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信息传播)(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说 课 提 纲

(南京外国语学校 )

单元特点: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分为阅读,诵读欣赏,写作练习,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部分,其中四篇阅读主要报道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或者是新近发生的大事,属于新闻体裁,其它三个方面内容也都是围绕新闻体裁的要求编排的。通过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熟悉新闻文体的特点,提高搜索、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看书读报,网上交流的习惯。

教学目标及拟定依据:

依据: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书看报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关注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已成为一种习惯,所以,就本单元提供的阅读信息而言,对于学生已不是难事,有的甚至早已知晓(如2003年杨利伟遨游太空),主要是关于新闻这种体裁的常识、特点及写作的要求学生比较模糊。由此,也就使教者明确了在教学过程中需着力解决的问题,借助文本依托文本通过阅读,筛选信息实现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

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学习活动,本单元预期最终达到的目标是:

1、能了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感受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并通过这些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能了解消息、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并会写比较典型的消息。

3、能分析新闻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

4、能通过看书读报,网上交流,了解信息并与人交流。 

5、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6、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7、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单元教学时数安排

单元总时数  14课时。其中:

单元课文:十八课《三个太阳》(3课时);十九课《录音新闻》(2课时);二十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1课时);二十一课《新闻两篇》(3课时);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1课时)

写作:《写消息》、《修改文章专题训练》(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1课时)

本单元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关于主问题的设计

本单元的四篇阅读课文,主要是安排了两种新闻文体,第18、20课是通讯,第19课和21课是消息,通过学习既要了解通讯,消息各自的特点也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所以在进行本单元设计的时候,宜将四篇课文归类设计教学。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的从题目(课题)就能反映出来,因此可以从题目入手,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主问题。

比如第18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本文采用了小标题,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的每一部分小标题,是否是本部分内容的概括,为什么?如果不是,你如何概括。

此问题的设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筛选重要信息,并加以概括,还要和原标题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同样的方法对消息进行问题设计,学生的概括基本和题目接近,由此可以得出通讯,消息题目的不同,也就得出写法的不同。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学的最优化,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尤其是主问题的设计更加重要,它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于学生是否理解内容,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讨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生活出发,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非易事。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闻正是最好的反映,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更要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课前学习,每天布置学生回家收视收听新闻联播,课堂上进行现场播报,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对于内容的理解和写作就会显得游刃有余,建议四篇课文学完以后安排设计一次综合活动“一周新闻播报”,这是集采(生活)、编(写)、播等于一体的活动,有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有序安排,这一活动学生的参与应该会非常积极、主动、有趣,本单元的任务也会比较顺利地完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育工作处于他的中心的,并不是所教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所以教学中是否关注学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文本教学设计

十九  三个太阳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通讯的特点

2、能运用文体知识分析文章内容,说出在南极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

3、能通过具体的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

1、通讯的特点

2、南极精神

三、教学难点

1、表现南极精神的方法

2、语言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设计

要表现一种精神,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一定非常重视,因为环境越险恶,就越能表现人的品质,所以本文的教学切入点就在于尽可能渲染南极的恶劣条件。教学时,可以播放有关南极的电视资料片,通过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对南极有更清晰的了解。本文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运用精读文本的方法分析科考队员在南极的表现,从而感悟南极精神,领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通讯的特点

2、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学生课前学习:

1、查阅资料

2、掌握字词

第一教时

课堂交流

导语:中国有句俗话:“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到长城已不觉得难了,也称不上英雄了,走南极,上太空才算英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去南极的,而且是一位女英雄。

1、关于通讯

通讯是广义的新闻,一般是记叙文,用叙述、描写等多种方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通讯有三大特点:材料的典型性。它允许作者有较充裕的时间搜集材料,从而选择更典型的事例,更全面深入的反映事物的本质;报道的真实性。它必须内容真实,不虚构,不夸张;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它同时可以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把事实报道得更加生动形象。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文艺通讯等;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2、关于字词

(略)

观感影视资料

《南极》

观看要求: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字数不限)

2、用简要的语言说说在这样的条件下人将怎样生活?

