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中国现代诗三首 【背景材料】 一、关于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1918年到1922年,先后曾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开始写诗。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飞往北平,在山东济南开山遇难,年仅35岁。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二、闻一多思想发展的轨迹 1.1931年,闻一多在沉寂三年之后,写出《奇迹》一诗。 我也不再去鞭挞着“丑”,逼他要 那分背面的意义;实在我早厌恶了 这些勾当,这附会也委实是太费解了。 我只要一个明白的字,舍利子似的闪着 宝光,我要的是整个的,正面的美。 2.1944年,闻一多与费孝通说:“这往往是知识分子对现实无可奈何的一种想法,我自己过去就有过,而且钻进故纸堆,就像你们所知道的,听任丑恶去开垦,看它去造出个什么世界。结果呢,明哲可以保身,却放纵反动派把国家弄成现在这样腐败、落后、反动,所以我们不能不管了,决不能听任国民党反动派为所欲为了。” (费孝通《难得的良师益友》) 3.1946年,闻一多在《最后一次讲演》中说道:“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示范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 3.体会三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4.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 2.着重体会现代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护生活中的美。 2.了解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热切的爱国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徐志摩、闻一多、穆旦都是为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诗人。他们的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诗歌创作的追求也各自有别,诗歌的风格自然迥异,这为学习四人的诗歌带来一定的困难。 “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诗的重要特征。“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又是诗的独到之处。所以,本课教学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吟诵、美诵上,帮助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并在美诵基础上层开广泛的联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并进行再造想象,这是必要的,如能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直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依据各自的努力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意境。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并翻阅课外书籍和上网查阅有关诗人的生平 简历。 2.利用《语文读本》中的知识说明文,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简史。 3.教师必要的点拨讲解。 4.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开展课内外诵读比赛,组织诗歌诵读兴趣小组,激发并带动学生多读诗、多欣赏。 学生活动设计 1.让学生中的“诗歌创作与欣赏兴趣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时间内简介 中国现代诗发展简史。 2.诵读比赛。 3.学生自己搜集文、图、音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制作成光碟或输入磁盘,配合诵读。 4.写赏析短文并相互口述、点评。 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了解四位作者的简历及各自诗歌创作特点。学会诵读。 二、在预习基础上,充分利用注解,运用多媒体手段简介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介绍四位作者的简历(学生为主,教师补充、梳理完成) 1.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现代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它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诗人们大胆张扬个性,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以白话为武器,以崭新的形式建立起新的传统;它广泛地吸取外来诗歌的影响,扬弃传统,推陈出新。 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文学研究会中诸将严肃地实践着“文学为人生”的主张,致力于否定旧诗,开创新诗风,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朱自清、冰心等人,在形式与风格上进行各种有益的创作。1921年以郭沫若朋帜的创造社成员,“异军突起”,立志创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奠定了以创造为宗旨的新诗传统的基础、战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 此后,一大批忠实的时代之子,在时代风云的感召下,共同走上了战斗的道路,并显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戴望舒、汪静之、冯雪峰、蒋光慈、柔石等诗人如群星丽天。新诗在第一个十年间,以口语人诗,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形式上仍有种种问题。 闻一多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徐志摩、朱湘等人应和,迅速形成格律诗派,亦即新月诗派。 30年代,“中国诗歌会”聚集了一大批中青年诗人,《新诗歌》也最富时代生气,对诗歌的普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艾青、臧克家、田间等青年才俊迅速成长,响应时代的召唤。 卢沟桥一声炮响,各种流派的诗人汇聚到抗日救亡的大旗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唱响时代的战歌,吹起救亡的号角,向民族传统学习,向民歌学习,向优秀外国诗歌传统学习。