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蠹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二十二  五  蠹

                            《韩非子》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韩非提出的治道应适合时代要求,反对政治上顽固守旧的进步意义;

  2.了解本文从大量事实中分析归纳结论的论证手法和论证深刻、周密,行文生动    活泼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文章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2.难点: 文章所表现深刻的思想意义。

三、教学时数:

    课内自读课文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蠹dù(蠹虫)    luǒ(瓜类植物的果实)    bàng(同蚌)  蛤gé(蛤蜊)  燧suì(用以钻火之木柴)  鲧gǔn(古人名,传说是禹的父亲)   渎dú(水道,沟渠)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  纣zhòu(商朝末代君主)  耒lěi(农具,状如木叉)  茨cí(用茅或苇盖屋子)  椽chuán(椽子)  斫zhuó(砍)  粝lì(粗米)  粢zī(小米)  藜lí(草名)  藿huò(草名)   ní(小鹿)     chā(掘土工具,锹)    bá(大腿)  胫jìng(小腿)    xié(约束)  娄lóu(二月祭,祭饮食之神)  穰ráng(稻、麦等的杆)  橐tuó(一种口袋)  镐hào(周朝初年的国都)    xiān(锸一类兵器)

作者简介:

    韩非,即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思想家荀况的学生,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出身韩国贵族,见韩国日益削弱,屡次向韩王进谏,主张变法图强,但终不被采纳;又因“为人口吃,不能说道”,便发愤著书,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其书传到秦国,甚得秦王赏识,后韩非至秦,被同学李斯(“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为不如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人陷害,死于狱中。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中,共22卷55篇。

韩非思想简介:

  1.韩非“集大成”的法家思想。

    郑国子产作刑书,魏国李俚作《法经》,申不害提出重术,慎到提出重势,商鞅提出更法。韩非在前代法家学派诸家学说的基础上,集其大成,提出以法治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他说: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韩非称法令为“名”,以法赏罚叫“刑”,“人主欲将禁奸,则审合刑名”(《韩非子·二柄》)

  2.韩非的历史观。

    韩非反对“是古非今”,《五蠹》篇中,他提出历史发展是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作用。韩非重视历史发展的经济因素(见《五蠹》)。

解题:

    五蠹: 节选自韩非《韩非子·五蠹》。五蠹,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 1.学者(指战国末期的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5.工商之民。韩非曰: “此五者,邦之蠹也。蠹:蛀虫。P337注①。

    上古之世,人民少  而  禽兽众,人民不胜⑵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⑴,

          时代    稀少然而    众多    受不了        (的危害)      出现

    之:助词,无义                                        作:举起,出现

构木为巢  以避  群  害,  而  民  悦⑵之,使(之)王(于)天下⑶,号之曰⑷有

架    巢室来躲避这些祸患  于是  很喜欢他        作王          称之为

巢氏。民食果      蛤⑸,腥臊恶臭而  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

        吃果实瓜类蚌蛤          而且              生病              燧木

取火⑹以  化  腥臊,      而民说⑺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⑻之世,

      用来烤熟    (的食物)

天下大水      而鲧禹          决渎⑼。  近古之世,桀纣⑽暴        乱  而

        (泛滥)      (率领百姓)挖河(泄水)                残暴(天下)混乱

汤武⑾    征伐。    今        有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⑿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起兵)    (他们)现在(如果)  人          夏朝              被    嘲笑

                                            后:君主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          今有美  尧舜⒀、鲧禹、汤

                                  既然这样,那么    赞美

武之道      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  圣⒁笑矣。是以圣人不期  修  古⒂,不法

  的治国之道                  新兴帝王      因此      要求学习古代    效

                                            期:希求  修:学习,仿效

  常    可⒃,论⒄世      之事,  因  为之备⒅。宋⒆人有耕  者,田  中有

法通常的做法  研究当代社会  情况  从而    作准备        耕种    土地

  常可:指旧制度  论:研究  事:情况 因:按照,从而 备:采取措施

株⒇,兔走      触  株,折颈而死,        因释  其耒(21)而守(于)株,

树桩  奔跑的兔子撞到              (这个人)就放下          守候    (旁边)

冀(22)复  得兔,兔不可复得,而        身(23)为宋国(24)笑。今欲  以先王之

希望  再次                    (这个人)本身  被    (人)      妄图用

政  治  当世之民,皆  守株之类    也。

办法治理          都是    一类的人

第一段: 通过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情况而产生的不同办法来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观点。

