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妈妈”都冷酷吗(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宣州区金坝中学    

教室后排坐满了听课的老师。还有十分钟就要下课了,学生配合的非常好。各教学环节一直在按照课前集体备课后的教学设计进行。

下一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讨本篇小小说的写法特点。

“很好,刚才有的同学提到了小说的对比手法。的确,这篇小小说还妙用了对比,有哪位同学能说说具体体现在哪儿吗?”

同座的同学立刻小声地讨论起来。很快,有学生举手了。

“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在学校放学前后的对比。”

“王小亮埋糖、挖糖前后的表现是一处对比。”

“老师,我认为王小亮‘过去的妈妈’与‘现在的妈妈’也构成了对比。”

“真不错,王小亮‘过去妈妈’的慈爱与‘现在妈妈’的冷酷确实是一处明显的对比。”我补充道。

“老师,‘现在的妈妈’都是冷酷的吗?”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突然问道。

我明显看到有的同学那惊奇或好奇的眼神,就连后排听课的老师都显得始料未及。这确实是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也许绝大多数同学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一个问题。

的确,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一提到“后母”,可能大多都会想到“自私、狠毒、冷酷、无情”。真得都是这样吗?是不是这种传统的思维已经给人们造成了某种认识上的定势?抑或是作者在小说中有意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来达到对比的目的,以求表现母爱的伟大?

现代的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孩子一直生活在后母身边也不是很稀奇的事。难道他(她)们真得都享受不到真挚的母爱吗?

怎么办?

“很好,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你是怎样看的呢?”我问道。

“我觉得不一定是这样的。后母也是人,她们一定会让孩子生活在真挚的母爱中的。”

“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大胆地说一说。”

“老师,我同意他的看法。我们村就有这种情况,孩子生活在‘现在的妈妈’身边,也非常幸福。”

“我也同意。有些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亲生妈妈,很不幸。他们更应该得到‘现在妈妈’的关爱。”

很快就有许多同学主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乘机总结着:“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有道理。很感谢那位同学发现了这个问题。看来,作者在塑造‘现在的妈妈’这一人物形象时,也许是有意的,也许是受到了传统认识的影响。这也可能在某一方面造成了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局限性。其实,我们同学在学习中,就应该在课本的基础上,大胆地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尽信书不如无书’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下课铃响了,事先的教学设计没有完成。但我很高兴,因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让我深受启发。

反思一得:

这也许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插曲。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教学,要求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教师如果只根据教学参考资料或既定的教学设计,向学生灌输,也许就不会出现课堂中的这一幕了。可能在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的那一刹那,便被教师或教参的权威抹杀了。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即创造。中学阅读教学承担着让学生“学会阅读”的任务。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宣泄自己,通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反映最初的人生经验;要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