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之十六:情感品尝类话题(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手机版


江苏省镇江中学  陈乃香

【内涵解剖】

亲情、友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话题。只要我们生活在世间,就离不开亲情、友情。可以说,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浸泡在博大无比的友情和亲情中,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友情和亲情吟唱着一曲曲沁人心脾的歌;世间的每一个人无不对友情和亲情在意,世间的每一个人无不渴望天空般高远、大海般深邃的友情和亲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友情的绝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亲情的极致。“情乃文之本,文乃情之声。”友情、亲情不但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味精和甘露,也是中考作文的一个热点,是一个核心主题。写好这类作文,前提是积极、发展地看待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树立起高远的生活目标,产生高雅的生活追求。要发自真诚,抒写真情,力求将真情传达准确。

1.事要真。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只要符合“四此”——此时、此地、此人、能为此事,就可以视为“真”。题材“假冒伪劣”,其蕴含或者引发的情感常常是虚假的;题材真实自然,情感也容易为人所认可。“父母双亡”,“父母离婚”,庸俗的虚构,明显的虚假,其情感自然令人质疑。

    2.情要真。要抒发有真切体验的情感。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阅历都不可能太丰富,因此,在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很难写出真情,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无论命题怎样宽泛,都要在规定的情境中作文,这时大多数情况是“为文造情”,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大方。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深层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3.情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也是形形色色的。作者抒发的感情,迎合哪些品类的趣味,诱发人性人情中哪一种因素,也有高雅粗俗之分。一般说来,即使面对同一景物,由于作者的个性素质和心境不同,他们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应当知道,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4.情要浓。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感有浓淡之分,浓烈深挚的情感来源于主体深刻的体验。这就告诉我们,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动了的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文学大师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有一个朋友去看望他,敲几次门,都没人回应。这位朋友推门一看,发现他正坐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异常。一问,才得知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死了,悲痛不能自已。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推及到高考,大凡高分作文,都是考生浓烈感情的结晶。

【佳作赏析】

    ★话题一:成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余秋雨先生的《文明的碎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别人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勃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吹过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海。”

阅读这段材料之后,请你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成熟的含义有身体的成熟、思想的成熟、心灵的成熟或者认识的成熟,文章应该紧扣成熟的动态变化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谈一谈对成熟的理解、认识和感受。

例文

走向成熟

佚  名

又一次来到这个小土山上,已经是秋季了。秋风吹黄了一切,吹黄了山坳里的那朵小花,它畏缩在这萧瑟、冰冷之中。望着脚下的山村,我落泪了。风吹干了我的泪迹,吹开了我那记忆虚掩的门。

从小我就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家。记忆中母亲每天背着我上地、下地,用她那厚大的手掌抚摸我,教我咿呀学语;而父亲总是打骂着母亲。我见过母亲暗地里流过许多次泪,但在我面前却总是微笑的,我心中一团疑惑。到了6岁那年,我终于知道母亲为什么要哭、母亲的那份酸楚。于是我开始拿着那个沉重的锄头下地干活。在那绿油油的田间,我看到了母亲满意的目光。她第一次用手拍着我的头:“孩子,你长大了!”可是说完眼里噙着泪花。我也哭了,但我知道,那年我长大了!

等踏入校门,我一直成绩优秀,可学费又成了一个难题。每次过年家里连肉都吃不上,学费更无从谈起。每当这时,母亲总是默不作声地出门,不一会儿便拿回了学费。可是每年正月初二,母亲总是要出门。

一日,我跟在她身后,穿过了冰冷的小河,打滑的石桥,母亲来到了山上,她弯下佝偻的身子,拿出砍刀……原来她是每天背柴去卖!我的心颤抖着,泪水漫上心堤。一路上,她穿着十几年前的那双布鞋,鞋已经开了口,露出了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裂开了好几个大口子,连那鲜红的肉都清晰可见。从此,我更加发愤读书,连课间都不休息,我暗暗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让母亲过上幸福的晚年。终于,那年学期结束,我获得了150元的奖学金。我拿出10元,走了半天的山路,到镇上为母亲买了一盒防裂霜。回家后,我将它小心翼翼地擦在母亲的脚上,我要用它合拢母亲脚上的裂口。母亲看着我,微微地点点头:“花儿,你是大人了,你成熟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成熟”这个词,但我深深地懂得它的分量。

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我收到了一份电报:“母病危,速回。”于是我连夜赶回了家。

可是这一切都已太迟了,母亲冰凉的脸上露出了最后一次最美的微笑。她离开了我,永远离开了我,任凭我再怎么呼喊都无济于事,我美好的愿望变成了泡影,我再也无法报答母亲了。那天,我在母亲的坟头站了很久,眼前浮现着母亲那和蔼的面庞,那温和的微笑,还有那坚强的目光。我采了一朵小花,轻轻地放在母亲的坟头,让她代表我依偎在母亲的怀抱。

母亲,今天女儿又来看您了,您听得见女儿内心的呼唤吗?女儿将和您一样拥有那份坚强,那份对生活不灭的希望;女儿从此要更加理智地对待一切,就如您过去一样!秋风拂面而来,田里的庄稼此起彼伏,这是黄色的希望,而非黄色的悲凉。我背起行囊,再一次回顾了坟头,走出了那崎岖的小土山,走向生活,走向成熟。

评点:在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无私的爱和奉献,让作者一次次被深深感动并一点点成熟起来。作者将自己的心路历程,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动。