    其目的在于批驳儒家学者“法先王”的保守主张,作为改革的理论依据。

    从论证方法看,本段先列出上古有巢氏、燧人氏因发明创造之功而被推举为王,中古之世大禹因治水之功而被推举为王,近古之世汤、武因征伐桀、纣之功而称王这样三件历史故事,其目的是为了下面的推理: 即“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所笑……”然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出这样的结论: “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这就推论出当代的“新圣”改革的必要性,得出本段的论点: “不期修古”。以上是举例论证法和分析论证法,接着,下边用比喻论证法再次加以论证。比喻论证法的运用应注意所用来论证的比喻故事述完之后,必须扣到论题上。所以,作者一句话将此故事扣到论题: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一个“笑”字将论题与比喻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个是为新圣所“笑”,一个是身为宋国“笑”,雄辩地揭示出“法先王”观点的幼稚可笑。

                    第二课时

    古者  丈夫⑴不耕,草木之实  足        食⑵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  足

      时候男子              果实足够(人们)吃      女子  纺织      皮毛

衣⑶也,不事  力      而养  足⑷,人民少而财⑸有余,故民不      争。是以

穿        从事体力劳动  衣食充足        但物资            (相互)争夺

                        养:供养,衣食

厚    赏⑹不  行,  重    罚  不  用,而民自治⑺。  今人  有五子不为多,

优厚的赏赐不必执行  重重的刑罚不必使用    自然就不乱  人们        算

子又有五子,大父⑻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  力  劳  而供

            祖父                                物资    从事体力劳动  享

养⑼  薄,故民争;虽  倍  赏⑽累  罚⑾而不  免  于乱。

用之物少          即使加倍赏赐屡次惩罚却不能避免  祸乱

第二段: 从经济方面分析古今之不同。

    理由是古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天则是“人民众而货财寡……故民争”。韩非在本段中提出了人口发展的问题,所谓五子生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的说法,实际上是人口论的观点。

    尧之王  天下也,    茅    茨            不  剪⑿,    采    椽

        治理    的时候  用茅草覆盖屋顶,而且没有修剪整齐  用柞木做屋椽,

    之:取独

    不  斫⒀,粝粢之食⒁,藜藿之羹⒂,冬日  ⒃      裘,夏日葛⒄    衣,

而且不加雕饰  粗糙的饭食  野菜的羹汤      穿小鹿皮的袍子    穿麻布的衣服

 粝:粗米 粢:小米 藜、藿:野草名   :小鹿 裘:名作动,穿袍子 衣:名作动,穿衣

虽    监门⒅之服  养  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  执  耒  ⒆以为  民先

即使是看门人  衣服食物  差比他们                亲自拿着铁锹  来作为  带

              亏于此:于此亏

⒇,  股  无  (21),胫(22)不生毛,虽臣虏(23)之劳  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

头人  大腿不长肉    小腿    长      奴隶      劳苦            由此说来  

股:大腿  胫:小腿              臣虏:奴隶

夫古之让  天子(24)者,  是  去  监门之养  而离臣虏之劳也,故      传天下

  古代禅让    职位的人  这是离开      生活和        劳苦    (他们)把天下

    之取独                                                  传:禅让

            而不足  多(25)也,今之县令(26),一日身死(27),子孙  累世  驾

禅让(给别人)也不值得赞扬            长        旦死了          们几代乘车

                                             世:代   驾:套车,这里指乘车

(28),故人  重  之。  是以人  之于  让也,      轻    辞(29)古之天子,

      老朋友敬重他们  因此人们  对于禅让  (古时)轻易地辞去          职位

                      之:取独

难  去  今之县令者,                      薄厚之实(30)  异  也。

很难辞去            这是由于(他们获得利益)多少的实际情况不同啊

第三段: 举出两个例子对比。

    用对比论证法证明古代天子是为了躲避“监门之养”和“臣虏之劳”;今天的县令所以不让其位是因为可以使“子孙累世  驾”。

    夫  山居    而谷    汲⑴者,      腊⑵      而相  遗⑶以水;泽    居

    那些住在山上  到深谷汲水的人们  祭祀的日子里  互相馈赠用    在洼地居

                 谷:山涧   :二月祭,祭饮食之神 腊:腊月祭,祭百神 遗:馈赠

  苦(于)水⑷者,    买  庸  而决    窦⑸。故饥岁之春⑹,幼  弟不    饷⑺,

住      水涝的人们  雇佣他人  掘水道排水    荒年        幼小  得不到吃的

                              决通掘,掘水道  窦:蓄水的孔穴

穰岁⑻之秋,疏    客⑼必      食,    非  疏  骨肉      爱  过    客也,

丰年        陌生的客人一定给他吃的  这不是疏远    之亲而偏爱过路的

                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⑽财,非仁也,      财多也;今

这是由于(物资的)                      轻视财物  仁德  (而是)        现在

      之争夺,非鄙⑾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      高也,      势  薄⑿也;

