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怀乡之作——对《泪珠与珍珠》主旨的探讨(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 段成素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乃是一篇怀乡之作。其主要依据是,远离故土家园的生活境遇,使琦君对故乡故土产生了深厚的眷念和怀念,而表现这一内容又构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心。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这种推断貌是“知人论世”,实则大而无当,流于武断。我们知道,可以说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但不能因此就说每个中国人都是勤劳勇敢的。同样的道理,不能因为对故乡故土的怀念是琦君写作的一个重心,就推断她的《泪珠与珍珠》也是怀乡之作。只要读一读《琦君散文》,我们就会发现,表现其它主旨的散文绝不是个别。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泪珠与珍珠” 这双明眸,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肯定要写“泪珠”与“珍珠”这二者的关系。什么关系呢?文章第10段“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一句已经明白无误地点了出来 ,即泪珠就是珍珠。而要深入把握这种关系的实质,还必须进一步弄清楚“泪珠”与“珍珠” 这两个意象在文中各自的内涵。“珍珠”作为一种珍贵的装饰品,结合课文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它应该是指人生的财富。那么“泪珠”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泪珠与珍珠》是一篇联想非常丰富的作品。粗略归纳一下,共用了十一个材料:⑴奥尔珂德《小妇人》中马区夫人的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第1段);⑵谢冰心散文中的比喻:“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第2段);⑶白居易《啄木曲》中咏叹忧愁不能用外力消除的诗句(第3段);⑷杜甫《新安吏》中描写官府征兵,百姓生离死别的诗句(第3、4段);⑸台湾同胞返乡探亲时老泪横流(第5段);⑹外子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第6段);⑺我被幼子冥顽不灵而气得流泪(第7段);⑻母亲为幼年的我淘气捣蛋而流泪(第8段);⑼落入牡蛎体内的沙子最终变成珍珠(第10段);⑽观音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而流泪(第11、12段);⑾基督徒因感激耶稣背负人间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而涕泪交加(第13段)。

对上述材料的内涵,“我”经历了一个从不认识到有所认识再到认识加深的过程。“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是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觉得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这三句话说明,少女时的“我”并不理解1——3个材料的内涵。虽然有老师的帮助,对杜甫《新安吏》写的“泪纵横”,“我”也只是从生理层面上有所认识,并不能深刻体会其沉痛的感情,所以老师不无遗憾地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而对第5至11个材料的内涵,“我”的认识就要深刻得多。由此可见,第1——4个材料的作用主要是铺垫,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下文;后面的7个材料才是“珍珠”内涵的真正所在。

那么,第5至11个材料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枯’的哀痛”,点明了第5个材料的内涵:饱经忧患的哀痛,具体点说是亲人分离之痛。“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得,真是可悲”则从反面说明泪珠之难得。“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出来”,暗示了第7、8两个材料的内涵:母亲对子女的关爱。“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点明了第9个材料的内涵:奋斗的艰辛。“慈悲”和“感恩”之心,则分别点明了第10和11两个材料的内涵。因此,“泪珠”的内涵也就明确了,那就是:“饱经忧患的哀痛”“对子女的关爱” “奋斗的艰辛” 以及“慈悲”“感恩”之心等等经历和情感。

于是,“泪珠”与“珍珠”二者的关系实际上应该是:“饱经忧患的哀痛”“对子女的关爱” “奋斗的艰辛” 以及“慈悲”“感恩”之心等等经历和情感,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都是珍贵的、值得珍视的东西。

为什么上述经历和情感都是人生的财富,都是珍贵的、值得珍视的东西呢?阅读经验告诉我们,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要特别注意,它要么能显示文章的思路 ,要么是在强调文章的主旨,或者兼而有之。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在文中就反复出现了三次,恰好能够回答上述问题。该句中的“眼睛”代表的是心灵,我们不是经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吗?“泪水”代表的是“饱经忧患的哀痛”“对子女的关爱” “奋斗的艰辛” 以及“慈悲”“感恩”之心等等经历和情感;“清明”的内涵则完全可以用文章最后一段的“纯洁真挚”四个字来诠释。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文章的主旨了:“饱经忧患的哀痛”“对子女的关爱” “奋斗的艰辛” 以及“慈悲”“感恩”之心等等经历和情感都是人生的财富;这些经历和情感越丰富,人的心灵往往也就越纯洁真挚。

“知人论世”固然不错,但探究文章主旨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以文为本,从文章的实际出发,看看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而这些内容又究竟能表现怎样的中心思想。把《泪珠与珍珠》确定为怀乡之作,是用第5个材料的内涵代替了所有材料的内涵,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作者邮箱: liuzuping@yeah.net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