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参《梵高传》补遗张国生(本站论坛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为教参《梵高传》补遗 张国生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5期) 史有为女士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希望我写点新课文的教学指要,当时虽然答应了,却一时没东西可写,因为这些新课文既没教过又缺乏研究。近来制作《梵高传》的课件,搜集了不少关于梵高的资料,多是教学参考书所没有的,又查阅了《梵高传》全书,才觉得这一课有点东西可写。于是整理出下述资料,再加上自己的教学设想就正于大家,也算给教参补遗吧。 一,梵高的家庭 文森特·凡·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布拉班特省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尊得特。父亲西奥多卢·凡·高是一位基督教牧师。母亲安娜·科尼莉亚是海牙一位书商的女儿。 凡高家族在当时很有社会地位。祖父也叫文森特,是牧师。四个叔叔。一个“扬叔叔”是海军司令。另外三个都是画商。其中一个与凡高同名,最初在海牙卖绘画材料,几年后成为欧洲的著名画商。后来与世界上最大的画廊古比尔公司(总部在巴黎)订立了合股合同。凡高与弟弟提奥最初都在这位叔叔的店里(海牙古比尔公司)工作过。 凡高在家中是老大,他还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在凡高一生中,他只与弟弟提奥和妹妹威廉明娜保持了亲密的关系,而提奥也是凡高这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凡高1890年去后世六个月,他也追随兄长而去,二人合葬一墓。 可是梵高却怀瑾抱瑜而凄惨一生。为什么?主要是他不肯媚俗,不肯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这些情况不一定给学生讲,但对理解梵高为追求绘画的艺术境界而不惜一切的精神不无作用。 二,前文相关内容 名著节选,学生往往因为不了解原著相关内容而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本课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为此笔者根据《梵高传》交代与前文相关的下列内容。 1.关于纽恩南 纽恩南是个什么地方?梵高为什么来到这里?又为什么离去?课本和教参介绍得不够具体,现补充如下: 纽恩南是梵高的父亲供职做牧师的小镇。1883年,梵高经历了工作、生活、爱情及艺术的一次次失败后,在极其贫困的情况下,带着身体的病痛和感情的创伤,来到父母身边,想在这里休养身心,并潜心绘画创作。 但这个小镇上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对他天天背着画架到处写生而不“工作”很不理解,认为他是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大部分人对他怀有偏见。一些关心他的人也劝他要“工作”,要挣钱养活自己。而梵高绘画就是我的工作,而且比你的工作时间长一倍的解释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 39岁的老姑娘玛戈特爱上了他,二人打算结婚,却遭到双方家庭的反对。特别是玛戈特的四个姐妹(都嫁不出去),对梵高进行了十分尖刻恶毒的嘲讽和攻击:“你不可救药地被社会所抛弃,既不名一文,又无能挣一个子儿,无法坚持任何一种职业,就像二流子和流浪汉似地东荡西游,我们怎么敢把我们的姊妹嫁给你呢?”玛戈特的母亲威胁她,如果竟敢做出“玷辱家门”的事情,就停止她的产权(玛戈特父亲已去世,但给家里每个人留下了大笔生活费)!”玛戈特承受不了,服毒自杀。在这种情况下,梵高觉得再在纽恩南呆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 2.几个人物的身份 安德莉阿娜:全名阿德里安娜·沙夫拉特,梵高在纽恩南的房东。她和她的丈夫是天主教堂的守门人。 波韦尔斯神父:纽恩南的天主教神父。他看不惯梵高,要把他赶走。除了课文提到的行动,他还栽赃温森特与斯蒂恩有奸情,并“特准”他们结婚。 德格鲁特:纽恩南的农民,梵高的朋友。《梵高传》第四章写道:“德·格罗特一家以士豆为食。……他们种土豆,挖土豆,吃土豆,那就是他们的生活。 斯蒂恩:格鲁特的女儿,17岁,喜欢梵高。教堂的执事把她肚子搞大了,波韦尔斯神父却说她怀的是梵高的孩子。 3.波韦尔斯神父为什么要把梵高赶走 《梵高传》第四章有这样一段话可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天主教神父决不高兴把看守人住屋中的房间,租给一个既是异教徒又是艺术家的人,然而,既然文森特很安静,很有礼貌,他也找不出理由把他捧走。”于是,他就散布梵高和斯蒂恩的“奸情”。 这个问题还涉及到基督教的教派冲突。基督教分为三个教派:天主教、新教和正教。三个教派之间有一些不同的宗教主张,因而也就有一些矛盾冲突。波韦尔斯神父是天主教神父,而梵高信仰新教,父亲还是新教的牧师,因此波韦尔斯神父讨厌这个“既是异教徒又是艺术家的人”。 4.关于“重新掀起的敌对浪潮” 课文写道:“在村子里那重新掀起的敌对浪潮的包围中,他觉得无法存身”。“敌对浪潮”已有注释,“重新”是怎么回事?原来,在镇上的人认为梵高是“二流子”的时候,他的母亲下火车摔断了腿。梵高不假思索地把他的绘画扔在一旁精心照顾母亲。他在博里纳日的经验使他成了一名极好的护土。医生望着他护理了半小时后,说他比一个妇女照顾得还要好,相信他母亲会得到十全十美的护理。两星期后,全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但玛戈特服毒后,村民的偏见又占了上风,且比原来更甚,大部分人都憎恨他。所以说是“重新”掀起的敌对浪潮。 三,教学这一课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是否以妥帖新颖的教学设计开始一节新课的学习,决定了学生能否尽快进入“学习角色”和激发求知兴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强调在这一点。 导入的方法很多,这一课我使用的方法是:根据手头梵高的资料特别是绘画作品,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每播放一张图片,就介绍一两条关于梵高的情况: 1. 