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最贤惠的女人(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湖北武汉 布雷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后,便享有特殊的权力,能够自设一套官署,伊然一个小朝廷的架式,当时归于他麾下为他效劳的,武将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尉迟恭等能征善战的骠勇大将;文臣则有杜如海、房玄龄、虞世南、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清明、孔颖达、盖文远、许敬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李世民拥有这样通人的局面,自然令当时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于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谋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阴谋却被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察觉,迫于无奈,在大舅子长孙无忌和谋臣房玄龄的力劝下,李世民终于痛下决心,在玄武门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事实上,唐太祖李渊心中最赏识的也是他这个二儿子。对于这种骨肉相残的惨剧,长孙王妃原本是极力反对的,但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她一个女子又能怎么样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难怪唐太宗对她十分敬服呢!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关于任贤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表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埋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呢!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慈禧受辱相国寺

公元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慈禧带着光绪和王公大臣仓惶逃到西安。她一边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一边命李鸿章为议和大臣,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讨得了洋人的欢心,北京城暂时平静下来。她惊魂稍定,便动身返回北京。途中,她一时兴至,要带光绪和众大臣到古城汴梁一游,顺便到古刹相国寺降香礼佛。

旨意传到开封,开封知府慌得手忙脚乱,立即张贴告示,圣上驾到,凡銮驾经过街道,须用红毡铺地,门上挂彩;全城妇孺老幼皆要倾城出动,头顶明烛,路旁跪迎;无论贫贱富贵,均按人头每人交白银二两,以备为老佛爷慈禧进礼。如有抗命不从者,严惩不贷这一下可苦坏了全城百姓,个个叫苦连天,只好到相国寺进香拜佛,祈祷菩萨保佑,免除这场灾难。

开封相国寺长老智清五十多岁,侠肝义胆,机智多谋,心生一计:他向知府请求,只要能免除全城百姓每人二两白银,他情愿向慈禧献出镇寺之宝。知府听了,暗想:开封百姓食不饱肚,确实榨不出多少油水,智清若能把镇寺之宝献出,有何不可就顺水推舟答应下来。

过了两日,慈禧的大队人马进了开封城。全城百姓跪迎路旁,口称万岁。开封知府迎驾后,西太后乘八抬大轿径直朝相国寺而来。智清方丈身披红袈裟,率寺内众僧跪在山门迎接。慈禧下得轿来,见众僧跪地迎驾,忙说:“自家子弟,不必俗礼参拜,快平身回话”慈禧为啥把智清和众僧称为自家子弟呢原来她笃信佛法,自称是受命于天的老佛爷,所以,她认为到相国寺等于串亲戚,对佛门的僧人皆称自家子弟。

慈禧落座后,智清忙跪地,高念一声佛号,说道:“今日老佛爷驾临敝寺,真是蓬荜生辉,光耀佛门,现将镇寺之宝献上,请老佛爷笑纳”

慈禧一听智清要给她献宝,满是皱纹的老脸顿时乐开了花。太监李莲英一挥拂尘,走到智清面前,说道:“方丈惠心可嘉,太后特此恩准。快快将宝献上”

智清听了,向身边一个僧人示意。稍时,只见两个壮健的僧人抬着一个红漆木桶,放在西太后面前。慈禧见珍宝如此沉重,正在纳闷,只见智清走到慈禧面前说:“敝寺开山一千多年,佛门鼎盛,众弟子得以安心诵经念佛,普济众生,全仗此宝庇护,今将此宝献给太后,望老佛爷珍爱”

慈禧听了,十分欢喜,忙说:“都是佛门弟子,老佛爷我岂能不珍爱”李莲英对智清说:“既是献给老佛爷的珍宝,何不快快揭开黄绫让老佛爷过目”智清走上前去,双手揭开黄绫,众人拭目一看,原来是满满一桶黄土,土中长着一堆姜芽,不由瞠目结舌。慈禧顿时大怒,厉声喝道:“智清,这是何物”智清不慌不忙地跪在慈禧面前,说道:“禀老佛爷,这是一桶姜山”

一桶姜山的谐音是一统江山。智清向慈禧奉献此物,寓意讥刺她垂帘听政,独揽大权,丧权辱国,卖国求荣,使得江山破碎,民不聊生。在场的大小官员,想不到小小的智清方丈竟敢如此戏弄太后,都暗暗为他捏一把汗。开封知府吓得魂不附体,浑身像筛糠一样发抖。

慈禧心里虽恼,却强装笑脸,对智清说道:“众弟子既然把此宝献出,我就把它收下。不过,此宝过重,离京路途遥远,携带不便,暂留贵寺,待日后再派专人将它运回京城”慈禧嘴上这样说,可牙却咬得吱吱响。智清见慈禧眼含杀机,却也并不理会。

慈禧在左右的搀扶下来到大雄宝殿,她抬头见大殿门上方高悬着一块匾额,上面镶嵌着“古汴名蓝”四个金粉大字,眼睛一亮,心想:真乃天赐良机,今日老娘让你这秃驴死在眼前便问:“智清方丈何在”智清忙上前答话:“贫僧在此,老佛爷有何吩咐”慈禧沉下脸来,指着匾上的四个大字问道:“智清你知罪吗”智清一看匾额,马上明白慈禧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他故装不知,说道:“贫僧学识浅薄,请老佛爷明示”没等慈禧开口,李莲英早知太后之意,立即上前喝道:“你这秃驴好大胆子,竟敢犯讳来人,将这秃驴拿下,请老佛爷发落”

为啥说匾上的字犯讳呢原来,匾额上的“古汴名蓝”四个字,就是“古城汴梁名寺”之意,佛经上把众僧居住的地方叫“伽蓝”,简称“蓝”。殊不知,慈禧的乳名叫蓝儿,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凡是帝王的名字,不准民间擅自使用,如果与名字相同,必须用其他的字代替,这叫避讳。可巧,大雄宝殿匾额上的蓝字,正犯了慈禧的名字,这岂不犯了弥天大罪?这时,慈禧走到智清面前,假惺惺地说道:“弟子本是佛门中人,我本不愿加罪于你,可惜国法难容因此地是佛门圣地,本宫不开杀戒,赐你自裁现大殿前有一放生池,你就投池吧”

智清也不答话,整整袈裟,对天遥拜之后,走到放生池边,纵身跳进池内。慈禧看智清自裁,微微一笑,正待起身,忽见放生池内爬出一个人来,慈禧以为是什么怪物,仔细一看,原来是智清,她不禁大怒,喝道:“大胆智清,竟敢违抗懿旨,来人……”没等慈禧说完,智清早已水淋淋地走到慈禧面前,说道:“贫僧岂敢违旨,贫僧刚刚走到奈何桥上,被一个人拦了回来,无奈,贫道只好又回到阳间”

慈禧哪里相信,她冷笑一声问道:“何人如此大胆。竟敢违抗本宫之命”

智清答道:“禀太后,此人乃是先帝乾隆皇帝先帝亲口所言,此匾是他亲笔所题,与贫僧无关,故叫贫僧返回阳间”

智清说得头头是道,慈禧心里也疑惑起来,她忙问道:“既是先帝所题,为何无有先帝落款”

智清答道:“想当年乾隆盛世,天下太平,黎民安乐,朝臣皆服。先帝为体察民情,多次南巡路过开封,来本寺降香。他看本寺香火旺盛,众僧皆安心诵经念佛,一时兴致,故御笔亲题匾额。只因先帝是微服出访,故不便留名。”

慈禧听智清说得有根有据,不由半信半疑,又问道:“先帝既是微服出访,你寺又怎知是他御笔呢?”

