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刘波 鲁迅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2.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阅读《满天的风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备课时,可以借鉴总—分—总的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问题,理解课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满天的风筝》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而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思想感情全然不同。怎样不同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风筝》一文,了解文章内容,探究起深刻的内涵。 出示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 识记字词 读一读: 堕 憔悴 荡漾 瑟缩 什物 解释: 嫌恶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肃杀 诀别 (过渡)风筝是报春的使者,看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们自渎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读与思 教师导读:阅读分几步走,由浅入深。第一步:通过自读,概述课文内容,体会手足之情。第二步:教师范读并启发提问,学生边听边思,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三步:重点精读,揣摩疑难语句。 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读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后,在全班交流,教师予以引导 教师范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1.为什么小时侯会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 2.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指导点拨 [教师小结]作为兄长的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所以说是“精神的虐杀”。对自己当年的行为,“我”深深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上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学生针对疑难句段齐读或自由读。 自主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的疑难问题和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四人小组,合作研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予适当的点拨) 学生问题参考: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3.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有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师引导] 1.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阅读文章中“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2.强调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无法不过的,心情一直沉重 3.不仅是说天气,还说内心深处的悲凉。 [教师归纳] 《风筝》这篇散文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探究内容,可以体会鲁迅的兄弟之情,自省精神,感受到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悟到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的道理。同学们学了这篇散文,还有什么收获呢?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呢? 布置作业 1.把学习这课的收获写在练习本上 2.如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与老师、同学继续研讨。 作者邮箱: zzsszlb@126.com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