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教案(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dsy 教学目标:通过《错误》来进一步品味诗歌的趣味。 教学设计: 一、阅读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 这首诗写什么? 写思妇楼头,望人不归。用思妇的形象和动态,写她盼望与远人团聚的心理。用“独”写出的她的孤寂。自然景物的描写,景中有情,在思妇眼里:夕阳余辉脉脉含情,绿水悠悠,含恨无穷,不见远人归来,芳草离离,蘋花摇曳,让人愁思满怀。 2、 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 含蓄,精练,用拟人手法借夕阳流水来抒情。 二、阅读席慕容《悲喜剧》: 长久的等待又算得了什么呢/假如/过尽千帆之后/你终于出现/(总会有那么一刻吧) 当千帆过尽/你翩然来临/斜晖中你的笑容/那样真实/又那样地不可置信/白蘋洲啊/白蘋洲/我只剩下一颗悲喜不分的心 才发现原来所有的昨日/都是一种不可少的安排/都只为了/好在此刻/让你温柔怜惜地拥我入怀/(我也许会流泪/也许不会) 当千帆过尽/你翩然来临/我将藏起所有的酸辛/只是/在白蘋洲上啊/白蘋洲上/那如云雾般依旧漂浮着的/是我一丝淡淡的哀伤 1、 这首诗和上面的词之间的关系。 从词中脱胎而出,有词的痕迹,但内容上又有了增加,增加了一种可能性,所以称为《悲喜剧》 2、 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谈谈你的感受。 诗意不浓,没有词来得意味深远,耐人寻味。 一、阅读《错误》 1、 从主题上有闺怨诗的痕迹。继承了含蓄委婉的特点。可以和《悲喜剧》比较阅读。 本诗写了一个女子等待远人归来的主题。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街上传来的马蹄声给处于忧愁包围之中的她带来希望,但那希望不过是个美丽的错误,那不是她所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 2、 对这首诗有没有其他的解读?你的理解怎样? 本题由同学自由发挥,没有限制。 错 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显示吕本中词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词牌名为《采桑子》。 2、“暂满还亏”是说 暂时的月圆月满终归还是要缺要亏的,好像是说夫妇间的聚少离多。 3、词中的“君”是离家在外的游子,抒情主人公是在闺中等待丈夫的思妇。 这种反映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诗词就是“思妇词”。这种“闺怨”题材的思妇词,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也。今天我们学习的郑愁予的诗歌《错误》是一首新诗,其中也有思妇闺怨的句子。 二、学习赏析《错误》 1、集体朗诵,感悟诗情。 2、幻灯显示《错误》,听朗诵录音,体会诗情。 3、解读诗作 思考回答: (1)“打”与“向晚”如何解释? “打”是“从”的意思,“向晚”指接近傍晚。 (2)“我”和“你”分别是什么人?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句为证。 “她”是一位闺中思妇,有许多诗句为证,关键字是“等”。 (3)第一节第二句内蕴丰富,请用散文的语言把它传达出来。 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开落”写莲花,又写少妇的容颜和心境,暗示着时光的漫长。 (4) 诗歌中描写这个“思妇”——“你”,运用了哪些意象?请一一指出来。 诗歌中依次用了“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期待,就是“等”。 (5) 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一类意象是作为比喻句的喻体出现,如“莲花的开落”,“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等四处意象。前者写“思妇”的容颜的衰老,后三者写“思妇”的心境的落寞。 第二类意象是与春天、三月有关的“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帷不揭”等意象。春天来了,思妇却视而不见。以春天的烂漫来反衬思妇的落寞。综上,一类意象为比喻,一类意象为反衬。 (6) 那么,这位思妇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来?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有何谈美丽呢?思考后请举手回答。 “错误”在于那骑马的男子,第一人称的“我”,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 4、证古诗词 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在你我他生活中都曾经出现过,在其他一些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有所表现。我们来分析并指出以下两首词中的“美丽的错误”。 幻灯片显示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温庭筠《梦江南》)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这两首词中的“美丽的错误”是什么呢? 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两处都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些词句中,我们一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作者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5、再次齐读诗歌,注意体味思妇等待丈夫归来的痴情和落寞。 6、写游子的语句和意象又有哪些呢? 江南→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紧掩的窗扉 文中不仅写了思妇对远行的丈夫的期待,也写了过客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不仅写了幽闺之哀怨,还写了羁旅的愁苦。更进一步讲,诗歌所写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两对夫妇间,而且发生在所有分离生活的夫妇间。 7、外出远游的丈夫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亲人所写的诗歌,文学史上也给予这一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以专名,就是“游子谣”。 幻灯片显示《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师点拨:试想,夕阳西下,游子坐在那匹羸弱的马上,看着小桥流水旁炊烟袅袅升起的农家那一幅父慈子爱、夫唱妇随如此这般幸福和美的生活图景,他怎能不断肠呢? 看来,那些把妻子丢在家中,一个人去外面的世界打拼的游子的生活也很辛酸的啊!大家不妨大胆地假想一把,让这位马致远笔下的游子或者说过客踏着达达的马蹄走进小城,穿过青石铺就的街道,来到吕本中《采桑子》词中思妇的楼下,进而走到她的门口,再进而来到思妇的窗前。这位过客口渴了,他只是想要来思妇的窗前讨一碗清水,一碗凉白开而已。请大家注意,这位少妇却正在思念和等待外出远行的丈夫归来呢?当她听到了这位过客达达的马蹄声儿由远及近而来到她的门前时,此刻她的心情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 启发:这位少妇的心中此刻肯定有一股幸福的激流涌过,她一定是赶快揭开那尘封了许久的窗帷,然后又赶快推开了那快要锈死的窗扉,去看是否是自己的丈夫归来了。然而她的希望再次落空了,那并非是 丈夫远游归来,而是另一个游子或者说一位过客在她的窗前要讨一碗水喝。错了,错了啊!她的心刚刚被高高地举起,现在又被重重地摔下。她的眼中流露出失望,她的心中充满了惆怅。 8、老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错误》这首诗不仅写了闺怨的思妇,而且写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妇词,也是一篇游子谣。幻灯片显示 游子谣,写游子羁旅之苦; 思妇词,写思妇幽闺之怨。 在郑愁予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感悟到了一种浓郁的古典美,而选用古典意象,采用传统题材,化用经典构思都是造成郑诗古典美的原因。《错误》的所有意象我们都似曾相识,都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大量的使用这些意象的句子;写游子羁旅之苦、写思妇幽闺之怨的题材更是从《诗经》直至新诗长期沿用的传统题材;“美丽的错误”这一经典构思在温词和柳词中又可以窥见它的影子。因此,我们可以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 《错误》这首诗歌学过之后,今后我们在自己的新诗习作中要自觉选用古典意象,采用传统题材,甚至化用经典构思来成就新诗的古典美。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收集“思妇”“游子”的诗词 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版;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 2.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教学设想: 结合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吕本中《采桑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学习来体味古代游子与思妇的幽思愁绪,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并把《错误》改写为如张晓风《不朽的失眠》一般风格的抒情散文。 (吴玉晓) 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看两首词: 1、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唐词)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注释:①斜晖:偏西的阳光。②脉脉:相视含情的样子。后多用以寄情思。③白蘋洲:长满了白色蘋花的小洲。 分析:起首两句,记一个怀人的女子早起用心梳洗后,倚着那面临江水的楼,切盼重逢。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眼前已是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情何能已。故末句,提出肠断之意,余味隽永。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 “过尽”两句,寓情于景。此处女子凝望之投入、凝恨之深重可见一斑,因而人称“千帆”二句“黯然魂消”也。 2、【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其中有几句“想佳人妆楼顒(yǒng仰慕)望(顒望: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不但“归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②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③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④ 苒苒物华休。⑤ 惟水长江水, 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⑥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⑦ 想佳人妆楼顒望,⑧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⑨ 争知我,⑩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⑾ 【作者】柳永是宋仁宗朝进士,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仕途坎坷、生活潦倒,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擅长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是当时一大词家,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千古传颂。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所写内容不限于男女风月,尤工羁旅行役,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有相当多的词篇抒写了与歌妓舞女的诚挚恋情,有部分作品反映了她们悲酸的生活和她们要求过合理生活的愿望。 。【注释】①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②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③凄紧:一作“凄惨”。 ④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 ⑤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⑥渺邈:遥远。 ⑦淹留:久留。 ⑧顒望:凝望。一作“长望”。 ⑨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⑩争:怎。 ⑾恁:如此,这般。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品评】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 教学过程: 由吕本中词导入。幻灯片显示吕本中词。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教师吟咏,饱满的感情感染了学生。然后提问。 师问:请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词体知识确认这首词的词牌? 生甲答:《采桑子》。 前面学习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时懂得《采桑子》是双调,44字。 上阕四句,7、4、4、7,三平韵;下阕亦四句,7、4、4、7,三平韵。 据此,我推断此词的词牌为《采桑子》。 师问:生甲的判断正确吗? 众生齐答:正确! 师问:生甲的判断及其依据完全正确!下面我们来齐读这首《采桑子》,感悟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众生齐读。 下面继续提问。 师问: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词中的“亏”与“满”两词的意义? 生乙答:满,此指月圆;亏,此指月缺。 师问生乙:那么,“暂满还亏”该如何解释? 生乙答:暂,暂时,暂且;还,仍然,还是。“暂满还亏”是说,暂时的月圆月满终归还是要缺要亏的,好像是说夫妇间的聚少离多。 师问:好!那么词中的“君”是什么意思? 生丙答:君,第二人称代词,你。 师问生丙:那么,词中的“君”,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丙答:“君”应该是一个外出的丈夫,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相应地应该是一位独守空闺的妻子。 师赞赏:好! 师解读诗歌大意。 月圆之夜,一位少妇却枕愁难眠。啊,原来是丈夫外出,没有和她厮守在一起,不能与她在这江畔高楼共赏这皎洁的明月了。也许已半载了,或者都三年了,他怎么还不回来呢?思夫不得,少妇便生哀怨之心。“正说反说,俱是愁痕。”(钱钟书语)读解词意,大略如此。综上,我们把此词定位为一首闺怨题材的思妇词。 幻灯片显示“思妇词”三字。 师问:在吕本中《采桑子》词中我们感悟了一位独守幽闺思念丈夫的妻子的哀怨和忧伤之情。请学生丁解释“思妇词”中之“思妇”一词为何意? 生丁率尔而对:思念妻子。思妇词就是思念妻子的诗词。 师问:请三思而后答!请结合《采桑子》词意,斟酌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生丁匆忙否定前案,说:不!不!“思妇”一词在此不是“丈夫思念妻子”而是“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意思。 师点拨:对!在此“思妇”一词,不是动宾短语,而是偏正词组。反映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诗词就是“思妇词”。这种“闺怨”题材的思妇词,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也。今天我们学习的郑愁予的诗歌《错误》是一首新诗,其中也有思妇闺怨的句子。下面我们来齐读全诗。 学生读书,感情饱满,进入了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学生齐读《错误》。 幻灯片显示郑愁予《错误》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学生齐读毕。 师趁热打铁:课前我问了几个学生,都说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似懂非懂。在我刚才的启发和讲解之后,现在你们齐读郑愁予的《错误》并体味其主旨,或者稍微明朗些了吧。请思考下面问题。 师问:诗歌中的“打”和“向晚”如何解释? 生戊抢答:打,介词,从。向晚,指傍晚;向,接近。 师问:根据诗歌中的语句,判定“我”、“你”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生己答:“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句为证。 “她”是一位闺中思妇,有许多诗句为证,关键字是“等”。“等”字 涵盖第二节的内容。 师问:第一节第二句内蕴丰富,请用散文的语言把它传达出来。 生无人举手,无人对答。 师讲解: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开落”写莲花,又写少妇的容颜和心境,暗示着时光的漫长。 师问:第二节第五句和第二节第二句十分相似,请改变第五句。 生齐答: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 师问:好!大家都对了!请大家继续思考。描写诗歌中的这个“思妇”,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运用了哪些意象?请一一指出来。 生庚答:诗歌中依次用了“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期待,就是“等”。 师问:你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生迟疑后答:不会。 师问:请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生辛举手。 生辛答:我分为两类。一类意象是作为比喻句的喻体出现,如“莲花的开落”,“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等四处意象。前者写“思妇”的容颜的衰老,后三者写“思妇”的心境的落寞。 第二类意象是与春天、三月有关的“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帷不揭”等意象。春天来了,思妇却视而不见。以春天的烂漫来反衬思妇的落寞。综上,一类意象为比喻,一类意象为反衬。 师问:那么,这位思妇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来?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有何谈美丽呢?思考后请举手回答。幻灯片显示“美丽的错误”。 生说:没有。