智清答道:“本寺原先不知,后来先帝在太和殿召见河南巡抚时提及此事,巡抚告知本寺,并嘱咐本寺将此匾高悬于大雄宝殿上方,以光耀千秋”慈禧听了,转头问开封知府:“此话当真”知府战战兢兢地答道:“此匾确系先帝所题,开封府志上有记载,臣去取府志请老佛爷览阅。”

慈禧自觉没趣,挥一挥手说:“不必啦,退下”李莲英见主子进退两难,忙解围说:“方丈不要介意,刚才不过是老佛爷给你开个玩笑”

智清又接着说:“刚才在奈何桥头,先帝还说,不知哪个不肖子孙竟和老祖宗开起玩笑来了,连寡人的御笔也不认识”

慈禧明知是智清借先人之口辱骂自己,可又无言答对,一时搞得狼狈不堪。

智清心想:今日当着朝臣和众人之面,狠狠撕了慈禧的脸,也算是为开封百姓出一口气,平了心头之恨如再继续折腾下去,一旦弓弦崩断,就不好收场了,不如给她个台阶下来。想到这里,就对慈禧说道:“刚才先帝又嘱咐小僧,让贫僧告之老佛爷,列宗列祖创业不易,他把蓝字赐予太后,要你上应天命,下顺民心,一统江山”

慈禧明知智清话中有话,也只好顺着台阶下,说道:“本宫决不负先帝之望,今将御匾给贵寺留下,蓝字本宫带走,永远留在身边,铭记先嘱”

 

慈禧嘴里这么说,可心里却像吃了蝇子一样,七上八下直翻腾,她万万没有想到堂堂皇太后,竟被一个小小僧人戏弄,早知如此,何苦来汴京一游就这样,因慈禧拿走了相国寺大雄宝殿匾额上的蓝字,因此,至今匾额上只剩下“古汴名”三个字了。

慈禧看戏众人遭殃

慈禧太后酷爱看戏。在看戏时,慈禧往往要“请”一些官员陪看,叫作“赏戏”。官员必须跪在戏台下的平地上看戏,夏天烈日当头,地上滚烫;冬天寒风刺骨,全身冻僵。

于是,每逢慈禧“赏戏”,就成了太监勒索官员的良机:热天,太监给他们送垫送茶;冷天,太监给他们送皮袄送手炉。官员们得了好处,便回报以白花花的银子。光绪六年慈禧45岁寿辰时,在故宫畅音阁看戏,下令让进京贺寿的官员陪看。宁夏固原提督雷正绾毒瘾特别大,怕在看戏时烟瘾发作,抽不到大烟。在得知太监有提供大烟泡儿的“特别服务”后,他才转忧为喜。结果他看了3天戏,花掉白银万余两。

其实,最怕慈禧看戏的是那些艺人。光绪年间,有一次,艺人王荣山给慈禧演《取帅印》。这出戏说的是“瓦岗寨”徐茂功偷印的故事。按照剧情要求,徐茂功先手持帅印唱上一段,下场时连帅印带印匣一块儿取走。王荣山唱着唱着,忽听“老佛爷”大吼一声:“王荣山,你把印匣放在哪儿了?”王荣山一怔,心想:“我还没唱完下场哪,怎么拿印匣呢?”可是已经晚了,“老佛爷”下令:“传竿子,杖责王荣山二十。”原来,这是慈禧故意找碴儿。前不久,王荣山得罪了一个向他敲诈勒索的太监。这名太监就向慈禧打小报告:王荣山开了一个羊肉铺,每天宰羊卖羊肉。这触犯了慈禧的大忌。慈禧生肖属羊,一生最忌讳“羊”这个字,连御膳房做菜用的羊肉也得改称“福肉”。王荣山挨打,还不知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呢。

丑女救父

河北昌黎赵家庄有个赵员外,夫人早早谢世,撇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大的叫桃儿,小的叫杏儿。都说双胞胎模样长得一样,可这姊妹俩长得差出了格:姐姐花容月貌,让人不敢直眼瞅;妹妹奇丑无比,也让人不敢直眼瞅。老话说,女人就是靠个模样儿吃得开,赵员外让杏儿可真就活活愁煞啦,这样的丑妮子,日后可怎么嫁得出去来上门求亲的踢破门槛,都是冲姐姐来的。赵员外放出风去:哪个娶了他家杏儿,嫁妆丰厚。大伙背地里嘲笑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谁个要她”爹爹发愁,杏儿却大大咧咧不当回事,她说:”什么人,什么命,绊不倒,尖尖腚。我就这命了,愁是愁不好的,就让它爱咋的便咋的吧。”她一天小姐也不像个小姐样子,跟小放猪的上山抓鸟,跟打鱼的下河摸虾;人家上学,她也吵吵着念书,爹爹管不住,只好由她。就是不学针线。姐姐劝她:”你自来就长得不如人,还不好生练一手活儿,哪个肯要你”杏儿笑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别看你一副好模样儿,整天对着镜子搽啊抹啊,人是要老的,该不顶用时照样不顶用。”姐姐听她说得丧气,恼得不屑理她。

赵员外家门前种了一片桃子,这桃子味道十分鲜美,只是熟得太迟,抢卖不上大价钱,因此也不当回事儿,没指派专人莳弄它们。这一年秋涝天寒,桃子熟得尤其慢,直到砍了高粱,果子还吊在树上呢。割去了高粱头儿,闪下秆子怕下雨淋了,便贪黑扛回来,立在一棵桃树上,围了一大圈儿。这事也就忘记了。可是到了冬天,拿开那堆高粱杆儿要喂牲口哇,一看,赵员外眼都直了:原来夜里杵高粱捆儿,没成想里面包住的那棵桃树没下果子,严严实实地包在树上,现在打开,果子是鲜的,寒冬腊月吃鲜桃,赶上王母娘娘啦赵员外大喜过望,有这样的好东西,自己可舍不得吃,这儿离京城不太远,得献给皇上。找个算卦的问问吉凶吧,得爻是上上大吉卦,道是能大富大贵呢。

满家子高兴,唯独二小姐杏儿不同意:”那天不过是我一时突发怪想,弄了这么个把戏,有福咱自己享,凭什么孝敬皇上,恐怕不祥。”赵员外和桃儿如何听得进这话去鲜桃送到京城,果然龙心大悦,皇上当时降旨封赵员外为”桃千户”,没什么职权,可到底是皇封的,当地父母官也不敢慢待,听说明年皇上还要派钦差到赵府考查,说是有选大小姐进宫的意思。听到这风声,地方官员如何不巴结车来轿往,赵府立时风光起来。

赵员外乐得不知天高地厚了,他问杏儿:”如何”杏儿道:”爹爹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人半句没说差。现在我们小民乍富,不少人妒忌咱哪,您老人家千万多栽花,少种刺,别弄到墙倒众人推那一天。”员外没料到她有这么堆难听话等着,恨恨地说:”死妮子,貌丑话凶,没治了。”只是可怜她没娘,又没长上副好模样,也就赌气不屑理她就是。

赵府热热闹闹地过了一年。第二年腊月,一骑快马跑到赵府门前停住。原来是朝廷到了冬天又想吃鲜桃,问怎么还不按时进贡,打发人催取来了。赵家今秋也想照去年那么存放桃子,可是,天气不比去年,不等霜至,桃子熟透落果,如何存放得住如实告诉钦差,皇上发了火,降旨把赵员外满门捉拿,交刑部问欺君之罪。到了这时候,赵员外才想起杏儿的良言,后悔也迟了再说杏儿,一到大堂,高呼”冤枉”,声言如果面见皇上,定可让皇上吃到鲜桃,三审官不敢隐瞒,杏儿就得到了面君的机会。

杏儿跪在金銮殿下,对皇上说:”奴本农家一丑女,死无遗憾。我料定皇上今年必然还想那鲜桃,已经悄悄在后山背坡留下了几个果儿……”原来,杏儿知道天气不能总如去年那么反常,就根据桃子生长的条件,选后山背阴处移栽了几棵,果然有当年开花的。她就守在山上,织了不少草帘子,日头毒了时,挡住日光,让桃树多见雨水,少受日晒,秋后果然晚熟,又如法用草盖住,又怕虫咬鼠盗,好不容易才保存下来几只鲜桃。

皇上派人带杏儿取得鲜桃,这才转怒为喜,不但赦全家无罪,还要给杏儿个封号。杏儿说:”民女死过一回的人啦,更不怕皇上怪罪。今冒死进一言,”桃子是天生之物,它有自己的规律,天子硬要逼它改变,兴师动众地为几只鲜桃又是抓人,又是动刑,百姓知道,会很伤心的。我今年贡桃免罪受封,明年再贡不来呢这样下去,谁还敢想到万岁呢”皇上听了,半天做声不得,说:”真是难得的人才。当今天下多事,急需用人。朕如今不能以貌取人,误了江山。”立刻降旨,选赵杏儿进宫,当了娘娘。

丑女有远虑,好学多问,救了爹爹、全家,也成全了自己;而她的姐姐呢,空有一副好模样,高不成,低不就,在家中整日对着镜子发呆,一听到外面有热闹声音,马上说:”皇上派钦差接我进宫当娘娘来啦,快开大门。”直到老还这样,用如今的话说,就是得狂想症啦。

