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记(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陕西南郑城关二中 邓武江 开学一个多月了,新教材也上了十几篇,可学生一下子还适应不了初中学习生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也对“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如何教没谱。 十月十九那天语文早读,我迟了几分钟进教室,心里有些谦意。我环视了整个教室,只见同学们四人一组围坐着,正在预习《山中访友》。有些人在读课文,很多人拿出《词典》之类的工具书,查找着“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解释。我巡视着,说道:“咱们每个同学查一个词,这样一次就可以查出四个来”。有同学说:“老师,‘幽径’这个词查不出来。”“《词典》中没有这个词的解释吗?”我问。“是。”大家说。“那就这样,我们分别来查‘幽’和‘径’的意思,再把它们的意思组合起来。”我回答道。“‘幽’是什么意思?”“幽静。”“‘径’是什么意思?”“小路。”“那合起来的意思呢?”“幽静的小路。”大家大声答道。“老师,‘逝川’也查不出来。”又有同学问道。我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词素”、“最小单位”几个字。“词语是由词素构成的,词素在形式上就是一个字。我们只要把‘逝’和‘川’的意思组合起来,就可以解释‘逝川’这个词。”“‘逝’是‘过去’。”有人说。“‘川’是‘河流’。”又有人说。“合起来的意思是?”“流走的河水。”大家答道。还有同学提问“犬吠”、“波光明灭”两个词,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了解释。大家在课本的空白处记上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第三节该上语文课了,我抱着一叠书本,进了教室才发现忘了带一本重要的书,赶紧让科代表去办公室拿。接着开始说:“今天,我们学习十三课,《山中访友》,作者是——”“——李汉荣。”我板书上作者之名。“对作者的情况,课下注释和《学案》中并没有过多的介绍。可我以前给大家提到过,他是我们汉中人,《汉中日报》《汉水》副刊的文学编辑。他是当代文学新秀,写过很多散文和诗歌,我手头就有他的诗集《驶向星空》。”“报告!”科代表来得非常及时。我接过她拿来的书,介绍说:“这就是李汉荣的《驶向星空》。”我发现大家关注着红色封面的这本书,日光中带着些渴望,就给大家读了“前言”和“后记”的几段话。又介绍了诗的目录。“我给大家朗读一下《在水边》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教室里很安静,我有些后悔,没给大家带一些报纸,《汉水》副刊中肯定有李汉荣的新作。“如果你们对这本书感兴趣,下课后,可以来借。” “好!下来我们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提问了“幽径”、“逝川”、“犬吠”、“波光明灭”这几个词的意思,大家答得很正确。我很高兴。“大家肯定都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再自读一遍,读后说说有什么感受。”大家读得很用心。我这才把标题板书上。许多小手接二连三地举起。可这在以前却是不多见的。有人说:“课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又有人说:“我觉得作者把大自然写得非常美。”…… 我接下来问:“那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许多同学还没等小组讨论便急忙高举着手。我看着这活跃情形,笑着说:“四人小组还是先讨论交流一下。”这下课堂就热闹了。“作者拜访的第一个朋友是‘古桥’。”第一个同学答道。“‘树林’是作者拜访的第二个朋友。”“还有‘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李飞同学一下子说了这么多。我看到还有一些同学想发言,就对他说:“你把发言的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好吗?”就示意他坐下。其他同学继续回答着。 我又问道:“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朋友的?”四人小组在研讨着这个问题。我巡视着,提示大家找出关键语句。“现在我们就这样围坐着,把找出来的关键语句勾划出来。”“古桥——德高望重。”“树林——知己。”“山泉——姐姐——照出浑浊。”“溪溪——妹妹——唱和。”……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着,我连忙在黑板上书写着。“小花——插上我的头发。”答到这里,大家笑了。“把花插在头上,说明了什么?”我马上问,“说明了作者爱美。”“‘归鸟’、‘月色’说明了什么?”“说明时间已是傍晚了。”“那我们再读一下开头,看看有没有表时间的词?”“有。‘清晨’。”“噢,作者写了从早到晚一整天所发现的美景。” “现在我们这样,全班分两个大组齐读。以前男生齐读得声音洪亮,女生齐读得清晰整齐。这次我们综合男生女生齐读的优点,一、三组同学读题目、作者、第一段,二、四组同学读第二段,两个大组交替着读课文。”看得出来,大家读得很动情。我一边听大家朗读,一边在黑板上书写上我感到精彩的句子: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 用手捧起蚂蚁,好不动情…… 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大家朗读得很投入,我感到他们沉浸在作者描绘的诗情画意中。