    ★话题二: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崇尚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真,真诚、真传、真谛、真理、真情、真率、真心、真性、真知、真挚……试以“真”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题既开放,又有限制。从若干“真X”中选择一个,作者有较大的自主权;一旦选中了某一个,又等于是写命题作文。写作者应善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文题,又应根据文题进一步审视自己的材料,考虑如何取舍、加工、提炼、布局,从而写出佳作。随着自己阅历、感受的增多,《真》可不断写作下去,从而出现许多佳作,并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例文一

真  情      陈方圆

一个女孩,站在街角那儿,静静地望着来往的出租车,静静地望着一个个快乐的家庭从身旁擦肩而过。女孩心里越发的酸,她总在想爸妈何时才能带自己出去玩呀!爸爸辛苦地开车,妈妈辛苦地打工,没有假日。女孩想:世界为什么这样不公平?为什么别人的爸妈能那样潇洒,舞厅,商场,公园……

随着女孩渐渐长大,爸爸、妈妈、生活中的一切让女孩明白了幸福的另一层含义。

夏日的一个午后,女孩主动坐进了父亲的出租车里。她要体验一下车内的生活。刚刚弯腰,手便触了一个硬硬的东西,那是一块刚咬了几口的干干的烧饼。这就是父亲的午餐?女孩不忍心这样去想,她缩回了手,迅速地坐下。她也不愿去问父亲。女孩有一点想不通:十几万买车的债务对父亲压力一定不小,可父亲对女孩,对家庭始终都是微笑,是不是大人们都常常用微笑来掩盖痛苦呢?

街道上行人寥寥,那令人窒息的闷热笼罩一切,尤其罩在这辆红色的出租车上。开始,车内的女孩还挺新奇,东看看,西瞧瞧,对于很少出门的女孩来说可谓到了新奇的世界。可是,在这万物难以忍受的季节里,女孩很快便感到头晕,寡味。身旁干燥的街道上除了一辆辆红色疾驰而过或一辆辆红色被甩在车后,除了透过玻璃的炫目的阳光,其余什么也没有。出租车等待着停下,女孩盼望着路边有一人挥手叫车。女孩为父亲而盼望,为父亲在心中祈祷,因为她再一次瞥见了那剩下的半块烧饼。她不忍地望了一眼爸爸,晒黑了的脸上一颗颗在阳光照射下晶莹的汗珠,又眼望着前方,没有一刻的放松,双手紧握方向盘。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保持着这样长时间的警惕,可换来了什么?付出就一定有田报,真的是这样吗?女孩忍不住了:“爸爸,歇会儿吧,天这样热,行人又这么少。”父亲望女孩笑了笑:“坚持不住了?”“不!我只是觉得……。”“其实,你想想,开车.就意味着有希望,不开,就连希望也没有。”

是呀,女孩想,希望支撑着爸爸,相信希望会出现便是爸爸的信念,而支撑爸爸信念的便是那个“家”。一时间,女孩好感动,她感觉好幸福,幸福在女孩的心里已不再是简单的舒适,而是一种追求,一种向往,一种在辛勤地寻觅希望中才能体味到的感觉。

尽管此刻街道上依然行人寥寥,烈日暴晒,但坐在父亲右边的女孩的心情已沐浴在幸福中。

从那之后女孩变了,尽管街角那儿,仍旧静静地站着她,但她的心情是平静的,是打破了“不平衡的嫉妒”的宁静。

于是,女孩每天早早地起床,奔向奶站取回牛奶,每晚总守着,等着那“咚咚”的脚步,为父亲打开晚归的门……

父亲的力量,家庭的力量鼓舞着女孩,女孩渐渐长大,也在用自己的力量带动这个小小的“家”。  

评点:一篇没有大喜大悲的文章,却令读者深深感动了。一个女孩,忙于生计的父亲没有时间带她出去玩,她痛苦过,嫉妒过。但这一次,她坐进了父亲的出租车,看到那“刚咬了几口的干干的烧饼”,受到那“令人窒息的闷热”的熏蒸,感受那没有人“挥手叫车”的焦虑,女孩的心颤抖了,她知道,是“家”在支撑着父亲,父亲是为了这个“家”,于是,女孩感受到一种无比的幸福,她也乐为这个“家”而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带动这个小小的家”。这是多么真挚而浓厚的情意,而文章出色的心理描写又进一步加浓了这种情意,父亲的某些话,如“开车就意味着有希望:不开,就连希望也没有”,使文章又添增了几分哲理,这一切,能使读者不感动、感慨、感奋吗?

例文二

真  诚       程悦

那是某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六上午,我懒懒地起了床,站在玻璃窗前的水池旁刷牙。忽然,我的眼光凝固在对面无人住的空房的窗台上。那里,停着一只鸽子!

鸽子并不稀奇,可在二十九楼的窗台上能发现一只鸽子倒并不常见。我仔细打量着它,它就停在我离我大约两米远的地方,灰黑色的羽毛稍稍沾了点尘土,眼神锐利让人联想到高飞的鹰,银色的脚环清楚地表明它的身份——这是一只信鸽,它也许正在参加某个信鸽大赛,或者正在试飞归巢的途中,而此刻,它碰巧在我对面的窗台上小憩片刻。它现在一定很饿很渴很累吧?    

