国人——中人;上海吊车厂的工人——上吊的人)

               2使用这种简称违背了诗歌讲究形象、意境美的原则;

               3题目是“风桥夜泊”而不是“江村桥枫桥夜泊”。

B(反方)新解认为:“愁眠”指愁眠山,“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正方)反驳:1把“愁眠”解释为一座山,该诗意境全没了。“愁眠”应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正因为容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诗才有活力。

              2无资料左证那座山在唐朝张继年间就被叫做“愁眠山”。愁眠山又名“孤山”,已经露了马脚;已经出名气了,就不可能再有一个小名。这我们也可以佐证:欧阳海大桥就是根据欧阳海这个英雄来命名的,难道我们可以说先有“欧阳海大桥”再有欧阳海这个人物?非也,欧阳海大桥原名叫“七拱桥”。

               

4、通过刚才的唇枪舌战,我们得到什么结论?我们是不是就不自读古诗了?

请阅读课文末尾一个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下结论的?(要求齐读)

【明确】:望文生义的理解、牵强附会的理解,只能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来读诗,是不可取的。

四、课堂延伸

确实是这样,我们不但不反对古诗新读,而且还提倡对古诗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只要我们不是进行别有用心的“歪读歪写”,古诗文“新读新写”就应该大力提倡。请看看歌词创作者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听听歌唱家是怎样来表达诗情画意的。(小黑板、VCD放音)

涛声依旧(词曲陈小奇)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他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爱,  许多年以后却发觉又回到了你面前。

留恋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曾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教师解说】:

《涛声依旧》这支歌曲就是古诗“新读新写”的一个典范。词作者对《枫桥夜泊》这首诗是熟悉的,但如果仅仅是熟悉,他还是不能够创作出《涛声依旧》。只有有了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和丰厚的积累,又有了现实生活的感受和体味,这两者相结合碰撞出火花,《涛声依旧》才有了问世的可能!

由此我们知道,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不是“掘墓鞭尸”,也不是简单地参观一下故宫长城什么的,它必须是“古”与“今”在一个特殊时间、特定空间的衔连,“古”是“今”的催化剂,“今”在激活“古”的同时,自己也“借尸还魂”获得了超生。

【备用内容】学以致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最高法则,古诗文新读新写恰恰是这一法则的具体体现。现在就布置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在第五单元或者以前学过的古诗文中任选一诗进行“二度创作”,文体不限,字数不限。但不能翻译一遍就敷衍了事,比如你选择了《登灌鹊楼》,你就要能抓住其中的名句进行创作。如:初三第二次月考即将进行,虽然在第一次月考中我们的成绩不很理想,但是我们有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情壮志,我们相信,下一次定会进步的。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通过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理解的争论,让我们明白:古典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当然首先有赖于诗歌本身的含蓄优美,但我们这些千载之下的读者的积极参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我们读古典诗歌常读常新、常新常美,这保证了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既像窖藏很久的美酒,一开封就浓香四溢;又像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永远是新的,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古诗文新读新写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和创作活动,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只要我们不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读诗,都应该值得大力提倡。

                新解观点(反方)             作者反驳的观点(正方)

        1、乌鸦在夜间是不啼叫的              乌鸦在夜间有时也啼叫

乌啼    2、是一座桥                          住持之说无文献资料可证

        3、住持说桥建于隋大业毁于清同治      桥位置较低

                  

            

                                             简称不符古今语言习惯

江枫   是“江村桥”和“枫桥”的简称          简称破坏了诗歌意境美

                                             诗题非“江村桥枫桥夜泊”

                                           “愁眠”是诗人的主管感受

愁眠   是一座“愁眠山”(孤山)             不是山名;

                                            无文献可证“愁眠山”的命

                                            名来历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