望着大家陶醉的神情,我说:“好!那我们再把课文的导语齐读一遍。”“……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大家读着。“作者是一位诗人,他把山中景物写得很美,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我提笔在黑板上写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之后,我布置了抄写词语和摘抄优美语句两道练习。下了课,前排的几个同学捷足先登,“抢”走了《驶向星空》。 第一课时,就这样 结束了。我心里有一些满意。走在路上,我品味着“与……好风撞个满怀”中的“撞”,这个字把无形的风写得有形可感,用得新颖别致…… 第二天的第一节课,该上《山中访友》第二课时了。 在朗读完课文后,我问道:“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到山中拜访朋友的?”大家交头接耳地讨论着,很快找到了第一、二段,迫不及待地抢答道:“‘心里的感觉好清爽’、‘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我提示大家勾划这两句。“作者为什么把看这些景物说成是拜访老朋友?”我问道。“因为作者热爱大自然。”大家高声答道。看得出来,他们因为体味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显得得意非凡。 “好!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本文中有哪些词、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四人小组很快围坐起来,激烈而又兴奋地讨论交流着。我在教室的过道中走着,看着他们热情洋溢的探讨。这样的场面令我精神为之一振。开学以来,每次讨论问题,许多同学都很茫然,不知是有些内向,还是未适应新的学习。我有点找着了教授新教材的感觉。“你们在讨论吗?”我看到一个小组的同学好象没有交流。“我们在说呢。”一个同学答道。“那把你想的给大家说说,好吗?你懂了,其他的三个同学也懂了。”我对他说道。我又来到第四组头两排,见周英一个人在课本上记着什么,就说:“周英,转过来吧!把你的看法给大家讲讲,你理解了,也帮助了大家。” 真不忍心让大家停止讨论,真希望每节课同学们都能像这样主动学习。“好!现在我们全班交流一下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李飞和陈红率先举起手。“我觉得‘德高望重’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桥的古老和它对人们的贡献。”李飞大声说。“好!大家掌声鼓励一下。”我觉得‘用手捧起几只蚂蚁”这句写得好。它写出了对小生命的尊敬,也告诉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好环境。”陈红的发言也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其他同学也来说说。”我鼓动道。李飞和陈红又举起了手,我就说:“李飞和陈红发言非常踊跃,我们用掌声鼓励一下。”受到鼓舞的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举起了手。“我觉得‘打着青翠的手势’写得好,因为‘青翠’写出了树木‘绿’的特点。”“还有‘明镜’‘照出我的浑浊’,写出了‘山泉’清澈的特点。”我赶紧接上说:“对!大家发现了,作者写景时,抓住了景物特点。”后几排的同学急不可待,干脆站起身来争着发言。“‘忽然下起雷阵雨’一句,既表现了雨的吓人,又为引出‘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作了铺垫。”啊!这个回答简直出乎了我意料,因为我还没想到这两句有这样的妙处。谁说我们的学生“榆木疙瘩”?谁说我们的学生“缺乏探究精神”?我对这一群稚气未脱的少年充满了敬佩,回过神来说:“对,有了前面的‘雷阵雨’,才有了后面的‘大伞’。”掌声再一次在教室回荡…… 可以说,这篇文章,如果我们仔细品味的话,那么可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留待课后再交流吧。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要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大家高声应和道。朗朗的读书声,引领着我进入到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中。 我喜上眉梢。“《山中访友》这课,我觉得是开学以来,我们上得最成功的一课——”话未说完,同学 们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心满意足”几个字。“大家用掌声对自己的主动学习表示了肯定,也增强了我教好新教材的信心。”我自豪地说,心中更有一些成就感。 用两个课时,教完了这篇课文,心里踏实了许多。我在想,如果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式,学生一定会学好、用好语文,“课改”一定会成功。 2004年10月22日 dengwujiang@163.com 作者邮箱: dengwujiang@163.com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