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深刻性的体现(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范文 手机版


高勇 “深刻”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要求之一,也是作文立意的较高要求之一。 在高考《考试说明》中,对“深刻”是这样表述的:a.透过现象深入本质b.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c.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高考作文要求“深刻”,旨在强调“四性”:哲理性、独创性、逻辑性、启发性。它要求文章富于哲理性,观点有独创性、思维有严密的逻辑性,作品给人极强的启发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后让人深思,给人启迪,产生共鸣,回味无穷。

如鲁迅将中国过去的历史分为两个时期: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期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期。鲁迅高屋建瓴,对中国历史见解独特,语言精辟,一针见血,剖析深刻,深入挖掘了国民愚昧、麻木的劣根性。读后让人陷入深思、余味无穷,这种通过现象提示本质的文章当然极具启发性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后文说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作者总结性地概括了次此游览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如何让我们的文章也写得深刻一些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谈几点认识。

一、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

辩证的观点包括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等。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是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反面立意。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既要看到问题的这一方面,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要把二者综合起来谈,如“结网与借网”,对“结”和“借”本身是互为关系,都有利与弊,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辨证地对待。2005年全国高考卷三“忘记与铭记”这个话题作文是一道好题, “忘记与铭记”之间有互补关系(有的该忘,有的该记),还构成矛盾关系(该忘的忘不了,该记的却没记住),另外还有交叉关系(忘记与铭记相互渗透),这些关系其实都是辨证关系。什么该“忘”“?什么不该“忘”?在“忘”与“记”之间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和历史,把握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本题立意空间开阔且蕴涵强烈的辨证思维。

事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变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要注意把一个问题同其它有关的问题联系起来分析。

二、 在记叙、描写中巧妙地加上一点议论抒情语句。

“深刻透彻”是对议论的要求,而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这是不是就说记叙文就不强调这一点了呢?实际上,在叙事的基础之上,我们也应适时地、适当地加上一些议论之辞,常常能收到一种神奇的功效。记叙文中的议论是画龙点睛之笔,虽然篇幅较短,但功用却很独特。记叙是“画龙”,议论是“点睛”,精妙的议论常可使文章主题鲜明,寓意深刻,使文章增色不少。如2005年湖北优秀作文《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最后“浏览几位“精彩”的人生,不觉顿悟:做事、做人、处世都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只有知出知入,才能既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分析全局,又能从微观上剖析本质,融精神、情感、思想、品质为—体。这样才会使你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精彩。” 这样的结尾通过议论和抒情点题,从而加强了文章的深刻性。

三、 学会一些逻辑知识和方法。

常见逻辑方法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归纳推理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演绎推理则刚好相反,这是一种由普遍规律推出一般规律的过程,类比推理则是由一个已知的结论推知另一个或另几个相似、相关的结论的过程,象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类比推理,精彩而又令人信服。

学会一些逻辑推理的方法,目的是要使论点与材料有密切的、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这样的文章才有说服力,才无可辩驳。由原因推出结论,由结论推知原因,由一个已知的结论推知另一个或另几个结论,上已知条件推知未知的结果,由已知的情况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这实际就是理论性、逻辑性、思辨性、深刻性的综合体现。

四、 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我们要既有经常思考问题的习惯,又要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既要学会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从而提示问题产生的根源,又要善于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习惯的认识和传统的见解作深层次地思考。 如2005年广东高考话题作文“纪念”是一个较宽泛但又有一定限制的作文,人生需要纪念的东西很多,特别是05年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平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观察和思考发生在这时期的一些人和事,如果我们平时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思考生活现象,挖掘这些现象的本质,多感悟生活的真谛,就会形成自己的东西——奇特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作文自然有了深度、广度和力度。

总之,要想让我们的高考作文“深刻”,达到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我们既要注意用好以上方法,更重要的是平时要多积累,多思考、多联想,因为只有认识得“深刻”,才可能写得“深刻”。

作者邮箱: gaoyong8899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