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一、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通俗地阐明道理的写法和简洁的语言。

    2、 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培养条分缕析,疏理议论文说理层次的阅读能力。

    2、难点:准确运用议论的语言。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解题:

    本文是《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的一段,这一段是毛泽东同志写的。

    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段论述,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核心的问题,为了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要求他们要具有“实事求是”的观点,以便正确的对待形势,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开展和进行工作。

    邓小平同志在谈“实事求是”这一问题时,具体提到了这篇文章,他说“1963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还说: 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

    这篇文章简明扼要的解说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如何取得正确思想的科学道理。我们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制定,都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掌握这一基本原理。

    一、从内容上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提出了本文的论点。

    既鲜明地提出了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的唯物观点,也辩证地提出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下文就围绕这一核心观点进行论述。

    2、论述了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中由感性到理性的第一次飞跃和由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并阐述了这两次飞跃的性质和意义。对论点作了初步论证。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概括地、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论点的进一步论证。

    4、总结全文。

    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指出本文的针对性,以及我们今后应进行的辩证唯物论教育的任务。

    二、从论证结构看,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三、用设问句提出论点及作用。

    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设问句开头,在设问之后再提出自己的论点?

    从表达上说,提出论点,一定要态度鲜明。本文以设问句开头,在自问自答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就使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论点极为鲜明。

    从阅读上说,以设问句开头,就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疑”的后面,紧接着的必然是“问”,文章开门见疑,读者急于了解问题的答案,说理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辩气势。

    从文章的内容上说,本文讲的是一个哲学上的根本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正确的东西总是与错误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是相反相成的。本文是一篇立论,不是一篇驳论,不能对错误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作具体的揭露和抵制,便巧妙地运用设问的方法在立论中渗入了驳论的成分,增加了议论的容量,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这是一个具有三个选言肢的选言推理,它的形式是否定肯定式: 人的正确思想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或者是从实践中来的,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所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从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 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们用“神的启示”、“天赋观念”或“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来说明认识的来源。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褒扬“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把认识看作是主观的东西。毛泽东同志用这两个设问句,写得很通俗,但包含了很深的含义,批判了客观唯心主义,由此可见,深入浅出是本文的一个特点。第一个设问,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根本问题,精神、意识从哪里来? 第二个设问,揭示了唯心主义的另一派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认识,也紧接着加以否定。然后旗鼓相当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四、首尾呼应,使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开头提出了两个疑问“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这两个问题是否仅针对历史上的流派? 有没有哲学现实意义? 结尾部分就呼应了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开头阐述了“物质可以变精神”,结尾部分也呼应说,这些同志对于这一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理解。”开头说,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结尾呼应说,“应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教育。”而“克服困难, 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变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紧扣呼应的。

    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文章,往往是这样首尾呼应的。

五、语言严谨、准确、严密。

    本文行文简洁,为使说理准确、严密,本文在主词前往往加上一些修饰成分,或者在主词后面作补说,让读者对于事物的性质、内容、状况、范畴和条件等有明白的了解,使议论无懈可击。

   1、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前一定语说明“思想”的阶级性,后一定语说明“思想”的真理性)

2、 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两个定语说明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改造世界”则是“改造社会”意义的更进一层)

   3、通过人的眼、耳、口、鼻、舌、身这五个官能 (明白“官能”的实际所指)

   4、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前一个附加语,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主句后的补充,则特别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

   5、有时候有些失败……暂时失败了 (准确地从时间、程度和性质上对先进力量的失败作恰当的说明)

   6、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在主句中用了“只是”一词加以强调后,再补说一句以排除其它目的,突出了这一目的是“唯一”的)

   7、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 (两个定语使读者在直感形象中明白褒贬)

六、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语文组  温钧   整理编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