“错误”在于那骑马的男子,第一人称的“我”,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 生己说: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 师总结说:好,两位同学的理解很对,表述很好。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在你我他生活中都曾经出现过,在其他一些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有所表现。我们来分析并指出以下两首词中的“美丽的错误”。 幻灯片显示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温庭筠《梦江南》)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生庚答: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两处都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些词句中,我们一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作者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老师总结发言:好,看来大家对此类的诗词的主旨都能准确把握了。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不同的是,温词、柳词中的过客都是乘船;而郑诗中的过客是骑马。 师曰: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诗歌,注意体味思妇等待丈夫归来的痴情和落寞。 同学们齐读诗歌,沉浸其中。 师问:在诗歌中,第一人称的“我”的出现有何作用? 生庚答:首先,和思妇的丈夫一样,“我”也是一个离开自己的妻子家人的游子。其次,因为“我”只是一个匆匆的陌生的过客,不是思妇的丈夫,所以才会出现“美丽的错误”。 师问:好!那么,写游子的语句和意象又有哪些呢? 生丙答:“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两句。 师问:生丙的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想想过客和思妇是如何偶然相见的? 生丙默然。无人作答。 老师讲解:这位游子,也即过客,他从江南走过,也许就这样走了几年了。一日他突然来到这个思妇所在的小城,在傍晚的时候,走在一条青石砌成的街道,也许他这是口渴,想讨碗水喝,恰好在这位思妇的门前停下,扣打门环,惊动了正在痴情等待丈夫归来的这位思妇,就有了诗歌中的“美丽的错误”。因此“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紧掩的窗扉”不仅是比喻思妇心境的落寞,而且标志着诗歌中过客的行踪。 幻灯片演示如下: 江南→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紧掩的窗扉 所以,标志过客的行踪的意象作为诗歌中的第三类空间意象,存在着层递关系。 师继续问:那么这位过客,也是离家外出远行的游子,他就不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亲人吗? 生齐声道:思念! 师紧追不舍问:这位过客或游子的妻子,是否也像这位思妇一样,在痴情的等待着过客的归来呢?这位过客或游子,是否也在思念家中的妻子呢? 生齐声道:是! 师点拨:这样的话,文中不仅写了思妇对远行的丈夫的期待,也写了过客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不仅写了幽闺之哀怨,还写了羁旅的愁苦。更进一步讲,诗歌所写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两对夫妇间,而且发生在所有分离生活的夫妇间。 师继续点拨:外出远游的丈夫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亲人所写的诗歌,文学史上也给予这一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以专名,就是“游子谣”。幻灯片显示“游子谣”三字。 讲台下,有学生立刻说出孟郊的《游子吟》。 师说:好,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游子谣。再如我们还学习过另外一首游子谣。“枯藤――”。 学生齐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齐诵马致远词之后,幻灯片显示《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齐声背诵。课堂气氛渐而热烈。 师点拨:试想,夕阳西下,游子坐在那匹羸弱的马上,看着小桥流水旁炊烟袅袅升起的农家那一幅父慈子爱、夫唱妇随如此这般幸福和美的生活图景,他怎能不断肠呢? 学生若有所思,已经与那古时的游子产生了共鸣。 师乘胜追击说:看来,那些把妻子丢在家中,一个人去外面的世界打拼的游子的生活也很辛酸的啊!大家不妨大胆地假想一把,让这位马致远笔下的游子或者说过客踏着达达的马蹄走进小城,穿过青石铺就的街道,来到吕本中《采桑子》词中思妇的楼下,进而走到她的门口,再进而来到思妇的窗前。 学生做迷茫状。 师稍做停顿,然后说:这位过客口渴了,他只是想要来思妇的窗前讨一碗清水,一碗凉白开而已。请大家注意,这位少妇却正在思念和等待外出远行的丈夫归来呢?当她听到了这位过客达达的马蹄声儿由远及近而来到她的门前时,此刻她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恍然,踊跃欲发言。 生丁抢答:她很激动,赶快看是不是她的丈夫回来了,但一看不是,她又很失望。 师评价道:这位同学思路十分敏捷,反应十分迅速,可惜他的回答缺少了一点诗意。 学生皆问:怎样才算是有诗意的表述呢? 师继续启发:这位少妇的心中此刻肯定有一股幸福的激流涌过,她一定是赶快揭开那尘封了许久的窗帷,然后又赶快推开了那快要锈死的窗扉,去看是否是自己的丈夫归来了。然而她的希望再次落空了,那并非是丈夫远游归来,而是另一个游子或者说一位过客在她的窗前要讨一碗水喝。错了,错了啊!她的心刚刚被高高地举起,现在又被重重地摔下。她的眼中流露出失望,她的心中充满了惆怅。 众生做沉醉状。 通过刚才的分析,学生们对《错误》的理解加深了。 老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错误》这首诗不仅写了闺怨的思妇,而且写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妇词,也是一篇游子谣。幻灯片显示 游子谣,写游子羁旅之苦; 思妇词,写思妇幽闺之怨。 毕竟,思妇闺怨是果,游子羁旅是因。所以在许多诗人的笔下,这两个题材和主题往往被糅合在同一篇作品中。郑愁予的《错误》即是如此,选用并糅合了传统的闺怨、乡愁题材,使得诗歌更有内蕴,更有韵味。 师问:作家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请分析两个“中国”的含义即语境义。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作答。 生壬答:第一个“中国”指从地域、国籍、血统等上讲是中国的。第二个“中国”是指从情感、语言和意象等上讲是中国的。 师称赞道:好!生壬的回答非常准确简洁!在郑愁予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感悟到了一种浓郁的古典美,而选用古典意象,采用传统题材,化用经典构思都是造成郑诗古典美的原因。《错误》的所有意象我们都似曾相识,都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大量的使用这些意象的句子;写游子羁旅之苦、写思妇幽闺之怨的题材更是从《诗经》直至新诗长期沿用的传统题材;“美丽的错误”这一经典构思在温词和柳词中又可以窥见它的影子。所以,我们才会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 师总结:《错误》这首诗歌学过之后,今后我们在自己的新诗习作中要自觉选用古典意象,采用传统题材,甚至化用经典构思来成就新诗的古典美。最后提供一篇鉴赏文章,有助于我们理解《错误》的时空转换艺术。 幻灯片显示下文。 这首诗的结构分为始、中、终三部分,作者运用时空变化,时间由长渐短,空间由大到小,情理与时空交会,写出一个倦守春闺如莲花开落的少妇内心的寂寞、期待与失望,构成美丽凄婉的效果。 这首诗时空经历四次转换:首节开始,就显现出作者的才华。第一句“我打江南走过”,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暗示着过客的匆匆;第二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莲花的开落”含蓄地点出季节的数度变迁,暗示着女主角等待时间的漫长。 中间一节情节的发展,先把时间限定到“三月”,写“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的寂寞小城,此后进一步把时间缩小到“向晚”,写“跫足不响”的街道,不揭的“春帷”、紧掩的“窗扉”,运用丰富的意象,描述离人情怀中的春闺少妇的落寞。而这春闺少妇的落寞,只是表象意义,其实作者是借少妇的落莫暗示自身飘泊落寞的情怀。 末节结句,又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响应首句“我打江南走过”,将镜头放大拉远到虚无而广阔的空间和连绵不断的时间长河中,不但使前后文互相呼应回照,更重要的是能使本诗结构均衡,不致前挤后空或前空后挤。伴随着这四次结构完整的时空转换,诗中主角的感情的变化也有戏剧性的转换,整首诗意境优美而深婉,谋篇合乎“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首尾贯穿,意思清晰。”的审美原则,完整地呈显出这首诗的婉约美之特色,使读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均衡和谐的美感。(摘自林文钦《现代诗鉴赏教学》) 布置作业: 1.背诵此诗; 2.根据温词、柳词、吕词及郑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篇像张晓风《不朽的失眠》一样风格的抒情散文,至少800字。 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版;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版。 