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伟大 读《甘地自传》与《圣雄甘地》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何怀宏 吉辛说有一些值得为之早起而读它的书,这样的书帮助我们忘却 周围随处都有的无聊或恶意的闲谈,并且教我们对" 有这样好的人在 其中的" 世界寓着希望。《甘地自传》于我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并 且,照孟子所言,人在夜里荡涤白日所为后静息下来的心灵,以及他 在天刚亮时所接触到的平旦之气都是清明的,那么,以一种清明如洗 的心境去读一本书,不啻也是给这本书一种它应得的尊敬。反过来, 这本书又助一个人开始新的一天,使他的清明之气也许在整个白昼的 纷扰喧嚣中不会丧失太多。所以,甘地每日必早起赤足诵读《薄伽梵 歌》,这种简单的日课其实极含深意。 《甘地自传》的风格朴素无华,这使我想到,如果作者到了毫不 考虑文字、风格的时候,一定是他感觉最接近真理的时候。这时候他 只是努力想把这真理说出来,使这真理象对他呈现一样对我们呈现。 我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时也有这种感觉,这位老人好象只是在说∶ "人啊,我爱你们,你们怎么竟会不明白如此简单明了的真理呢?" 法国的拉皮埃尔与美国的柯丁斯合著的《圣雄甘地》,则是截取 一个历史的横断面──即印度独立时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来写甘地,它 还生动地描写了印度总理尼赫鲁、印度最后一任副王蒙巴顿、巴基斯 坦之父真纳等人的行为、性格,乃至刺杀甘地的凶手的身世和动机。 其中写到的印度境内诸土邦王公的豪富与怪癖;印度教与穆斯林的历 史冲突(这两种宗教都是外来的,而土生土长的佛教却令人奇怪地在 印度已荡然无存!)伴随着独立的印巴分治──一次可以说是世界历 史上最大的财产和领土分割等,都让人读来饶有兴味。书中有许多对 一般读者来说是新鲜的材料,像印度独立时的一个半月中,竟死了相 当于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的人数,并且有一千万人流离失所, 成为难民这些事实,就不太为我们普通人所知。读了书中有关印度独 立时面临的烂摊子的描述,也会对印度人民今天取得的成就产生深刻 的印象;而对这些成就过去我们常常是容易瞧不起的。确实,应该想 到,这世界上谁都不易。 这本书写得很吸引人,初看之下给人以文胜于质的印象,作者用 的是文学笔法而非史笔。但这本书并不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作者曾多 次赴印度进行实地调查,4 年行程25万公里,走访了许多当事人,查 阅了大量历史文献。作者下笔也比较谨慎,虽然细心一点还是可以看 出作者对其笔下人物的感情和褒贬,如对真纳的微辞,对甘地有的行 为的疑问等。而在我们看来,作者对蒙巴顿似有溢美之嫌,也许,这 种作为西方人的优越感,是作者本人不易觉察、而我们却又特别敏感 的。 当然,尽管人物、事件引人注目,最重要的人始终还是甘地,最 打动我们心灵的也是甘地,并且是作为一个人的甘地,而非作为印度 之父的甘地。历史事件在此主要还是作为一幅背景起作用,所以,书 在写到甘地逝世时就嘎然而止。国家会变化覆亡,而民族的生存却久 远得多,而作为人的生存则更为久远。于是,有一种精神的光辉会超 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民族差别和宗教教派。 帕斯卡尔曾经讲到过三种伟大:一种是帝王、首领的伟大,一种 是精神、理智的伟大,还有一种是仁爱、心灵的伟大。这三种伟大一 个比一个高,后者比前者高,最后者最高。罗曼·罗兰也称颂过以思 想和强力称雄的人,但认为真正伟大的是因心灵而伟大的人。 