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的思考 ——读《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感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明楼中学 狄文玲

笛卡儿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我国的古代先贤也有类似的训诫:一日三省吾身。思考可说是对于人的存在价值的另一种表述。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从踏上讲台的那天开始,我们的前辈就慎重地告诫,先要想办法融入教学这个“流”当中,进而漫漫体会,漫漫摸索,从真正意义上认识语文教学,热爱语文教学。然而,面对频繁的教改、课改思潮,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社会各界长篇累牍的倒戈之音。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渐渐忘记了对于语文教学本原的思考,我们的担忧、困惑,让我们的思维更多的关注于对教材编撰者意图的揣摩,对中考试题型得分的猜度,对各种机会的“赛课”中教材内容、教学样式的“炮制”,还有很重要的——对于论坛上种种批判、诟病之声,惴惴不安的“撇清”。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语句对比分析的题目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凡是学生被问及:文中的词语和括号内的词语能否替换,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所有的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做出判断——文中的词语用的好。至于为什么好,程度不同的学生在思考之后各自会有大同小异的理解和阐发,但判断的隐性前提无疑是一致的,那就是——奉教科书为绝对真理。那么,转而来关注我们的教师,我们又何尝不是囿于这种惯性思维之中呢?想当然的认为:教材选文是文质兼美无可挑剔的;课后练习一定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参当然是一切教学活动唯一的圭臬。对于语文教学“误尽苍生”这种矫枉过正的批评,不用苟同,也无需在意,然而对于一个教师,尤其是在一线执教的语文教师,长期的沉湎于这样一种惯性思维之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反思,认真思考呢?

早在大学的《语文教学论》课程中就有幸得到王荣生老师的教导,当时先生还是华师大的在读博士。他的授课总是与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思路广阔,建构严谨,学术意味浓郁,让人耳目一新的,颇受启迪,对于语文教学理论最初的兴趣就是那个时候萌生的。工作后混沌、彷徨时捧读先生的博士论文《语文课程论基础》,四种文选类型的界定、阅读教学的探讨分析,如有回到大学课堂聆听先生教诲时那种豁然开朗之感。假期,当我合上《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最后一页,除却以往的收获,更有一种启发。因思想的闪光、文字总能力透纸背,让人再一次意识到思考的重要,尤其是对本源地追溯。然而,对于最前沿的思考又引起了多少阅读者的思考,有多少一线的教师真正在关注着它,它们又何时能落实到我们的教学理念当中,成为指导语文教学的一个的“抓手”?所有去留的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与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之所以有这点体会,主要是基于阅读过程当中以下几点的启示:

一、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专业化素养。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但对于怎样通过教学内容达成这种目标,也就是具体“教什么”,大纲没有具体的交代。正因为如此,面对同一教材里的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教学,甚至不夸张地说,多少个老师很可能就有多少个不同的教案。比如2004年杭州市江干区一次语文教研活动的六堂研讨课就是个例子。同样是鲁迅的《风筝》,六堂课的教学却都截然不同,其主要内容分别是:①言说每个人的“风筝故事”;②体验鲁迅的“民族魂”;③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④把《风筝》看成是训练“阅读技能”的文本存在;⑤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⑥体验通过写作——《风筝》与《我的兄弟》。正可谓各显所长,另人目不暇接。有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感叹我们的语文教师都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能深入文本对其做另类的个性解读,功夫不浅!另一方面对于同一篇课文如此之多的解读,如此不同的教学内容,当然还有如此不同的教学方式,还会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以往我们对于一堂课的优劣更多的从授课形式,教学效果,课堂组织,师生互动情况等方面来做以评价。但究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师之间却有着这样巨大的差距,孰好孰劣?

设想,对于以上教师出色的授课,我们只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表面地模仿。换句话说只是明白“怎么教”,忙活了半天却还是不清楚“教什么”,不能在本根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这个环节上加以把握,寻根溯源,那么要想单纯地模仿个性形式上的热闹,其结果的失败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是面对许多名师的授课,我们却很难习得一样,因为我们过多的关注了其个性表现的部分,而对其隐性的部分没有能拨云见日。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以下简称《内容》)一书中,王荣生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形态,“教”的部分“包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去选择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它既包括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堂实施中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改造,还包括教师乃至学生在教学中所产生的课程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既定教材内容的‘重构’——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还包括其他途径的种种材料的呈现。”语文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教学内容的可能,但其本身只能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学内容。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创生,既然这种“选择和创生”必然存在,合理存在,那么如何做出符合理据的“选择和创生”,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过硬的语文专业素养。

不仅如此,笔者认为成功的语文教学内容于教学落实至少还存在以下三个层面的关系:从语文教材到——教学内容生成为第一层面(也就是从单纯的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什么);选择、生成的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为第二层面(也就是不同个体选择、创生的教学内容必然的存在高下、优劣的差异);教学内容能否真正落实此为第三层面(也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既“怎样教”的能力)。显而易见这三个层面,无论哪个出了故障,就全盘皆输,这就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改的推进,知识的除旧纳新迫切需要加强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建设。《内容》一书中分别对“学校语文知识”的流动状和产生性加以分析:一方面,语文课程目标的频繁变动,比如由“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势必引发“学校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不断创生除新的知识,这些或多或少的需要介入语文课程内容当中来,比如话语分析、语篇特征分析、语篇内在连贯性的研究和语篇比较研究等;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半自然性”的特点,每个人对语文知识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对某一“定篇”,“语文教材编纂者、语文教师乃至学生,搜可能也可以生发自己的阐释;权威的阐释也会因时代、因人而有所不同。”这使语文知识,或者更大一点的语文教学内容带上了更多的“生产”的色彩。

一面是语文学科半自然性的特点,一面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冲击,如何在把握根本的东西之后,自由应对?如何放下思维固有定式,以开放的心态去吸取对于语文教内容大有裨益的新知识、新成果?如何本着一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参与到课程研制中取,使“教什么”,“怎么教”慢慢明晰起来?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刻不容缓!

前沿智者的声音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诚然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都得到了解决。比如《内容》一书中,对于教学实际中究竟怎样选择和创生内容并没有一二三四条可以操作的准绳。同样前面提到的《语文课程论基础》中对于四种文选的界定,也没有的非此即彼的论断。但他们的可贵就在于思考之后对于本质理念的质疑,向传统墨守成规的挑战。他们或许并没有给出一条现成的路来让你我走,但他们的思考却为不久后这一条条路成为可能,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门。然而,只有在把前沿的思考转化为更多人的关注,转化为我们第一线每个从事语文教学同仁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才真正有分量,才真正能使变革深入到我们教学的内部,才真正能找到最终的出路。

曾闻学界的前辈说,一堂好课并非一定上的完整无缺,留点遗憾,就留下更可值得去思考和改进的东西。那么一部学术著作的力量在启迪我们思维的同时,照亮另一片思考的天地,不也正是阅读的快慰和价值所在吗?

参考文献资料:

⑴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6

⑵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一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⑶2005年浙江省初中教师主题培训学习指南――语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2005.7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