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四年福建高考作文试题分析与评价(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范文 手机版 | ||||
二00四年福建高考作文试题分析与评价 武平第二中学 钟 斌 高考一结束,上海《新民晚报》邀请了方仁工,陆继椿、金志浩、陈军等六位特级教师对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进行点评,其中对福建卷的评价最高:“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作文题,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这就是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通过考作文来反映学生读书的情况,高考前,有的要求同学们熟读一本书,熟悉一个人,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宝钗、霍金等等,只要你能平时多读书,有自已的见解,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完全束缚在课内,那么,一定能写出很有个人见解的好文章。这是一个导向,很好的导向,我们为这道题目叫好”。 可以说,福建卷作文题是平和保守的今年高考的一个“亮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国各种语文专业期刊、语文网站及语文教师好评如潮。 这道富有创意的好作文题,题型为列举型作文题其列举的内容又是作文的范围,它的创意体现在话题性质与其他省份的迥然不同——它的话题是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话题中列举的人物可分为几类: 古代文化名人:孔子、曹操、苏轼、曾国藩 现代文化名人:鲁迅 中国名著人物:宋江、薛宝钗 外国名著人物:冬妮亚、桑提亚哥 当代文化名人: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人类杰出代表霍金。 这十位人物或文学物的筛选很有讲究,不仅兼顾其性别、身份、术业所属领域,种族,而且做到东西方文化、科学与人文,课内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相结合,体现公平与公正原则,给足了学生写作空间、写作自由,可谓用心良苦。 除了极富创新性之外,这道作文题还很好的凸现了语文气质,人文气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有自己的情感体现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礼仪生活和情感世界……从历史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本体诠释学上讲,所有文本的写作是以世界为本体的写作,我们的写作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诠释,作文中的话题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哲理,事理,高中生大可借上述人物诠释、做到大气、大胆的“六经注我”,而不是匠气,怯懦的“我注六经”。 判断一道作文试题的好坏,难免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认为下面四个标准可作为参照评价的“尺子”。 1、语文素养 这是一个作文本体论的问题,也是一项本质性、原则性的标准。作文题是以考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为指归,还是考察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为目的?是积极主动执行《课程标准》,还是保守因循,不思创新? 2、人文气息 命题是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从生活出发,还是以人为本?是否高举人文精神的大旗?是否有应有的文化色彩与文学性?是否关注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是否倡导学生说真话,讲真情? 3、可操作性 命题是否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是否切入学生的各种体验与经历,使其有话可说?审题注意方面是具有应有的开放程度,话题涉及的材料是否丰富,是否较好地实现了试题的考查功能。 4、创新指数 作文题是否大胆创新,改革时弊?对话题作文题型和形式是否有突破?试题中的改良是否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建设性? 这四个标准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试金石“、但对于高考作文命题者来说,不能不说具有参考指导价值。福建省高考评卷组作文大组组长,、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席扬教授对今年我省作文试题的一番分析对这标准作了不谋而合的支撑,席扬教授在评卷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说,今年我省作文命题意图是: 1、破除审题难度,力求人人都会写,个个都能写。 2、体现话题作文三自原则: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写作切入角度多种多样。 3、话题有限,立意无限。尽管还是沿用话题作文形式,但无限扩大可话题,给了十个人物,实际是十个话题。对人物的选择体现了多样性,人物各具特点,如冬妮娅的文学性,曾国藩的争议性、孔子的文化性、苏轼的丰富性、霍金的科学性等。评卷指导组明确指出,只要从以上人物身上选取一点(爱情、狭隘、错误、缺点、优点均可)展开即可。 4、评价的灵活性:评卷前我省评卷指导组把考生作文预分为三类文体,一是叙述类。包括叙文散文,生平记叙文等;二是议论类。包括政论、杂文、抒情散文;三是另类文体。包括诗歌、戏剧、广告、说明性文字等。对十个人物评判也分为两类,一个从大处落笔,从人物的生平或某种人格精神切入。二是从小处行文,可将人物还原为平常人来写,如苏轼的洒脱、情爱、个人生活等,要求把文学形象与历史人物区分开来,注意文学形象的形象性,如独特的性格内涵、文学形象的作用、文学形象的地位、矛盾的关键等对文学形象自我化的阐述,能言之成理亦可,评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考虑不同考生的不同知识结构、认知风格、兴趣爱好、特长。 因此,今年我省的高考作文在全国15道高考作文试卷中显得卓然不群,至少有五点值得肯定: 其一:另辟蹊径,颇有创新。近几年来,全国卷及今年其他省试题都采用材料导引话题引向的模式,风格亦步亦趋,易使考生不由自主地主题先行或主题预设。