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君教学实录《不朽的失眠》(本站论坛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课堂实录 手机版 | ||||
时间:2004-11-25 内容:不朽的失眠 教者:毓君 地点:盐外初三·一 教学实录: 课间板书课题,和前排学生简单交流。 上课,师生问好后,师回望黑板,自读课题两遍,然后笑问 :都失眠过吗?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学生:有。 老师:失眠的时候做些什么? 学生一:听歌,想问题,数数。 老师:为什么数数? 学生一:想尽快睡着。 学生二:我失眠的时候会做晚上一般不该做的事情。比如突然把灯打开,放音乐,反正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老师:看来我们的同学都大同小异,很普通的,失眠就是看看书,听听音乐。我们小说的主人公也失眠,但他的失眠不得了,叫什么―― 学生:不朽的失眠。 老师:他的失眠为什么会不朽呢? 学生:因为他写了一首不朽的诗。 老师:哦,什么诗? 学生:枫桥夜泊。 老师:能不能背一下? 学生:能。 老师:那好,我们一起背一下,课代表在黑板上来写写这首诗。 学生背。 老师:这首诗非常有名,脍炙人口,大家小学学过没有?现在据说日本的小学教材也选了。它应该说广为流传。前面我们在《<风桥夜泊>新解质疑》也作了一点赏析,这首之所以广为流传,主要是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奇异的图画,色彩鲜明,情景交融,这副图画里有哪些景物呢? 学生三:写到了姑苏城,寒山寺。 老师:还有没有? 学生三:客船。 学生四:还有月亮,还有渔火。 学生五:还有江枫,还有江水。 学生说的时候,老师将学生说的景物在黑板上用粉笔标出。 老师:我们来看一看,刚才说了,这首诗刻画了景物,有乌鸦,有江枫,有点点的渔火,在这时候,姑苏城外的客船到了。但我觉得这些景物都很呆板,有没有人啊? 学生:我觉得有,有人在船上。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学生七:还有敲钟的人。 学生八:还有划船的人。 学生九:还有对愁眠。 老师:哦,谁在对愁眠啊? 学生九:诗的作者张继。 老师:哦,张继,他为什么要对愁而眠,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作这首诗的呢?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跨越了千年的时空,给我们描摩了当时的情景。现在请大家来表情朗诵。表情朗诵我们已经说过了,就是用声音来表达作品中丰富的感情。我们请几个同学读一读。我们下面的同学一方面了解内容,另一方面听我们的同学是不是用声音传达出了作品的感情。 (四个学生依次读,最后一部分由老师来读) 刚才我要求是四个字,表情朗读,我们评价一下? 学生十:我觉得都读得蛮好的,有一个同学不太熟悉,段与段之间的停顿不够,贺达读快了一些。 老师:贺达坐在我旁边,一个是读得快一些,另外感情没有充分表达出来,丁咏丁读得不错是吧?(学生点头同意)这篇文章的情节大家都熟悉了吗? 那好,我们用四个问题来检验一下:第一,张继为什么要离开京城。 学生十一:因为他落榜了。 老师:张继那一个晚上他用什么来给自己疗伤? 学生十二: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首诗。 老师:在写诗之前他怎么样了? 学生十三:他失眠了。 老师:他失眠了,看到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学生十四:看到什么都感到很凄凉感伤。 老师:最后在无眠的夜里心中充满了感伤,于是挥手写下了枫桥夜泊。这篇文章事实上就是以枫桥夜泊作为背景材料,而诗歌只是张继才气和心情的一个载体而已。我们说自古圣贤皆寂寞,他虽然落第了,但是在诗歌史上是不朽的,让我们记住张继,记住《枫桥夜泊》!来,大家再背充满感情的背一下这首诗。(学生背)我们以前学过张晓风的文章,她的文笔很细腻,这篇也是,很细致的描写出张继落榜后内心的波澜,这样吧,我们把文章中一些你觉得写得非常好,对你有触动,或者能够引起你共鸣句子找出来,并简单地赏析一下好吗? 学生一:我觉得第13自然段“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让我感觉到当时的那种惋惜。 学生二:我觉得“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写了张继没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他非常悲伤。 老师:这一句抒发了他的忧伤。 学生二:他觉得没有人重视他,他的才华不被人认可。 学生三:“在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这段话用很细腻的文笔写出了他的忧愁。 老师:“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如果让你来写,你会不会这样写? 学生三:我想不到。 老师:呵呵,我也想不到,这篇小说读完以后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吧,就是这里面的语言很别致。比如说不朽的失眠,失眠是人在亢奋或者失意时的一种情绪波动的生理反应,不朽一般与伟大,不可磨灭联系在一起,把这两个词搭配在一起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很新奇,但读完这篇小说后却觉得这个标题是那样的熨贴,这就是语言的陌生化。