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都是苦与涩——《柳叶儿》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铜山县大许镇太山中学     赵彦甫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下)有篇文章《柳叶儿》,这是一篇新课文,而且是作为自读课文出现的,文笔简练,文意清晰明了,结构很容易把握。因而在许多老师很轻松地说能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意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关于文章的导入

许多老师对本文的导入会很自然地想到用贺之章的《咏柳》。因为这首古诗学生在小学时学过,大家都很熟悉,一般都采用让学生齐诵或个人诵读后导入课题,简单明了,很容易也很自然。但我们归纳把握文章的主旨之后就会发现这篇文章与咏柳诗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一个是表达对“柳叶曾救过我的命”的特殊的感情,一个是赞美、歌颂柳的美丽,导入语与文章的深层情感脱节,所以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春天来了,当我们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或金黄色或碧绿色的垂柳的柔枝嫩条常在不经意间拂过我们的脸庞,掠过我们头发稍,柔柔的,轻轻的,也让我们的心里痒痒的,是的,我们往往吟诗、作画,感叹它的多情与多姿。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却不是这个样子的,同学们看一下文章,他是怎样来看待这一树的春柳的呢?”

学生们马上在文中找到:“我总是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教师总结说:“那是为什么呢?”

“柳叶儿曾救过我的命。”

“那么我们就一起随着作者去回忆一下那段特殊岁月里的童年生活。”

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去,去理解去体会作者看到柳叶时与众不同的做法。这种导入可以说是成功的。

也有的老师从那个时代背景入手来导入:你挨过饿吗?你吃过草根树皮吗?还有的老师列举了许多数字,比如安徽凤阳地区饿死了多少人、旧社会吃观音土等事例来渲柒那个时代的生活的苦难,使学生有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也不错的,把学生带入那样一个食不裹腹的饥荒年代,更好地体会“柳叶儿救过我的命”的特殊的感情。这就与文章的主题连接到一起了。有的老师就认为这篇文章根本就不需要导入,直接入题讲授。其实导入语的设计是为了课堂教学服务的。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程的安排设计不同的导入语,使学生慢慢地融入到你所设计的情境当中去,沉醉在对文章的感悟中去。像本文用《咏柳》一诗来导入是不妥当的,而“根本就不需要导入”则更是欠深思熟虑。因而教师在设计导语的时候,一定要在深入钻研教材之后纵观全局来设计导入语。草率为之是不利于课文的讲授的。

二:关于部分内容的教学

本文写作的深入浅出,学生在阅读上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则完全没有必要去进行字词、结构、中心、主旨的分析讲述。学生自己就可以弄明白,所以很多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就是自读法,老师只是简单的提示一下,点拨一下。其实对本文来说还有许多内容可以去细细地让学生去品味、去赏析、去谈自己的感悟。比如:

(一)上树爬高部分。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有声的动词来展现我上树的动作以及在树上的炫耀,可以让学生去体会此时我的得意、自豪的心情。尤其是这部分的补充的那一句:“便是家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的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写出了儿童的天真可爱。大多同学可能会有类似的经历,学生细读会找到共同的心声的。但需明白,儿时的“我”是为了抢柳叶而练就的非凡本领,这样可以得到连大人都得不到的柳叶来。所以“我”很快乐——“得意洋洋”所以我们现在看来那个快乐的孩子是多么的可怜,他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与苦涩!

(二)清晨折柳叶部分。第10节开头部分便对早春的晨景的描绘很优美,也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所有的老师结这部分景物的讲述较多,也有的让学生闭上眼睛去体会,去想像,甚至用自己的当地的早春的景与之对比,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但教师的话题巧妙一转:“太美了,可也太早了,万物都还没有醒来,年仅八岁的‘我’便要去抢柳叶儿……”把学生领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那个小男孩儿依然那么快乐,他根本就不在意那是一个清凉的早晨——冰凉的地面、凉飕飕的树干、阴凉的露珠。他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在我们读者看来,那情、那景、那事、不正是生活的辛酸吗?太阳出来了,我看痴了:“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此时会有很多同学觉得好笑,作为教师此时确应当及时地引发学生去探讨“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其实这可以说是一种幻觉,一种“海市蜃楼”般的渴望。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觉了,那是因为饥饿难忍啊!此处就可以安排学生来细读体会品味字里行间的辛酸与苦涩。那孩子愈觉得快乐,我们读者就愈觉得苦涩。

(三)吃柳叶部分。“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一个香得不行,学生就不理解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现实不相融了,教师应当适当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反过来进行换位思考。或许会让学生明白,人是多么的容易的满足啊!今天我们吃着鱼、肉,有时还觉得味道不够香,不够美。相比之下,那个孩子真是令人心中怜爱。吃柳叶包子时,“我”放开了吃,吃到把肚皮撑得像一张薄薄的纸,以至于让奶奶担心这一部分,学生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障碍。学生大多会认为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其实不然,此处就是一种写实,在那个苦难的岁月里面,这样的孩子是很常见的,非洲难民营中的儿童又有几个不是如此的呢?都因饥饿而瘦骨嶙峋。

三、关天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一篇文章来讲,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是由文本来决定的,而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教学思潮。对《柳叶儿》这篇文章来讲我觉得最好的教学方法则是学生自由讨论法。教师尽可能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谈谈他们自己独特的领悟与体会,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已。通过几次的教学实践,本人觉得这种教学方法甚好。

至此,本文的深层情感已不难领悟了,表面上写了一个孩子如此的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便实际上在成年以后的作者看来,那时的生活就像这柳叶儿的味道一样:苦中微涩。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特殊的心情了。“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有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也不难理解当时作者为什么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嚼着……”了。那种经历,那种情感若不是细细品味,谁能感同身受?

《柳叶儿》确是一篇能感染人教育人的好文章,希望能在阅读文章中把握它的内容和情感!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