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孔子——重读《论语》(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文素材 手机版 | ||||
新疆巴楚县第二中学语文组 李成林 上初中时,我就读过《论语》。不知怎么的,我始终不喜欢读这本书,也不喜欢书中的主人公——孔子。或许是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吧。我觉得中华民族的奴性跟孔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然,历代帝王不会那么推崇他,给他的光环也不会一个比一个光亮,什么“尼国公”,什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什么“千古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封建帝王崇尚的,不是教育老百姓当奴隶,又是什么呢?因此,我对孔子的印象很不好,甚至有些厌恶。 工作后,出于教学的需要,我买了一套四书五经。由于打小讨厌,我平常不会去读,就搁在床头权当催眠曲。哪知阅读的时间长了,孔子的伟大逐渐从书中凸现出来,并日益清晰。我不仅彻底改变了小时候的看法,而且越来越崇拜他。 孔子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几千年前,孔子就能高瞻远瞩,身体力行,不能不叫我们这些只注重应试教育的后生小子汗颜。他的教育艺术更是炉火纯青,无与伦比,最令人感动的是《先进篇》中的“侍坐”,孔子的音容相貌历历在目,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就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们毫无拘束,侃侃而谈。连很不好意思的曾皙也毫无保留的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恰如其分,即使对子路的草率,他只是付之一笑,没有丝毫讥讽的成分。“侍坐”通过孔子向学生问志,诱导启发,气氛轻松融洽,循循善诱的教师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只要学生能交些许学费,就给他受教育的机会。想想我们现代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跟先师比起来,不惭愧么?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勉励学生“见贤思齐”“匹夫不可夺志”,提醒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主张看,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但丝毫也不影响他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形象,难道不是我们现代教师学习的榜样吗? 孔子作为至善至美的道德家,他谦恭、仁爱、宽容、同情弱者。在那等级森严的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呀!但他坚忍不拔,凭着非凡的智慧,不折不扣的做到了这一点。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近矣。”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你愿意,“仁”并非是不可企及的境界,而是谁都可以触及的修养。他要求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做到“君子坦荡荡”。他跟守孝的人同桌吃饭,总是吃得很少。他用这种方式向别人表示自己的哀悼。他讨厌“巧言令色”的人,更加痛恨巧取豪夺的人,他常常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日常生活中,他努力克制自己,把美德看成是自己终身必修的课程,立志使自己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君子。他排除了生活中的一切干扰。他做到了。在《论语》里,“仁”这个字的出现达三百多次。孔子所强调的“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意义。我们且不管它。 活生生的孔子从《论语》中缓缓走来,越走越近,形象越来越高大。这是阅读《论语》时,我始料不及的。我感到非常庆幸!因为《论语》的精髓,我一辈子将受用不尽。孔子,我的良师,聆听您的教诲,但愿迄今不会太迟! 作者邮箱: xjbclcl@sina.com 相关链接:作文素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