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要涉及到一种建筑样式,它是老北京的一种象征,也代表了老北京的一种文化。它是什么呢?对,它就是“胡同”。有一首歌里也曾经唱道:“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板书标题)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是新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擅长短篇小说,文艺小品文和京剧样板戏的创作。本文是他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做的一篇序文(注意,这里的“没”读作“殁”,意思是消亡消失)。作者久居北京,非常熟悉北京人的生活,因此对在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了复杂难言的感情。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基本掌握的文章的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重点字词。 tòng yão lǐn jiàn 胡 同 约 二斤鸡蛋 房 檩 国 子 监 形近字辨析: { 喧 xuãn 喧嚣 { 暄 xuãn 寒暄 { 煊 xuân 煊赫 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从广义说,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它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其实就是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下这“胡同”(板书)与“文化”(板书)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 我们先来看一下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第一段中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就告诉我们北京城是方正的,其实不止是北京我国古代很多城市都是方方正正的,正是这方正的格局决定了切割这方正的胡同也必然是方正的,这就是北京胡同的第一个特点“方正”(板书)。再来看,第四段中说:剃头的,磨刀的,算命的发出的声响“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更加安静了”。可见,这胡同的第二个特点是“安静”(板书)。接着找,第七段中说“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可见这“独门独院”(板书)便是北京胡同的最后一个特点。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出这样一种建筑样式给人的感觉了,对,就是“毫无生气”(板书)。那么对于这些的建筑样式,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从文中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可见作者的感情是“赞扬喜爱的”(板书)。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样的建筑究竟成就了什么样的文化。这种讲究“方正”的城市布局,是一种封闭的布局形式,必然导致居住格局的封闭性,进而导致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保守、固步自封、明哲保身,也就必然如文章第六段所言,这是一种“封闭”(板书)的文化。而安静的胡同环境则应该预示着邻里之间往来很少,只能“自扫门前雪”,他人“瓦上霜”则爱莫能助了。因此这便是一种“冷漠”(板书)的邻里关系。“独门独院”的封闭使得北京人但求自保而已不愿管他人之闲事,对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芸芸众生来说,也只能是“安分守己”(板书),逆来顺受。作者还特别通过引用《茶馆》和《八月骄阳》里的内容说明了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就是“忍”(板书),这是对“安分守己”的进一步概括啊。这些特点不仅是北京人的特点,也是北京文化的特点,更是北京文化的代表——胡同的特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些特点必然会使得这种文化失去吸取外来养料,发展进步的机会,而这没有发展的文化也早就注定了只能在消耗尽自身储备之后走向衰亡。胡同的衰亡也就预示着这种因循守旧,陈腐思想的衰亡;胡同是老北京的标志,而北京这个明清两代的故都也正是旧中国封闭落后的一个缩影。那么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引下,在“新奥运,新北京”的建设形式下,封闭保守与陈腐落后势必被新观念与新气象所代替,那么作为这些旧观念代表的胡同文化也就必将“衰败没落”(板书)。面对如此情形,作者也就只好在那“西风残照里,衰草披离中”“感伤而留恋”(板书)地说一声“再见吧,胡同”。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告别语或文章的结束语。告别胡同,就是告别等级思想,告别保守,告别心灵的封闭,其中也蕴涵着作者对已逝和即将逝去的文化的无限怅惘。 作业: 对胡同文化,你怎么看? 请课外练笔,写篇文章,阐明你的看法。要求:有标题,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胡同之没》序文 胡同 方正 安静 独门独院 =>毫无生气﹝赞扬喜爱﹞ 文化 封闭 冷漠 安分守己 =>衰败没落﹝感伤留恋﹞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