吐鲁番铁中刘松义 教学目标: 了解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学会对比鉴赏诗歌的一些写作技法。 教学设想:对比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四首唐代闺怨诗和宫怨诗,总结其特点 1.蒋维翰《春女怨》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 2.王昌龄《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3.白居易《春词》 低花树映小红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阑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4.刘方平《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闺怨诗、宫怨诗的特点:含蓄,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心中的怨意,其意象常有花鸟虫鱼、庭院、夜色、月色、高楼、树草等冷景。 三.对比学习《错误》 1.提问:有人说,此诗当属于欧洲现代派诗歌,有人认为此诗继承的还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你怎么评价? 提示,我们可从主体和意象及其写作技法分析。 2.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不同,通过朗读来理解。 3.诗歌的标题很有新意,它妙在何处? 明确:它概括了女子由期待到惊喜再到极度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4.总结诗歌技法:结构上双线结构----纵线: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江雪》;横线:倒叙结构。语言上----文字纯净清新,语言优美,意境深邃: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四.作业 背诵全诗。 作者邮箱: tlfxbl@msn.com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教时:1课时。重点与难点:同1、2点。教法:边读边鉴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看两首词: 1、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唐词)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注释:①斜晖:偏西的阳光。②脉脉:相视含情的样子。后多用以寄情思。③白蘋洲:长满了白色蘋花的小洲。 分析:起首两句,记一个怀人的女子早起用心梳洗后,倚着那面临江水的楼,切盼重逢。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眼前已是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情何能已。故末句,提出肠断之意,余味隽永。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 “过尽”两句,寓情于景。此处女子凝望之投入、凝恨之深重可见一斑,因而人称“千帆”二句“黯然魂消”也。 2、【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其中有几句“想佳人妆楼顒(yǒng仰慕)望(顒望: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不但“归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②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③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④ 苒苒物华休。⑤ 惟水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⑥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⑦ 想佳人妆楼顒望,⑧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⑨ 争知我,⑩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⑾ 【作者】柳永是宋仁宗朝进士,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仕途坎坷、生活潦倒,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擅长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是当时一大词家,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千古传颂。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所写内容不限于男女风月,尤工羁旅行役,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有相当多的词篇抒写了与歌妓舞女的诚挚恋情,有部分作品反映了她们悲酸的生活和她们要求过合理生活的愿望。 。【注释】①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因属边地乐曲,故以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词前后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潇潇雨》、《宴瑶沁池》等。《词谱》以柳永为正体。九十七字,平韵。 ②潇潇:形容雨声急骤。 ③凄紧:一作“凄惨”。 ④是处:到处,处处。红衰翠减:红花绿叶,凋残零落。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翠:一作“绿”。 ⑤苒苒:茂盛的样子。一说,同“冉冉”,犹言“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⑥渺邈:遥远。 ⑦淹留:久留。 ⑧顒望:凝望。一作“长望”。 ⑨天际识归舟: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⑩争:怎。 ⑾恁:如此,这般。凝愁:凝结不解的深愁。 【品评】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 作者的羁旅之愁, 飘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引。《能改齐漫录》作晁补之语)。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归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另外,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见课本注释①) 三、范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2、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 2、问:从本部分看来,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作者描写它的心态时,连用了四个比喻,请找出来,并说说它反映了这个女子什么样的心绪? 明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1、过渡: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2、学生齐读。 3、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 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板书:(过客) 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蘋洲”啊。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 (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2)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附:整体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内容预览: 教学目标: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认识诗人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师:婉约是唐宋时的一种诗词风格,与之相应的是豪放派。这碍难感种风格不仅并列于唐宋这两个诗词顶峰的朝代,并且至今仍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错误》正是现代婉约诗之典范。 朗读诗歌 二、总体把握 1、诗歌内容 师:这是一首抒情诗歌,还是一首叙事诗歌? 生:抒情诗歌。抒发了一的思妇期盼 “ 归人 ” 的细腻的情思。 生:这是一首极为抒情的诗歌,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首叙事诗,因为它叙述了一个凄美幽怨的故事。 师:说得很好。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谁来转述一下给我们听听? 生: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思妇的心如 “ 小小的寂寞的城 ” ,封闭、沉闷、毫无生气。