观后交流

(师生点评)

阅读文本

阅读要求:

1、找出文中描写南极恶劣环境的语句,说一说这样写的作用。

2、文中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他们各具什么特点?在这些人身上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归纳:

描写环境的语句

1、茫茫雪原组成一个纯洁、宁静的世界;万年冰山仿佛凝固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P170)

2、海上巨浪翻滚,空中雪粒横飞,整个乔治岛混沌一片。(P173)

3、暴虐的狂风像是一头妖怪,咬牙切齿,要把长城站、乔治岛撕碎、吞噬。(P173)

4、而外衣却冻得像坚硬的铠甲。(P173)

作用:为表现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课后学习

完成阅读要求的第二题

第二教时

学习交流

文中所写人物:一群我国南极科考队员。具体有:

考察队队长,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作风凌厉,沉默寡言但内心似火。

测绘工程师,聪明有智慧,不怕苦不怕累。

地球物理研究生,以苦为乐。

开驳船又兼长城站邮局“局长”,既以事业为重,又有骨肉亲情。

女画家。主要写了女画家。执着,不忘使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精读课文

精读要求:

1、写人离不开写事,认真阅读文本,找出文中所写的典型事件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

2、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事件?在这些材料的组合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按要求阅读。

交流讨论:

主要事件:

1、极力争取去南极

2、途中投放漂流瓶

3、踏上南极与大家一起修码头

4、暴风雪中卸货物

5、长城站里过生日

6、长城站后山感怀

7、油罐山上画长城站全貌

8、凝神精思画壁画

9、考察队员论壁画

这些事件的作用:

表现我国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奋斗的精神,赞颂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的胆略。

文章以女画家赴南极体验生活的全过程为线索,通过女画家的切身感受将南极战斗生活中的一幕幕特写镜头组合有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表现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

课后学习

1、找出一二处你认为最精彩的描写部分并说明理由

2、找出一二处你认为用得比较好的语言并作简要分析

第三教时

精彩描写赏析

示例:略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表现了女画家为画好壁画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精彩语言赏析

示例:

1、“神了!她不晕船,像老水手一样,一点都不晕,还常常跑到前甲板,看那惊心动魄的巨浪。”表现了女画家内心的激动和不平静。

2、“四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海奔腾不停的波涛,一座座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先写层层雪浪似大海波涛,由于风吹雪飞,所以产生“奔腾不停”的感觉;再写座座山丘如龙宫宝殿,由于冰山闪亮透明,所以产生“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继写条条雪墙如银龙,由于冷硬的风的猛刮劲蚀,所以造成“翩跹起舞”的印象。这一幅幅南极冰山雪海的瑰奇壮观图,同雕塑般仁立的女画家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景致。拟人、反问的运用,以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综合运用,都使文章或生动形象,或情满行间,或深化中心,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问题讨论

1、你认为文中所指的“南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2、你是如何理解壁画中三个太阳的含义的?

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女画家来到南极后曾将一个漂流瓶投进大海。请你展开想象,以这个情节为开头创作一个故事。

附有关南极的资料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孤立的大陆:周围被一片茫茫的海洋所包围,距离最近的南美洲950千米。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最温暖的沿海地区平均温度-17C—20C左右,最寒冷的内陆地区平均温度-30C—55C左右。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风最大的大陆、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河流最少的大陆。

二十  录音新闻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录音新闻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区别

2、能运用切当的语音、语调、语感、语速模拟播音《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壮观的景象》

二、教学重点

1、录音新闻的特点

2、录音新闻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模拟播音

四、教学设计

在学生掌握了新闻的特点以后再学录音新闻,就能更好地把握这一文体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思路更有利于循序渐进。本文的教学拟设计模拟播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体会录音新闻的语言艺术。拟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学生:熟悉文本内容,小组分工协作,以文本为内容作模拟播音的准备。

教师:模拟播音指导

学具:每一组准备一台录音机

文本内容简介:

1、关于录音新闻

录音新闻是一种以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为特点的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事件的新闻形式。由于现场录音和文字报道的结合,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了真实性,缩短了听众和事件发生现场的距离,使听众如临其境,效果十分理想。

2、关于文章内容

这则录音新闻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战为祖国贡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至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第一层(第l段),交代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在广播时有引起听众注意的作用。

第二层(第2至4段),写火箭发射的准备。

第三层(第5至7段,含第5段前括号中的内容),写火箭的发射。

第二部分(第8至15段),报道运载火箭落水的情景。

第一层(第8、9段),交代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层(第10至12段),写测量船上的测量情况。

第三层(第13段),写直升机的测量情况。

第四层(第14、15段),写现场人们的激动和欢呼。

第三部分(第16段),写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的采访。

这一部分,主要是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的讲话录音。他的讲话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发射很成功;二是强调成功发射是由于贯彻了独立自主的针,是由于全体人员的团结奋战;三是表达全体人员再作更大贡献的决心。

