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古诗词赏析“四部曲”(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品赏析 手机版 | ||||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该目标积极倡导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乐于体验、勤于动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品位、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古诗词教与学的过程,探索出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赏析“四部曲”——“诵诗→品诗→绘诗→唱诗”四步教学法。 (一)诵诗 “诵”,《现代汉语词典》第1201页有三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缉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002年增补本。)笔者在这里仅引用从中受到启发的两种含义:①读出声音来。并举例:朗诵。②背诵。并举例:熟读成诵。笔者根据“诵”的两种含义,认识到学习古代诗词要有一个从朗诵到背诵的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就按“诵”的两种义项的先后次序进行操作。 (1) 朗诵 朗诵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做到抑扬顿挫。叶圣陶先生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对古诗词教学,加强朗诵及朗诵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一读——要读准诗词的声调。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按照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读准古诗词的声调,正如朱熹所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只有这样才能读得流畅,进而“要多诵遍数”,方得“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二读——要读准诗词的节奏和重音。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指导学生按意义单位或音节单位在适当地方用“//”划出诗词的节拍,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前者按照意义单位划分为两个节拍,后者按照音节单位划分为三个节拍。此外,还要用“.”标出需重读的词。一般情况下需要重读词有四类:①表示动作的词语,例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与“空”二字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应重读。2、表示性状与程度的状语,例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将春入旧年”,“残”与“旧”二字是表示形状的词语,应重读。③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肥”与“瘦”二字是表示结果的补语,应重读。④表示疑问或指示的代词,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字是表示疑问词语,应重读。 三读——要读准诗词的语速及语调。 要想传达出古诗词的情调是激昂的还是低落的,气氛是紧张的还是舒缓的,不仅需要高低有有序的声调来调节,还需要有效控制朗诵时的语速及语调。一般而言,若古诗词所表达出“激动、愉悦------表示“喜”的情调时语速、表示“喜”的情调速则欢快些,高亢些 ------例如读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需要用欢快、愉悦的语速、语调去读才能读出“丰收在望”喜悦之情;若古诗词所表达出“痛苦、悲伤------表示“悲”的情调时语速、语调则缓慢些、低沉些------。例如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需用缓慢的语速,低沉语调去读才能读出李清照惨淡的境地,柔肠百断的怨情。 (2) 背 诵 在学生掌握朗诵技巧后,要求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大声诵读,直至熟读成诵,脱口而出,久远不忘。这样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不仅从中体会到诗词的优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而且还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使读者与作者心意相同。 (二) 吟(品) 诗 《古汉语常用词典》对“吟”作了这样的解释:“声调抑扬的念诵吟咏”。《辞海》对其解释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咏”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诗就是对诵诗的深化——要“诵”出诗的情性,即吟出其情其感。我们知道,诗歌就其本身而言,它是作者的想象的表现。华兹华斯把诗歌看作是“想象与情感产物”。因此品味诗歌,就必须调动读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唯此才能步入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吟咏情性”。在教学时引领学生进入或摇头晃脑、或念念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氛围,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古诗词,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我们结合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① 一吟一品——品物境 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之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构成多彩多姿,变化多端的凄美图画。 ② 再吟再品——品情境 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腾 想 象 (枯);树 想 象 (老);马 想 象(瘦);道想 象(古)……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 ③ 三吟三品——品意境 品出意境,景物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达到物我两忘。此时,一首诗便真正读懂了。 (三) 绘 诗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过程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由有声的语言变成有形的画面——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形于画。其实,许多优秀的古诗词,都是意味隽永,形神兼备的无形画。对此宋代诗人张舜民就认:“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请看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飞细雨不须归。”诗中那翱翔自如的白鹭,红艳欲滴的桃花,碧绿流动的春天,往来翕动的游鱼,斜风细雨中忘我垂钓的鱼翁——构成一幅红白相间、青绿相映、动静相和、物我相称的秀丽、惬意的图画。 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其景越来越清晰,其情越来越浓郁,其竟越来越优美,无时无刻不在撩拨、叩击着学生的心扉,诱发着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着学生的创造力。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在头脑中被酝酿,被定格,一股将无形诗变成有形画的欲望被点燃。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美术素养,借助线条、色彩,把诗词——语言的抽象符号,通过图画直观表现出来,绘成有形有色、有山有水、有情有趣、情景交融、妙趣横生的画像。此外古诗词中的佳词丽句,更是匠心独运,画意浓浓。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春意盎然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落日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国雪景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牧歌图等等更是神来之笔,诗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给诗配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悟,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培育。 (四) 唱 诗 这首由李商隐词,何占豪曲,徐晓风演唱的《别亦难》,具有沉痛凄切的感伤情调,于哀婉之中表达了怅惘之情。听来催人泪下,可见古诗词可以入画,还可配曲歌唱,实际上,中国古代诗词,已配曲演唱并选入中学教材的诗歌还有很多,如岳飞词《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王维的《阳光三叠》……事实上,诗与乐在艺术起源上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诗经》就是当时社会上广为传唱的民歌,后经周王朝乐宫按风雅颂三种音乐风格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统计编订。《楚辞》的产生也与楚国民歌、巫歌有着密切关系。可以想象屈原击筑长歌,本就是配乐演唱的诗体。刘勰曾说:“乐府者,声依咏,律和声也。”宋词元曲,更是“依声填词”,都是可以唱的。此外,格律诗虽不是专供演唱用的,但是由于汉字特有的四声特点,它靠音节的组合,富有乐感的节奏,高下抑扬的声调,组成极富音乐的诗章。也可配乐演唱。 总而言之,古诗词不仅可以入画,也可入唱。教学时,对已有曲调,像《明月几时有》,可直接播放歌曲录音,教给学生。对未有曲调的诗,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根据对诗的意境、格调的把握,调动自己的音乐素养,结合地域文化,选择与之基本相配的曲调,用京剧、或评弹、或京韵大鼓、或民歌、或通俗歌曲来套曲。每组选定曲调之后便试唱。试唱成功后,展开诗词歌唱比赛,评出最佳者,让全班同学学唱。例《蒹葭》,可选用有琼瑶作词,林家庆作曲台湾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来套曲演唱: 通过唱歌教学,不仅唱出诗情画意,寓教于乐的使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又同时通过自己的音乐活动感染他人。 在四步教学法中,诵诗与品诗侧重于积累与感悟,绘诗与唱诗侧重于鉴赏与审美。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其乐融融的在诗歌海洋里畅游,甚至乐而忘返,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的标准要求: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会欣赏与审美。 相关链接:作品赏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