畅春园的俯首松

你见过针叶向下的松树吗?畅春园里就有一棵。相传,这是康熙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从家乡移来的。提起这棵俯首松,可有一番来历。

话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扯起叛旗,他的儿子吴应熊在京师与许多奸人勾结在一起,为吴三桂通风报讯。康熙帝听了大学士王熙的建议,把吴应熊囚在狱中。

过了几年,吴三桂的叛军占据了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气势十分嚣张。吴三桂给康熙来了一封信,提出要划江为国,二帝分治,从此相安,条件是换回狱中的儿子。康熙阅后,龙颜大怒。这叛贼弃恩背主,反复无常,让他裂土称帝,更会助长他的凶焰,至使江山破碎,黎民涂炭,得把他的气势打下去。于是,康熙马上召集王公大臣,宣布处死吴应熊,让吴三桂断了这念头,并把京师的禁卫军也调去征伐叛军。众臣叩首称是,连那些观望,动摇的大臣也挺起胸来。散朝后京城到处都贴出告示,明日午后当众处斩吴应熊,以示国威,老百姓拍手称快。

消息传到了吴应熊的额附府,吴应熊的夫人和硕长公主又恨又急,恨的是吴应熊和他父亲串通一气,谋夺大清江山。急的是吴应熊和自己夫妻多年,有儿有女,以后孩子没有父亲该有多惨,无沦如何得救他一命。公主换上黑衣素服,直奔畅春园的慈宁宫,见到额娘孝庄太皇太后,哭拜在地。太皇太后本是个明晓大义的老人,一见女儿这样悲恸,也揪心断肠般的滴下了老泪,双手扶起女儿,答应去跟孙儿玄烨为吴应熊说说情。

不料康熙也来到慈宁宫,在门外已听知一切,这时,他快步进屋,给太皇太后叩拜道:“皇祖母,您平日教诲的得国得众之道,孙儿时刻不敢忘记,别的事孙儿可依您千件万件,这件事,……只能恕孙儿不孝。”一番话说得太皇太后无言答对,只能怔怔地看着康熙。

康熙看着那泪痕满面的和硕长公主,单腿下跪,说道:“姑姑,您的苦处侄儿知道,可是,您知道我爱新觉罗一族,为大清江山,有多少人死于非命。如果不杀吴应熊,吴三桂一定以为朝廷软弱可欺,更加嚣张,又不知多少百姓妻离子散。姑姑,恕侄儿不能孝义两全,您的孩子,就是我的兄弟,我一定……。”

和硕长公主没等康熙说完,她扶起康熙,说:“姑姑我不怪你。”说罢掩面而去。

第二天午时三刻,吴应熊人头落地,大长了清军的士气,灭了叛贼的威风,没几年,吴三桂便军败身亡,为祸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彻底荡平。朝廷内外,对不徇私情的康熙帝更加敬重了。

康熙不仅亲自过问和硕长公主的生活,还把吴应熊的儿子接到宫里来伴读。孝庄太皇太后心里很惭愧,自己在关系朝廷安危的重要时刻,为吴应熊求情,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大清江山,也对不起孙儿玄烨呀!

后来,太皇太后从家乡移栽了一棵松树在畅春园内,她每天在这棵松树下反悔自己的过错。兴许是松树也通人心吧,时间一长,这松树的针叶全往下长,象是为太皇太后忏悔呢。

慈禧与臭豆腐

相传康熙年间,有位叫王致和的青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无钱回家,于是就在老北京前门外延寿街羊肉胡同做豆腐卖,自谋生路。王致和毕竟是书生秀才,没有经营经验,有一年夏天,气候炎热,剩下很多豆腐没有卖完。他想了一个办法,将豆腐切成小块,晾半干后放进缸内,撒些食盐、花椒腌制起来,想日后留给自己慢慢吃。日子长了,他对缸内腌制的豆腐忘得一干二净。

到了秋凉季节,王致和猛然想起那缸豆腐,打开一看,臭气冲天,雪白的豆腐变成绿青色了,又舍不得倒掉,捂着鼻子,鼓起勇气尝了一尝,觉得味道不错,邀请街坊邻里都来尝尝,大伙一致认为闻着臭,吃起来香,非常开胃。

王致和的臭豆腐一传十,十传百,生意越做越红火,代代相传,到清光绪年间,已经成为京城名吃。一天,慈禧太后因食欲不佳而大发脾气,于是,御膳房就用精致的小碟配上红、白萝卜雕花,中间规规整整放上大小均匀的数块臭豆腐,给慈禧尝食。慈禧食后感觉味道不错,自那之后,王致和的臭豆腐走进宫廷,被列入御膳菜谱。

花蕊夫人一点痴情

  四川自古为天府之国,自秦国李冰父子修都江堰,这里的经济更是发达。成都古称益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塞险,沃野千里。”成都平原实为天府之国的精华,自古号称锦城,李白曾有诗形容成都的富庶和秀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由于有这优越的地理环境,一到分裂时期,这里就出现独立政权,五代十国时这里也先后建立了前蜀、后蜀,但青史留名,广为传诵的不是皇帝,也不是文臣武将,而是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是形容女子生很美,“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花蕊夫人得名于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妃子徐氏。当时她们两姐妹都得到王建的宠爱。大徐妃为王建生下一个儿子王衍,他本排行十一,是最小的,却由于母亲、阿姨的关系立为皇太子。王建当上皇帝后不久去世,王衍当上皇帝后荒嬉无度,对吃喝玩乐十分在行,当他陪母亲和阿姨游青城山时,命宫女衣着都画云霞,又令宫女穿着宽松的道袍,簪莲花冠,浓装艳抹,叫做“醉妆”,他自己跟随在后,夹着檀板哼哼唱唱:

  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

  王衍少不更事,一天到晚陪侍两位徐妃游宴贵臣之家,或周览蜀中名山寺观。而大、小徐妃更是结交宦官卖官鬻爵,弄得不成体统,后唐庄宗乘机灭掉前蜀,可见这位花蕊夫人是不值得称道的。现在要讲的是另一位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的费贵妃,一个歌妓出身的贵妃。

  前蜀亡后,后唐庄宗以孟知祥为两川节度使,孟知祥到蜀后,后唐内乱,庄宗被杀,孟知祥野心膨胀,训练甲兵,到唐明宗死后,孟知祥就僭称帝号,但不数月而死,孟昶继位。孟知祥处心积虑,昼夜辛劳所创下的局面,传到孟昶的手上,十年不见峰火,不闻干戈,五各丰登,斗米三钱,都下仕女,不辨菽麦,士民採兰赠芬,买笑寻乐,宫廷之中更是日日笙歌,夜夜美酒,教坊歌妓,词臣狎客,装点出一幅升平和乐的景象。

  孟昶是个非常懂得享乐的人,据传宋太祖灭后蜀后,侍卫们领了宋太祖的旨意前去收拾东西,这些人居然连他的小便器也收来了。那溺器是最污秽的东西,侍卫们怎么还要取来呈给太祖呢?只因孟昶的溺器与众不同,乃是七宝装成,精美无比。侍卫们见了,十分诧异,不敢隐瞒,取回呈览。太祖见孟昶的溺器,也是这样装饰,不觉叹道:溺器要用七宝装成,却用什么东西贮食呢?奢靡至此,安得不亡!命侍卫将它打得粉碎。

  孟昶是个非常懂得享乐的人,他广征蜀地美女以充后宫,妃嫔之外另有十二等级,其中最宠爱的是“花蕊夫人”费贵妃。孟昶天天颠倒在宫女队里,每逢宴余歌后,略有闲暇,便同着花蕊夫人,将后宫侍丽召至御前,亲自点选,拣那身材婀娜,资容俊秀的,加封位号,轮流进御,其品秩比于公卿士大夫,每月香粉之资,皆由内监专司,谓之月头。到了支给俸金之时,孟昶亲自监视,那宫人竟有数千之多,唱名发给,每人于御床之前走将过去,亲手领取,名为支给买花钱。

  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和红桅子花,于是孟昶命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并说:洛阳牡丹甲天下,今后必使成都牡丹甲洛阳。不借派人前往各地选购优良品种,在宫中开辟“牡丹苑”,孟昶除与花蕊夫人日夜盘桓花下之外,更召集群臣,开筵大赏牡丹。那红桅子花据说是道士申天师所献,只有种子两粒,它开起花来,其色斑红,其瓣六出,清香袭人。由于难得,便有人模仿那花的样式画在团扇上,竟相习成风。每当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远近,都如铺了锦绣一般,时近中秋,后主命驾往游浣花溪,罗列水嬉,一片莺莺燕燕,口呼万岁,真个是风流天子,千古盛事。

