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考12分学生当教师 师资成教育发展桎梏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中国青年报 考12分的人当上了初中教师 “我们县曾对回县就业的师范专科生进行了专业考试,试题都是所学专业的较为基本的知识,考下来,不少人是三四十分,最低的只有12分。可这位考12分的学生还得去当初中 教师,因为考生人数不够,来者不拒。” 重庆市下辖某县的一名中等师范教师给记者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对贫困农村教师素质低下重重忧虑。他在信中提到,重庆市一些重点高中每年招生的录取平均分是600多分,而在有的师范学校,招生的平均录取分数是200分左右,其中还包括近30分的体育成绩。 “进来之后,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怎么学习,晚上翻墙出去上网,白天在教室里睡觉,真的是一些不学无术的垃圾学生。可怪就怪在他们中也有人今年居然通过了县里组织的就业招考,目前已经当上了正式的小学教师。我想,原因一是农村小学急需补充教师,二是在县外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比我校的这些学生还差。” 据知情人士介绍,当年考试时的最低考分未必低至12分,但确有部分考分较低的人被录取为教师,这是因为针对该县教师迄今仍有700多人缺口的现实。当地出台了本科生全部就业、专科和师范等学历的毕业生需要经过考试录用的政策,其中,专科生的就业比例较高,达90%左右,但因为有的人报名后缺考,最后,计划录取的数量大于实际参加考试人数的数量,所以,有的考得不太理想的人仍然被录取了。 城乡教师待遇反差实在太大 圆规还是上世纪70年代买的 这名老师所描述的农村教师素质堪忧的现状,事实上在西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 “是的,贫困农村的师资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在我们这里,高中缺教师,就从优秀初中教师中选;初中教师不够,教得好的小学老师就顶上来了。”重庆南川市城口中学副校长欧祥明介绍说,个中关键是待遇太低导致优秀师资不愿意到这里来,“贫困山区和发达地区教师之间的反差实在太大了,我们这里的本科生大多只有六七百元工资,没有其他收入,效益最好的学校,每月一人也最多只有可怜巴巴的一两百元”。 “我们作为一所县完中,许多教学设备都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购置的。圆规坏了,就够我们发愁的,要想买个多媒体设备,难上加难。我们新近买了两台电脑,还是贷款买的。” 在这个红军曾驻扎过的革命老区,完全是吃饭财政,当地响亮地提出了教育扶贫的口号,告诉老百姓一个初中生只能养活自己,一个高中生可养活全家,而一名大学生则可能带动全村。但是,即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仍“手长衣袖短”,2000多名教师的工资就够打发了,实在没办法为学校基础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 因为待遇实在太低,新来的年轻人甚至可能连谈对象都成了问题,素质好的教师自然不愿来。“以前实行分配制,在当地定居后,能安心工作,但他们退休后便后继乏人。因为现在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不愿来了,来的人也不少是因为在别处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他们中的不少人也在慢慢流失。” 待遇本身就低,但多年累欠工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更是不争的事实,经费缺口巨大。在重庆,按国家对学校硬件基本要求的标准测算,全市农村学校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购置经费缺口达3亿元,该市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经费缺口是25亿多元。 代课老师:一把辛酸泪 养老、失业保险全没有 在师资缺编的情况下,代课教师成为目前贫困农村中小学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由于待遇低、福利差、无劳保、进修少、转正无望而导致农村代课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严重地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 据悉,重庆主城区巴南区的中小学代课教师是现有教职工人数的3.7%;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小学代课教师是全县现有小学教师的18.5%。去年5月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重庆18个区县,有代课教师9219人,其中,代课教师1000人以上的县就有3个。 有的区、县代课教师的比例不大,但在边远农村学校比例很大。如綦江县某小学(原乡中心校)编制72名教职工,正式职工仅40名,有4个村小的负责老师都是代课教师;有的村小仅1名正式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分布在高山边远的村小。据綦江县统计,在800米以上高山任教的占63.2%;在村小教书的占82.6%。 当前代课教师中存在的问题除了有部分人员学历低、能力差、完成教育任务仍有困难,需要清理整顿的外,在现实中反映出来的另一方面问题是:任务重、待遇低、福利差、无保障、不稳定。 在某县被调查的144名代课教师中,有110人讲授两个以上科目的教学内容,其中有58人教4个甚至更多的学科。 该县农村代课教师的每月工资一般是200元~300元,9.72%的人月工资在200元以下;每年只发11个月工资。另外的一个县代课教师工资每人每月360元。另有一区规定中、小学代课教师的月工资分别为360元、300元。 农村代课教师少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也没有。生了病只能自己出钱医治或者硬挺着。 由于待遇低、保障差,转正无希望,很多年轻人宁肯外出打工都不愿留在农村教书。某县目前的调查统计显示,该县某小学某班有一年换了5个代课教师,一所边远村小自1993年至今换了30多个代课教师,平均每年约3人。 不能对农村孩子的未来犯罪 师资问题已成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桎梏之一 “城乡师资差距导致的贫困农村的孩子根本无法获得和城里同龄人相同水准的教育,这是对孩子们的未来的犯罪!”重庆市开县师范学校校长宋定科认为,农村师资问题已经成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桎梏之一。 “过去,中等师范实行定向培养、定向安置,不少农村孩子因为其就业前景而踊跃报考中师,那时,农村初中毕业生首先选择中专中师,其次是重点高中,随后是普通高中。但中师不包分配后,人们的首选是重点高中,然后是普高,最后才是中师,生源问题导致如今的中师毕业生总体水平比过去差多了;同时,专科生尤其是本科生又不大愿做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这样的情形下,农村师资矛盾格外突出。” 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目前农村教师的总体文化程度比过去高,但其综合素质未必比过去高。“打个比方,过去的中师生———也就是未来的农村教师———是100名初中毕业生中的第一名。而今,来农村的专科生也许是过去100名初中毕业生中的第50名,虽然他的文凭更高,但其悟性、综合素质、发展后劲未必比那名中师生高出多少。”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如今,贫困地区的教师素质比过去已有很大提高,教师参与进修、培训的积极性前所未有,但是,和城市教师相比,二者的差距仍然很大。对于贫困农村的孩子来说,接受优质教育改变命运是他们最大的梦想,但他们和城市孩子的竞争从一开始就不公平。 从制度上解决农村师资问题必须通过政策倾斜大力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有识之士认为,在师范并轨、师范毕业生不包分配制度开始实施后,西部贫困农村的师资建设更需要平稳过渡,过渡时最重要的是制度保障。 “基础教育应该是均衡的、公平的,孩子们应该接受质量大致相同的教育,无论他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有数十年执教经历并长年担任省重点中学———南川中学校长的邱正宇认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政府应该统筹规划、统一调控,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弥补城乡师资待遇和办学经费之间的鸿沟。 他认为,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导致师资、财物和优秀生源向好的地方聚集,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对大城市的学校收取的择校费等收入进行必要的调控,扶持农村教育。同时,必须通过政策倾斜大力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宋定科认为,在用人制度方面,解决农村师资问题需要实行某些“特殊制度”,可行的一条路是实行定向培养、定向安置。 首先,选择一些有志于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农村学生,送往各级师范学校,然后,确定相对较高的就业率,通过各种考察手段择优录用。因其相对明朗而稳定的就业前景,会对潜质好的农村贫困学生有吸引力。 欧祥明介绍说,曾有不少人动议在城市的中学办个师范班,选择智力好、品德好的贫困学生,给予适度资助,但毕业时必须报考师范类院校,并必须回乡从教若干年限。但该提议一直未能付诸实践,“这同样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记者 田文生 实习生 严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