在这个 “ 城 ” 里,东风不吹,柳絮不飞,向晚的街上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自己的小小的心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 “ 达达的马蹄 ” 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盼来的并不是自己的 “ 归人 ” ,而是一个 “ 过客 ” 。 师:好!这真是一个凄凉美丽的故事。 2、诗歌特色 师:你觉得本诗有什么特色?请说说你的总体感受。 生: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发了离愁别绪。值得慢慢咀嚼。 生:诗歌的意象都是很传统的、中国的。比如 “ 莲花 ”“ 柳絮 ”“ 青石的街道 ” 等,都以独有的东方风味唤起了我们心中亲切的联想和想象。 师:对,诗人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用杨牧的话说:郑是 “ 中国的中国诗人 ” 。这是对郑在西化之风劲吹的台湾而坚持中国民族特色的创作个性的极好评价。 生:短小别致, “ 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 。 生:比喻新奇鲜活。等等。 三、具体赏析 1、 “ 错误 ” 师:题目是 “ 错误 ” ,这是指什么错误? (学生讨论) 生: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 生: “ 我 ” 错误地 “ 打江南走过 …… 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文章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册用户才能阅读! 如果你还没注册,请赶紧点此注册吧! 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赶紧点此登录吧!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学生齐读毕。 师趁热打铁:课前我问了几个学生,都说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似懂非懂。在我刚才的启发和讲解之后,现在你们齐读郑愁予的《错误》并体味其主旨,或者稍微明朗些了吧。请思考下面问题。 师问:诗歌中的“打”和“向晚”如何解释? 生戊抢答:打,介词,从。向晚,指傍晚;向,接近。 师问:根据诗歌中的语句,判定“我”、“你”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生己答:“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句为证。 “她”是一位闺中思妇,有许多诗句为证,关键字是“等”。“等”字 涵盖第二节的内容。 师问:第一节第二句内蕴丰富,请用散文的语言把它传达出来。 生无人举手,无人对答。 师讲解: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开落”写莲花,又写少妇的容颜和心境,暗示着时光的漫长。 师问:第二节第五句和第二节第二句十分相似,请改变第五句。 生齐答: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 师问:好!大家都对了!请大家继续思考。描写诗歌中的这个“思妇”,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运用了哪些意象?请一一指出来。 生庚答:诗歌中依次用了“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期待,就是“等”。 师问:你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生迟疑后答:不会。 师问:请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生辛举手。 生辛答:我分为两类。一类意象是作为比喻句的喻体出现,如“莲花的开落”,“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等四处意象。前者写“思妇”的容颜的衰老,后三者写“思妇”的心境的落寞。 第二类意象是与春天、三月有关的“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帷不揭”等意象。春天来了,思妇却视而不见。以春天的烂漫来反衬思妇的落寞。综上,一类意象为比喻,一类意象为反衬。 师问:那么,这位思妇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来?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有何谈美丽呢?思考后请举手回答。幻灯片显示“美丽的错误”。 生说:没有。“错误”在于那骑马的男子,第一人称的“我”,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 生己说: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 师总结说:好,两位同学的理解很对,表述很好。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在你我他生活中都曾经出现过,在其他一些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有所表现。我们来分析并指出以下两首词中的“美丽的错误”。 幻灯片显示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温庭筠《梦江南》)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生庚答: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两处都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些词句中,我们一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作者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老师总结发言:好,看来大家对此类的诗词的主旨都能准确把握了。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不同的是,温词、柳词中的过客都是乘船;而郑诗中的过客是骑马。 师曰: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诗歌,注意体味思妇等待丈夫归来的痴情和落寞。 同学们齐读诗歌,沉浸其中。 师问:在诗歌中,第一人称的“我”的出现有何作用? 生庚答:首先,和思妇的丈夫一样,“我”也是一个离开自己的妻子家人的游子。其次,因为“我”只是一个匆匆的陌生的过客,不是思妇的丈夫,所以才会出现“美丽的错误”。 师问:好!那么,写游子的语句和意象又有哪些呢? 生丙答:“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两句。 师问:生丙的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想想过客和思妇是如何偶然相见的? 生丙默然。无人作答。 老师讲解:这位游子,也即过客,他从江南走过,也许就这样走了几年了。一日他突然来到这个思妇所在的小城,在傍晚的时候,走在一条青石砌成的街道,也许他这是口渴,想讨碗水喝,恰好在这位思妇的门前停下,扣打门环,惊动了正在痴情等待丈夫归来的这位思妇,就有了诗歌中的“美丽的错误”。因此“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紧掩的窗扉”不仅是比喻思妇心境的落寞,而且标志着诗歌中过客的行踪。 幻灯片演示如下: 江南→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紧掩的窗扉 所以,标志过客的行踪的意象作为诗歌中的第三类空间意象,存在着层递关系。 师继续问:那么这位过客,也是离家外出远行的游子,他就不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亲人吗? 生齐声道:思念! 师紧追不舍问:这位过客或游子的妻子,是否也像这位思妇一样,在痴情的等待着过客的归来呢?这位过客或游子,是否也在思念家中的妻子呢? 生齐声道:是! 师点拨:这样的话,文中不仅写了思妇对远行的丈夫的期待,也写了过客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不仅写了幽闺之哀怨,还写了羁旅的愁苦。更进一步讲,诗歌所写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两对夫妇间,而且发生在所有分离生活的夫妇间。 师继续点拨:外出远游的丈夫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亲人所写的诗歌,文学史上也给予这一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以专名,就是“游子谣”。幻灯片显示“游子谣”三字。 讲台下,有学生立刻说出孟郊的《游子吟》。 师说:好,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游子谣。再如我们还学习过另外一首游子谣。“枯藤――”。 学生齐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齐诵马致远词之后,幻灯片显示《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齐声背诵。课堂气氛渐而热烈。 师点拨:试想,夕阳西下,游子坐在那匹羸弱的马上,看着小桥流水旁炊烟袅袅升起的农家那一幅父慈子爱、夫唱妇随如此这般幸福和美的生活图景,他怎能不断肠呢? 学生若有所思,已经与那古时的游子产生了共鸣。 师乘胜追击说:看来,那些把妻子丢在家中,一个人去外面的世界打拼的游子的生活也很辛酸的啊!大家不妨大胆地假想一把,让这位马致远笔下的游子或者说过客踏着达达的马蹄走进小城,穿过青石铺就的街道,来到吕本中《采桑子》词中思妇的楼下,进而走到她的门口,再进而来到思妇的窗前。 学生做迷茫状。 师稍做停顿,然后说:这位过客口渴了,他只是想要来思妇的窗前讨一碗清水,一碗凉白开而已。请大家注意,这位少妇却正在思念和等待外出远行的丈夫归来呢?当她听到了这位过客达达的马蹄声儿由远及近而来到她的门前时,此刻她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恍然,踊跃欲发言。 