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为何众多家长追捧“县一中模式”(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德育论文 手机版


有人说,在“县一中”上学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只要进了这里就像进入了一条从高考到大学的流水线,难怪——众多城市家长追捧“县一中模式” 

  对于刚上高一的小张来说,这个寒假“泡汤”了,而且今后两年半内的所有假期都有可能放不成。小张家在北京,去年中考的成绩不理想,父母把他送到了离北京比较近的一所县级重点中学。 

  

  北京市政协委员、原北京一中校长王晋堂老师介绍,这些县级重点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一直不错,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考上这样的学校,也有一些北京的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这样的中学。“但近两年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了”,王晋堂告诉记者,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学生和家长对考上好大学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再加上一些城市学校由于搞素质教育而影响了升学率,这些在城市边缘、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县级重点中学“热度”一下子升高了许多。 

  由于学生家长的不断“追捧”,这些县级重点中学更是在应试教育上做足了文章,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县一中模式”,省里的、市里的、县里的、乡里的学校纷纷研究、效仿,“县一中”逐渐成了“应试教育”、“高考能校”的代名词。 

  “这种现象在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大城市周边出现了。”江苏省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告诉记者。 

  近乎残酷的封闭训练“我们惟一的优势就是时间” 

  “只要不是学习差得离谱的学生,经过我们这种训练都能考上大学。”离北京不远的河北省一所“县一中”的校长自豪地说。 

  这些“县一中”确实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试训练方法。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封闭式管理。 

  记者在河北省一所“县一中”看到,学校的大门平时都是关得死死的,任何人出入都要进行严格的登记,学校高高的围墙上拉着电网,学生宿舍楼的窗外有不锈钢的护栏。 

  记者是在上课时间来到学校的,校园里静极了,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有着几千名学生的学校。 

  在这里,学生是不允许随便外出的。 

  封闭式管理是这种学校一切应试训练的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受任何干扰地接受训练”,该校校长对自己的经验如数家珍。 

  除此之外就是最大限度地占用学生的时间。 

  记者了解到,这些学校有的是3个星期放一次假,有的是一个月放一次假,有的是不定时放假,每次放假时间多为一天半到两天半,每年最重要的假期就是春节,学生们可以休息一个星期左右。 

  平时除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以外,学生基本都在上课,一天的课程通常从早上7时到晚上11时左右。 

  一位校长说:“跟大城市的学校相比,我们惟一的优势就是时间。” 

  一名学生抱怨:“我们一天的时间很有限,现在学校把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给占了,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想别的事。我们的身份很单纯———就是学习的学生。” 

  在这里,学习成了同学们生活的全部。 

  让学生不停地处在竞争中保持旺盛的斗志 

  除了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学生以外,“县一中”还有一套激励学生不断挖掘自己潜力的办法。让学生“不停地处在竞争中”就是行之有效的一条。 

  记者在一所“县一中”了解到,学校把学生分在了几个学区,学生的所有活动都要进行量化,学区之间按照学生的量化成绩进行竞赛。 

  除了学区之间的竞争外,学生体会最深的是考试之后的排名。 

  李飞(化名)告诉记者,期中她考得不太理想,在全年级排第1004名,按照学校规定,前1000名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她希望期末考试能考进前1000名,并能再提前一个班。 

  据了解,这类学校通常是按学生的考试名次分班,每次成绩出来后,班级就会进行一次调整。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永远保持旺盛的斗志:前面班级的学生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要拼命学习,后面班级的学生为了能进入靠前的班级也要拼命学习。无论学生如何努力,总是能分出名次,这样学生总是处在竞争的状态中。 

  老师是“贴身管理”成为最劳累的训练者 

  “县一中”对学生实施的是封闭式管理,老师对学生则是“贴身管理”,这样,老师的时间实际上也完全被学校“征用”了。一位在“县一中”当班主任的李老师告诉记者,他每天早上6时50分到学校,晚上回到家已经是11时以后,他每天在校时间超过16个小时。 

  为了保证学生能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老师们把“能用的招都用上了”。 

  很多“县一中”的老师都是集体备课,大家一起分析知识点、一起写教案,更重要的是,大家要一起讨论高考的解题思路。李老师每年要搜集各地的高考试卷,同时还要把其他省市、区县的高考模拟试卷拿到手,在众多“资料”中,摸索高考题型的特点,同时研究出一套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佳的解题思路的办法。一位从北京到河北某“县一中”读书的学生告诉记者,在这里,他最大的收获就是解题思路,看见一道题就能马上辨别出它的类型,进而迅速想到解这类题的思路。 

  除了老师们“自觉”地努力工作外,学校为了保证老师的教学质量,对老师实施了严格的量化管理。学校要定期检查老师的教案和作业情况,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分,学生每个学期也要对老师的“德、能、勤”进行一到两次的评比打分。老师最主要的工作是教学,最能体现老师工作成果的就是学生的成绩,因此对老师最主要的“量化”评比是在每次考试之后。到时,每位老师手里都会拿着厚厚的一沓表格,里面是学生考试成绩的详细分析排名。 