想到这里,我忽然来了兴致。我放下牙刷,飞快地跑到冰箱前打开冰箱,拿出妈妈前一天刚买的玉米棒,从上面掰了几粒下来,又从我准备作为早餐的面包上掰了一些碎屑,旋开一个酱莱瓶的盖子,把玉米粒和面包屑全部倒下去,又接了点水。我打开窗,把这混合物放在窗台上。    

那鸽子用它那鹰一般锐利的目光扫了一下那瓶盖,也许是因为信鸽有着高度的警惕性吧。它并不过来,还把它的头高高地昂了起来,似乎故意装作对食物不屑一顾的样子。

它的高傲并没有使我打消念头,反而激起了我的好胜心。我的心里忽然产生了一个恶意的念头。我又跑去打开冰箱,翻出一包肉末,从里面弄出一点来又从已经开封的盒装牛奶中倒出一点,把它们统统装在那个瓶盖里。又找了一根细线,拴在窗把手上,最后,把那个瓶盖移到窗户里面。

当我做完这一切后,那只鸽子还停在那里。于是我站在窗前,装作很友善很真诚的样子微笑着。不知是它相信了我,还是肉末和牛奶的诱惑实在太大;那鹰一般锐利的眼神开始犹豫了。

它开始焦躁不安起来。一会看看那堆食物,一会看看天空,或向左右跳一小跳。忽然。,它拍拍翅膀,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似的向这堆食物猛飞过来。就在它将要飞到窗口的一刹那,我猛地一拉线,窗户“啪”地一声关上了。“忏”,一声闷响,它撞在了窗上。

我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得意感,就像期中考试考了8门满分一样,兴奋得不知如何形容,简直要跳到天花板上。忽然我触到它的眼光,那是怎样的一种眼光啊,就像电视剧里付出了真诚却被人欺骗的人的那种眼光。我忽然后悔了,彻彻底底后悔了,我急忙跑过去打开窗,把那堆食物端到窗台上,可它却瞟了我一眼,拍拍翅膀飞走了。

我呆立在那里。我一直认为自己都是以真诚待人的。可我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真诚,除了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否还存在于别的什么地方?

比如人和动物之间?

评点: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真诚的情意的重要——即使“人和动物之间”,也少不了真诚!,文章以细腻的心理和动作描写,写自己怎样步步引诱信鸽来吃食,原先高度戒备的信鸽终于飞来,但却一头撞在“我”猛关起的窗户上,于是,不论“我”怎样把那堆食物再端到窗台上,信鸽却只是“瞟了我一眼,拍拍翅膀飞走了”。文章以崭新的题材,触目惊心地从反面表现了真诚的重要,愧咎,悔恨之情溢于言表,含义深长。

    ★话题三:瞬间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瞬间可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试以“难忘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也可根据内容自定题目,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这也是一篇命题作文。既然是写瞬间,文章所写内容的时间跨度就只能是短暂的;当然,也可以写一段经历较长时间的事情,但相对于那精彩的瞬间而言,此前此后则是背景、铺垫和尾声。对“瞬间”的描写应非常细腻,对“瞬间”的美应作画龙点睛的揭示。

例文一

一  笑      丁海珍

这期的《读者》到了,封面上有一幅画,题为“微笑的花”,还附有一首胡适的小诗《一笑》。

“十几年前,一个人对我笑了一笑,我当时不懂得什么,只觉得他笑得很好……”。    

寥寥数语,却使我觉得自己的某个部位被触动了一下,那,是我与微笑的一段缘。    

初三毕业前,我曾与几位同学去一所师范类专科学校面试。朗诵和唱歌都顺利过关之后,我来到一间很大的练功房外,准备进行最后一项测试——舞蹈。

我趴在窗台上,打量着这间练功房,它很宽敞,地板用蜡打得光亮。可是这宽敞让我觉得压抑,孤独;这光亮使我紧张,局促,手心渐渐渗出了汗,在油漆的窗台上,留下了两块湿漉漉的印迹。

我不敢注视前排的考官,他们的眼镜反射。出的光晕严厉而让人怯于正视,于是我注意到了那个正站在地板中央翩翩起舞的考生,舞步轻盈,动作优雅——哦!她摔倒了!在跳到高潮时摔倒了,多么可惜!她脸红了,然后站起来向考官深深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下一个是我,而她的失败,令本已紧张异常的我更加惴惴不安,可是当我们在练功房门口擦肩而过的一刹那,她抬起头给了我一个灿烂的微笑,鼻翼微皱,嘴角稍稍上扬,没有丝毫怯懦与沮丧的微笑,这笑是如此纯美,使得我无法立刻去体味去诠释,而我站在那宽敞的练功房里,那光亮的地板的正中央时我已不再紧张压抑却充满了信心与力量。我边唱边跳,歌声与舞步是如此地和谐,而展现在我眼前的始终是一个灿烂、纯美的微笑。

几天后,我以很高的分数,接到了这所学校的面试合格证,我笑了,为那个微笑而笑了。虽然最终没有去那所学校,但那个微笑一直留在我心里。

微笑,对于我们每个人自己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我们身边的人却可以从中得到安慰和鼓励,把你的灿烂散发到周围,让微笑去告诉身边的朋友:“我只想在你的理想和希望中,为你增添一份鼓励,我只想在你的生活中出现疲惫和失意的时候,能给你一点力量和希冀。”至真、至善、至美,是微笑。

“……其实只是那一笑,我也许不会再见她,但我感谢她笑得真好!”

