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应具有开放性(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南华一中:卞育能 教案就是教学方案,它是教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重点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指导作用。 随着教改的深入,主体论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新课程理念,已渐入人心,过去那种单纯的、学堂讲议式的教案已不适应,必须进行改革。 语文教案的开放性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特征。即主体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有目的的活动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素质。发展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最优发展。首先,语文素质中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民族文化素质要协调发展;其次,语文能力的读写听说四个方面要同步发展;再其次,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能力、智力以及创新品质要和谐发展。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性: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养成自觉主动的个性品格,主动学习、主动求知、主动探索。民主性:要始终如一地平等对待学生,精心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课堂双边活动和评教评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 传统的教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课时,教学的步骤和方法,练习设计,板书设计等。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教学目标又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并增加了学生活动设计的内容。尽管如此,教案仍不完善,教学也不一定成功,原因是教案的设计不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不固定、不统一、不封闭、不单一,可以从多角度、多范围、多层次、多方面思考、分析、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特点。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要备知识技能的传授、备能力的培养、备审美的熏陶。教材内涵可以不断挖掘,学生更是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评价一个教案的优劣不应只看写得认真与否,而应该看此教案在实施中的实际效果。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而是学习的主人,其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心理实验表明,只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活动的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一个好的教案,应该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即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过程。字、词、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等可以查阅的知识点不用重复浪费时间,课堂只须检查学生的积累情况并教其识记的方法即可,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地方应该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白,充分体现教案的开放性。 教案的开放性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从教师所提问题的开放性和学生自主提问的开放性两个方面谈。 先谈教师提问的开放性。备课时教师首先要与作品进行对话,在进行教学之前对作品先预设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是教师自身对作品的诠释。同时,在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的过程中,会不停地被改写。因此,教师自身应对作品所蕴涵的意义进行合理的体悟,对作品形式有一定分析与把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会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是教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探索。平等的关系是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也是学生乐于对话的前提。作为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的中介,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学生,而应承认在作品前师生均有说话的权利。因为作品是开放的,每个人的艺术经验也是有限的,作品的原初含义与读者现今的解读之间总是存在着各种差距,这差距是任何读者都无法消除的。虽然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前已有对作品意义的预期,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预期,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而且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不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拘泥于作者的创作原意,通过对话,提出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作品与解读的融合,生发出对话双方意想不到的新东西。学生在阅读中常常会感受到一些教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说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话语,这说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作品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因此,每一次与作品的对话都是一次意义生成的过程,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道、受业,更重要的是在解惑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一个人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征,能够不人云亦云,也不固执已见,它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善于反省自己、能够求深求活,求批判性、敏捷性,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锻炼学生能够通过深入的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看问题,能够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具有自己独到的,创造性的见解,在新的前提下求快)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能力。因此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是必需的,举些例子来说,学了高一第一册上的《杜鹃枝上杜鹃啼》,可由学生举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或东西方不同看法的例子,学生就会举出“老鼠”、“乌鸦”、“猫头鹰”“黄鼠狼”等。通过归纳,学生就对类比联想产生深刻的印象。学习《过万重山漫想》可以设计这样问题,“第二个、第三个”更值得歌颂,从逆向启发学生思考。因为第一个虽然值得肯定,但如果没有后继者,“第一个”开辟的路也会再度荒芜,鲁迅说:“地上本来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路不是一个人能走出来的,后来者前赴后继的精神和巨大的力量是值得歌颂的。由此把《宋定伯捉鬼》作为材料,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贬人褒鬼,各抒己见。学习《劝学》可以提出“荀子如果生活在今天,他还会在文章中增加什么内容?”学完《项链》后“项链的结局可能还有那些?”都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项链》、《邹忌讽齐王纳谏》都可以采用以写代读的方式,即以课文为材料,提炼观点,交流看法后写作,学习效率会更高。“荷塘月色对作者的情感,传统说法是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如果你不同意,还有那些理解?”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为什么称刘和珍为“君”?这是从多角度思维训练。还有仿写句子也是训练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好办法,如《劝学》中用了大量的比喻构成的排比来阐明道理,就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开头写三个比喻句构成一个排比句来说明学习的作用。而《项脊轩志》的学习中模仿名句(“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风影移动,珊珊可爱”)以季节为内容写句子又是另一种形式。所有这些都是比较活的问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自由发挥,答案不求唯一,只求合理,具有创造性。 再说学生自由提问题的开放性。教师不但要学会自己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艺术作品有无限的开放性。教师首先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要尽可能地让他们用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这是在学生预习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的自由质疑,就是学生的发现式学习。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所以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可能更多、更灵活,内容更广泛,可能涉及语言、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层面,包括科学、人文、历史、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由教师回答,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其中可以使用“大脑风暴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乐于创造的心理要求。这部分内容在教案上事先是无法设计的,只能留出空白在教学中空出空间让学生“填补”,课后教师再补写此项内容,这样教案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教案。 总之,教案的设计从时间上看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从对象上涉及文本、学生、教师,从心理上涉及师生的整个思维过程,从内容上包括知识、能力、审美,实施过程包括已知、未知两部分。而且课堂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案。因此,教案是一个流动的、鲜活的、丰富的、带有人文色彩的、有多维空间的信息载体,这正是语文教案的开放性。 编辑同志: 您们好! 我渴望得到您们的帮助能够发表,我是您们《语文教学与研究》多年的读者,从02开始,年年订阅。若能发表,我愿定您社的三种刊物。 卞育能 云南省南华一中 邮编:675200 邮箱:ynbyn@yahoo.com.cn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