模拟播音指导

1、在现场直播中插入录音

2、语气语调依据文章内容确定。如报道运载火箭发射的海域的情况,朗读时应有欣喜之情,但不是很强烈,语调可平缓些,语速不应过快。又如报道火箭出水升空的过程,语调重应有一种激动兴奋。再如为引起听众注意,强调所要报道的内容,语调应平缓,语速慢一点,语音重一点。

学习小组准备

课后学习

模拟演练

第二教时

一、选择部分小组进行模拟播音

二、学生互评

三、教师点评

教学情景是开放的,学习资源是生成的,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充分利用生成资源进行教学。

二十一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杨利伟出征太空在我国航天史上的伟大意义

2、能分析文中的场面描写及其作用

3、能分析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

1、杨利伟的优秀素质

2、场面描写

三、学习难点

民族自豪感的内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四、教学设计

通过播放神舟五号飞船升空的记录片激发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唤起民族自豪感。

学习文本看不同人物的民族自豪感

介绍外国航天成果,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安排一教时

课前学习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

播放神舟五号飞船升空的记录片

观看要求:

观后谈谈体会,这是怎样的一次飞行

文本阅读

思考题:

1、本文只写了杨利伟出征前半个小时内发生的事,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共写了几个场景?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杨利伟是一位综合素质优秀的航天员?

3、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说一说其作用。

学生依据思考题阅读文本。

集体讨论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场面,一是等待与送行的场面;二是杨利伟出征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庄重而热烈。一句简单的景物描写衬托场面的热烈,送行人员的装束打扮体现场面的庄重,人们的表现反映心情的激动。第二个场面庄严而豪迈。具体体现在杨利伟的报告,李继耐的命令,杨利伟的敬礼、拥抱与挥手上。

2、杨利伟的优秀主要表现在:步伐的从容而稳健;神态是微笑和深情;敬礼的标准;心情的激动以及插叙中的概括介绍。

3、论性语句示例: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出征。

(突出了这次航天飞行对个人和民族都具有伟大的意义)

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突出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敬礼,……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突出这次飞行的里程碑意义)

课后学习

1、词语积累

2、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体会。

资料:

美国航天史(略)中国航天大事记 (略)世界航天史十个第一(略)

二十二  新闻两篇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新闻的特点

2、能概括文中记叙的事件

3、能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

二、学习重点

1、内容的概括

2、语言的特点

三、学习难点

能找出记叙中穿插的议论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四、教学设计

精讲第一篇,迁移训练第二篇。安排三教时

课前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新闻的特点

2、阅读第一篇页下注,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交流课前学习情况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本文是指消息。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这又决定了新闻语言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部分,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篇新闻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

新闻语言要准确、简明,这是由新闻的真实性和简明性的特点决定的。

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部分,即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讲读课文第一篇

布置阅读任务

1、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

2、分析主体部分的层次,说一说作者这样安排层次的理由

3、找出文章中的准确的用语,说出其中的道理

学生根据任务阅读课文

交流讨论

本文按消息的结构特点来写,标题、导语、主体,层次清楚,堪称典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句),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这一部分是导语,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情况,气势壮阔,语言精练,激动人心。这部分以“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来点题,概述渡江的区域范围,先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

第二部分(从“20日夜起”到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

    这是主体部分,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数说明我军兵分三路渡江的情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渡江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详细叙述了三路大军在长达l 000余华里的战线上渡江战斗的经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先写中路军“首先突破”敌阵。接着详述西路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有力地表现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强大威力。在叙事中插入议论,(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议论之后,详细叙述了东路军的强大攻势和辉煌战果:“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揭露敌人不堪一击的腐朽本质。

    本文除按时间顺序外,也按事件本身的特点安排结构顺序。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却较为顽强,所以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先写,东路后写。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况且新华社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军,后写西路军。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详略得当,写法有同有异,是这篇新闻的主要特点。   

主体部分分写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都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而又写得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较详,除具有中路军所记的内容外,还记叙了我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进军方向以及敌军溃退的情节,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叙述战况基本上与西路军相同,同时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措词准确,简洁有力,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交代时间、地点、人数都确凿有据。对整个事件的叙述,措词十分准确,如叙述东路军的战果,对抵抗之敌,用“歼灭及击溃”,对地区和要塞分别说“占领”和“控制”;对长江是“封锁”,对铁路线则用“切断”。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概念作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确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夸大自己,也不一味贬抑敌人,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

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明扼要,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整天激战”概述了战斗的艰巨,表现了我军的英勇无畏;“歼灭及击溃”表现敌军敌军失败之大,“歼灭”指全部被消灭,“击溃”指敌军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占领”“控制”指我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课后练习

用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方法,分析《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一文。

具体完成下面问题:

1、文章的导语是什么?和第一篇比较,本文在导语的叙述上有什么特点?