甘地其貌不扬,个子矮小,体重只有52公斤,身上总是只缠着一 块自己纺纱织成的土布" 拖地" ,他曾在1931年就这样去见英王兼印 度皇帝;在1947年也是这样去和印度副王进行有关印度独立的谈判。 当时的副王蒙巴顿勋爵打量着他,觉得" 他简直象一只小鸟,一只蜷 缩在沙发里的可怜小麻雀" 。甘地看上去决不象一只雄鹰。 甘地没有头衔、没有官职、英国人因他组织战时救护队,发给他 的勋章他早就退回去了,他曾参加、并领导过国大党,但在1934年, 65岁时他就宣布从国大党退休了,以专心致力于脚踏实地的社会改革 工作,他鄙视权力和荣誉,关心的只是做他应当做的事情∶争取印度 独立;进行社会改革;促进印穆团结;取消对贱民阶层的歧视,及至 宣传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等,并且能把小事做得和大事一样认真。他 在南非当律师时曾有一年五千英镑的可观收入,但后来他几乎是一无 所有,全部财产仅仅是一部《薄伽梵歌》、一套白铁餐具、一尊象征 教祖的三只猴子的小雕像,和一只用细绳系在腰部的价值八千先令的 英格索尔老怀表。 甘地也没有建立什么精美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甚至可以说是十 分简单的(这绝非是说不深刻),这就是爱和非暴力。他超越于各宗 教教派的外在差别,而且看到其间某种共同的东西,他经常在祈祷会 上念一段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又念一段《古兰经》,又引述耶 稣的话。他重视给普通人写信超过对写他的著作的重视,甚至他读书 也不是很多,世俗读物他大概只仔细和反复地读过三部∶英国罗斯金 的《给那后来者》美国梭罗的《公民的不服从》和俄国托尔斯泰的《 天国在你心中》,但每本书都实实在在地在他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痕 迹。他并不是一个有惊人智力或耀眼才华的人,他曾在印度读大学时 因感到困难而辍学回家,他自英国留学刚回到印度后的一段律师业务 也可以说是一场失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这样一个谦虚和朴实的人,却创 造了一个奇迹,正是由于他的精神和不懈工作,感召和引导着印度人 民通过几十年不屈不挠的非暴力斗争和不合作运动,终于从英国人手 中赢得了自己国家的独立。也正是他的精神,给迷茫和狂乱世界带来 了一种希望,一种光明。他是值得印度人民骄傲的--他们在二十世纪 向世界贡献了一个甘地。 英国人在十六至十七世纪向世界贡献了一个莎士比亚,他们曾有 言∶英国宁愿失去印度,而不愿失去莎士比亚。 现在英国确实失去了印度。 而在某种意义上,使英国失去印度的正是甘地。 而使这个老大的大英帝国屈服的人却是手无寸铁的人,这个人走 的是另一条道路,不是消灭敌手,而是自己吃苦的道路,这是一条历 史上的全然新颖之路,是与世界上到处燃起的战火形成鲜明对照的道 路。 当然,他的背后有人民。甘地和印度的土地、传统和人民有着深 刻的联系,他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需要。据说,有一次,他在冬夜 的火炉边却依然冷得发抖,他叫身旁的人去看看外面,外面果然有一 个冻得要死的穷人,于是马上将其延入屋内。他出门坐火车总是坐三 等车厢,他到伦敦也好,到印度各都市也好,常常是住在贫民区里, 他的住处总是向人们开放。 甘地的功绩是伟大的,甘地取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但这种功绩和 声誉并不是甘地所追求的, 他甚至没有理会这些事,他只是 坚持 他信奉的真理,做他认为他该做的事情。当1947年8 月14日-15 日的 午夜印度宣布独立时,为这一事业出力最多的人,作为这一事业灵魂 和旗帜的人,并没有在首都开国大典的主席台上,而是在加尔各答的 贫民区里,在纺过每天必纺的纱之后(比平日多些),甘地躺在地上 一块椰树叶编成的席子上睡下了。