突破了一些日常语言搭配上的一些规范束缚,这是作者有意识的。能听懂我说的话吗?(能)这个题目本身有吸引力,大家看出是作者对张继的评价,在这篇文章中还有类似的。 学生四:还有,比如: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 老师:她这样一些行文的方式跟我们一些写作是不一样的,在这里作者是有意识地写,这是一个特点。还有没有? 学生五:我觉得12自然段写出了人生在追求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波折,对于一些人的同情。 老师:他说渔父在捕鱼怎么样?很潇洒,很幸福的。能辛苦工作,也是很幸福的。读到这里我就在想,为什么说渔父捕鱼,在夜里,很辛苦,为什么在张继的眼里认为他很幸福? 学生六:我想张继落榜了,他没有工作,他觉得渔父捕鱼,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劳动,是很幸福的。 老师:在张继看来,在风波里出没的渔人,比较艰辛,但是还是幸福的。更何况张继连睡眠这一点福气都没有。这是张继确实惨到了极点。用书上那个词说叫“凄绝” 学生七:第七段最后一句:并且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我觉得好像比喻他自己愿望没有实现,不甘心的心情。 老师:是啊,毕竟,他曾经为了这样一种愿望寒窗苦读了十年,对了,这一种写作的方式叫做―― 学生七:寄托。 老师:这就叫做移情。移情入物。就是说由风中的残灯联想到自己。类似的在课文中还有没有?比如说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每天必须要敲的,但是在张继看来,他觉得似乎专门为他在敲。他进入了一场失眠,也就进入了真正的苏州,在这个夜晚张继对寒山寺的钟声特别敏感。里面有一句话,我请一个同学找出来。 学生八: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的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在心坎上,正中要害。 老师:钟到底是痛的还是不痛的,跟张继有什么关系?因为他痛,所以觉得钟也痛,这是移情。刚才我们赏析了这么多,但是最后我要说,张继落榜这件事,根据史料记载其实是不存在的。有人进一步考证,张继的老家在河南洛阳,他从长安回到老家,不会走水路经过苏州的。张晓风写的这篇文章很明显是一个杜撰。这是通过这么一个故事描写他的心灵。你们读了以后觉得张晓风在这篇文章中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或者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哪一个自然段比较集中地体现出来? 学生九:最后一个自然段。 老师:最后一个自然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写作意图,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 (学生读)作者想到了什么?写作意图是什么? 学生十:我觉得他是在说一个人,一时的得意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幸福,真正留下的才是永恒的。 老师:是不是这样意思呢? 学生十一:我觉得他觉得姑苏城能够表现出这种忧伤。 老师:那么就是告诉张继为什么会写出诗。 学生十二:比如现在我成绩很好,但将来在社会上不一定有用。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最实用的。 老师:张继是落榜了,但在这篇小说当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比如他落榜了,但是他的诗却流传千古。还有宋同学说的,作者还有一种更内在的,更本质的,他认为附着在个体生命上的功名荣华,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过眼云烟,而唯有杰出的精神创造才是永恒的。能听懂吗?(能)我觉得这才是这篇小说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当然刚才同学还联系到了我们学生,其实张晓风这篇小说有一个副标题,“写给没有考好的考生”。我写出这个副标题的时候,大家能不能从中领悟到什么?我们这次半期考试有的同学也没有考好,现在你读了这篇文章是不是很有共鸣,能从课文中获得一些启示吗? 同学十三:我觉得他是想告诉我们―― 老师:不是他告诉你,而是你得到了什么。 同学十三:我觉得成绩不是最重要的―― 同学十四:我觉得现在虽然失败了,长大了再回头来看,失败了可能是最美好的。 老师:说得太远了一些。 同学十五:一切失败都没有什么,只要你努力。那只是一次测验,不代表永远。 老师:也就是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长风破浪会有时―― 学生:直挂云帆济沧海。 老师:这篇小说就这样讲完了,最后大家看一下,这篇小说还有没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同学在默读)都没问题了?那最后一点时间把这篇小说集体朗读一遍。 (学生集体读)下课。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