  没有哪个老师敢怠慢这些量化成绩,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老师的面子问题,更主要的是它关系到自己的职称、工资和奖金。 

  一位老师说,在“县一中”上学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幸福的,他们只要进了这里就像进入了一条流水线,不用考虑太多,学校和老师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只要学习就行了。 

  对农村家庭来说孩子考上大学是他们生活惟一的亮点 

  “‘县一中’的训练确实很残酷,但是家长仍然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来,说明它有存在的合理性。”江苏省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说。 

  河北省那位“县一中”的班主任说,学习这么苦,但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至少有60%是自愿的。 

  刚刚从山东临沂考上北大的小曹告诉记者,以前他们那里和北京或一些大城市的差距只表现在吃、穿上,但是现在这种差距已经拉得越来越大了,如果不能考出来将会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我们那里有很多非常聪明的孩子,不出来我们不甘心,只有拼了命考出来。” 

  河北省一位“县一中”的校长说,中国的家庭培养一个孩子需要很高的成本,尤其是县、乡镇的家长仍然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这使他们培养孩子的成本相对更高了,因此对于县、乡镇的孩子来说“高考就是一锤子买卖,是农村家庭中惟一的一个亮点。这一锤子锤好了,从此一家人过上人上人的生活;锤不好,只能过苦日子。” 

  带着这么沉重的期望,高考在很多“县一中”孩子的心目中不仅是自己跳出“农门”的跳板,也成了回报家庭的关键一步。 

  据了解,所有的“县一中”都规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晚上11时之后宿舍就会熄灯,强迫学生们睡觉,但是仍然有不少学生熄灯之后打着手电、点着蜡烛看书,有的学生为了躲避老师在熄灯后的检查,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再起来。 

  对“县一中”来说高考成绩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武器 

  每个老师都曾经是学生,每个校长也都是学生的家长,但是他们却说:“谁不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学习?学校这样做也是不得已。” 

  据几位校长介绍,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估主要依据的就是高考成绩,以前主要看学校的“专线率”(一个学校考生高考分数超过专科线的比率),现在随着扩招,学校升专科的比例在大大提高,于是对学校的评价改为“本科率”了,这两年“本科率”也不管用了,要看“重点率”了。随着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评比指标的水涨船高,学校已经越来越没有精力做别的事情,只能一门心思抓高考。 

  江苏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则认为,教育管理部门的这种管理方式有悖教育规律,他们是按照管经济的方式来管教育。 

  在他看来,向校长们要分数,就像经济领域向县长们要数字。“教育是不能被完全量化的,分数所量化的还不足学校教育整体的1/10”,这位校长说,“用不足1/10的量化来评价学校教育的全部,只能把学校教育引歪”。 

  有了这种“一白遮百丑”的评价方式,再加上来自家长的压力,很多校长选择的培养方式是让孩子“先成才,再成人”。 (记者 樊未晨)

 

   “县一中”现象解读--我们的教育是否病入膏肓

                  中国青年报  

 

  “我想说实话,但千万别公开我的名字”--部分“县一中”校长戏称自己“人格分裂”

  “对现在的教育,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但是你得保证不在报纸上暴露我的名字。”这是这几天记者在采访“县一中”时听到老师、校长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他们在心目中深深地知道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一位校长不无悲哀地  

说:“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就是‘死拼’,但是,这样拼的结果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低能的废才。” 

  据了解,这位校长的儿子刚刚从一所“县一中”考上大学。送儿子到大学那天已经晚上7时。到学校后得知,第二天有一次计算机摸底考试,但是在学校里儿子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这时儿子在“县一中”时所受的应试训练派上了用场,他买了一本书,用了一晚上的时间突击,第二天考试时成绩还真不差,但是后面的上机考试还是把他难住了,儿子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更不用提上机操作了。 

  江苏那位校长则说:“我最怀念的就是‘非典’那段日子,没有评比、不用参加考试,大家都按照规律办事,让学生们注意身体、劳逸结合。”“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和校长,我深深地为我们的教育感到悲哀,我们的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这位江苏的校长说。在他看来,造成目前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有3个:行政干预太多,教育管理者不懂教育和追求短期效果。归根到底是教育没有按照法律办事。 

  很多校长指出:“我们面前的‘宪法’是高考而不是‘教育法’,高考指向哪里,我们就走向哪里。”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办成了两层皮:教书是真、育人是假。 

  有些校长戏称自己已经“人格分裂”了:会上头头是道地讲素质教育,会下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升学率最高的学校。“别人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高分低能、没有后劲,这些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的精力也就这么多,确实顾不过来。”河北的一位校长无奈地说。 

  据介绍,几年前上边抓素质教育,这位校长以1万多元一台的价格买进了几台“386”电脑,应付完检查后,电脑便放在那里,再也没有人去动,最近学校以每台几元钱的价格把这些“占地儿”的东西卖出去了。“看着这些电脑还不如废纸值钱,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几天的采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工作得越努力就会离他们心中的教育理想越遥远。 (记者 樊未晨) 

 

相关链接:德育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