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凭栏杆(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方礼春 一、拥抱残缺 欣赏残臂的维纳斯,固然把目光投注在她端丽的容颜、优美的曲线之上,然而,观赏者更将神思系于残缺的双臂之间。那是涌动起特洛伊战云的美女海伦的双臂;还是勾魂摄魄的爱神雅典娜的玉腕?是当垆文君的皓腕凝霜雪;还是舞台上杨丽萍双臂的变幻云诡?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醉心搜索,渺茫难测。失去了双臂的维纳斯竟获得了人们审美意义上的升华,不经意间成为人类雕塑史上无法攀越的高峰。这是怎样的令人眩目的美的光环呀!永远让观赏者“仰观息吸长嗟叹。” 当年的苏轼对月低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位中国古代的俊才从广阔的时空上引导人们去发掘残缺美,欣赏残缺美。国有外强窥视,自己华发早生,够沮丧的吧,却能演绎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勃发。孤坟千里的思念,够凄苦的了吧,却会营造出月下短松冈上的幽思阵阵。少年失至亲,寄人竹篱下,够遗憾的吧,可是当我们读到史湘云林黛玉轻诵的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却又怎能不因诗中折射出的逼人肌肤的凄艳之美而打几个激灵?——月色的冷清、景致的迷蒙、少女的怀春、时光的冉冉,把品读者与主人公一起带入了诗化美的境况。 我想,中国古贤人提倡的“抱残守缺”,绝非是消极意义上的提醒,而是积极意义上的投入。因为世界从未以完美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一个角度,我们却可以在精神的领域,发现永恒“完美”的世界。难怪艺术大师罗丹偏爱残缺美。当我站在扬州何园的片石山房前时,看见的是遗落的明朝王孙宅院内正萌生着扬州八怪的艺术新芽。当我面对犁痕深深的母亲的面容时,觉察到的是母爱的博大与执著。当我凝思波澜不惊的学校生活时,感受到的是春蚕咀嚼桑叶时的丝丝缕缕。对如钩的残月,会撩起一帘的幽梦;看半截的粉笔,会读出无私的耕耘;见残缺的桑叶,会想到晶亮的蚕丝;观衰败的落叶,会懂得生命的奉献。人类与残缺为伴,世界因残缺而完整。 如果男孩子身材不够高,何不觉得自己多么脚踏实地。瞧,杂志上不是常常说,矮个的人聪明、健康、长寿。这可是人人梦寐以求的事呀!如果女孩子体态较胖,何不想想自己面色红润,吃得下,睡得香,这无疑是幸福的人生呀!不被他人欣赏,那正好让你解除许多世俗的烦扰,静下心来读书搞学问,丰富自己的内质。可以这样说,只有懂得拥抱残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懂得生活。生命的精彩是在你拥抱残缺时悄然的来到你的身边的! 二、这松 那松 闲暇时,临窗观望,篮球场旁有几株松树,前年从友校移栽过来的。起初,由于根系受到严重的破坏,一如重病的患者,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着。可以想象,当地下残败的根系无法提供生存所需要的营养的日子里,它是怎样从躯体内搜肠刮肚地寻找往日积攒的营养,枝条是这样地低垂,针叶是如此地离落。尽管如此,它们同校园内的其他植物,一样地承载着风刀霜剑,酷暑严寒;沐浴着霞光丽日,甘雨甜露。渐渐地,渐渐地,根系恢复了吮吸的功能,针叶变绿了,枝条抖擞了,躯干挺拔了。好心的人还在其中一株的树冠上,按放了一只手扎的鸟窝,虽有点人工斧凿之嫌,却也让松儿重温惜日鸟儿的温情,繁华的遗梦。 本来,一同移植过来的共有五棵松树,一如同胞的五个兄妹。每一个的躯杆都被草绳包裹得严严实实,借助支撑的竹篙,它们才得以涉足这一块陌生的土壤。很自然,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伤员。可是,时光冉冉,如今,它们中的一棵,因无法抗拒命运的折难,默默地枯萎了,杳然地退出了生命的舞台。 跌宕开去,神思飘渺。想起了当年秦始皇封泰山“中途遇暴風雨,休于大树之下”而泰山上的大树就是松树,据称至今尚存。秦始皇从泰山返回,就授松树为大夫,所以有大夫松之称。后人就此认为,松为大夫传祖德,圣达者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古代,许多文人才子报国有志,效力无门,不得不屈居寒卑,老死田园。而那些碌碌庸材却窃居高位,云集庙堂。这怎能不叫人悲愤。愤怒出诗人,悲愤之至,诗便冲口而出了。晋代诗人左思仰天长啸:“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此刻,我脑海里映现出,那涧底松渴求招展的枝条,生命勃发的苍翠。 自然,我们不会忘记,东晋诗人陶潜“抚孤松而盘桓”的情形。几份孤傲,几份自在,几份洒脱。将寄生宇内的日子涂抹得灿烂无比。 还有那集诗书画为一体的唐代诗人王唯,舒闲地吟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细细地咀嚼,内含不尽的禅意,荡涤心灵的尘埃,让人释除躁心,明空见性。