穆旦、胡风、李季、阮章竞、郑敏、辛笛、袁可嘉以他们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感受,丰富了新诗的表现力。 到全国解放前夕,各种流派的诗歌创作都相当活跃,中国现代诗顺应时代需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结合所选诗简介三位作者的经历 徐志摩(1896—1931),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浙江海宁人。1916年秋离沪赴津、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1918年赴美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进英国剑桥大学(即诗题“康桥”)皇家学院深造。1922年回国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学任教,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23年发起成立新月社。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十年创作,成就很大。今有《徐志摩诗全集》等行世。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我国优秀的诗人、学者、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读书。1922年赴美留学。192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同年3月加入“新月派”,后转入古典文学研究。抗战后期,投身民主革命斗争。1946年7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宁海人,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49年赴美留学,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中学时代开始写诗,有诗集和译著多部。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一。 3.反复诵读《再别康桥》和《死水》。 布置作业 试分析《再别康桥》与《死水》形式上的特点,并任选两诗中的一首为每一节标上节拍。 附:板书设计 1.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①诞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②初步发展:20年代,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奠基) ③30年代:流派纷呈,群星璀璨。 ④40年代:为痛苦、战斗和对胜利的呼唤而歌唱 2.徐志摩 3.闻一多 4.穆旦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美读《再别康桥》,完成课后练习一。 2.把握“死水”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比赛,教师点评。 三、提示学生注意诗的节拍与节奏, 例: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蓝天白云,云彩变幻,岸边垂柳,水草柔婉,小溪潺潺的课件,伴以柔和的富有田园风情的欧式乐曲,美读全诗,让学生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高度融洽而形成的特有的情韵、意境。 五、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 (解答思路及参考答案见人教社编的《教师教学用书》) 六、诵读《死水》 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七、完成课后练习二 (解答思路及参考答案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 八、《再别康桥》与《死水》两诗的作者都是新月派的代表,在“格律 诗”上有共同之处: 1.节奏清纯,富于音韵美。 2.节与节式相近,内容互相关联,体现了格律诗的“建筑美”。 3.画面色彩鲜明,《再》诗显得清新飘逸,《死》诗语言的鲜明色彩与对象的丑陋可恶构成强烈反差,有极好的艺术效果。 布置作业 预习《赞美》,试着完成课后有关《赞美》的练习题。 附:板书设计 其一: 云彩 星辉——金柳 作者“悄悄地”走——作别 青草——柔波 青荇 其二: 风吹不动、凝滞腐烂 (静—动) 翡翠 桃花 静“美” 动“丑” 漂满白沫 死 水 小珠“笑声” 罗绮 (反讽) (反讽) 花蚊偷酒 云霞 蛙声作衬,死水沉寂 (动—静) 美国 “死水”的三重象征 北洋政府 黑暗的中国现实 具体的物 形—— 读 神—— 者 象 具体的事 象 —征(暗示) 征 情—— 联 意 境况 意—— 想 义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准确理解《赞美》中的指代词及其指代对象,理解、体味诗歌独特结构的意味。 二、学生诵读《赞美》并理解诗意。 1.全班齐读 2.教师范读 三、就练习题作点拨分析。 (分析思路及参考意见见人教社编《教师教学用书》) 补充:穆旦原先在清华园的时候,写雪莱式的抒情诗,但是已常用“野兽”、“旋转的白骨”、“紫色的血”之类的形象,基调是苦涩的。等到抗战爆发,他的情绪高扬了,但由于他在流亡途中看到内地农民受苦的样子,又是常有忧郁的反思的: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也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这是对战争的直接感应,然而没有叫喊,只有一种静静的叙述,着眼的是落在农民头上的忧患,到未了才随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断言而变得高昂。这句话也是诗中几次重现的迭句,显示了穆旦对诗的形式的关注:即便在惠特曼式的滔滔长句中他也是要保持完整的结构的。 穆旦诗歌语言是他情思深化的化身。他忧患、多情、痛苦、迷惑,感情的繁复和热烈形成诗的语言的扭结,部分诗几乎是喊出来的,他的诗扭曲、多节,内涵突破文字,满载以至超载。他智力的意志又使得诗篇得到艺术的和谐。在穆旦最好的诗句中,总有一种情理的交合,一种在概念间抒情的完美,二种庄严、热烈得冷漠的赤诚,一种苦味、永恒和亲切的混合,一种空前深刻的生活感……这些都使他的诗与别人的诗判然有别。 附1:《赞美》板书设计 1.我坚忍地承受灾难 2.忧患着农民的忧患 我深情地拥抱人民 感应着战争的冷酷 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3.为民族和人民的灾 4.历史在无声地推进 难而哀哭,博爱是诗 山河,人民在等待一 人的本能 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附2:参考资料 1.上海辞书出版社 《新诗鉴赏辞典》 2.余世存 《穆旦现象的意义》 3.王佐良 《一个中国诗人》,选自《中楼集》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