评点:作者敏锐地捕捉了“一个灿烂的微笑”,细腻而传神地展现了瞬间“一笑”的“灿烂、纯美”,把生活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一个精彩瞬间呈现在读者面前。行文之中,作者饱和着自己的感受来写这“一笑”,在写足感受的基础上以抒情般的议论揭示“一笑”的深意,呼唤人们用“微笑”去散发自己的灿烂,表达自己的真情,感人而又深刻。文章以胡适的小诗起笔并收束全文,又似乎增添了文明的底蕴,浓化了文章的诗意。“回眸一笑百媚生”,纯真,优美,虽短小而韵味深厚的《一笑》,令人百读不厌,终生难忘。

例文二

大板巷        杨  洋

大板巷即使不是南京最窄小的巷子,至少也是其中之一。

中午放学后,我心中郁闷,沉重,慢慢往外踱着步子。来到平日常吃饭的街道里,每个店里人都爆满,我便顺着街继续往里走,头一直低垂着。考试很不理想,都高二了,再这样下去我这辈子就完了,考试、考试、考试,这半学期每天都疲于奔命,结果却仍是一塌糊涂,怎么办?怎么办?

当我再次抬起头时,我已置身于一个从没到过的陌巷中,周围墙上的路牌告诉我,它的名字叫大板巷,这是一条使人想起哈莱姆的小巷。小巷两旁不是矮山灰暗的平房,就是不知什么年代搭建成的两层来高的木板小楼,房屋门前摆着老式的生活用品:煤炉、痰盂、马桶……突然,一滴水掉落下来,直入我的脖项,抬头一看,天空被横七竖八的晾衣线割得支离破碎,一件件湿衣服正往下滴水,“妈的,买个带脱水甩干的不行吗!”我忿忿地想着。这条巷子里住着的,可以说都是生活条件极差的人。

我的肚子开始不放过我了,折腾得利害,我只好四下寻找吃饭的地方,正好前面不远处有一家小吃店,我便进去,寻了个正对街面的座位坐下,要了一碗炒面;人虽不多,但做面师傅的手脚慢得出奇。我也不催,静静地看着街对面卖烤山芋的老头。

这老头,身上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下身是已分辨不出最初颜色和式样的裤子,脚上蹬着布鞋,脑袋上顶着一顶被烟熏黑的工人帽,这身行头还真不好找。“卖烤山芋,香喷喷的烤山芋……”一说话牵动了满脸刀刻的皱纹。我看了,心中升起一丝怜悯,这样的老人,冬天还要靠卖烤山芋讨生活,他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比他卑微的恐怕只有乞丐和不法之徒了。这老人恐怕……“砰”,“你的炒面好了!”我的思堵被冒着热气的炒面打断了。

一盘炒面下去后,肚子不再闹了。我突然听见一阵苍老的笑声,循声望去,正是那卖烤山芋的老头,一个老太在他身旁,一边说笑,一边把一块大馒头撕成小块,一小块一小块地往老头口中塞,老头乐得前仰后合,我不知道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如何能笑得这么开心,我觉得这个老头并不可怜,他的生活是很艰辛,但他却微笑面对,他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他精神愉悦。他可能是一直到此时还没卖掉一个小山芋,但他依然可以吃着老伴送进嘴里两毛钱一个的馒头而哈哈大笑。他是强者,生活的艰辛和家庭的重压在身仍可以开怀大笑的强者。

世间最难的不是搞科研、不是做学问、不是玩艺术创作、不是写作、不是做领导、不是处理人际关系、不是当贼、不是做皇帝老儿、不走打扫厕所、不是讨好上司……最难的是活着。而对于我来说,学习却是很难的。老头对于那样艰辛的生活都可以乐观地对待,相对于生活的艰辛,学习的苦累和失败又何足道哉?我不必悲观,也无须失望,不用忧心忡忡地考虑将来,我只需要用老人百分之一的乐观和他一样的笑脸来对待今后的学习。我将以愉快的心情面对不及老人生活艰辛百分之一的学习的艰苦,我不会再为这次考试的失败而沉着脸……

出了店,我抬起头,扬着脸,嘴角有一丝笑意,走在大板巷里,才发现原来每个人都笑盈盈的,包括刷马桶的老大,让任何的艰难困苦都在我们的笑容前颤抖吧。

评点:文章刻画了一个“靠烤山芋讨生活”,虽贫穷却活得十分开心的老人形象。看来,老人与老伴相依为命,面对极差的生活条件,两位老人共同创造着生活的乐趣,只见“老太在他身旁,一边说笑,一边把一块大馒头撕成小块,一小块一小块往老头口中塞,老头乐得前仰后合”,这是一幅怎样感人至深的笑对生活图!这是一个精彩的瞬间,正是这样一个瞬间,作者被深深震撼了。在对这个瞬间细腻描写的基础上,文章充分展开议论,指出什么人才是生活的真正强者,意念深刻。文章也以较多的笔墨写了“我”怎样因考试失利而沮丧,又怎样从老人那里得到了鼓舞,既衬托了老人形象,更突出了文章所议人生哲理的现实意义。

    ★话题四:父(母)爱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常说,父母之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有人说:母爱是直露的,它永远写在脸上,挂在嘴里;父爱是深沉的,深沉如深邃的大海,有时使你难以捉摸。有人说:母爱是细腻的,细腻如涓涓细流,滋润你的心田;父爱是热烈的,热烈如熊熊的火焰,能把你瞬间熔化……

请以“父(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2.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3.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写作此文可以写父母两方面,也可以以其中的一方面为题材。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材料,力求写出真情实感,反映一定的题旨。