当午夜12点的钟声敲响,当印度初 次领略独立和自由, 这片南亚次大陆开始一个新纪元的时候,甘地 正在沉睡,身边放着一双木底鞋、一本《薄伽梵歌》、一副假牙和一 副铁框眼镜。 这年的十月二日是他的78岁生日,印度与世界到处在庆祝,电台 录制了祝贺他生日的专题节目, 但他拒绝收听,而是继续一面纺纱, 一面默祷,在纺车的有节奏的咯咯声中,聆听" 人世间微弱而凄惨的 哀怨声" 。 甘地确实满心悲哀,他来到加尔各答,后来又来到德里,想要以 爱的精神平息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教派骚乱和流血冲突。除了爱, 他没有别的武器。他到处走访、祈祷、演说,忍受不理解的人们的辱 骂和骚乱,他最后的办法是绝食--" 汝行乎,吾死" 。他的精神终于 感染和震撼了人们,人们的注意力渐渐从" 街道上的暴行转移到这张 小床上来了" (尼赫鲁语),加尔各答出现了和平和亲善的景象。这 样,在同样是印穆聚居的印度北部的旁遮普省,5 万5 千名军队没有 做到的事情(制止宗教骚乱),却在这座二百五十万人口的,历史上 最倔强最血腥的,现在又即将如火山爆发的加尔各答城里,由一个手 无寸铁的老人做到了。这就是著名的" 加尔各答奇迹" 。 甘地接着又把这种和平带到了首都德里,办法仍然是自己吃苦, 自己默默地忍受牺牲,后来,他又准备徒步穿过旁遮普省的大地,前 往从同一母体诞生的另一国家--巴基斯坦,一路宣讲和平的福音,然 而,在他成行之前,他被一个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了。一个和平的使 者死于暴力,这就是历史,也是完善他人格的最后一笔,就象耶稣最 后必须被钉到十字架上一样。人啊,难道你真的在罪恶中陷溺得如此 之深吗? 甘地一生被捕多次,在狱中整整度过了六个春秋,共计2338天, 其中249 天在南非的监狱,2089天在印度的英国殖民者的监狱。甘地 一生有16次绝食,其中有2 次是绝食三周,只喝一点苏打水。他多次 在绝食中濒于死亡的边缘,最后一次绝食是在他79岁的时候,在他死 前半个月,共绝食121 小时30分钟。甘地如此谈到自己吃苦的意义∶ "我们只受打,不还拳,我们用自己的痛苦使他们觉察到自己的不义, 这样我们免不了要吃苦,一切斗争都是要吃苦的!" 自己受苦意味着 对人的信任和希望,意味着对人性中某种善端的尊重。这也是一条自 我忏悔,自我纯洁之路。最后," 如果你是正确的,你就会在经受重 重痛苦之后取得胜利,如果你错了,那么受打击的只是你个人而已。" 在曾获八项奥斯卡奖的影片《甘地》中,甘地临死前,他的一个 英国弟子米拉拜不无凄楚地说∶" 当我们最需要摆脱疯狂的时候,他 给全世界指了一条出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世界也没有。" 然而,我想甘地是认识到他的斗争的意义的,他在1931年对美国 一家电台发表演说时,就曾谈到过印度这一文明古国或许能给流血的 世界指明一条新的出路,但是,世界认识到了吗? 巴基斯坦国父真纳的陵墓花了五亿法郎,甘地的骨灰却早已被老 恒河的流水给带走了,但甘地的精神却注定要长存不衰。甘地给世界 文明带来了一种新的东西,这种东西的意义我们现在还很难估计。甘 地决不止是一个国家的缔造者,他也是一种伟大精神的创造者。甘地 不仅是印度的,也是世界的。 今天的世界又快走到一个世纪末而踏上一个新世纪的门槛了,我 们能对这一个千年才遇到的世纪寄以什么希望吗?或者毋宁说,我们 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创造什么希望吗?尽管在本世纪的上半叶发生了两 次世界大战,但在下半叶迄今毕竟没有发生过世界性的战争,世界总 是要朝着和平进步发展的。我们怀着希望,我们愿有所为。 正如甘地所言∶“ 未来依赖于我们现在做的事情。”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