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本站论坛帖)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wanbaoyu 一、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通过评点理解课文。 三、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布置课前预习: 1.上网查阅刘亮程资料。 2.阅读文章,划出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段落,思考作者的情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打夯 一缕 瘸腿 抹杀 转弯抹角 抹布 附答案:hāng lǚ qué mǒ mò mā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字音 2作家作品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在网上查阅了一定的刘亮程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生: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别人是怎样评价刘亮程的。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 林贤治 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 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李锐 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里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李锐 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净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李陀 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世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蒋子丹 (二)诵读并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 2.总体感知课文 师:这也是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同学们请思考一下:这篇散文和上几篇散文的写作角度一样吗? 析:不一样。没有过多的抒情,而是将感情深藏不露;没有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而是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对乡村、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对乡村日常生活意义的发掘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反思。 (三)探究文本 师:作品从一个人的迁徙开始。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珍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所以,文章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为“它没有用处了”。 其实,故乡,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什么的怀疑:“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而从客观的情形来看,当家园废失,“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师:现在请同学们精读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想它们没用处了。 2.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3.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4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5.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学生讨论,推举代表发言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析: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觉的,它表明,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这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 (四)课堂小结 师:对于刘亮程来说,他的这个村庄,不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处所,是他终生所要表达和描述的对象,它更多地代表着他的生命与写作方式,是作家在内心深处不断构筑和丰富的一片灵魂领地。对于属于刘亮程这“一个人的村庄”来说,那里的灰鸟、虫子、老狗、胡杨树、逃跑的马、挣断缰绳的牛和那唯一的一边闲逛一边在内心琢磨的扛着铁锹的人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又无限的生命空间,在这里,忍耐、困苦和快乐是属于每一个沉静而卑微、孤独而深刻的灵魂的,作家以朴素简单的文字表达了他对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和土地的感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和理解。正因为如此,作家才能如此犀利而深情地感受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颗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五)课堂检测 1.《学习与评价》P64 11-13题 2.《学习与评价》P62 4题 (六)课外拓展性阅读及作业 1.阅读刘亮程的《谁在喊我》,进一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精心构筑的精神氛围。 2.以“精神家园”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要有一定的真情实感。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