2、本文在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哪些内容?和第一篇比较,本文主体部分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教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后完成的两个问题,教师巡视参与。

集体交流小组讨论情况

1、本文的导语是1至5段,它点明了香港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和第一则新闻相比,第一则新闻的导语,是一般的写法,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渡江的情况,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第二则新闻的导语,写法则不同一般,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有较多议论。

2、主体部分是第6至25段: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这部分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第6、7段),点出交接仪式正式开始的时间,介绍中英双方出席交接仪式的主要官员。

    第二层(第8至10段),概述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第三层(第11至15段),特写降旗、升旗仪式。

第四层(第16至23段),详述江泽民主席的讲话。

第五层(第24、25段),扼要交代两国领导人握手合影和交接仪式结束的时间。

主体部分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进程。具体写交接仪式时突出了三个内容,三个内容之中又用浓墨写了降旗、升旗仪式,着重传达了江泽民主席的讲话,疏密有致,详略得当。和第一则新闻相比,相同点是:都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重点部分详写。

本文与第一则不同的是加了一个结语,交代了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的人数。

课后学习

1、找出本文的议论性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2、找出本文你认为最准确的用语并作简要的分析。  

第三教时

小组交流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参与交流

集体讨论

1、示例:如第3段中的评论“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深刻揭示了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又如第12段中,“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这样的评论,表明中国人民任人宰割、受人欺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抒发了作者抑制不住的民族自豪感。这些在叙述的基础上作出的点睛式的评论,感情强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而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2、示例:①有些词语富有高度的概括力。如“百年沧桑”“举世瞩目”“新闻媒体”等。②有些语言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如:“隆重”“肃立”“庄严”“肃穆”“经久不息的掌声”“雷鸣般的掌声”“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准确、简明地渲染了交接仪式的气氛。又如:“缓缓降落”“徐徐升起”,“缓缓”“徐徐”是同义词,但是在文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各得其所,不可互换。③避免用语重复。如:导语中和主体里都引述了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但作者努力避免了前后语言的重复,读起来显得干净利落。④文中用了一系列准确表达时间的语言:“……午夜至……凌晨”“23时42分”“7月1日零点整”“凌晨零时12分”,等等。从这些准确表达时间的语言,我们亦可体会到政权交接仪式的“隆重”。

迁移阅读训练

本报釜山10月13日电  熊熊燃烧了16天的第十四届亚运会圣火,明晚将在釜山社稷体育场缓缓熄灭。在闭幕式这一天,亚运会还将产生7枚金牌。在点燃崭新希望的闭幕式之前,还有两场重量级的决战值得期待——中国男女篮球队将势不可挡地捍卫亚洲篮坛霸主的尊严。

    9月29日开幕的釜山亚运会,是亚奥理事会44个成员大团圆的盛会。经过16天精彩激烈的比赛,决出33个大项419个小项的冠军后,新世纪第一次亚洲体坛盛会将于明天闭幕。专程赶来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将出席闭幕式。在以“还乡”为主题的闭幕式演出中,4500多名演员将向来自亚洲各地的人们送上更好的祝愿:一路平安!多哈再见!

    明天,中国男女篮球队与东道主韩国队的冠军争夺战,无疑最动人心魄。中国女篮在曼谷亚运会就是输给韩国队后屈居亚军,这次她们发誓要报仇雪恨。明日的决赛必然十分艰难,但在预赛中曾以11分优势 □ ①对手的中国队,如果不自乱阵脚,应该能 □ ②对手。

    男篮争霸的悬念应该不大。中国男篮是上届亚运会冠军得主,12日在半决赛中以131:62□ ③哈萨克斯坦队。韩国队是上届亚运会亚军,半决赛最后时刻以一个三分球 □ ④ 菲律宾队一分后进入决赛。中国队此番与韩国队交手,虽说获胜的把握不是十拿九稳,但实力明显在对手之上的中国队夺得冠军应该说是众望所归。