生丁抢答:她很激动,赶快看是不是她的丈夫回来了,但一看不是,她又很失望。 师评价道:这位同学思路十分敏捷,反应十分迅速,可惜他的回答缺少了一点诗意。 学生皆问:怎样才算是有诗意的表述呢? 师继续启发:这位少妇的心中此刻肯定有一股幸福的激流涌过,她一定是赶快揭开那尘封了许久的窗帷,然后又赶快推开了那快要锈死的窗扉,去看是否是自己的丈夫归来了。然而她的希望再次落空了,那并非是丈夫远游归来,而是另一个游子或者说一位过客在她的窗前要讨一碗水喝。错了,错了啊!她的心刚刚被高高地举起,现在又被重重地摔下。她的眼中流露出失望,她的心中充满了惆怅。 众生做沉醉状。 通过刚才的分析,学生们对《错误》的理解加深了。 老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错误》这首诗不仅写了闺怨的思妇,而且写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妇词,也是一篇游子谣。幻灯片显示 游子谣,写游子羁旅之苦; 思妇词,写思妇幽闺之怨。 毕竟,思妇闺怨是果,游子羁旅是因。所以在许多诗人的笔下,这两个题材和主题往往被糅合在同一篇作品中。郑愁予的《错误》即是如此,选用并糅合了传统的闺怨、乡愁题材,使得诗歌更有内蕴,更有韵味。 师问:作家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请分析两个“中国”的含义即语境义。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作答。 生壬答:第一个“中国”指从地域、国籍、血统等上讲是中国的。第二个“中国”是指从情感、语言和意象等上讲是中国的。 师称赞道:好!生壬的回答非常准确简洁!在郑愁予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感悟到了一种浓郁的古典美,而选用古典意象,采用传统题材,化用经典构思都是造成郑诗古典美的原因。《错误》的所有意象我们都似曾相识,都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大量的使用这些意象的句子;写游子羁旅之苦、写思妇幽闺之怨的题材更是从《诗经》直至新诗长期沿用的传统题材;“美丽的错误”这一经典构思在温词和柳词中又可以窥见它的影子。所以,我们才会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 师总结:《错误》这首诗歌学过之后,今后我们在自己的新诗习作中要自觉选用古典意象,采用传统题材,甚至化用经典构思来成就新诗的古典美。最后提供一篇鉴赏文章,有助于我们理解《错误》的时空转换艺术。 幻灯片显示下文。 这首诗的结构分为始、中、终三部分,作者运用时空变化,时间由长渐短,空间由大到小,情理与时空交会,写出一个倦守春闺如莲花开落的少妇内心的寂寞、期待与失望,构成美丽凄婉的效果。 这首诗时空经历四次转换:首节开始,就显现出作者的才华。第一句“我打江南走过”,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暗示着过客的匆匆;第二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莲花的开落”含蓄地点出季节的数度变迁,暗示着女主角等待时间的漫长。 中间一节情节的发展,先把时间限定到“三月”,写“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的寂寞小城,此后进一步把时间缩小到“向晚”,写“跫足不响”的街道,不揭的“春帷”、紧掩的“窗扉”,运用丰富的意象,描述离人情怀中的春闺少妇的落寞。而这春闺少妇的落寞,只是表象意义,其实作者是借少妇的落莫暗示自身飘泊落寞的情怀。 末节结句,又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响应首句“我打江南走过”,将镜头放大拉远到虚无而广阔的空间和连绵不断的时间长河中,不但使前后文互相呼应回照,更重要的是能使本诗结构均衡,不致前挤后空或前空后挤。伴随着这四次结构完整的时空转换,诗中主角的感情的变化也有戏剧性的转换,整首诗意境优美而深婉,谋篇合乎“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首尾贯穿,意思清晰。”的审美原则,完整地呈显出这首诗的婉约美之特色,使读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均衡和谐的美感。(摘自林文钦《现代诗鉴赏教学》) 布置作业: 1.背诵此诗; 2.根据温词、柳词、吕词及郑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篇像张晓风《不朽的失眠》一样风格的抒情散文,至少800字。 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版;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版 【鉴赏提示】 《错误》一诗,是郑愁予1954年创作的,发表后广为传诵。有人评价说,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响起了“达达的马蹄”声。要鉴赏这首诗,首先要多诵读,在诵读中熟悉节奏韵律,体会语言的音乐美。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朗读中就会感受到这首诗强烈的韵律感。“走过”和“开落”都押“uo”韵,“东风不变”“跫音不响”在音节、字数、结构上也互相呼应。“达达的马蹄”口语色彩浓、拟声效果好,给诗歌增加了悦耳的韵律。其次,要抓住诗眼,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诗题为《错误》,第3节又提到“美丽的错误”。我们就要抓住“美丽的错误”来鉴赏这首诗。首先,错在哪里呢?即“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后一句即是对“错误”的回答。原来,女子在苦苦地等待归人,而在“达达的马蹄”声中来的却是过客。为何说她在苦苦地等待归人呢?因为诗中说:“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开放的莲花美丽多姿,飘零的莲花则惨不忍睹。女子等待得容颜憔悴,足以见得思念之深、等待之苦。第2节连续用几个比喻,刻画了女子寂寞的心境,写出了女子苦苦等待而未果,有情无处诉,只好将心扉紧闭的万千愁绪。在女子的郁闷中,突然响起了“达达的马蹄”声,令女子的眼前一亮,可是命运总是爱捉弄人,来的是“过客”,而不是“归人”。为何是个“美丽的错误”呢?“达达的马蹄”起先代表着美丽。第1节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女子对“归人”的思念是通过“我”的视角表现出来的,我熟知女子的容颜,我懂得女子的心思。也许可以这样说,“ 我”能如此深刻地了解女子,是因为“我”与她邂逅了,也可能暗暗倾慕上了她,或者两人还发生了爱恋——这样“错误”才“美丽”呀!但我终究是个“过客”,我没有留下来……以上感悟离不开对故事情境的想像。因为这首诗歌营造的情境含蓄动人,有故事性。但是《错误》所暗示的故事情境有一种多义性,可以触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想像,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加进自己的想像和理解来品读这首诗。此外,鉴赏这首诗,还应抓住它独特的意象特征。在意象和比喻的选择上,体现了一种古典美。“容颜”“莲花”“柳絮”“跫音”“春帷”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传达出了一种柔美细腻、委婉含蓄的意象特征,具有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也使这首诗个性鲜明、久盛不衰。 【作 品】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954年( 摘自《中华诗歌百年精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练 习】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美丽的错误”具有新奇的搭配效果,暗示“我”并不是女子守候的“归人”。 b.诗的开头两句就表现了“浪子”与“深闺”的主题,本诗承受的是中国历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 c.“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它用来比喻女子娇美的面容。 d.诗的结尾与首行“我打江南走过”呼应。 2.这首诗被广为传诵,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50字以内 《错误》教案 李世军 2004-09-0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学习《错误》,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4、了解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学会对比鉴赏诗歌的一些写作技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 2.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1、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设想 在欣赏《错误》后,结合蒋维翰《春女怨》、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吕本中《采桑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学习来体味古代游子与思妇的幽思愁绪,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配乐欣赏诗歌演唱。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是台湾“现代派”诗社重要成员。著有《梦土上》、《衣钵》等。郑愁予的诗歌,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豁达的“仁侠”精神,一种是曲折动人、哀婉缠绵的婉约情,这两种气质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由于他的诗大多以旅人(游子)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称为是“浪子诗人”。