介绍你认识一个人——荷兰画家梵高。 2. 梵高13岁时的照片: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一个牧师家庭。全名温森特·梵·高(冒号前是图片,之后是文字。下同) 3. 梵高19岁照片:他在极其孤独和艰苦的环境中出事绘画。一生创作了约600幅油画和800幅其他的画。 4. 梵高自画像:1890年7月27日开枪自杀,时年37岁。 5. 油画《红色葡萄园》:他的叔叔和弟弟是有名的画商,但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油画——《红色葡萄园》,仅得几美元。 6. 油画《向日葵》:1987年3月30日(死后不到100年)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50万美元卖出。这是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向日葵”拍卖现场(照片)。 7. 《鸢尾花》:1987年11月11日《鸢尾花》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 8. 《没有胡子的自画像》:1998年11月19日,《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卖出。 9. 《加歇医生像》:1990年5月15日,《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创下了有史以来绘画拍卖的最高纪录。 问题: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推崇倍至?他怎样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身前身后,为什么反差竟如此之大?答案请看《梵高传》。 抓住梵高“身前身后反差如此之大”这个问题造成愤悱状态,老师也就成功一半了。 四,教学这一课的重点 教学这一课应抓住三个重点。 1.抓对梵高的“敌对浪潮”。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为什么梵高认为再在纽恩南呆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他立即离开了吗?为什么?“敌对浪潮”在这课文中有几处具体表现?作者为什么要写“敌对浪潮”? 抓这个重点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梵高为艺术可以忍受一切屈辱,从而烘托他对艺术忘我而执着的追求。 2.抓梵高对自己作品的反思。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梵高端详自己两年来的成百件作品,为什么“心中突然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重”?——没有一件米勒《晚钟》那样的作品。《晚钟》是怎样的作品?借此欣赏《晚钟》,如图)。 哪些文字表现了梵高对《吃土豆的人》不满意?在找这些文字的同时,练习朗读,抓一些准确生动的语句作点语言训练,如:“竟在一怒之下把他的油画付之一炬”,“温森特的情绪兴奋到了要发狂的程度”,“他从沙发上起来,扯下画框上的画布扔到角落里”等等。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梵高对自己作品的不满意,意图何在?——表现梵高对创作精益求精的态度;表现梵高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不顾一切、完全忘我的激情。也表现梵高的艺术主张:作品要含有“内在的精神”。 然后提供一则参读资料——《梵高的艺术主张》,印证以上观点: 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3.抓梵高作品的“内在精神”。但“内在精神”需从画面内容说起: 《吃土豆的人》最后的画面是怎样的?这画面含有什么“内在的精神”?“他终于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这“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说“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然后再用一则《梵高评自己的作品》印证他投身艺术的忘我境界与执著精神: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五,这一课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首先应当是欣赏梵高的美术作品。我是用“Powerpoint”放映下列作品欣赏:《麦田上的乌鸦》《牧羊人和羊群》《收获景象》《四朵向日葵》《雪中的拾柴者》《种土豆》……当然,我不懂美术,我所谓“欣赏”,只是“看”而已。但如果能请美术老师帮助,效果则大不相同,而且将语文课和美术课结合了起来,这可是又一种艺术境界了。 再一项课外活动可以是“网上阅读”。可这样引导:《吃土豆的人》只是梵高的早期作品,本文所写只是他创作初期的情况。他后来怎样了?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为什么要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请你看《梵高传》(网上有);有一个网站叫“凡高艺术馆”,不但能找到答案,还使你眼界大开——这里有“梵高的历史”、“梵高的家族”、“梵高的画”、“关于梵高的书”、“关于梵高的音乐和电影”……。如果条件具备,还可以让学生浏览这些内容,欣赏著名的英文MTV《温森特》。 还可以在以上基础上组织一个“梵高艺术讨论会”,让同学们去讨论,去辩论,去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文采——其实是引导他们读书、查资料、学语文。而老师,则坐收“渔翁之利”。如果同学们发言不热烈,可以用下列问题启发引导: 梵高的画果真值那么多钱吗? 老师就看不出梵高的画多么好,你能看出来吗? 梵高身前身后反差为什么那么大? 梵高最可贵品质的是什么? 你对梵高自杀有什么见解? 有人说梵高是“疯子”,你的观点呢? 这样,教学就进入一个高远阔大的境界了。是为“大语文教育”。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