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若佛陀在中国悟道修炼,他所选择的场所,一定是松树下而不是菩提树下;当年孔子在陈被围,若事先让他有选择的机会,那他一定选择在松树下避难;庄子神思中的大荒之界那棵能怡享天年的树,自然是棵松树。若不信,请看,那宋朝理学家朱熹,就选择了苍松翠柏环抱中的庐山白鹿洞书院,作为他漫浸儒释道典籍,传道授业的场所。 提起松树,自然要提及黄山松。那年夏天,我所从教的学校,组织教师到黄山旅游,让我有幸一饱迎客松的风姿——在绝壁上扎根生存,在雨雪中吸取养份,在高峰上挺胸而立;疏疏朗朗,坦坦荡荡,卓然而立,大家风范。难怪画家刘晖的国画迎客松,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迎客松成了黄山的象征,成了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标志。 几年前,我散游野际,在庐山,曾与位于仙人洞不远的杂货店的小老板共眠,有幸领略到毛泽东诗词里“暮色苍茫看劲松”的意境,乱云飞渡,锦绣残血,无限江山,心潮如涌。远远地看去,那松,恰如万顷波浪中的定海神针。 在我国民间,松树是吉祥物,“松鹤延年”、“寿比南山松不老”美好的祝愿渗透在字里行间,荡漾在中华大地上;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田,酝酿着千门万户的祥和;生生不息,一代一代。松中延展出,彭祖再世,鹤发童颜;华夏土地,国泰民安。 上个世纪,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别辟新境,把松树拟为共产主义精神,如此称誉,如此推崇,给松树的经脉中注入了新鲜的浆汁。 松树,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过它,若干丹青好手描摹过它。松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太多太多的内涵。它几乎涵盖了人性中一切美好的,善良的东西。它的意蕴是那样的饱满,又是那样的博大;是那样的率直,又是那样的幽眇。 也许,她与翠竹梅花相伴时,你会想到雪中送炭的至友;也许,她与崖石裸岩相偎时,你会想到生命内质的伟大;也许,她与俊杰忠魂相偎时,你会想到充溢宇宙的正气…… 三、紫叶李 与学生相约,师生共同观察同一对象,每人写一篇以“紫叶李”为题的文章。借此,既想让自己已显枯涩的笔墨得以滋润,同时也想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校园里,东南一角,由十九株紫叶李组成一片小树林。一个人伫立在它面前。仰头望,暗紫色的树叶,白色的小花。一片朴实无华的感觉。此时,校园里多有开放的各种花:旁边的紫荆花正以一种富丽堂皇的色调,张扬着自己的个性,昭示着生命的华贵;池边的迎春花,用纤长柔曼的手臂,串起一朵朵金黄,吐露着迷人的华采;远处的桃花,早就借红色、粉红、白色,渲染起一团团浪漫,点燃了青春的热力。春天里,万类竞发,生机勃勃。当花园里各种花草,纷纷冠以美丽的花名时,“紫叶李”——一个以叶子的颜色命名的植物就这样简简单单、朴朴实实、自自然然地呈现在我面前。也许,在一般人观赏者的眼里,这种叫紫叶李的植物,实在没有什么令人眩目的地方。似乎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暗紫色的叶子,在众多的绿叶植物群中还显得有点特别。于是人们就随随便便的给它起了这个名字。至于它的花,几乎还没有进入到观赏者的视野。即便是稍稍出众的紫色的叶,比起秋天的枫叶,也没有那么紫得热烈,红得醉人。紫色的叶面中,时不时参杂绿色。不经意间,透露着生物进化的流程。可是,我要说,秋天的枫叶让我想到的是酒后的醉汉,一脸的醉态,一嘴的酒气,一身的粗俗。而紫叶李的紫叶,让我联想到的却是童稚的朴拙可爱,成长的梦幻期望,生命的奋斗历程。朴实的美、朦胧的美、健康的美,交织在一起,让我流连,让我陶醉,让我沉溺。 再看那花。五瓣,白色中略带粉红,单个的花显得有点单薄,如羞涩的少女,一副欲语还休,“和羞走,却把青梅嗅”的模样,憨态中蕴涵着清纯,挚朴里透露出天真。拉开距离,整片看去,在紫叶的映衬下,繁花点点,如夜幕上缀着的一颗颗宝石,如草原中散落的一只只白羊,又如心海里泛起的一朵朵浪花。原古的美,自然的美,和谐的美。在她面前,华贵变成了庸俗,富丽变成了做作,张扬变成了轻薄。“洁本洁来还洁去”,自自然然,清清丽丽,坦坦荡荡。不为别人的赞许而活,不被世俗的惊扰而活,不受尘世的沾污而活。 紫叶李,多么清纯的名字,就像一个清纯的少年,你生于校园一隅,沐浴着阳光雨露,经受着风刀霜剑,挺立着坚实的腰杆,吮吸着大地的乳汁,装点着校园的美丽,敲醒着心灵的呼唤。在你面前,只能隐去赞美的喧嚣,暗淡艳丽的烦躁。静心去品,用心去悟,化生命于平凡,脱假我而归真。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 方礼春邮编:225119 作者邮箱: yzflc@126.com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