其名作《错误》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他的《错误》继承了中国闺怨诗含蓄不露,不违温柔敦厚的风格,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朗诵欣赏诗歌,分析诗歌所抒写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1、讨论: 诗歌所抒写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人物有哪几个? 明确:时间是在春季三月。地点是在江南。这个时节的特点是容易让人产生思念的情绪。人的情感也是在这个季节里特别会容易伤感,人的情感也最为丰富。 [特别是江南的春天,细雨和春天总是相伴,而春雨更容易使人陷入思念之中,人们对春雨也有中特别的伤感的情感。而且春天往往很短。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的春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唐朝的志雨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借助春天,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所以课文把诗歌的时间定在春天三月是为了写离情相思的需要。这个季节是为写情而服务的。] 2、 我们知道要写离情不但要有景更需要有人的活动,这里的人物是哪几个? 明确:人物是:“我”和“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人。 ————这个人显而易见是个女子的形象。 ————“我”在这里是为游子,从远方而来,经过江南。也正是那位女子要等待的人。而这个女子是可能是这位游子的恋人,正在春季三月里苦苦地等待着。“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把女子的容颜比做是莲花?因为在古诗词中莲花就是代表着思念。因为“莲”和“怜”谐音。“怜”就是“爱”的意思。在《西洲曲》中,就有写道:“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道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所以这里作者是借用了古诗的意象。一开始就展现了一位等待游子的女子的形象,为下面抒写她的离情做好了准备。 3.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等待的心情的?(穿插讲解古诗词中古代文化民俗) 明确: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人物的心情,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内在的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人真实可感。他把女子的思念第一个比成是三月的柳絮。 ①春天还有中特别的景物就是柳絮,这柳絮也是和离别有关的。柳树在春天的时候就会结一种形似棉絮的东西。称为柳絮。当风一吹柳絮就会随风飘散。这种景象十分的凄美,让人伤怀。(举例山东济南的柳絮)古典文学中“柳”跟离别、相思感情抒发的联系最为密切,或许是柳枝柔长的特征跟人们离别相思感情的缠绵有相通之处,而“柳”又有“留”(挽留)的谐音,故汉代人就已有“折柳赠别”(《三辅黄图》)的风俗习惯,古典诗词中用柳来表现离别相思之作更是不胜枚举:“春心自浩荡,春柳聊攀摘。笑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枝上子规催去旆,柳条偏系离情。”(李弥逊《临江仙》)“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周紫芝《踏沙行》) 从周紫芝《踏沙行》中,还可以看到一个别有意味的意象:“飞絮”。周词的“游丝”、“飞絮”,已不是柳条而是柳花了。不同于一般花的瓣片状,柳花呈丝絮状,这一特征,使得柳花很容易随风飘零,更显凄美,亦更能比拟人们离别相思情感的失落惆怅。如苏轼《江城子》前面用柔长的柳条喻离别:“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悲情已现,但后面更以飞絮作进一步渲染:“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离别相思的哀伤尤显浓郁。 苏东坡的《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咏柳絮(即杨花)更独辟蹊径:“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三分春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说是一场雨后漫天飞舞的柳絮不见了,哪儿去啦?变成一池细碎浮萍了(那可是水面多阔的一池浮萍呀);这一池浮萍却又代表着三分春色,而三分春色又厘分为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由一连串数字串联起来的句子,给人予行云流水而又亦虚亦实的感觉。在经过萍碎、春色、尘土、流水等连串幻化之后,东坡再来强调“点点是,离人泪”,这正是该词的终极主题,由柳絮起到离人泪终,使该词的咏物抒情得到一个完整的演化进程。近人蒋春霖《卜算子》云:“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正是套用了东坡《水龙吟》词的模式。 问题在于,东坡凭什么三整两整就将那柳絮整成了浮萍?对此,东坡在原作下有鼻子有眼地注释道:“旧说杨花入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你可别信他,东坡大学士在跟你玩障眼法呢!其实从词句中就可窥见东坡变柳絮为浮萍的戏法:风起絮飞,随雨化萍;絮因风而扬落,萍逐水亦飘零。这个变化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全在情理之中,只由于扣住了“身不由己”、“飘泊无依”的共通性。没这“由于”,八竿子打不着的“柳絮”跟“浮萍”又怎能搭上界?由此可见东坡咏物而不滞于物却物性自通。高人出招,确实不凡! 上面诸例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写春天的杨柳,这也是由于虽然杨柳四季皆有,但春天的景象更具诗情画意,故文人笔下的杨柳,多见之于春天了。 ②第二个是比成是寂寞的城。城的样子是四面封闭的。这也说明女子的心情是落寞,孤独的,没有人能走进她的心城,只有那位游子才可以打开她心中的城门。也可以说明女子对游子回来的失望的情绪。 ③第三个是比成青石的街道。我们学过戴望舒的《雨巷》其中也有这样的意象出现。作者也是生活在铺满青石的小巷之中的。让人感到一丝的凄凉和冷意,就想那位苦苦等待的女子的心一样得冷。这个青石的街道也为后面的马蹄声的出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对精彩的意象组合,构成伤感的意境。青石的冰冷,传来马蹄声,声声清晰,原本希望是能够等到归人,但是他却是一个过客。让原本冰冷的心更加地寒冷。原先的希望也被无情地粉碎。 ④第四个是比成窗扉。我们可以想象那位女子为了等待游子的归来,曾经多少次靠在窗前眺望远方,多少次又是失望地把窗扉关上。所以在这里窗扉也成为女子相思之情的一个外在的表现景物。 为什么写女子心情的时候连用了两个“小小”? 明确:两个“小小”,更写出了这种离情是缠绵迷离的特点。体现了这首诗含蓄、温柔敦厚的特点。这于古诗词写离情的诗歌一样,继承了古诗词传统的风格。具有东方风味。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作者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是这首诗的创作特色之一。同学在创作诗歌时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从古诗词中去寻找合适的诗歌意象,这样就能形成诗歌独特的意境。而且这些古典诗歌的意象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这样也能使你的诗歌有厚度。 四、分析“错误”, 谁的错误?最后这个错误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女子等待的那位游子,不是归人而是过客。 为什么说这个错误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呢? 明确:因为“我”这“达达的马蹄”打开了“你”“小小的寂寞的”心,打开了“你”“紧掩”的心扉,“你”一定误以为“我”回家了,于是,一阵惊喜,一片欢心,然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时,“你”也许更惆怅,更痛楚吧!“惊喜”是美丽的,但却是虚无的。马蹄本身是美好的,它能带给那位女子以希望。所以这个错误的美丽,是种痛苦的美丽。但这种错误毕竟能给女子带来希望,总比什么也等不到要好,所以也可以说是美丽的。 杨牧曾说过:“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这话颇耐人寻味,主要是针对一些中国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而言的。郑愁予的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评论家说它“轻巧清隽”、“美丽凄凉”,“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五、出示四首唐代闺怨诗和宫怨诗,总结其特点 1.蒋维翰《春女怨》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 2.王昌龄《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3.白居易《春词》 低花树映小红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阑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4.