  孟昶日日饮宴,觉得肴馔都是陈旧之物,端将上来,便生厌恶,不能下箸。花蕊夫人便别出心裁,用净白羊头,以红姜煮之,紧紧卷起,用石头镇压,以酒淹之,使酒味入骨,然后切如纸薄,把来进御,风味无穷,号称“绯羊首”,又叫“酒骨糟”。孟昶遇着月旦,必用素食,且喜薯药,花蕊便将薯药切片,莲粉拌匀,加用五味,清香扑鼻,味酥而脆,又洁白如银,望之如月,宫中称为“月一盘”。

  孟昶最是怕热,每遇炎暑天气,便觉喘息不定,难于就枕,于是在摩河池上,建筑水晶宫殿,作为避暑的地方。其中三间大殿都用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四周墙壁,不用砖石,尽用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内外通明,毫无隔阂,再将后宫中的明月珠移来,夜间也光明透澈。四周更是青翠飘扬,红桥隐隐。从此,盛夏夜晚水晶宫里备下鲛绡帐、青玉枕,铺着冰簟,叠着罗衾,孟昶与花蕊夫人夜夜在此逍遥。这晚还有雪藕、冰李,孟昶又一次喝醉了,但觉四肢无力,身体摇摆不定,伏在花蕊夫人香肩上,慢慢地行到水晶殿前,在紫檀椅上坐下。此时倚阁星回,玉绳低转,孟昶与花蕊夫人并肩坐在一起,孟昶携着夫人的素手,凉风升起,那岸旁的柳丝花影,映在摩河池中,被水波荡着,忽而横斜,忽而摇曳。孟昶回头看夫人,见穿着一件淡青色蝉翼纱衫,里面隐约地围着盘金绣花抹胸,乳峰微微突起,映在纱衫里面,愈觉得冰肌玉骨,粉面樱唇,格外娇艳动人。孟昶情不自禁,把夫人揽在身旁。夫人低着云鬟,微微含笑道:“如此良夜,风景宜人,陛下精擅词翰,何不填一首词,以写这幽雅的景色呢?]孟昶说:“卿若肯按谱而咏,朕当即刻填来!”夫人说:“陛下有此清兴,臣妾安敢有违?”孟昶大喜,取过纸笔,一挥而就,递与夫人,夫人捧着词笺,娇声诵道:

  冰肌玉骨,正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

  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绳

  低转。但屋指西风儿时来,文只恐爱年暗中偷换!

  最后一句或为: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然而就在蜀主孟昶与花蕊夫人不道流年挟弹骑射,游宴寻诗的时候,中原地区的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检点赵匡胤效法郭威,演一幕“黄袍加身”的闹剧,取代后周而君临天下,国号宋,改元建隆整军经武,南征北伐,目标逐渐指向后蜀。花蕊夫人屡次劝孟昶砺精图治,孟昶总认为蜀地山川险阻,不足为虑。

  宋太祖乾德二年十一月,宋太祖赵匡胤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率军六万向蜀地进攻,并命工匠在汴梁为蜀主孟昶起造住宅,谕令将士:“行军所至,不得焚荡庐舍,驱逐吏民,开发邱坟,剪伐桑朽,凡克城寨,不可滥杀俘虏,乱抢财物。”这月汴梁大雪,宋太祖在讲武堂设坛帐,衣紫貂裘帽视事,忽对左右说:“我被服如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士,冲犯霜霰,何以堪此?”即解下紫貂裘帽,遣太监飞骑赶往蜀地赐给王全斌,且传谕全军,以不能遍赏为憾事。于是宋军人人奋勇,十四万守成都的蜀兵竟不战而溃。孟昶对花蕊夫人说:“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竟不能东向发一矢!”乾德三年元宵刚过,司空平章事李昊草表,孟昶自缚出城请降,自王全斌出兵之日算起,才六十六天后蜀灭亡,比起前蜀王衍被后唐所灭还快,而两次草拟降表的都是李昊,于是有心情忠愤不平的人晚上在李昊的家门上写道:“世修降表李家”。

  绿柳才黄的时侯,孟昶,花蕊夫人与李昊一行三十三人被押赴汴梁,杜宇声声:“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实在叫人心碎。到汴梁后,孟昶被封为秦国公,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宋太祖赵匡胤如此优待孟昶,只因他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欲思一见颜色,以慰渴怀,又不便特行召见,恐人议论,便想出这个主意,重赏孟昶,连他的侍从家眷也—一赏赐,料定他们必定进宫谢恩,就可见到花蕊夫人。果然如此,那天谢恩,孟昶的母亲李夫人之后就是花蕊夫人。太祖格外留神,觉得她才至座前,便有一种香泽扑入鼻中,令人心醉,仔细端详,只觉得千娇百媚,难以言喻,等到花蕊夫人口称臣妾费氏见驾,愿皇上圣寿无疆时,那一片娇音,如莺簧百啭,呖呖可听,方才把太祖的魂灵唤了回来,但两道眼光,仍射住在花蕊夫人身上,一眨不眨。花蕊夫人也有些觉得,便瞧了太祖一眼,低头敛鬟而退。这临去时的秋波一转,更是勾魂摄魄,直把宋太祖弄得心猿意马。七天后孟昶暴疾而终,年四十七岁,史家多认为是太祖毒死的。

  太祖听到孟昶已死,辍朝五日,素服发表,赙赠布帛千匹,葬费尽由官给,追封为楚王。孟昶死后,他的母亲并不哭泣,但举酒酹地,说道:“你不能以一死殉社稷,贪生至此,我也因你而苟活在人间,不忍就死,现在你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绝食数天而死。孟昶葬在洛阳,他的家属仍留汴京,少不得入宫谢恩。太祖见花蕊夫人全身缟素,愈显得明眸皓齿,玉骨珊珊,便乘此机会,把她留在宫中,通令侍宴。花蕊夫人在这时候,身不由己,只得宛转从命,饮酒中间,太祖知道花蕊夫人能诗,在蜀中时,曾作宫词百首,要她即席吟诗,以显才华,花蕊夫人吟道: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吟罢,说道这词是当日离开蜀国,途经葭萌关时写的,写在驿站的墙壁上。还说:“当年在成都宫内,蜀主孟昶亲谱‘万里朝天曲’,令我按拍而歌,以为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因此百官竞执长鞭,自马至地,妇人竟戴高冠,皆呼为‘朝天’。及李艳娘入宫,好梳高髻,宫人皆学她以邀宠幸,也唤作‘朝天髻’,那知道却是万里崎岖,前往汴京,来见你宋主,万里朝天的谶言,却是降宋的应验,岂不可叹么?”宋太祖赵匡胤听罢长久不语,连饮三杯,说道你再做一首新的。花蕊夫人沉思片刻,再启朱唇: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祖本也是个英雄人物:当年千里送京娘,当年以一条棍棒打遍十八座军州。此时有感于花蕊夫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竟更加深了对花蕊夫人的爱慕之心。饮了几杯酒后的花蕊夫人,红云上颊,更觉妩媚动人,太祖携着花蕊夫人的手,同入寝宫,不久封花蕊夫人为贵妃。自此太祖每日退朝必到花蕊夫人那里,饮酒听曲。

  这日退朝略早,径向花蕊夫人那里而来,步入宫内,见花蕊夫人正在那里悬着画像,点上香烛,叩头礼拜。太祖不知她供的是什么画像,即向那画像细看去,只见一个人端坐在上,眉目之间好象在什么地方见过一般,急切之间,又想不起来,只好问花蕊夫人。夫人不意太祖突如其来,被他瞧见自己秘事,心下本就惊慌,见太祖问起,连忙镇定心神,慢慢回答道:“这就是俗传的张仙像,虔诚供奉可得子嗣。”太祖听如此说,笑道:“妃子如此虔诚,朕料张仙必定要送子嗣来的。但张仙虽掌管送生的事,究竟是个神灵,宜在静室中,香花宝柜供养,若供在寝宫里面,未免亵读仙灵,反干罪戾。”夫人听了太祖的话,连忙拜谢。实际上花蕊夫人所供的并不是张仙,而是蜀主孟昶。她本与孟昶相处十分恩爱,自从孟昶暴病身亡,她被太祖威逼人宫,因为贪生怕死,勉承雨露,虽承太祖宠冠六宫,心里总抛不下孟昶昔日的恩情,所以亲手画了她的像,背着人,私自礼拜,不料被太祖撞见,只得谎称是张仙。可怜那些宫里的妃嫔,听说供奉张仙可以得子,便都到夫人宫中照样画一幅,供奉起来,希望生个皇子,从此富贵。不久,这张仙送子的画像,竟从禁中传出,连民间妇女要想生儿抱子的,也画一轴张仙,香花顶礼,至今不衰。如此,孟昶九泉有知,也一定会十分感念花蕊夫人了,后人有人咏此事:

  供灵诡说是神灵,一点痴情总不泯;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花蕊夫人后来因介于宋廷权力之争,触犯了太祖弟弟光义的利益,在一次打猎时,被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乱中一箭射死。太祖虽然英明,也无从追究,正在悲悼中,又有一个军机消息传来,便把雄心提起,又去用兵……

红红曲断唐宫

  元和年间,京城长安已经逐渐摆脱了“安史之乱”的创痛,开始复归繁华升平。市内灯红酒绿的茶楼酒肆中,多了一位引人注目的卖唱姑娘,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是因为她的歌艺和容貌,二是因为她与众不同的行踪。

  一开始,谁也不知道这位卖唱姑娘姓甚名谁,从何而来,只看到每天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侯,她总是独自乘一辆有些陈旧的马车来到长安的繁华街巷,身着一袭大红色衣裙,怀抱一只相当名贵的琵琶,不声不响地走入早已预定好的酒肆或茶楼,坐到给她留好的座位上,然后低头调弦,开始自弹自唱。当时一般在酒楼中卖唱的歌妓多不具备很好的歌唱素养,常是凭着一点青春姿色与客人戏狎调笑,以换取些赏钱;而酒楼里的客人大多也不在乎在这种场合下听到好歌好曲,只求热闹而已。然而,这位新入道的卖唱姑娘却独树一帜,从不与客人交谈,更不用说调笑;却凭着绝色的歌喉和唱技,赢得客人们的欢心。人们不知道她的底细,因常见她穿着红衣红裙,就都用“红红”称呼她,慢慢地,“红红”就成了她在酒楼中的艺名。

  红红的唱腔和琵琶演技都具有高超的水准,足以显示出是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人。她所唱的词也高雅不俗,一曲“大珠小珠落玉盘”不知让多少人为之垂泪。如此奇特的卖唱女,引起了不少风流公子的关注和好奇,常有人天天追随着她出入茶楼酒肆,听她演唱,为她捧场。而红红对这一切仿佛都视而不见,她总唱完就走,谁都不瞧,明明是卖唱乞钱,但却落落大方,从无乞怜献媚之态,也不多行素赏。这种气质,只有惯见世面的大家闺秀才具备,可她为何又落到抛头卖唱的地步。

  在她的追随者中,最痴迷的莫过于落第进士韦青了。韦青是长安城中的世家子弟,六十年前,韦家曾是京城的豪门巨族,在朝中掌大权任重职的人不计其数;如今时移物换,帝王将相有如走马观花,显赫一时的韦家日渐失势;到了韦青,已无世袭官爵可享,自己试图通过科举考试而取仕,无奈会试名落孙山,因而心绪极为低落。幸而韦家尚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说失势,财力和气派仍不逊色,因而失意的韦青,每日里浪迹茶楼酒肆、歌馆舞榭。借声色酒香消愁。自从偶然听到红红唱的一曲“大珠小珠落玉盘”,他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因而对她念念不忘,天天想方设法打听到红红演唱的场子,一场不漏地追着听她的演唱。本来韦奇就十分爱好音律,对红红歌唱的韵昧和弹奏技巧,甚能心领神会,因而更加为她着迷。

  虽然韦青天天跟着红红捧场,可红红每次演唱总是正襟危坐,目不旁视,根本不曾注意到他的存在。于是韦青为了引起佳人的注目,每次都破格地给很多赏钱,但红红也只是淡淡颌首领谢,似乎并没放在心上。心中热情如焚的韦青再也按捺不住了,也不顾自己名门公子、文雅书生的身份,在一次红红唱完歌,起身准备离去时,韦青在酒楼门口拦住了她,低声下气地对她说:“姑娘的唱腔和琵琶着实高绝,小生韦青为之倾倒,可否让小生送姑娘回家?”红红见有人拦住去路,脸露不悦;但见那人容貌端正,出语谦雅,也就不便发作,只是瞪了一眼,便侧身走了过去,出门乘上自家的马车离开了。这里留下韦青讨了个没趣,还觉自己言行冒失,搪突了佳人。

  然而,碰了一次钉子的韦青并不就此灰心,他仍然天天去听红红的歌唱,日子一久,红红自然也就对他留了意,时不时对他轻轻投来一瞥,把个痴情的韦青看得脸红心跳。

  韦青总觉得让红红在酒楼给那些粗俗的客人唱歌助兴,实在是对她的埋没和亵渎,于是又设法与她搭话,提议把她请到一些当时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演唱。红红卖唱酒楼,也是出于无奈,能跻身那种高雅的场合献艺,自然是她梦寐以求的,因而答应了韦青的好意。

  走进高层交际圈,红红凭着自己的实力又是一鸣惊人,知名度大长,再经过那些文人雅士的褒奖宣扬,不多久,红红的名字就传遍了长安城。于是,红红成了当时许多豪门贵族的座上客,凡是隆重一点的宴会,人们总忘不了召来红红演唱助兴,就连当时名满天下的高官兼诗人刘禹锡、元稹之流,也以一听红红的歌唱为乐。

  出了名的红红对于曾提携自己的韦青当然是感激不已,常常对他另眼相待。但此时红极一时的红红已成为长安城中公子王孙争相追逐的对象,与之相比,落难公子韦青反而显得黯然失色,因而他倒是有些自卑而傍徨了。

  其实,红红决不是那种趋权逐势的女人,自己的演技能得到上层人物的欣赏,对她来说当然是一种荣幸,但她并不想借此取悦权贵,作攀龙附凤之辈。在她心中已慢慢有了韦青的位置,这个落难公子落寞的神情,以及他对自己音律的妙解,让红红对他难以忘怀,只是碍于少女的羞涩,不便向韦青表露。

  就在这时,朝中唐宪宗暴崩,太子李恒继位而为唐穆宗,任用了元稹为宰相。元稹作为诗人堪能享誉古今,然而为官却少廉寡德,作了宰相后,不务辅君治国,却专事钻营结党,饱己私欲。元稹还是个涉情猎艳的高手。作宰相前,就对红透京城半边天的红红存攫取之念,如今位高权重,更是决心把红红收到自家府第,供自己专享其乐。

  元稹有意纳红红入府的风声传到了红红的耳中,她对这位多才少德的宰相心中早已厌恶,骤然听到了这个消息,感到自己将被逼上绝路,努力镇静下来,思索再三,毅然决定抹开羞涩,去向韦青表明心曲,只要韦青同意,自己就可以勉强躲进一个避风港。正暗伤形秽的韦青,猛然得到佳人的垂青,自然是喜出望外,岂有不接纳之理,又哪里顾得上宰相的不悦。于是,红红就在光芒四射的顶峰时期,骤然脱下歌衫,告别欢场,下嫁韦青,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妻。元稹闻讯恼羞成怒,却因找不着任何责罚他们的理由,加上碍于韦家在京城的余威,也就只好忍下这口气了。

  从此,红红在长安的灯红酒绿中绝了踪迹,日日陪伴着丈夫低唱浅酌,度曲弹筝,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悠游岁月。然而,长安市上的人们并没有忘记风格独具的歌女红红,许多后起之秀,都模仿起红红的穿着打扮,学习红红的唱腔;但真正了解红红演技的人看了都觉得形似而神非,人们还是由衷地怀念着红红。

  信任奸佞,沉溺酒色的唐穆宗,在位不到四年就不明不白地崩逝了,由年仅十五岁的太子李湛嗣位为唐敬宗。唐敬宗正值贪欢好乐的年纪,不但嗜好击球、手搏,也醉心于声色之娱。他当皇帝之前就曾听说过长安市上有一位色艺双绝的红歌女红红,可惜那时年纪小,无缘一睹芳容,领略她的风韵;此番大权在握,想要召来一乐,却又听说她已退出欢场,嫁人为妻了,不免有些遗憾。

  敬宗身边的那帮奸佞之徒,为了取悦于他,怂恿道:“陛下为万乘之尊,何事不可兴至而为,红红虽已隐退数年,但只要陛下高兴,我等可为陛下把她召进宫来,专为陛下献唱呢!”

