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全程导学(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刘志 【背景探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中期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尝为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与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但是他能辩证地分析问题,能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抨击,也有其积极意义。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来看,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泯灭是非得失,以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 《庄子》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善用譬喻,且用喻灵活;第三庄子散文多用韵,声调铿锵,富于节奏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学问是无止境的,因为宇宙是无穷大的,人在宇宙中显得很渺小,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作品鉴赏】 《庄子•秋水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一、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而这些比喻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抒写出来的。庄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河伯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便被庄子任意驱使为其观点服务:先让河伯因受环境和习见习闻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让河伯从小圈子里跳出来,看到了大海而对自己以前的自满羞愧不已。庄子正是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并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二、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秋水》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二十二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吟味。文章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文中运用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 1、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两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志得意满的神态,“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态。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顺”一“旋”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顺”字反映连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 总之,大胆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维空间,强烈的文学色彩撞击着读者的灵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译释点评】 秋水时至②, 百川灌河③, 径流④之大,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 时:名词用作状语,按照时令。 百:众多的意思。“泾”同“径”。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⑤。 于是焉河伯⑥欣然自喜, 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这时候,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 涘:水边,岸。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⑦。 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⑧, 以为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他顺着河流往东走, 到了北海, 尽:全,都。 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北海:(河东端)北方的大海。 东面⑨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⑩, 面朝东一看, 看不见水的尽头。 这时候, 河伯才转过脸来, 东面:面向东。 端;边。 旋:转。 向:面对。 望洋向若(11)而叹曰:“野语(12)有之曰:‘闻道百 对着海神若迷惘的感叹说: “俗语有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 野语:俗语。 百;很多。 (13),以为莫己若(14)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 就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 莫己若: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谓我也”,意即“说的就是我”。 闻;学识。 少仲尼之闻(15) 而轻伯夷之义(16)者,始吾弗信; 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 开始我还不相信; 少:小看。 轻;轻视。 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他认为武王伐纣不义,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7),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现在我亲眼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穷:尽。 殆:危险。 非……则……:要不是……就……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8)。” 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见……于:表示被动的固定结构。 大方之家;修养很高,明白事理的人。 点评: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学问是无止境的,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课后理解】 在《非攻》(节选)和《秋水》(节选)中任选一篇,参考教科书给文言文加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为标号的内容加上恰当的注释。 (2)【时至 】 按照时令 (3)【百川灌河】 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注入到黄河里 (4)【泾流】 直流的水波 (5)【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 (6)【河伯】 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8)【北海】 (河东端)北方的大海 (9)【东面】 脸朝东 (10)【旋其面目】 转过脸来 (11)【望洋向若】 对着海神若 (12)【野语】 俗语 (13)【闻道百】 听到很多道理 (14)【莫己若】 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15)【少仲尼之闻】 小看仲尼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 轻视伯夷的义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亲眼看见您的广阔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知识盘点】 1、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 “泾”同“径”,直。 ②不辩牛马 “辩”同 “辨”,辨识。 2、词类活用 ①且夫我尝少仲尼之贤 “少”,形容词用作动词,小看。 ②而轻伯夷之义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③秋水时至 “时”,名词用作状语,按时令 ④顺流而东行 “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⑤东面而对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3、特殊句式 ①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为“若己”,意为“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应为“谓我”,意为“说的是我”。 ③闻道百 定语后置,应为“百道”,意为“很多的道理”。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表示被动的固定结构。 ⑤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固定结构,可翻为“不是……,就……” 【文化卡片】 1、仲尼:孔子(前551—前479),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晚年曾整理“六经”。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考题链接】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002全国高考卷) A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力尽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 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实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1998年全国高考卷) A 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旧例。 B 得全首领以没 首领:指保持高位 C 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有关官员 D 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3、下列句子中“以……为(以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必以长安君为质 D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罢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5、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两涘渚涯之间 ②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③野语有之云 ④我之谓也 ⑤我尝少仲尼之闻 ⑥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①②⑤/③④/⑥ 附参考答案 1、A A项中的两个“以”字,均为介词,前者表示率领,后者表示工具,因此两者是不相同的。B项中两个“会”字意为“恰巧,正好”,用法也相同;C项中的“既”表示“已经”“在……之后”;D项的两个“无”字均表示“无论,不论”,是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意思。 2、答案为B “首领”指身家性命。 3、D 4、B 5、B 作者邮箱: dhliuzhi@hotmail.com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