刘方平《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5、吕本中《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闺怨诗、宫怨诗的特点:含蓄,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心中的怨意,其意象常有花鸟虫鱼、庭院、夜色、月色、高楼、树草等冷景。 “闺怨”解说 郑愁予写了许多爱情诗,题材也没有跳出古人的游子思妇的圈子,由于在当今这个科技相当发达的时代,很少有人有那份寂寞等待的耐心,因而,闺怨诗已经很长时间未进入现代人的视野。郑愁予以他女性般的细腻与柔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颇具东方风味的相思场景。给当代人日趋干涸的情感世界注入几许清纯的温泉。有基于此,我们就不难明白,郑愁予的诗为什么在台湾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了。 五、.作业 :背诵全诗 ●卡片:意象与意境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称为“意象”,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意象)实现。 ●卡片:另一种解读: 那是个阳光很好的下午,白马少年扬鞭经过窗前,本不该有那一刻的回眸,而偏偏摇曳的百合沉默的窗棂和慵懒的少女,让人魂牵梦绕许多年。 是午夜梦回的春夜里完美得有些失真的忧愁,在日渐静如止水的内心依旧掀起狂澜瀚海;是一直以来不肯盛待自己的灵魂,一贯坚忍着不去理会身边的春去春回。 所有野渡无人的码头都暗香浮动;所有西出阳关的路口,都风雨萧萧。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 2.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教学设想: 结合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吕本中《采桑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学习来体味古代游子与思妇的幽思愁绪,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并把《错误》改写为如张晓风《不朽的失眠》一般风格的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 由吕本中词导入。幻灯片显示吕本中词。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教师吟咏,饱满的感情感染了学生。然后提问。 师问:请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词体知识确认这首词的词牌? 生甲答:《采桑子》。 前面学习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时懂得《采桑子》是双调,44字。 上阕四句,7、4、4、7,三平韵;下阕亦四句,7、4、4、7,三平韵。 据此,我推断此词的词牌为《采桑子》。 师问:生甲的判断正确吗? 众生齐答:正确! 师问:生甲的判断及其依据完全正确!下面我们来齐读这首《采桑子》,感悟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众生齐读。 下面继续提问。 师问: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词中的“亏”与“满”两词的意义? 生乙答:满,此指月圆;亏,此指月缺。 师问生乙:那么,“暂满还亏”该如何解释? 生乙答:暂,暂时,暂且;还,仍然,还是。“暂满还亏”是说,暂时的月圆月满终归还是要缺要亏的,好像是说夫妇间的聚少离多。 师问:好!那么词中的“君”是什么意思? 生丙答:君,第二人称代词,你。 师问生丙:那么,词中的“君”,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丙答:“君”应该是一个外出的丈夫,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相应地应该是一位独守空闺的妻子。 师赞赏:好! 师解读诗歌大意。 月圆之夜,一位少妇却枕愁难眠。啊,原来是丈夫外出,没有和她厮守在一起,不能与她在这江畔高楼共赏这皎洁的明月了。也许已半载了,或者都三年了,他怎么还不回来呢?思夫不得,少妇便生哀怨之心。“正说反说,俱是愁痕。”(钱钟书语)读解词意,大略如此。综上,我们把此词定位为一首闺怨题材的思妇词。 幻灯片显示“思妇词”三字。 师问:在吕本中《采桑子》词中我们感悟了一位独守幽闺思念丈夫的妻子的哀怨和忧伤之情。请学生丁解释“思妇词”中之“思妇”一词为何意? 生丁率尔而对:思念妻子。思妇词就是思念妻子的诗词。 师问:请三思而后答!请结合《采桑子》词意,斟酌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生丁匆忙否定前案,说:不!不!“思妇”一词在此不是“丈夫思念妻子”而是“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意思。 师点拨:对!在此“思妇”一词,不是动宾短语,而是偏正词组。反映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诗词就是“思妇词”。这种“闺怨”题材的思妇词,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也。今天我们学习的郑愁予的诗歌《错误》是一首新诗,其中也有思妇闺怨的句子。下面我们来齐读全诗。 学生读书,感情饱满,进入了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学生齐读《错误》。 幻灯片显示郑愁予《错误》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学生齐读毕。 师趁热打铁:课前我问了几个学生,都说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似懂非懂。在我刚才的启发和讲解之后,现在你们齐读郑愁予的《错误》并体味其主旨,或者稍微明朗些了吧。请思考下面问题。 师问:诗歌中的“打”和“向晚”如何解释? 生戊抢答:打,介词,从。向晚,指傍晚;向,接近。 师问:根据诗歌中的语句,判定“我”、“你”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生己答:“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句为证。 “她”是一位闺中思妇,有许多诗句为证,关键字是“等”。“等”字 涵盖第二节的内容。 师问:第一节第二句内蕴丰富,请用散文的语言把它传达出来。 生无人举手,无人对答。 师讲解: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开落”写莲花,又写少妇的容颜和心境,暗示着时光的漫长。 师问:第二节第五句和第二节第二句十分相似,请改变第五句。 生齐答: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 师问:好!大家都对了!请大家继续思考。描写诗歌中的这个“思妇”,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运用了哪些意象?请一一指出来。 生庚答:诗歌中依次用了“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期待,就是“等”。 师问:你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生迟疑后答:不会。 师问:请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生辛举手。 生辛答:我分为两类。一类意象是作为比喻句的喻体出现,如“莲花的开落”,“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等四处意象。前者写“思妇”的容颜的衰老,后三者写“思妇”的心境的落寞。 第二类意象是与春天、三月有关的“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帷不揭”等意象。春天来了,思妇却视而不见。以春天的烂漫来反衬思妇的落寞。综上,一类意象为比喻,一类意象为反衬。 师问:那么,这位思妇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来?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有何谈美丽呢?思考后请举手回答。幻灯片显示“美丽的错误”。 生说:没有。“错误”在于那骑马的男子,第一人称的“我”,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 生己说: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 师总结说:好,两位同学的理解很对,表述很好。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在你我他生活中都曾经出现过,在其他一些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有所表现。我们来分析并指出以下两首词中的“美丽的错误”。 幻灯片显示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温庭筠《梦江南》)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生庚答: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两处都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些词句中,我们一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作者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老师总结发言:好,看来大家对此类的诗词的主旨都能准确把握了。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不同的是,温词、柳词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