    还有3枚金牌来自羽毛球比赛。高峻和黄穗可能将在女双决赛中为中国队再添一枚金牌,使之完成3枚金牌的任务。遗憾的是,中国选手未进男单和男双决赛,加上此前未进决赛的男团,中国羽毛球队的男选手们这次彻底与金牌无缘。

马术和田径赛场明天各进行最后一项决赛。田径比赛将产生汗水浸得最多的男子马拉松金牌,中国队的宫科参加角逐。这位“马家军”中的男弟子,显然给我们留下一个巨大的悬念。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分别写出与C、D两个成语相关的历史人物。

    A.报仇雪恨    B.众望所归    C.破釜沉舟    D.卧薪尝胆

与C相关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______

与D相关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______

2、新闻的语言要努力做到简明扼要,准确科学。为文中“口”处选择准确的词语。

①——  ②——  ③——  ④——

A、小胜    B.险胜    C.战胜    D.狂胜

3、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02年10月13日),请熟读文章依据正文部分主要内容,为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

一、学习目标

1、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说出浸渍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说出每一首诗的内涵

三、学习难点

爱国情感的内化

四、教学设计

由于作者写作时的背景与现在学生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然后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并要求学生背诵。安排一教时。

课前学习

自我反复诵读

教学过程

一、背景资料

 中国人是背负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20世纪的。那时,展现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仿佛是一片濒临毁灭的悲惨黯淡的前景。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代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

二、内容简析

前言:表明写作的缘由、写作的目的和内心的期盼。

缘由:“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

目的:“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

期盼:中华七子之归来。

《澳门》:着重写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香港》:着重写受到的凌辱,表明回归的愿望。

《台湾》:着重写英雄的传统。

《威海卫》:着重写悲壮的历史和险要的地势。

《广州湾》:突出地理位置的重要。

《九龙》:突出悲苦,期盼回归。

《旅顺、大连》:突出列强的暴虐。

课后学习:

背诵《七子之歌》



写作 写消息

一、学习目标

1、能捕捉新闻信息写一则消息

2、能按照消息这一文体的格式写好消息

3、用恰当的语句

二、学习重点

1、捕捉新闻信息

2、遵循基本的文体格式

三、学习难点

恰当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教学设计

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写作指导(约20分钟)

信息源:选取你认为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注意事项:1、拟一个概括力强且醒目的标题

2、认真写好导语。要把相关的要素交代清楚。

3、主体部分要求层次分明。

4、语言得当得体

附加要求:

在文后把主体部分的层次列出来,写上层意。

二、学生习作。

第二教时

学生习作

句子的修改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常见的几种病句形式

2、能正确的修改有语病的句子

二、学习重点

常见的几种病句形式

三、学习难点

正确的修改有语病的句子

四、教学设计

这是语言实践课,修改病句的能力不是靠讲出来,应该通过实践训练的手段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读短文,指出常见的语病种类

短文介绍的语病种类

1、句子结构残缺

2、语序不合理

3、表达不合理或自相矛盾

4、表达不自然

5、表达不简明

做一做,完成文后练习

一、1、“凯旋”和“归来”重复不简明,删去其一;“热烈欢迎”改为“迎接”

2、“解决并分析”语序不合理

3、“立下”后缺宾语

4、“基本上”与“完全一致”矛盾

二、略

拓展练习

判断下面语句有无语病,如果有,指出病因并加以改正

1、中学生是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阶段。

2、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有关科技知识

3、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4、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5、我国是文明古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天坛等。

6、多读多写是正确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7、遵纪守法是衡量每一个公民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准。

8、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多年的美籍华裔作者之手。

9、考试的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空气几乎紧张得要冻僵了。

10、回首再看看那条走过的路:有的崎岖,有的坎坷,有的平坦,有的通畅。

语文实践活动 网上读写与交流

一、学习目标

1、能在网上搜寻相关的资料。

2、能通过电子邮件与人交流。

二、教学设计

这是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习指导尽可能简单,学生上机实习的时间要尽可能充裕,应该加强个别辅导。安排一教时,课后学习随时随地。

教学过程

网络阅读:

以“赏荷”主要内容进行网上搜寻阅读,重要的进行复制。

交流阅读情况:

交流内容:材料的出处,搜寻的方法,找到材料的特点。

网上写作:

指导学生在新浪或搜狐网站申请免费邮箱,以学习中的问题为内容进行网上写作和交流。

课后学习

将学习中的问题随时随地通过邮件与老师进行交流。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