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理性培养探究作文教学策略(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重视学生理性培养 探究作文教学策略 姓名:吴云辉 职称:语文中教一级 单位: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 地址:江西省南城县建昌镇体育路6号 邮编:344700 电话:13870485968 内容提要:理性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基于此,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定位有着理性取向。本文试图就此角度着眼,反观传统作文教学的得与失,从而探究新课标下有着理性回归意识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 键 词:理性 作文教学 一、新课标下课程基本理念的理性取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这样一些解释性阐述:“(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我们注意到,在这些阐述中夹杂有一些散发着理性光辉的字眼,诸如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自觉、创造、分析判断、深度广度、探究等。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已由昔日的“唯工具论”转变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理性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比例的逐渐增大,正是构建时代性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体现。而在实施整个高中阶段课程标准中地位举足轻重的作文教学,无疑当仁不让地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理性培养这一重大而神圣的使命。 二、传统作文教学下的理性漠视 传统形式下的作文教学忽视甚至漠视理性。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的作文教学都是无目的的,学生作文也只是为完成作文而写作文,一般是教师说要作文学生就作文,教师布置写什么、写多少,学生都只是遵照教师的指令执行,不会去质疑教师布置这次作文的潜在意图。作文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在操纵着,成了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甚至于是任务。学生写作,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作文的目的是单一而无奈的,学生手中那支笔射向的唯一靶子便只是应试!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学生所写的周记、日记或是随想一类自己主动寻求倾诉、有意识而写的文字,总是比教师的限制性作文要好得多,甚至哪怕只是偶然吟咏或是牢骚式的一两句喟叹,也满是恣肆的情感和哲理的睿智.相对照地,收上来的一些限制性作文,满纸空洞的语句和干瘪的辞藻,如同剥去血肉的一副骨架,已失去了作文的基本“血性”。 单一目的的应试性作文如同套上脚镣的舞蹈。相当数量的学生受课堂的限制,与社会接触很少,阅历不丰、见识浅薄;学生在教材及学习资料以外接触到的其他书籍微乎其微,语言的贫乏、知识的狭窄、表达的捉襟见肘如此等等,造成了作文的随意性和敷衍性:内容的空洞和情感的造作使作文死水无波;格式化、序列化作文让我们看到千人一面;更有甚者,为应对考试所出现的穿靴戴帽式的背作文、抄作文和改头换面式的仿作文、假作文现象更是给这潭死水扔下了催其腐烂的破铜烂铁、剩菜残羹。 三、新课程标准下理性作文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赋予了写作以新的涵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一定性,在给写作教学创设了应试之外的更广阔天地的同时,也高扬起了理性意识的大旗。 (一) 理性作文教学寻求树立学生更多元的写作目的 一元应试目的的作文教学如同一只钻入牛角的虫子,路越来越窄,终难以自拔。 对于作文目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论述过:“学生为什么要练习写作文,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 理性作文教学其终极目的是“学以致用”,在“应试”之外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需要。一个人如果要存身社会,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次的诸如书信、计划、总结、报告、发言稿等的写作,作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多元而多彩的世界。 不仅如此,立足现实,反映现实,褒美贬丑,弃恶扬善更是作文放在个人之上的更为高远的目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早就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郭沫若评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的写作目的在于反映他所生活的那个动荡的时代,诗称“诗史”;蒲松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借狐仙鬼怪笑骂成文,目的显而易见:直指那个荒唐的时代。 王充“文人之笔”,务为“劝善惩恶”、“有补于世” 的观点,正为写作的更高更远的多元目的提供了一绝好的注脚。 (二) 理性作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更自觉的写作意识 理性作文教学应注意学生自觉作文意识的培养,不是要学生写,而是学生要写。 教师应从鼓励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外在世界的浓厚兴趣和热情,使之自觉地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生活,丰富经历,体验情感。“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每一次的写作不是被动的任务,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亨《诗大序》)的不吐不快的热切;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的充沛,而不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的枯竭。学生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 写作是为心灵打开一个通道。但“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大千世界,纷繁芜杂,要想形神毕肖地描写自然、社会、人生,确非一朝一夕之功。许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时,常感捉襟见肘。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广泛搜集和积累素材,向生活要材料,做生活的耳朵,留心观察、悉心整理,运用不同方式,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一切有用信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陆游《示子遹》) 同时,借鉴古今古外著名作家的优秀成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咀嚼并消化其中营养的精华,采取“拿来主义”,吸收养分,充实自己。“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然也就能“眼处心生句自神”(元好问《论诗•其十一》)。 (三) 理性作文教学注重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引导学生负责任地表达自我 应试目的的写作迷失了学生的自我,假话、套话、空话使文章千人一面! 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的理性精神,做到“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所说之言,所抒之情,率性自然,纯朴本真。“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不穿凿附会,不随波逐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对自然、对社会乃至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写作作风,“言此事必深知此事”,做到事核而实、去伪存真,使采之者信。 甚者,教师应致力拓宽学生知识广度,挖掘学生潜在智能;注意在增加学生感性基础之上,培养其深层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以一种开阔的视野、严肃的心态、进步的理想、辩证的思维来自觉地观照自我,观照身边的人与事;“疾虚妄之语,辨然否之实” ,透过社会现象,作出积极而思辨的分析、评价。否则就会如顾炎武所说:怪力乱神,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日知录》)。 (四) 理性作文教学鼓励学生交互式学习,倡导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自我 显然,学生不是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更不是放了线就不动的木偶,他们应有更灵活更随心的自我展示。理性作文的终极使命就是要达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各种知识的学习和素材的积累,最终促成了文章水到渠成的生成。但好的文章并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欧阳修《醉翁亭记》首句“环滁皆山也”,原有数十字,几经修改,只余五字而意思毕备;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绿”字的推敲,已是人所共知的佳话了。其它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能独立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从理性的角度加以审视自己的表达,不隐己之恶,不讳疾忌医;也不妄自菲薄,不自轻自贱。同时,乐于将自己的作文拿出与别人交流,相互展示,彼此评价。“疑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吸收对方长处,反观自己,调整提高,以臻完善。鲁迅先生说过:“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其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其为新文艺。”(《拿来主义》)让学生明白,只有“拿来”,在探究性交流中继续学习,才能使自我真正地成为自我,也才能使自我作文真正地“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