例文一

一小撮茶叶

父亲也真搞笑,老远的给我送月饼来,还有两个梨和一小撮茶叶,这些东西加起来也不到车费的三分之一呢。

和同学们瓜分了月饼和梨,那一小撮茶叶却弄丢了。或许是当垃圾给扫掉了吧。我一翻垃圾篮,果然在那,幸好有袋子装着。

我把那茶叶倒进开水中,刚好能泡上一杯浓浓的茶。就是这杯浓热的茶,使我又一次不能入眠。一整个下午,我就静静地想着过去的事。

我们村子里的人除了待客和供神鬼,自己是很少喝茶的,连开水也难得喝上一口。渴了就舀上一大碗带点粥的米汤咕噜咕噜地灌下去。只有我们家,四姐弟都喜欢喝茶,而我母亲向来是不主张我们喝茶的,在她眼里喝茶跟喝药一个样,只是在吃多了油腻的东西的才特许我们喝上一两杯。但我们喝得多了,她也就不怎么管我们了,只是她还是一口也不喝,除非拉肚子。说来好笑,我母亲认为浓茶是可以治拉肚子的,我小时候就十分信奉这种说法。肚子不舒服了就偷一把茶叶塞进嘴里,用口水慢慢地将它泡软,然后就咀嚼起来,有时连渣也全吞了下去。虽然有点苦,但为了肚子,我那时就很勇敢,况且吃完后很长一段时间口中还甘甜甘甜的。我很喜欢那种感觉。也真是奇怪,那方法每次都灵验。我曾把这方法传授给别的小孩子,但他们都爱不了那苦。

我渐渐长大,再也不吃茶叶了,却还是喜欢喝茶,特别是早上起来,先泡上一杯浓茶再去刷牙洗脸运动,回来时那茶已差不多泡好了。捧上一本小说边喝边看,那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这样的快事在学校里是享受不到的。因为学校里太热闹,生活节奏太快,整天得为分数奔波,是不适宜饮茶的。有时为了提提神才泡上一杯,但没有功夫品。

在学校也不可能再用茶叶来治肚子痛了,那要让人笑落大牙的。但今天父亲带茶叶来一定是母亲的主意,她怕我吃月饼腻着,所以特意叫父亲顺便送点茶叶来,但又不给多,毕竟在学校里没什么油水吃,要是让那茶叶吸干了儿子的油水哪可怎么办?

我想着,坐起来喝了一口浓茶后躺下想睡,却怎么也睡不着了。

我继续想着,不知不觉耳朵上有一股暖暖的东西流过,一滴一滴地掉在枕头上。那声音我听得到,真的。

评点:本文抓住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伸展开去。在淡淡地叙事中,父母的浓浓爱意透过纸端,令读者怦然心动。可谓情真意切。

例文二

读夜      杨声畅

今夜,无眠。拖着疲惫的脚步,哼着满文军那首《懂你》,不是流浪,只为感受。独处夜空下,渴望能以星的姿态与星谈心,将现实与梦的距离拉近。但今夜没有星星,我只有读夜。黑夜无边,读夜就是读懂父母亲那博大的爱。

读夜便读懂了母亲的唠叨。年少无知时,以为母亲所说的都是些烦人的唠叨,为我所做的种种都是些多余的事。长大了,独处了,懂事了,当那句句熟悉的唠叨不再响起时,我才后悔着回忆,曾经的一切,如今历历在目,是这般的平实与亲切。读夜便是读母亲,读起村里人给我讲的那个故事:我三岁那年不慎掉到村外的池塘里,是母亲将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那时村里人都惊奇,母亲干完活不像平时直接回家,而是到处找我,最后在池塘边见到水面的水泡,想都没想跳了下去,就这样将我救了。村里人都说那是上天赐予我们母子的“缘”。就是那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我一定是母亲心上那块肉,纵使我有那么一点伤,母亲的心都会很痛,很痛。

读夜就是读懂父亲的严肃。有人说:读山就是读父亲。父亲有山的伟岸,有山的坚强,有山的严肃。我读父亲,便是读懂父亲那有黑夜般的深沉,那承担家的一切苦痛与坎坷的深沉。我的父亲同大多数中国父亲一样,不善于表达对子女的爱。他总将那份爱放在心底,默默关注着儿女的成长。自我懂事起,父亲就总是一脸严肃,以至我对父亲有点怕的感觉。父亲从未给我买过一件玩具,每当见到同龄孩子有玩具玩时,我就只有红眼的份。记得第一次父亲带我和母亲到城里,一家商店里摆着一辆蓝色的儿童三轮车,我破天荒地第一次向父亲要求买东西,父亲想了一下,最后还是“残忍”地拒绝了我的要求。父亲不爱我,我想。从那以后,我再也没问父亲帮我买些什么。就连学校收钱,我也总是向母亲要,直到我第一次离家到城里读书,我方明白父亲是爱我的,父亲是深深地爱着我的。父亲曾对姐说过:没给我买那辆车,他一直内疚。今夜,读夜,重读父亲,我想对父亲说:不要紧的,父亲。我知道你是爱我的我就满足了。

今夜,重读父母,飘泊的心终于平静下来。昔日爱的余温已是够我撑过这个寒冬。今夜纵使没有星,但我已不会再迷失方向,因为远方有我的父母爱的目光。

评点:父母之爱,随手写来也精彩。文章由异乡读书,于寂寞中读夜,读懂了父母。于梦中,与父母对话,今夜。怕是最美的梦了。文章结构整齐,行文顺畅,轻幽幽的。

    ★话题五:感受高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你不上高三不知道什么是“愁”;你不上高三不知道什么是“忙”;你不上高三不知道什么是“苦”。也有人说,高三是催化剂,使你早早地体味酸、甜、苦、辣,人间百态,使你走向成熟。不经历高三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

对于高三生活,个中滋味,对已经上了高三的你,应是深有体会,也就最有发言权。请以“感受高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由这个话题引发出有关的内容都符合要求。

(2)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应该突出高三的学习、工作、生活,可以有所侧重,以某一方面为主,表现高三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和酸甜苦辣的感受。文章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该以某一方面的特色为主。

