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课堂实录 手机版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课下有同学问,老师啊,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生杂说:有说是真实的,有说是虚构的。

师:是作者虚构的。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有怎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他为什么虚构这个桃花源?从大家给我的问题纸条上看出,这些都是同学们想迫切了解的。这节课我们师生也来一次探寻,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所在?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细细读书,在文中找依据。

师:看你微笑地望着老师,你来回答吧。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细致哦。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的,尤其是从房屋整齐想到社会的安宁,是很难得的。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没有乱军来抢。(全堂大笑)

师:是不是看抗战片里日本鬼子抓鸡宰羊杀狗的?

生:我想,古时候发生战争也避免不了。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补充,其中往来种作,从中看不出忙碌,我看出的是悠闲。

师:你的语感很好哇,这里的劳动是轻松的,而不是被迫的,把劳动当作享受,体现出一种精神的愉悦,你很了不起!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估计穿的衣服也很好,都是丝绸。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细读推想才会有收获。

师: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

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小脑袋挺机灵。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学生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会的安定,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师:陶渊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们现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这里和平安宁,人情淳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生:不能。

师:文中有没有暗示?

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生:还有他们穿的衣服,也暗示了这不是真实的故事。桃源人与外界隔绝600年了,还和东晋人穿的一样,既然不通音信,怎么会一样?这也说明是个神奇的地方。

师:你的回答更令老师惊讶,你的解释说得通,而且很符合这个故事的神秘性,谢谢你!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动乱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社会黑暗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学生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  刘毅传)

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  荆州蛮)

师:“蛮”就是南方。据说当时的南方没有赋税。我们刚刚学过《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归”

师:可是,当时的现实是男子没有职业,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土地荒芜,民不聊生。这是陶渊明构想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另一个现实就是黑暗的门阀士族制度。(出示资料,并读出)

士族制度就是以人出身高低作为评介的唯一标准,出身名门叫士族,出身寒门叫庶族,士族地位显贵,庶族得不到重视。

生:老师,那时没有科举制度吗?(学生一脸愤慨)

师:还没有。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成熟于宋朝,东晋时期还没有形成。在那个制度下,出身成了评判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只要出身名门,就算是个是庸才,也会得高官厚禄,,如果出生在寒门,即使才高八斗,也不会得到重用和发展。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大济于苍生”的壮志难酬,他的心中是悲愤的。就文学创作而言,作者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揭露现实,如《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出示:

孔子适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问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妇曰:无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这段文字就是直接揭露当时的严酷的苛政,另一种是憧憬和幻想,用反常手法来表现,比如《天上的街市》。郭老通过天上街市美好幸福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对当时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陶渊明采用的是——

生:虚构,幻想。

师:陶渊明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产生浓厚的感情,他用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为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呼唤着人间乐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没想到学生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生讨论)

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师:你的桃源是没有学习没有作业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爱学习,可能是作业太难对吗?

生:是。

师:你可以找老师同学解决,可千万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化社会。(笑)

生:我不喜欢。现在我们多先进,有电视,有汽车,他们连个马路都没有,都是田间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师:你不喜欢那里,是因为落后对吗?

生:是。

生:我也不喜欢,桃花源里不与外界联系,学不到外面先进的技术,他们发展太慢,科技不会太发达。

师:你的眼光很高远喔!只有开放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不过当时能对外开放么?

生:不能,当时他们进入桃源时在秦朝末年,社会动荡,外面的社会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们不能开放。

生:能开放,后来又经过西汉,很强盛呢,他们隔几年就应该出来看看。(大笑)

师:他们远不如我们的同学有远见卓识哦!他们一直不出来,进去时是秦朝,外面是动乱的,渔人偶然进入时是东晋,外面还是动乱的,也不知道外面有过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没有经历过强盛的时期。看来,闭塞是有许多弊端。

生:我不喜欢,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每天看见的都是那几个人,太无聊了。

师:你觉得不断地更新,才有乐趣是吧。

生:我不喜欢长期住在那里,可以想象他们的人口质量也不会好高。

师:怎么说呢?

生:人少闭塞,发展慢,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口,因此优秀的人不会太多。我不喜欢死气沉沉的地方。

生:我也不喜欢,因为那里没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有进步,我喜欢竞争。

生:当时的外界很动乱,现在我们的社会非常和平,就不喜欢到哪里去了。

师:大家谈得非常精彩,小小年纪都成社会学家了!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边城:这一环节看得我心旷神怡啊。

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人叹服!

从教学内容看,这个提问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文本的探究也不是浅层次的了。

期待继续!

  

 东方雪评《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课下有同学问,老师啊,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生杂说:有说是真实的,有说是虚构的。

师:是作者虚构的。

(学生有争论,那就让他们争论吧,“做中学”要求我们必须要让学生走进问题,让他们去体验并尝试解决,在学生需要获得帮助的时候,教师才可以告知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理由。)

师: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有怎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他为什么虚构这个桃花源?从大家给我的问题纸条上看出,这些都是同学们想迫切了解的。这节课我们师生也来一次探寻,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所在?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细细读书,在文中找依据。

(“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有怎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他为什么虚构这个桃花源?”这两个问题问得多好!为你有这样的学生而高兴。这两个问题就可以作为问题解决的目标来驾驭教学流程了,可惜后面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又陷入预设的沼泽中了。另,让学生到文中找依据是比较务实的做法。)

师:看你微笑地望着老师,你来回答吧。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细致哦。

看书很细致”?(““细致”一语的评价恰当吗?当然,学生是需要鼓励的,但是激发其继续思考比一味鼓励要有效得多。)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的,尤其是从房屋整齐想到社会的安宁,是很难得的。

(“房屋整齐”推出社会安宁的结论,这是什么逻辑啊?难道三国时期每家每户都住在歪脖子树上?这还是教师内心的“一味鼓励”心理导致的教学内容存在偏差问题。)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没有乱军来抢。

(全堂大笑) 

师:是不是看抗战片里日本鬼子抓鸡宰羊杀狗的?

