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傻读《鸿门宴》(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湖北谷城三中 胡文勇 小傻作学生时,读《鸿门宴》也是囫囵吞枣,只是钻牛角尖地想,刘邦在项羽军营中,怎么可能借如厕之机而与樊哙等四人一起不辞而别呢?况且刘邦还是骑马!还有,从鸿门至霸上,有20来里,就是刘邦骑马,自从离席到商量对策,再回到霸上,半个小时是要的罢,可刘邦安排张良留谢,要等他回到霸上以后再进去。这中间就有半个小时客人不打照面,真不可思议!且,张良这段时间呆在什么地方?那可不是自己的家,不是霸上,而是虎穴啊。如果说客人都出来了,那不也太让人怀疑吗?别人不说,范增不会采取应变措施吗? 再说,如果事实就像文中那样,那么,刘邦到鸿门去,落个樊哙把项羽怒斥了一番,然后不辞而别,这于平息项羽怒气,骗取项王信任,改善双方关系,真的是灵丹妙药吗? 去年小傻在电视剧《汉刘邦》中,看到鸿门宴这一段剧情,编剧在我有疑问的这几个地方都添加了一些具体情境,变得合情合理。小傻觉得正证明了自己解读的有点道理。小傻并不是不知天高地厚地敢批评司马迁,而是说,阅读《鸿门宴》要充分调动想象,才能理解一些因文字简约而难以理解的地方。 至于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什么会是那样“无知”“无能”,做学生时真是糊里糊涂,或者说真叫想不通,待到小傻成了老师,也曾人云亦云地说,是他的个性使然。他刚愎自用、头脑简单、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沽名钓誉、自矜功伐、恃勇骄横、缺乏远见、用人唯亲、轻敌麻痹,说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等等。但渐渐地小傻读出了点门道,便又有了疑问:即使项羽有种种个性缺点,在鸿门宴上错过擒贼先擒王的良机,但项羽要是想称帝,就当时形势来看,有谁能阻挡?项羽要是想称帝,那马上还是一场大战,巧舌岂能息争端!就项羽个性来讲,他认准了的,他哪里还顾得沽名钓誉图虚名! 所以小傻觉得造成项羽悲剧的应该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落后的观念:他力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众好汉称兄道弟,共享天下;他项羽要的只是由他来称霸天下,发号施令。你看他,进入咸阳,刘邦也向他称臣了,天下大事由他说了算,可除了烧杀破坏,他干了什么?分封了十八个王,给自己也封了个西楚霸王!他虽然也防了刘邦,但他却没有像果断除掉义帝那样除掉刘邦,因为在他看来,义帝的存在,总让他的发号施令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他把一个懦弱无能的傀儡当成眼中钉,这只是因为他要做“江湖老大”,而不是南面称帝。也正因为项羽脑子里没有称帝的那根弦,才没有激化与刘邦的矛盾。当然,如果项羽称帝,他可能还会因个性而失却民心,会输给刘邦,但历史就有可能改写。 再朝下想想,一个存在了几百年的时代,它的结束自然不会是干脆的,总会有一部分人向往新的生活,也总还有一部分人守旧不前:要么是既得利益者,要么只是习惯使然。《过秦论》中讲,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小傻以为,贾谊的意思是说,结束那个战乱的时代,非得有秦王朝那样的暴力政策,而不是孔孟之道;秦始皇的错误在于,统一天下之后,应该改用孔孟之道来治国。但秦始皇的悲剧多半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思想有惯性,改变暴力之策还得有刹车的过程,自然规律决定了秦始皇到了新时代,思想却还在旧时代,决定了他统一天下只是历史的过渡和缓冲。项羽也是生活在过去的那一类人,与秦始皇不同的是,项羽的旧时代是与秦始皇对立的东周列国时代。在潜意识里,项羽会认为天下本来就是也应该是诸侯称霸那样;而秦始皇剥夺了他的楚国贵族式的生活,所以他起兵反秦的目的就是恢复过去的生活。当时起义军都沿用过去的分封制,固然是为了笼络人心,但也表明旧势力仍然大有市场。所以,项羽与秦王朝的战争实际上是新旧势力之战,项羽的政治实际上是复辟政治。后来项羽埋怨诸侯背叛自己,其实诸侯背叛的是他的主张。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依次递进的层次,最上面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人行为的根本动力,也是解释其行为的根本依据。项羽在阻挡他自我实现的事物面前显得势不可挡,而当他实现了自我需要之后,便显得疲软无能。从这个意义上讲,项庄舞剑也不是剑术不精,而是项庄是受范增指使,而项伯是自己甘愿。他人实现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动力差别很大;项庄多少带有敷衍,而项伯则是发自内心的。 项羽悲剧还有一些简单而不可忽视的原因,比如他是个人英雄主义者;他读书少;他孔武有力;他太年轻,他比刘邦小24岁!年轻人大都喜欢比实力,而瞧不起耍手段,比较单纯,情感胜于理智。《高祖本纪》里有这样一个细节:楚汉两军相持很久,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备不堪。汉王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要跟汉王单独决一雌雄。这恐怕也只有项羽做得出来,完全是年轻人的江湖做派。这决定了他刚愎自用,决定了他的行为大都还是一种天性,而缺少后天的塑造,也决定了他是思想守旧者:观念的天性就是守旧。还决定了他瞧不起张良那女子样的谋臣,而敬重樊哙那样的勇武之夫,――我们更赞赏樊哙的口才,或许项羽更赞赏他的豪俊之气之举。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让项羽选用诸葛亮与张飞,项羽肯定会选张飞。正因为如此,对樊哙,项羽才是本能地赞赏与赏赐,而不是大怒,所谓英雄重英雄嘛。而对曹无伤,在潜意识里项羽会是瞧不起的,我想这才是他轻易泄露告密者的根本原因。如果项羽重视曹无伤,再稍微有点心眼,他有可能知道曹无伤的命运,从而醒悟刘邦在鸿门宴上的伎俩。小傻以为项羽的大肆屠杀,也是因为他潜意识瞧不起凡夫俗子,视民若草,因为他是大英雄。 对于项伯,恐怕没有人不说他是糊涂虫的,我觉得对他有些冤枉。我认为他表面是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实际上他和项羽一样,也是个复辟主义者,那么当时他的潜意识里会认为秦军主力已灭,咸阳已占,战争应该结束了,所以他可能是反对讨伐刘邦,主张各路起义军和平共享天下。是这种思想从根本上决定了他去找张良,而轻易被刘邦利用,并在宴席上以身相救。 人物命运固然是由其个性所决定,但这还停留在表层。要真正把握人物,就要深入到个性的深处,即心理学家所讲的个性倾向性: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态度等等,可以笼统称之为思想观念。命运如同湍急河流上的一叶扁舟,个性则是唯一的舵手,而思想观念则是前行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悲剧应该是思想观念不可兼容的产物。把握人物,我们还应该注意潜意识对人的影响。 而令小傻最为感叹的是,翻读《鸿门宴》者,无不大谈功利权谋,赞张良、刘邦,批项羽、项伯,难道我们就是从中学习算计别人、防备别人吗?说老实话,小傻挺喜欢项伯,化干戈为玉帛,有什么不好。可是,热爱和平的项伯结果却被人利用,这实在是一个两难选择:你不主张权谋别人,别人要权谋你,唉。 你又会笑小傻:没有出息。 QQ号:307079488 邮箱:SANREN123456@tom.com 作者邮箱: SANREN123456@TOM.com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