例文一

感受高三        张水源

或许,对于我们十数载的寒窗苦读,高三有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们避不开它。

自然,我们不只为了拥有一个摇曳多姿的七月,不只为了一段美好的前程。要不然,高三就无从达成对十几年的历程的归结,而只是一件冰冷的工具。

如果把高三还原为一段真实的生命历程,它所完成的对学习、人生的吐纳,很可能不只留给我们美好的回忆,应该还会带来些别的什么,比如为我们续上一段光明的旅程。然而,中国教育的一大遗憾——应试教育,却在每年七月为莘莘学子界定了那么几天,这几天之后,学子们或走向大学,或走向社会,或走向荣耀,或走向屈辱……高考,如同判官大人手执的铁笔,一划,就划定了人生的不同走向。高三,就如转世台,完成某种归结之后,便把每个学子投向不同的“新生”,是龙是虫,为王为寇,就得看各人的造化了。正因为有着严肃的衡度功能,高三绞碎了无数学子如火的青春,揉作一团怪异的色光,在漫长的人生中只占据一次忽闪就消逝了。因为高三,年轻的生命不得不添上几分深沉,浮躁的青春不得不拴上沉重的枷锁,多彩的年华不得不划定思考的范畴,而把绝大部分的心思都倾注于公式、定理和考卷。更为严肃的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面临着文化定位、道德定位、职业定位……我们,不得不郑重其事,慎之又慎。

但是,如果只把高三看得如此沉重,如此严肃,无疑是欠缺思考的。历史是如此漫长,人生是如此短暂。短暂的人生如何面对无限的时空呢?除了发一两声感叹,我们能做的便只有积极进取,跟上时代的潮流,把握好自己的历史定位。余秋雨说:“连历史也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它增添声色和情趣。”那么,高三应该留下一段真切的人生回忆。真切,来自点点滴滴的感悟。感悟镌刻着人的灵魂,所以才见真切,而且深刻。没有感悟的高三是苍白的遗憾。仔细想想,十几年的人生历程里,可供反复回味的并不多,多的是需要交付给更成熟的年龄的疑问。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与不成熟之间,隔着不可或缺的一级台阶——高三。

高三,该站立着,回头看着走过的路,把过去的一切揉和到胸怀里,作一次盛大的交接作一次深沉的蕴酿。一位挚友曾对我说:“只有彻底地承认过去,才能坦然地面对未来。”我惊异于他这话的富于哲理性,原来,这就是他真切的人生感悟啊!

高三……

评点:这是一篇思辨色彩极浓的说理散文,作者把高三理解得全面、丰富而深刻。全文洋溢着深重的沉思和昂扬的希望。

例文二 

黑色青春

李瑞宽

青春,本当是灿烂骄人的,但这一切被笼罩在高考的阴影下时,便只剩下一片浓重的黑色。

How time flies!上届师兄师姐们无情地走了,留下我们直面高考的辐射,我们被它晒黑了,炙伤了,烤焦了。

封建社会,科举选人。于是乎无数范进孔乙己之类才子每天诵读“之乎者也”。今天,面对至尊的高考,无数学子被硫化氢熏得头晕眼花,被电流烧得焦头烂额,间或背两篇“对当时具有重要战斗意义”的文章。高考制度科举制度两家,可谓难分高下。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高考也是一条路,一条比其它路快捷一些的路。因为快捷一些,走的人便多了,其它的路便被遗弃,生草,行不通了,便再也不能称之为路。没别的路,人们也只好走高考之路,于是乎人头涌涌,挤得紧呢,这条唯一的路也越走越难走了。

我们可以不走这条路,我们也不愿意走这条路,我们太弱小,容易被人潮挤伤压扁。我们可以依鲁迅先生所说,另外走出一条路来。

可是我们会吗?我们自六岁起便习惯于在题海中畅游,离开水生活的能力,已退化消失得一干二净。一旦离开赖以生存的水,我们很快便会缺氧而死,之后再成为一条鱼干。

我们只能做的,是选择将来的生活,即选择不同的专业。真的是我们在选择吗?问一下身边的任何一位同学:“你为什么选物理?”

“物理热门啊。”“热门你就选?”“父母说将来就业方便,机会大,便选了。”哦,原来是听父母说的。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父母的忠告下选的呢?因此,准确地说,是父母在选择我们将来的生活。我们只不过十几岁,今后的生活便已经被别人定了下来,真可悲啊!但除了听父母的,你敢自己选吗?说对了,我们不敢,我们还不够成熟来对待这种大事。我们将来的生活,便在高考前定下了。

因为高考,同学们变得像机械运转的机器,每天在紧绷的脸下隐藏着一颗绷紧的心。教室里死气沉沉,生气已被高考勺光了。我和同学去探望一个神经衰弱的同学,看着他用被子捂紧头,流着虚汗说他很害怕。我不由得感到悲伤、恐惧、压抑,痛恨高考带来的这些。

多年之后再回首我们的青春,除了这一团看不清的阴影,我们还能怀念什么呢?