易沦为“伪话题”。福建的作文题既不是1999年的一个假设性成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也不是2000年的一个肯定判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也不同于2001年的一个抽象概念(诚信),也有别于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心灵的选择),或是2003年的一个并列结构的名词短语(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它是一个会有待定项目的数量短语。这不仅是形式的变革,其实质是一种命题思路的变迁。 其二:有利于实现自由写作。近年来,高考话题趋向复杂化,如有人指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型话题的审视,至少要过三关,今年的全国卷亦如此。而福建卷尽量规避审题难度,甚至连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相关审题,立意,取材的提示都大胆废弃,显得格外简洁明了,不蔓不枝,给人海阔天空的感觉。这道题引导考生将眼光转向自我外部的丰富多样的人的内心世界,强调对人的审视,是一种具有非常大的自由空间的对话。 其三:浓郁的书卷味。今年的福建作文题是不容易敷衍成文的,它不仅是对中学生阅读现状提出挑战,也是对广大中学教师的阅读质量提出挑战,不读书,无以言,这是福建作文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四:有效回避宿构与猜题。所列的十个人物,尽管考生大多耳熟能详,但几个猜得到?面对试题,只能产生失之交臂的感觉。 其五:具有良好的导向动能。话题的定位有前瞻性,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有关精神,鼓励学生阅读经典,进行研究性学习,厚积薄发,回归语文,拥抱经典,有利于矫正当代青少年盲目追逐轻薄的流行文化的媚俗现象,给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但白璧有瑕,这道试题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有超越当前的教学实际之嫌。不少考生并不懂得如何写人物,常常用一般议论文的写法来应对,抓住人物的言行进行阐发论证。如写“不耻下问”,不是围绕“不耻下问”,而是大谈特谈什么是“不耻下问”,为什么要“不耻下问”,怎样才能做到“不耻下问”?写桑提亚哥,大多考生抓住“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为论点,桑提亚哥只是作为引出论点的跳板或只是其中一个论据罢了。由于此类写法太多,最后评卷组只好让步,有失于评卷的公平合理,十个人物供学生选择,但学生的选择并未体现多样性。我对学生的人物选择作了一个抽样,随机抽样人数100人,其中写鲁迅40人,曾国藩2人、霍金18人、孔子13人、曹操15人、薛宝钗2人、桑提亚哥2人、苏轼3人、宋江4人、冬妮亚1人。这样的结果可能与命题者实初衷大相径庭,反映了我省考生实际的阅读现状和水平。除鲁迅外,其他在老师看来熟悉的人物,但对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这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好好反思。 二:学生作文整体水平不尽如意,反映的问题如下: (1)另起炉灶,撇开话题。文章不是以所给的人物为话题,而是自己另找一个人物,如屈原,诸葛亮等。 (2)张冠李戴,凭空捏造。如引用一段名言,作者却搞错。部分学生把孔子写成了孔融,写苏轼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写曾国藩镇压陈胜吴广等。 (3)妄加贬褒,于史无征。不少考生对历史人物任意拔高或贬斥,思想肤浅,语言幼稚。 (4)曲意解构,“大话连篇”。出现了一批“大话西游式”的故事新篇,考生曲意解构神圣,颠覆崇高,媚俗找乐,肆意评说,令人气愤。 (5)宿构套题,刻意猎奇。有的考生作文明显套题,宿构,此风不可长。个别考生一味追求文体创新,哗众取宠,如用产品说明书来写孔子。 (6)态度暧昧,内容空洞。 三、缺乏地方特色。十个人物居然没有一个出自福建,作为本省独立命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思考与对策: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1、文化传统与现代多元化文化的矛盾性。传统的文化价值需要反思,动摇了文化之根,人生的传统价值与个性张扬的矛盾,需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语文“悦”在何处,学习无乐趣,肯定学不好。有作文只一句话,“见了这个题目我火冒三丈”,还有的写“做个好媳妇”,文章结尾说“本姑娘让各位考官见笑了” 2、文化的全球性与本土性的矛盾。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击,使弱势文化逐渐消解。对网络、追星族、爱情的荒谬追求,最主要的是语言,英语统治世界的倾向,这是很可怕的。教育者不要偏离自己的文化身份,要有民族文化身份的定位,传播低层次的文化,对文化教育的贬低与亵渎。如作文中网络语言的运用,有时虽然能带来一些趣味性的东西,但语言缺乏文化内涵,长久下去,语言的匮乏,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注意。如作文《鲁迅与赵微》,作者把鲁迅与赵微进行比较,虽然是未可厚非,但显示了作者对歌星的崇拜,对大师的调侃 3、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矛盾,经营式的培养,与社会的隔膜,趋异求同,文中无我,心中无我,接受大众媒介、模式化的灌输。过分的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受工业化模式操作的影响,批量生产的表现,个性化的写作很少 二 对策: 一)、做好四种储备,积淀丰厚底蕴 1、素材积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鼓励学生多读书,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2、情感积淀:“人间真情最具有穿透和震撼力”,平时作文要克服“假大空”,“伪圣化”,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要引导学生读经典,赏美文,博览精读。 4、理论积淀:理性阐发,可以使文章染上浓烈的思辩色彩。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性观点,分析评价社会现实和历史现象。 二)、加强双基训练,重视语感培养。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