生:我想,古时候发生战争也避免不了。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我实在不想看下去了。要得出安宁难道一定要从环境描写出发?人呢?人呢?)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终于到人了。松了一口气。)

生:我补充,其中往来种作,从中看不出忙碌,我看出的是悠闲。

师:你的语感很好哇,这里的劳动是轻松的,而不是被迫的,把劳动当作享受,体现出一种精神的愉悦,你很了不起!

(你理解学生的能力很强啊!佩服,佩服!我建议你要学生说出结论前的思考过程。语感不是玄的东西,可以借助想象来描述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估计穿的衣服也很好,都是丝绸。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细读推想才会有收获。

(丝绸就是好衣服吗?)

师: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

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小脑袋挺机灵。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一家人就不存在剥削关系?恩格斯说,婚姻体现经济关系。看看很多男人都习惯把工资奖金上缴给老婆的,留下一点私房钱,还会被当作有不轨之心的物证。)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学生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会的安定,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这里需要一些现实背景来对比了。否则光在文本里说这是和谐社会也是很空洞的。我们宁可把那个误闯桃源的人就当作陶渊明本来,让他来说话,应该体察得更深切一些。)  

师:陶渊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们现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这里和平安宁,人情淳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生:不能。

师:文中有没有暗示?

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这一处总结,看出老师没多少教学机智的。为什连“高尚士”老刘也去找?这问题要好好研究啊!哈哈~~)  

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生:还有他们穿的衣服,也暗示了这不是真实的故事。桃源人与外界隔绝600年了,还和东晋人穿的一样,既然不通音信,怎么会一样?这也说明是个神奇的地方。

师:你的回答更令老师惊讶,你的解释说得通,而且很符合这个故事的神秘性,谢谢你!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动乱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社会黑暗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学生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  刘毅传)

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  荆州蛮)

师:“蛮”就是南方。据说当时的南方没有赋税。我们刚刚学过《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归”

师:可是,当时的现实是男子没有职业,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土地荒芜,民不聊生。这是陶渊明构想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另一个现实就是黑暗的门阀士族制度。(出示资料,并读出)

士族制度就是以人出身高低作为评介的唯一标准,出身名门叫士族,出身寒门叫庶族,士族地位显贵,庶族得不到重视。

(这一块集中的背景介绍看出学生是很很聪明的。似乎不太像课堂了。另外,老师有意识把背景材料安排到这一块而不是用分散的办法适时呈现,感觉很闷。)

生:老师,那时没有科举制度吗?(学生一脸愤慨)

(我为学生愤懑而愤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命运,好象考试是上天赐予大家的馅饼一样。)

师:还没有。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成熟于宋朝,东晋时期还没有形成。在那个制度下,出身成了评判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只要出身名门,就算是个是庸才,也会得高官厚禄,,如果出生在寒门,即使才高八斗,也不会得到重用和发展。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大济于苍生”的壮志难酬,他的心中是悲愤的。就文学创作而言,作者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揭露现实,如《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出示:

孔子适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问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妇曰:无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这段文字就是直接揭露当时的严酷的苛政,另一种是憧憬和幻想,用反常手法来表现,比如《天上的街市》。郭老通过天上街市美好幸福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对当时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陶渊明采用的是——

(唉,扯远了。用过去的揭黑材料来揭黑,那么,现在社会中就没有反面材料么?你要比,就拿文本与现实比!)

生:虚构,幻想。

师:陶渊明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产生浓厚的感情,他用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为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呼唤着人间乐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没想到学生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生讨论)

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师:你的桃源是没有学习没有作业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爱学习,可能是作业太难对吗?

生:是。

师:你可以找老师同学解决,可千万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化社会。(笑)

生:我不喜欢。现在我们多先进,有电视,有汽车,他们连个马路都没有,都是田间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师:你不喜欢那里,是因为落后对吗?

生:是。

生:我也不喜欢,桃花源里不与外界联系,学不到外面先进的技术,他们发展太慢,科技不会太发达。

师:你的眼光很高远喔!只有开放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不过当时能对外开放么?

生:不能,当时他们进入桃源时在秦朝末年,社会动荡,外面的社会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们不能开放。

生:能开放,后来又经过西汉,很强盛呢,他们隔几年就应该出来看看。  (大笑)

师:他们远不如我们的同学有远见卓识哦!他们一直不出来,进去时是秦朝,外面是动乱的,渔人偶然进入时是东晋,外面还是动乱的,也不知道外面有过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没有经历过强盛的时期。看来,闭塞是有许多弊端。

生:我不喜欢,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每天看见的都是那几个人,太无聊了。

师:你觉得不断地更新,才有乐趣是吧。

生:我不喜欢长期住在那里,可以想象他们的人口质量也不会好高。

师:怎么说呢?

生:人少闭塞,发展慢,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口,因此优秀的人不会太多。我不喜欢死气沉沉的地方。

生:我也不喜欢,因为那里没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有进步,我喜欢竞争。

生:当时的外界很动乱,现在我们的社会非常和平,就不喜欢到哪里去了。

师:大家谈得非常精彩,小小年纪都成社会学家了!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最后的讨论总算说出一些真话。要知道,路正长,夜也正长啊~~~)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课程名称:高中议论文写作序列化教程(尹氏八段论)
课程形式:35个word文档打包
是否收费:收费
有需要的,请添加尹老师微信

本站手机版网址:http://wap.yinruiwen.net  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可立即获赠十个资源下载点数,点此了解详情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