评点:这是一篇典型的借题发挥的文章。作者借对高三所面临的高考的思考,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抨击,偏激中不乏深度。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语言冷峻。

    ★话题六:怀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诗意的怀念,是那些伟大的伟人把历史艺术化,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来自未来世界的美好呼唤和对历史的应答。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缺失的,当我们面对生活怀有一颗诗意之心时,我们的内心一定会怀念一个人或一段动人的故事。历史常常是沉睡着的,甚至让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但当我们怀念他时,我们的激情,我们的人生坐标,会在瞬间明朗起来,人生也会迅速地得到提升。

    你相信心中美好历史的存在吗?我们该如何找到他,并唤醒他?让他成 为人生的牵引?请以“怀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值得怀念的事件,我们怀念的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曾经的故事,也可以是某个地方,或者是美好历史的一瞬间。这其中的情感也是复杂的,或者是表现对过去事物的难忘,或是表现对现实的不满。我们可编故事,写科幻,也可以议论。

例文一

姥姥那棵“太阳树”       杨利

    小时候,祖辈生活的小镇就叫大杨树。据说是因为长满密密匝匝的白杨树而得名。阳光透过树枝树叶射向四方,我又叫它们“太阳树”。

    在我的生命中,大概是生长在“太阳树”下的日子最为难忘。

    小的时候,我和姥姥生活在一起。那时,家里很穷,父母工作又忙,便把我送到大杨树——这个姥姥一直生活的小镇上寄养。姥姥家的日子也很窘迫,但拮据的生活并没有将我童年的快乐泯灭……

                                     春之恋

    初春,小院里的杨树刚刚吐出新芽,和煦的阳光便透过白杨树的枝条,暖暖地照在身上。

    姥姥总是在这时,左手挎上小筐篮,右手牵着她心爱的我这个小外孙,来到河边的野甸子上挖蒲公英。刚到甸子时,我总是挣脱姥姥的大手,独自在甸子上跑着、跳着,似乎找到了渴望已久的自由。玩累了,姥姥的小 筐篮也盛满了甜蜜:姥姥总是像变戏法似的拿出妈妈从城里捎给我的食物。我便会噘起小嘴,在姥姥脸上嘬上一小口。这时,幸福的笑容便会一同浮现在河边野甸子上一老一小的脸上。

    其实,我那时并不了解姥姥为啥总带我去甸子上挖蒲公英。饱餐之后的我只会坐在那里念着姥姥教我的歌谣:“婆婆丁,开黄花……”回到家里,新鲜的蒲公英便会成为一家老小的美味佳肴。我也曾偷偷尝上—两口,苦苦的,涩涩的。姥姥便会告诉我:“苦过之后就是清香。其实,人这一辈子,不也是这样?”

    那时的我还理解不了这话的深度。直到有一天,真正体会它的含义时,才发现姥姥就像满天的日光,时时哺育着我这棵刚刚吐芽的小树!

                                        夏之爱

    当炎热伴着鸣蝉的聒噪降临世间的时候,强烈的阳光总是刺得人睁不开眼。

    每到中午我都会被姥姥逼着睡午觉,可又怎么睡得着呢?恐怕连老天也想像不出,五六岁的孩子会玩出什么花样来。姥姥不在的时候,我便偷偷地起来,兀自玩着能给自己带来乐趣的“玩具”。一听到外面姥姥的脚步声,又马上卧倒,“继续”打起呼噜来。可我的把戏总也混不过对我了如指掌的姥姥,每到这时,姥姥便会在我的小屁股上轻轻地拍上一下,哄我入睡。那古朴的摇篮曲总是和着窗外的蝉鸣声——同伴我进入梦乡。

    过了晌午,暑气稍稍退去一些。我便躲在“太阳树”的浓阴之下,姥姥也在这里早早地为我做起棉衣来。我总是好奇地问:“姥,为啥大热天里做棉衣?”每每这时,姥姥便会抚摸着我的小脑瓜,笑着解释:“上了秋,就忙啦。咱北方的天,又冷得早……”我就会拿起大蒲扇在姥姥身边轻轻地扇啊扇,看着姥姥将洁白的棉花捋成均匀的一朵朵,絮上厚厚的一层,仿佛要把满天的日光和对外孙的爱也一丝丝、一片片地铺进去。

    多少年过去了,直到再也穿不上姥姥亲手做的棉衣,才感到其实她对我的爱也正像太阳对杨树的宠爱,没有一些保留,没有一丝偏心……

                                      秋之思

    记忆中的秋天总是好的,太阳失去了夏日的火辣,取而代之的是秋日的和暖。披了金辉的“太阳树”和黄澄澄的麦海映衬在一起,微风吹来,甚是美丽。

    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香气。秋忙过后,我捧着刚出锅的玉米,香香甜甜。看到我大口大口地嚼着,姥姥布满皱纹 的脸上便会浮现出慈祥的笑容。

    可是有一回,姥姥煮了一大锅玉米便匆匆下地干活去了,留我一人在家。傍晚,姥姥拖着疲惫的身子刚迈进家门便看见了满地狼藉的玉米棒。她气得哆嗦着嘴唇,一把扯过我,高高地扬起那布满老茧的手。我被吓哭了,可是落在我背上的巴掌却很轻很轻,耳边飘来的是嗔怒又慈爱的声音:“庄稼就是咱乡下人的命根儿,可不能……”多少年过去了,我始终不

曾忘怀的仍是那醇厚的玉米香和姥姥那句“庄稼是咱乡下人的命根儿……”

                                      冬之情

    冬天,天和地白成一片,有人偏爱这份白,这份素。而我却不然。我是在冬天离开姥姥的,始终不能割舍掉对姥姥的那片情……

    我长大了,要到镇子外面上学去,因为有一个更广阔的天空、更多彩的世界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妈妈接我的那一天,我死命地拽着姥姥,不肯跟妈妈走,可后来终究没有拗到底,我哭喊着让姥姥和我一起走,可她却说离不开生活的这个镇子。

    就在我离开镇子的第二个冬天,姥姥去世的噩耗传来。我再次回去,天空正无情地刮着风雪,姥姥穿着一身白衣服,白得刺眼,白得怕人。她静静地躺在那里。外面,天是白的,地是白的,房子是白的,阳光也是苍白的。我燃起一炷香,香雾袅袅直上,泪光中又似乎看见了姥姥,虽然她已离我远去,可我相信,隔着厚厚的墓碑,姥姥的灵魂仍时时关注着我。

    不知过了多久,泪尽了,眼前的“太阳树”淡淡的,静得看不出一丝颤动,连同四周的微光,看起来竟有一些凄楚。

    凄冷的冬夜,空气似乎也凝固成苍白色了。回来的路上,雪正大,风更狂,可我却要挺直脊梁。我知道,有了姥姥这颗太阳的照射,我这棵小树理应茁壮地成长!