(人们)的        粗俗                        (品德)高尚  (天子)权势轻微

重  争土橐⒀,非      下也,权  重也。故圣人议          多少、论      薄

重视争夺高官    (品格)低下  权势很重        研究(财物的)      (权势的)轻

厚为  之  政⒁,故薄罚不为慈,  诛  严不为戾⒂,称  俗⒃而行也。故  事

重推行某种政策    轻    算仁慈  诛戮      暴戾  适合世情  行事  所以情况

因于世            而备    适  于事⒄。

因时代(不同而有异)而措施应适合于当前时代的情况

第四段: 举出两个例子证明上段提出的论题。

    一个是“山居而谷汲者”与“泽居苦水者”对水的不同态度;一个是“饥岁之春,幼弟不饷”与“穰岁之秋,疏客必食”,用以说明人与人的关系不取决于“仁义”,而是取决于财富的多寡,从而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上段的论题,得出本段的论点: “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这是说明人们在经济方面的态度。进而作者又推论人们的政治态度: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接着得出结论: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世。”

                    第三课时

    古者  文王处(于)丰镐⒅  之间,地  方  百里⒆,        行  仁义而怀

        周       在     两地      土地方圆        (但是他)推行      安抚

西  戎⒇,            遂  王(于)天下。徐偃王(21)处(于)汉  东(22),地方五

西方各民族,使之归顺  于是称王                        汉水东面

百里,行仁义,割  地  而朝(23)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24)恐  其

              割让土地来朝拜  的            楚        担心他(强大起来)而

害  己也,      举兵伐  徐,遂  灭    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

危害      (因此)率兵讨伐    于是消灭了它

义而丧  其    国,是  仁义用  于古(25)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  异  则  事

    丧失自己的    这是    适用于古代                    时代不同那么办法

    异也。

也该不同

第五段: 例举历史故事加以论证。

    用它论证论点“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事例是: 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国”,正反对比,说明“世异则事异”。

    当舜之时,  有苗(26)不  服,禹将伐之,舜曰: “不可。上      德  不厚

    在    时代  三苗部落不愿归附                    行  在上位者德行微薄

                                                        上:指帝王

而行  武⑴,  非  道也。”    乃修      教⑵        三年,执  干戚  舞⑶,

  使用武力  这不是正义的行为  就修整推行教化,(延续)      手执    而

有苗乃服。共工⑷之战,    铁  短者及乎敌⑸,    铠甲不坚者  伤乎体,是

    才归附      的那场战争      的伤及敌人的身体          被        这说

  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  异则备  变。

明                          事情    应该变化

第六段:例举另一个历史故事加以论证。

    论证的论点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事例是舜“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干戚用来舞蹈,表示偃武修文,以仁义教化代替武力征伐,得出结论“事异则备变”。

    上古竞  于道德⑹,中世逐  于智谋,当今争  于气力。

        竞争      上      角逐            较量

第七段: 小结。

    重点在于“当今争于力气”,这是法家学者的重要主张,即重视耕、战,加强国力,以武力征服天下。

    齐将攻鲁,鲁使子贡⑺说  之。齐人曰: “子  言非不辩⑻也,        吾所

                        劝说齐国          你的话不是言辞不巧妙(然而)  想

欲者  土地也,非        斯  言所谓⑼也。”遂举兵伐鲁,去      门  十里

要的是        不是(你的)这些话所说的东西              以距鲁都城门    处

以为界⑽。故偃王    仁义而徐亡,子贡  辩  智  而鲁削⑾,  以是言之,夫仁

作为国界        推行                有雄辩智谋    土地减少

义辩智非所以持国⑿也。  去  偃王之仁,息  子贡之智,循⒀徐鲁之力,  使

        用来治国的办法  去掉          废止          依照      国力  用来

敌  万乘⒁,      则  齐荆之欲  不得行于二国矣。

抵御大国(的侵略)  那么      欲望  能在这两个国家推行了

第八段: 例举一件历史事实再次论证仁义之不可行。

    子贡说齐,而齐兵伐鲁,充分证明了仁义智辩的苍白无力,而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武力。作者又将“偃王仁义而徐亡”与“子贡辩智而鲁削”同时援引来证明“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这一道理。为了深入论证,作者又从反面说明,如果徐、鲁两国重视耕战,那么,恐怕将会另一种结果。

韩非论证的特色:

    作者善于从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分析中引出结论。如从上古人们造屋、用火、治水的事实中,引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结论。韩非的议论富有分析具体,论证充分的特点。作者为了阐述一个观点,用了大量的论据,并做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如对上古的社会情况,对尧和禹的生活的艰辛等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评述。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采用设喻取譬的方法。如引用守株待兔的寓言,可谓设喻论道;讲山居者,泽居者对水的态度,饥岁、穰岁对食物的态度,可谓就近取譬。这都可帮助阐明观点,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题、第四题。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温钧 编写整理)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