  于是,内侍奉旨前来宣召红红入宫献唱。红红虽然已退出欢场,名花有主,但既然是皇帝下旨,实在无法抗拒;而且,红红对歌唱的兴趣一直未减,在她的潜意识中,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欣赏她的歌声,更何况是贵为至尊的皇帝呢。于是她梳洗打扮一番,随内侍进了皇宫。

  教坊乐师为红红伴奏,梨园弟子在一旁摒息聆听,红红一曲接着一曲地为小皇帝引吭高歌,把唐敬宗听得看得心神俱醉,频频击节称赏,直到黄昏时分,才厚加赏赐,命人将红红送回韦家。

  红红随内侍走后的一天里,韦奇在家中坐立不安,神不守舍,红红此去,倘若被留在宫中,自己定会一辈子也见不着了,那真是呼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了。幸而,上灯以后,红红竟然翩翩归来,丝毫无损。韦青抱住她看了好半天,才算放下心来。

  刚刚定下心来,谁料三天后皇命又至,红红再次被内侍带进宫去。原来小皇帝敬宗听了红红的歌后,只说“余音绕梁,三日不散”,而红红走后,他总是念念不忘,问左右:“可否再将红红接进宫来?”左右赶紧拍马屁道:“有何不可?即使把她常留宫中,也是她的造化啊!”

  韦青深感这样紧锣密鼓的宣召一定不是什么好兆头,因此他心中盘算着,只等这次红红回府后,就带着她迁居到偏远的地方去,为了安心地拥有伊人,看来就要舍弃繁华!

  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红红此番入宫,竟然被小皇帝留了下来,烛影摇红之中,唐敬宗醉眼惺忪地望着剧演唱完毕、面带红晕的红红,不禁心荡神移,给她赐名“曲娘”,乘酒劲一把把她揽入怀中,疯狂地抱入殿后暖阁,由爱她的歌声,进展到了占有她的身体。红红一个弱女子哪里还有反抗的能力,她只能闭着眼,咬着牙任小皇帝摆布。

  从此,红红就被强留在宫中,给敬宗弹唱取乐,又供敬宗欺压玩弄,一切都由不得她,也没有任何道理可说。心身疲惫的红红本想寻机一死了之,可一想到宫外深爱着的丈夫或许正日夜等她回家,便又不忍心永绝重见之由,于是带着一丝丝希望,忍辱活在宫中。

  红红在宫中并没得到什么名份封号,唐敬宗叫她“曲娘”,只是把她当成情人,甚至是妓女,兴之所致地玩弄一番而已。不到两年,这个性情怪僻的小皇帝被人弑杀在官中,由江王李昂入主中宫,是为文宗。

  李昂似乎比他前代的皇帝要清正有为,他即位后,倡导去奢从俭,励精图治。无端困在后宫的曲娘红红满以为自己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急忙寻机向文宗请求释放出宫。不料文宗虽不象穆宗、敬宗那样荒淫无度,却对红红回肠荡气的歌声欣赏不已,加上后宫太皇太后也喜欢红红的演唱,因此文宗没有允准红红离宫回家。

  红红因为自己高超的歌技而失去了自由,虽然她成了皇宫中最出色的歌伎,但心绪始终沉郁不舒。她试着与丈夫韦青取得连络,然而宫墙高坚,无法相通,而出宫的可能性几乎是零。红红的希望渐渐灭绝了,于是把所有的悲愤都发泄到业已害己的歌唱上,她拼命地唱了又唱,直至声嘶力竭,病倒床榻,病中她依然用沙哑的嗓子,不顾一切地歌唱,并强撑着病体,应召到皇帝的宴会上表演,她在那里连连高歌,终于口吐鲜血,倒在地上,伴着不绝的歌唱离开了人世。

杜秋娘“花开堪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金缕衣”的诗,词句直白,富含人生哲理,因此久传不衰,至今还常为人吟诵和援用。可谁知道这首小诗竟改变了作者杜秋娘一生的命运,使她获取了一段绚烂多姿的“折花”岁月。

  杜秋娘原是间州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虽出身微贱,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出落得美慧无双,不仅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写诗填词作曲,作为歌妓曾风靡了江南一带。她十五岁时,艳名被镇海节度使李锜风闻,设法以重金买入府中充任歌舞姬。一般的歌舞姬都是学一些现成的歌舞,为主人表演取乐;人小心高的杜秋娘却不甘埋没在李府成群的歌舞姬中,暗自思量,自写自谱了一曲“金缕衣”,在一次李锜的家宴上,声情并茂地演唱了给李锜听。李锜此时已年过半百,却也雄心不减,当他听了杜秋娘唱的一曲“金缕衣”,心中的欲火不禁被煽动起来。在他看来,这小曲充满了挑逗,虽然他已不是“少年时”,但临近暮年,似乎更要抓住美好年华的尾巴,及时享受生命乐趣,这小女子简直太知他的心思了!

  顿时,李锜对杜秋娘大为欣赏,当时就决定把她收为侍妾。李锜与杜秋娘成了一对忘年夫妻,但因两人都热情如火,所以春花秋月中,这对老夫少妻,度过了许多甜蜜醉人的时光。

  这时唐德宗驾崩,李诵继位为顺宗,顺宗因病体不支,在位仅八个月就禅位给儿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唐宪宗年轻气盛,一登基就决心扭转国内藩镇割踞的离散形势,因而采取强制手段,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利。身为节度使的李锜为之大为不满,依仗手中的兵力,举兵反叛朝廷,在朝廷大军的镇压下,叛乱很快平息,李锜也在战乱中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依据她的专长,让她仍旧充当歌舞姬。有心的秋娘趁着为唐宪宗表演的机会,再一次卖力地表演了“金缕衣”。唐宪宗李纯这时倒正是青春“少年时”,曲中那种热烈的情绪深深感染了他。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艳而雅洁,气韵在众佳丽中独高一格,不禁为之心动;况且此曲还是由她亲自创作,才情也不一般。不久,杜秋娘被封为秋妃。

  作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宪宗宠爱,她的一笑一言,一举一动,都别有风韵,令年轻的宪宗为之沉醉。春暖花开时,他们双双徜徉于山媚水涯;秋月皎洁时,又对对泛舟高歌于太液池中;午窗人寂时,共同调教鹦鹉学念宫诗;冷雨凄凄的夜晚,同坐灯下对奕直至夜半。期间情深意挚,颇似当年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翻版。然而,比起纵情放荡的杨贵妃,杜秋娘又高一筹,她不仅与宪宗同享人间欢乐,而且还不著痕迹参与了一些军国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为皇夫分忧解劳。

  唐宪宗执政之初,由于锋芒凌利,对藩镇采取强压手段,引起藩镇纷纷的不满。后来番邦犬戎侵犯大唐边境,宪宗对藩镇施以宽柔政策,不但抵御了外侮,而且取得了本土的安定,使唐室得到中兴。宪宗之所以能及时转变态度,除了大臣的建议外,重要的还是靠秋娘枕边风的吹拂,她以一颗女性的柔爱之心,感化着锋芒毕露的唐宪宗。

  国家太平后,手下有大臣劝谏唐宪宗用严刑厉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动乱,这建议颇合宪宗的性格;但秋娘闻言则说:“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岂可舍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见识深远,入情入理,让唐宪宗不能不信服,也就依了她的意见,以德政治天下。

  秋娘在唐宪宗身边,似乎既是爱妃、玩伴,又是机要秘书,几乎占居了宪宗的整个身心,使宪宗对其他佳丽无以复顾。当国家逐渐平定昌盛之后,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劝唐宪宗可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他说:“天下已平,陛下宜为乐。”唐宪宗此时还不到三十岁,而宪宗则自得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李元膺有‘十忆诗’,历述佳人的行、坐、饮、歌、书、博、颦、笑、眠、妆之美态,今在秋妃身上—一可见,我还求什么?”李元膺的“十忆诗”是这样的:

  其一:

  瘦损腰肢出洞房,花枝拂地领巾长;

  裙边遮定双鸳小,只有金莲步步香。

  其二:

  椅上藤花撩面平,绣裙斜罩茜罗轻;

  踏青姊妹频来唤,鸳履弓弓不易行。

  其三:

  绿蚁频摧未厌多,帕罗香软衬金荷;

  从教弄酒春衫涴,别有风流上眼波。

  其四:

  一串红牙碎玉敲,碧云无力驻凌霄;

  也知唱到关情处,缓按余声眼色招。

  其五:

  纤玉参差象管轻,蜀笺小研碧窗明;

  袖纱密掩嗔郎看,学写鸳鸯字未成。

  其六:

  小阁争筹画烛低,锦茵围坐玉相欹;

  娇羞惯被郎君戏,袖掩春葱出注迟。

  其七:

  漫注横波无语处,轻拢小板欲歌时;

  千愁万恨关心曲,却使眉尖学别离。

  其八:

  从来一笑值千金,无事夸多始见心;

  乍问客前犹掩敛,不知已觉两窝深。

  其九:

  怩娇成惘日初长,暂卸轻裙玉簟凉;

  漠漠帐烟笼玉枕,粉肌生汗白莲香。

  其十:

  宫样梳儿金缕犀,钗梁水玉刻蚊螭;

  眉间几许伤心事,不管萧郎只画眉。

  秋娘深得唐宪宗的专宠,从这里可见一斑。幸而秋妃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虽然拴住了宪宗的心,但并没使他沉溺于享乐而忘却国事,相反的倒是潜移默化地帮着他治国安邦。这种夫唱妇随,同心协力的日子,又岂是一般的“折花”之乐。

  不料,元和十五年新春刚过,唐宪宗就不明不白地驾崩于中和殿上,年仅四十三岁,正值年盛体强之时。有人说宪宗是服食长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也有人说是内常侍陈弘志蓄意谋弑,然而当时宦官在朝中势力庞大,也就无人胆敢往下追究了。二十四岁的太子李恒在宦官马潭等人拥戴下嗣位为唐穆宗,改元长庆。

  此时,进宫十二年,年已三十开外的杜秋娘,在宫廷中颇有声望,而且朝中重臣也对她相当敬服,所以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风暴,并没有影响她的地位,在某些军国大事上,唐穆宗还经常要听取她的意见!

  后来,杜秋娘被派为穆宗之子李湊的保母,负责皇子的教养,杜秋娘自己没有孩子,便把一腔慈母之爱倾注到李湊身上。

  而唐穆宗李恒是个好色荒淫的皇帝,即位后,很快就沉迷于声色游乐之中,藩镇相继发生叛乱,河朔三镇再度失守,他都不闻不问。已做保母的杜秋娘则在一边冷眼旁观。

  长庆四年,不满三十岁的唐穆宗竟又莫名其妙地一命呜呼;年方十五的太子李湛继位为唐敬宗,改元宝历。这位小皇帝童心未泯,性躁贪玩,特别喜欢击毬的游戏和在深夜里捕猎狐狸,天天带着一班宦官伴臣东游西荡,花样百出,还不时地发一顿小皇帝脾气,无缘无故地将身边人痛打一顿,根本谈不上操心国事。

  宝历二年腊月冬寒,唐敬宗夜猎回宫后,又与宦官刘克明及击毬将军苏佳明等一伙人在大殿上酣饮。夜深酒醉,唐敬宗入室更衣,殿上灯火忽然被一阵狂风吹灭,待再点亮时,人们发现小小年纪的唐敬宗被弑于内室,这时他还不过是十七岁。

  紧接着,枢密使王守澄又与宫内宦官内外相结,保举唐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昂入宫,成为唐文宗。因文宗年幼不更人事,朝廷大权实际落在一帮大臣和宦官手中。

  这时,李湊已被封为漳王。杜秋娘眼看着李家皇帝一个个被宦官所弑,又一个个在宦官操纵下登基,简直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心中十分不平。于是,在杜秋娘的悉心调教下,漳王李湊养成一副有胆识的个性,并立志要作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眼看时机即将成熟,杜秋娘周密筹划,与朝中宰相宋申锡密切配合,企图一举除掉王守澄的宦官势力,废掉文宗,把李湊推上皇帝宝座。

  无奈宦官的耳目众多,虽然杜秋娘的计划十分隐密,仍然被王守澄有所探知。好在没有什么把柄落在他们手中,自然不便严加处置,结果是李湊贬为庶民,宋申锡则谪为江州司马,而杜秋娘也削籍为民,放归故乡,结束了她这一段绚彩的“折花”岁月。

  自古女子的命运多掌握在别人手中,而出身微贱的杜秋娘,却敢于凭着自己的才智向命运挑战,博得了一段辉煌的历程。

朱元璋与马小妹

相传,马娘娘马小妹当初是老鸹不嫌猪黑,和朱元璋成的亲。

朱元璋比马小妹大两岁,是吃一个井的水长大的娃娃,朱元璋从小就肯照顾小伙伴,自然就成了小伙伴的头儿,马小妹脸蛋儿好看,一玩“过家家”,就是朱元璋当皇上,马小妹当娘娘。因此从小他俩的感情就很深。不幸,他们二人俱都父母双亡,没法生活,朱元璋只得在本村给人家放牛,马小妹到外地一个财主家当了丫头,从此,这一对青梅竹马的小伙伴就天各一方了。

朱元璋给人家放牛,本来也能混碗饭吃,可他为了让小伙伴们解解馋,竟然宰了东家的一头牛,把自己的饭碗给踢打了,而且,这名声一出去,再也没人敢用他了,他只好出家当了和尚。看着担水三年的期限就要满了,有一天,朱元璋担水累了,在路上枕着扁担睡觉,被老方丈看见了,老方丈端详他的睡姿,怎么看怎么像人主。从此不再让他担水,认真地教他练武,老方丈把自己全套武功都教给了朱元璋,就打发他下山去闯天下。

朱元璋下得山来,两手空空,无以为生,再加上以前名声不佳,想找份活干也没人敢用他,只好四处流浪。

这一天,大雪纷飞。天都快黑了,朱元璋还没找到过夜的地方,正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忽然看见一个大户人家的围墙根有一大堆马粪,落雪即化,他顿时眼睛一亮,哈,这才是天无绝人之路,有办法了。原来他从小放牛,别的事不大懂,至于马粪一聚堆就发烧,无人比他更通晓了,所以,他一看到这堆马粪有半墙高,即可断定中间已经腐熟干燥,足可以保住命一条,于是,他手刨脚拨拉,在粪堆的半腰开始掏平洞。洞掏好以后,他似老虎做窝一般,忙把身子倒蹭进去。因为还要出气儿,脑袋只得留在外面,幸亏有个讨饭瓢,他往脑袋上一扣,哎呀,办法算是想尽了。

果然,马粪堆中又背风又暖和,工夫不大,朱元璋的身子就不再哆嗦了。身子不冷了,肚子里又觉出饿来了,这一天他还没要着啥吃的哪,饱吹饿唱,他看着这漫天的大雪悲唱起来:“老天无情下鹅毛。”就这一句词儿,他唱了一遍又一遍,每唱完一遍还要报报自己的字号:“困煞我朱元璋也!”

一般说来,冰天雪地的,朱元璋蜷缩在马粪堆中,不管是哭也好,唱也罢,不会有人理他的。不料,他唱累了,刚目迷瞪着,忽听到耳边有个女子的声音在呼唤他:“元璋哥!”他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不但没睁眼,反而使劲儿合了合,想接着做他的美梦,怎奈唤声又起,他没好气地问了声是谁,想不到来人竟是分别数年的马小妹。

这真是巧的没法再巧了,原来,马小妹就在这家当丫头。先是抱孩子洗尿布,大一点儿了又烧火做饭。虽然每日里烟熏火燎,但是女大十八变,她是越长越好看,柳叶眉弯似天边月,樱桃小口自来红,要模样有模样,要身段有身段,谁看见了谁喜欢。只是小时候没缠过足,脚显大一点儿,不过脚大力不亏,财主几次想占她的便宜,都被她踢的近不了身。

16岁的马小妹,已经大有穷人的志气,决心宁可拖着棍子讨饭吃,也不能让富人玩弄。况且,童年的友谊她一直难以忘怀,常思念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朱元璋。

这天下雪天冷,晚饭开得早,收拾完毕后,马小妹就回到下处去歇息。下处在东耳房里,墙外就是那堆马粪。马小妹刚展开被褥,不防财主闯进屋里,又欲行非礼。马小妹自然不从,抄起一把剪子,不容财主靠近。那财主看看今天又难得手,一边往外走一边凶狠狠地说:“若下次再不从,就把你卖到窑子里去!”