    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再次回到那个小镇。高高的“太阳树”在红彤彤的夕阳下依旧明朗清新,镇外的世界也是一片金黄——我这棵小小的白杨,沐浴着姥姥洒下的阳光,也一定会长成蓊郁参天的白杨!

评点:本文所怀念的是童年在姥姥家生活的时光,又塑造了姥姥的形象。本文以春、夏、秋、冬串联起材料,通过生活片断把姥姥的形象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标题上又把姥姥比作“太阳树”,是很恰当的。文中的内容也恰到好处地阐释了标题。 

例文二

                                忆唐婉      谢明君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在沈园斑驳的壁上,我们可以找到它,还有不远处同样孤独的另一首《钗头凤》。耳边似乎传宋阵阵吟哦,使我不禁忆起了你,唐婉。

    只是在陆游的描述中,我知道,你有一双“红酥手”,你会“泪痕红泡鲛绡透”,但在沈园的传说中,你的影像渐渐清晰了。或许,你有如黛玉一般孤高的气质,但又必须像宝钗一样掩盖心事,在人间“咽泪装欢”,或许,你也曾有李易安“沉醉不知归路”的那份情致,然而,在世情、人情的苦苦相逼下,你也只能“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但最为清晰的,我看到的是你那种眼神。在陆家时,婆婆的刁难让你的眼中充满了惶恐,看到表哥陆游写下那一纸休书时,你的眼中只有失望。而从此,你的眼中就只剩下了这种“嫁与东风春不管”的失落。

    这种眼神,我似乎已经很熟悉了,每每翻开那一本本纸面发黄的线装书,我总能看到它。它是“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李香君不瞑的双眼,目光中有对南明灭亡的预示,它是杜十娘怀抱百宝箱面对着滔滔江水时眼中的绝望,它还是《红楼梦》中探春远嫁前对故乡金陵的最后一瞥,是钱绣芸对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天一阁的凝视,更多的,则是祥林嫂眼中的那种毫无

活气的空洞。

    这许许多多的目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网中,还有茜纱窗下的凄婉,还有黄土陇前的叹息,最终都消磨得只留下一座座无法消磨无法逾越的所谓“牌坊”,在冷眼旁观中一次次地挣扎中沉默以至灭亡。这张网从“礼”字发明的那一天便开始编结,直到程颐、朱熹最终织就了它的经纬,它便一网网住了五千年,一直延续至今,网中的幽怨灵魂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称之为“女子”。

    在目睹了一个又一个唐婉式的悲剧之后,我忽然想起曹雪芹在为贾府四“春”起名时隐入的一句感叹:原应叹惜!

解析:本文是对历史上伤感女性的怀念。作者把女诗人的和时代紧密相连,拨开历史的尘埃来透析人物的命运,语言上诗意化,以“眼神”贯穿历史人物,成为命运的连线。

例文三

怀念            马晔嘉

    又一个秋季款款地走来了,校园里那棵银杏笔直的树干直指天空。我坐在窗口,看它的叶子一天天地泛出金黄的色彩,正如当年——

    初三时教室在三楼,透过窗户就可以看到翠绿的树冠。我并不知道它的名字,只是每日望着它,等它的叶子变黄、凋落,等待最后一年的时光悄然走过。在那年十一月的天空里,它的叶子呈现出金黄的色彩,在灰色的天幕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明亮。

    “今天的叶子又比昨天少了。”和我一起站在过道上的好友说。“总有一天会变成一棵秃树的。”我说。“那我们就叫它‘秃树’吧!”“好啊!”那段日子很简单,就像这对话一样。每天上课、考试,考试、上课,心情不好时评评老师,骂骂天气。

    “秃树”叶子终于有一天落尽了,只剩下寂寞的枝干挺立在寒冬的冷风中。就在这个季节里,我入团了。班主任召集全班团员在教室旁的小办公室里开会。屋子很小,只容得下五六个人。关上门窗后,屋子里很温暖。那天我见到班主任异常柔和的目光,他说:“我们要好好努力啊!认真地过好这最后半年。”我和好友的目光相对,会心地彼此微笑,心中充满了温暖。

冬天终于过去了,“秃树”的枝头上又泛出了明亮的新绿。“我们是不是不该再叫它‘秃树’了?”“是啊,那叫它什么呢?”无语。

    时间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就像树木秋天落叶,春天发芽一样。那棵银杏已长粗了,长高了,我也长大了。站在那里看风景时,当时的风景与笑容又萦绕在脑海。

真想回到那段岁月呀!

评点:本文写的是过去的一段日子。作者善于捕捉细节,怀念初三那紧张而单调、落寞而温馨的日子,却紧紧抓住“秃树”这平凡之极的景物,精雕细刻,反复渲染。看似平淡,冷静,实则委婉动人。深情厚谊,寓于简朴的文字之中,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