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咏月诗意长(四)(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一)月是美好理想的寄托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李白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产物,诗歌是这样写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天宝十二年秋初,李白眼见玄宗宠安禄山,无视其在幽州叛乱的预谋,怀着忧伤痛苦的心情来到宣城。此时,出使江南路过宣州的朋友李华所带来的消息是杨氏兄妹权倾天下,出兵南沼一败涂地,这让原本孤独苦闷的李白,眼见寄以无限希望的盛世即将残败,将心中积累多日的忧国忧民之情,报国无路之恨,在登楼之际以一组长句宣泄而出,情如滔滔江水,势如熊熊烈焰,破空而来,惊心动魄!想留的昨日不可留,想去的烦忧乱我心,诗句强烈地显现出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所造成的苦闷,深刻地揭示出日月不居,功业不成的愤懑不安。就在这郁愤不解之时,没想到三、四两句却突然展开壮观万里的秋空图,一扫前面积结心中不可遏止的郁闷愤慨。实写眼前秋空寥廓,长风浩荡,鸿雁高飞的壮美景色,虚道诗人纵情自由,挥洒壮志,开阔胸襟的浪漫情思。如此万里无涯、开阔明朗的秋空,如此千里浩荡、神清气爽的秋风,激发了诗人的豪情逸气,他想欢歌畅饮,痛快一回!诗歌以下四句联类作比,先分后合,写得警拔飞动,奇绝动人。说李云文章有建安风骨,刚建遒劲,慷慨悲凉;说自己文章清新俊逸,飞扬灵动。彼此风格各异,才情有别,却可见诗友之间惺惺相惜,心心相知的情谊,尤为激动人心的是,两人均怀雄心壮志,酒酣兴发,飘然欲飞,就连登揽月,也不在话下。透过醉意朦胧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飞动健举的形象和傲然自信的心态,诗中的“月”正是李白心向神往,矢志追求的目标,因为唯有皎皎明月才能扫荡一切现实的黑暗污浊,唯有皎皎明月才能体现李白高洁脱俗的人格品质。诗歌最后四句情思陡转,回应现实,抒发了诗人才高于世却不遇于时的苦闷。万里长风可以送走秋雁却带不走诗人心中愁忧,皓皓明月可以辉映夜空却驱遣不了诗人心中的愤懑,诗人心中的愁苦犹如眼前浩浩江流,绵绵不尽,生生不息,愤然抽刀断水,慨然痛饮狂歌也无济于事,反而愁上加愁,诗人苦痛之余想到,不如效法孔子披头散发,浮游四海,或许这是一个真正可以摆脱世间万千不如意的方法。全诗由心烦意乱转入万里豪情,由登天揽月的狂傲跌入忧愁不展的苦闷,结尾归于放浪江湖的隐逸,情绪起伏如波涛,情节变化似风云,正是在这种大起大落,倏忽变化的诗海心空中,始终有一轮明月高高孤悬,它是李白高洁理想的写照,也是李白落拓人生的见证者。 (二)月是永恒无限的象征 李白的《把酒问月》以月的永恒无限与人的短暂有限形成对比,凸现人事的沧桑,生命的无奈,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诗歌是这样写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霄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开篇问月,起势突兀,可见诗人把酒临风,逸兴纷飞的醉意情态,凸显李白穷究宇宙根底的执着和痴迷,也从侧面渲染出月的神秘幽深。明月高悬,欲揽不得,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可是不管你夜间走到哪里,随时都能得到月光的照拂,如影随行,不即不离,令人倍感亲切,神秘莫测的月此时又成了一位可亲可近的朋友。长烟一空,皓月千里,银辉四射,万物生辉,沐浴月华的诗人欣喜万分,浮想联翩,又天真地发问:月亮夜间从万倾碧波上喷涌而出,为何拂晓时分又沉落进西天云层?传说中的白兔一年四季总在月宫捣药不止,那单身的嫦娥又和谁相近相邻?接二连三的发问,烘托出月宫世界的神秘玄奥,更引出下文诗人对人生哲理思考。人生短暂,明月长存,月不但照见古人,也照见今人。就今人而言,以前的人是古人,就后人而言,今人亦将成为古人,人间没有不朽永恒之人,人如流水东逝,阅尽人间变幻的,唯有天上明月。月的恒久相照,凸现人事沧桑,生命无常,但李白并未落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中,反在由空间写月的永恒到时间写生命的无常慨叹中,融进金樽美酒的人月结合,让共看明月的永恒记忆使生命常欢,也让月下对酒歌醉的自得自乐化短暂为永恒。李白从此获得了个体生命的短暂超脱。纵观全诗,李白将有限的生命纳入无限的时空中去考察,在与明月的晤谈中,既真切感受到了人与宇宙的巨大反差,又将自己作为宇宙的一份子,并感受到无穷造化的亲切俯视。月使他境界大开,获得对宇宙人生的全新感受,酒则使他意兴飞扬,获得对生命的充分自信,明月将诗人、历史与未来融为一体,李白借饮酒问月抒发了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想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悲苦人生的短暂超越实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充分肯定。这正是李白的深刻所在。 (三)月是相思离恨的触媒 李白的《关山月》借月照乡关,抒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恨,全诗这样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关,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首四句以关山明月,风云关隘勾勒出辽阔无边,雄浑苍茫的边塞图景。一轮明月从天山的峰峦之间升起,高挂在穷塞大漠的夜空,隐现在茫茫云海里,长风吹彻万里朔漠,明月辉映玉门边关,天地之间,一派空旷、荒凉。中间四句写征战之苦,多哀怨之声。汉朝建立不久,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抵御匈奴南侵,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达七天之久。现在的吐蕃对大唐江山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进犯。自古及今,胡汉交战,从未停止,万千将士兵卷入杀伐争战,血洒疆场,尸阵荒野。诗句从戍边将士之口发出感叹,控诉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悲叹将士生死难料的命运。诗歌最后四句又由辽阔悲凉的古战场转到写边愁——戍客思归之苦,既然古来这征战之地生还者少,所以远戍边塞的将士们望着萧条苍茫的边庭绝域不能不“思归多苦颜”,这里以“多苦颜”即“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外貌来刻画将士兵们日夜望归的痛苦心情。结尾两句又由戍客思归联想到思妇怀人,是说这照着边关的明月人将戍客的思念带给家乡的亲人;戍边将士这样的日日苦颜思归,高楼中的思妇们的叹息又怎能停止呢?万里共婵娟,相思无绝期,是清冷的明月传递着这份无穷无尽的思念,是悲凉的明月见证了这份离愁相思的痛苦。一轮相思的明月写尽了征人思妇的寒心冷骨之苦。(全文完)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410007邮箱:xccwxx1967@yahoo.com.cn) 作者邮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