顶死门以后,马小妹坐在炕上,气喘吁吁,伤心地泪流满面,她想,他做财主的不怕断子绝孙,自己再不逃走,必定会落进火坑里,难就难在无人帮助,自己无法逃出财主的手心,若不是自己孤弱无助,财主也不敢口出狂言。我可怎么办呢牽真是芝麻掉进针鼻儿里,巧的不能再巧了。正当马小妹因无人帮助愁的双眉紧皱时,突然从后墙那扇小窗处传进阵阵歌声,由于只隔一墙,她听得分分明明,不由得双手合掌,暗谢上苍,因为自己时常思念的那个朱元璋就在身旁。虽然不知道他为何落到这步天地,但是她宁可跟着朱元璋去讨饭,也不愿在财主家再呆下去了,她明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她悄悄地开始打点行李。等到夜深人静,马小妹背上行李,轻轻地开开门,无声无息地走了出去。借着雪色,来到马粪堆前,先叫了声“元璋哥”,没有回答。她忽然多了个心眼,记得朱元璋耳后有个肉瘊,自己小时候常抚摸,现在得先摸一下,别万一认错了人。她掀起讨饭瓢,伸手一摸,果然有,才又唤二声。

话休絮烦,尽管谁也看不清谁,单凭一摸肉瘊,无需多言,朱元璋就带着马小妹踉跄了多半夜,来到一座关帝庙里,才停下脚,因累得要命,二人没互相听完分别后的情况,一人披被,一人裹褥,依偎在一起睡着了。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互相一端详,二人都觉得超出了想象:朱元璋虽蓬头垢面,但那股不怒自威的气质没变;马小妹脸似芍药月季花,更显得好看。对视良久,朱元璋终归自觉窝囊,估计马小妹不会把鲜花插在牛粪上,就问马小妹打算下步怎么办。谁知马小妹却“哏儿哏儿”一笑,风趣地说道:“还给你当娘娘吧!”说完便扑到了朱元璋的怀里。朱元璋自然巴不得,趁势紧紧抱住了。

依朱元璋的意思,只要晚上睡到一起,就是两口子了。但马小妹不同意,说小时玩儿“过家家”还得拜天地呢,现在要正式成夫妻了,哪有不拜天地之理。说拜天地,其实也很简单,就着关帝的桌案,插草当香,二人先拜天地,后拜关帝,再对拜拜,算是拜了花堂。白天啃了点儿旧干粮,天一黑就钻入仅有的那个被窝里。

早上睁开眼,朱元璋看到马小妹正给他捉衣服上的虱子,大为感动,双手捧着马小妹的脸,问道:“凭你这模样,随便嫁给谁,也比嫁给我强,你为啥偏愿意跟着我受这份罪哩牽”马小妹是个丫头出身,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很会打比喻,当即莞尔一笑,幽默地说:“老鸹不嫌猪黑呗。”闻听此言,朱元璋更加感动,自动跪下发誓道:“关帝君在上,如果日后朱元璋有半点对不住马小妹,你就用大刀劈了我!”

自从夜里有了暖脚的,朱元璋就不再自甘沦落。白日里,夫妻二人同去帮人干活,赚个肚子不饿,晚上回到破庙里,男的打板女的唱,两双大脚互相搓搓,倒也苦中有乐。那班儿时的伙伴们,听说朱元璋和马小妹打了伙过,就你提几斤面,我拿二升米,一起前来祝贺,大家以水代酒,着实热闹了一回。

冬天到春天,国家大变乱,爆发了反抗元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马小妹叫朱元璋去参加,为穷人打天下。朱元璋虽有些恋恋不舍,但他毕竟不是得过且过的人,决定去改变命运。临别,马小妹送了他十几里地。

凭着机智和勇敢,没几年,朱元璋就当上了起义军的首领。接着,灭元朝扫群雄,建立了大明,他在南京登基做了皇上。按理说,朱元璋应把马小妹接来,封为正宫娘娘。谁能料到,从万人之下变成万人之上,身边已经美女如云,他早把马小妹视为黄菜帮子了。虽然那帮开国元勋老伙伴们纷纷上本,催他速将马小妹接来,好早日龙凤呈祥。但是朱元璋总以朝廷的四柱还没稳,一拖再拖。显然,他是不想让糟糠之妻上堂了。然而,那班开国元勋老伙伴们却容光焕发不得朱元璋头三脚就踢不正,众人一商量,便叫骠骑大将军汤和告假回乡省亲,让他务必找到马小妹,让马小妹弄点和朱元璋共同生活的证据,好让他们和皇上理论。汤和找到马小妹时,她还不知道朱元璋做了皇上,正脸上锅底黑,帮人舂米呢。听汤和把来意一讲,她没思思量,就用火筷子在纸上画了一幅老鸹给猪啄虱图,交与汤和带回。她说,这画保险能让朱元璋觉悟。

大概是朱元璋的良知还没有全灭,一看这画,就想起了当年的情形,不由泪流满面。他传下旨意,命汤和带上凤冠霞帔,回凤阳接马小妹进京,马小妹终于当上了真正的娘娘。

张丽华“玉树后庭花”

  歌妓出身的张丽华后来做了是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她长相上最大的特点是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此外,更具有敏锐才辩及过人的记忆力,所谓“人间有一言一事,辄先知之。”她在做龚贵嫔的侍儿时,陈后主一见钟情,封为贵妃,视为至宝,以至于陈后主临朝之际,百官启奏国事,都常常将张丽华放在膝上,同决天下大事。特别是张丽华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之后,立即立为太子,张丽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更加提高、巩固。

  陈后主陈叔宝。小字黄奴,他即帝位的时候,北朝的隋文帝杨坚正大举任贤纳谏,减轻赋税,整饬军备,消除奢靡之风。随时准备攻略江南富饶之地,而陈后主竟然奢侈荒淫无度,臣民也流于逸乐,给隋朝以可乘之机。

  陈后主除宠爱张丽华之外,还有龚贵嫔、孔贵嫔,还有王、李二美人,还有张、薛二淑媛,还有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当时陈后主在光照殿前,又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耸入云,其窗牖栏槛,都以沉香檀木来做,至于其他方面当然是极尽奢华,宛如人间仙境。

  陈后主自居临春阁,张丽华住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同住望仙阁。三阁都有凌空衔接的复道,陈后主往来于三阁之中,左右逢源,得其所哉!妃嫔们或临窗靓装,或倚栏小立,风吹袂起,飘飘焉若神仙。

  此外陈后主更把中书令江总,以及陈暄、孔范、王瑗等一般文学大臣一齐召进宫来,饮酒赋诗,征歌逐色,自夕达旦。著名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就是这时由陈后主写的: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当时陈后主还特地选宫女千人习而歌之。这明明形容的是嫔妃们娇娆媚丽,堪与鲜花比美竞妍,但却笔锋一转,蓦然点出[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的哀愁意味,时人都认为是不祥之兆。

  当时隋文帝处心积虑地要灭掉陈朝完成统一,但陈后主认为“王气在此,役何为者耶?”孔范附和:“长江天险,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耶?”居然大事化小,无视隋文帝的勃勃雄心。

  隋文帝开皇八年三月,下诏:“天之所覆,无非朕臣,每关听览,有怀伤恻。可出师授律,应机诛诊,在期一举,永清吴越。”于是发兵五十一万八千人,由晋王杨广节度,分进合击,直指陈朝都城建康。

  晋王杨广由六合出发,秦王杨俊由襄阳顺流而下,清合公杨素由永安誓师,荆州刺吏刘思仁由江陵东进,蕲州刺吏王世绩由蕲春发兵,庐州总管韩擒虎由庐江急进,其他还有吴州总管贺若弼及青州总管燕荣也分别由庐江与东海赶来会师。大军攻破建康。其中韩擒虎亲率五百名精锐士卒自横江夜渡采石矶,紧接着贺若弼攻拔京口,形成两路夹击,最先进入朱雀门的是韩擒虎。

  当时陈朝后主陈叔宝惊荒失措。平日围绕在他身边的一般侍臣,还力劝他仿照梁武帝见侯景的故事,摆足架势会见韩擒虎。

  当年侯景以千人渡江,攻下台城,去“拜见”梁武帝,面对八旬老翁,犹觉天威难犯,背上冷汗涔涔而下,惶惊不已。而今时移势易,韩擒虎不是当年的侯景,而陈后主也不是昔日的梁武帝,陈后主不理会群臣的看法,只说:“非唯朕无德,亦是江南衣冠道尽,吾自有计,卿等不必多言!”大家听他说:“吾自有计”,立即作鸟兽散。

  韩擒虎本期望攻入宫中,抓住皇帝,立一头功,想不到宫殿中空空如也,鬼影也没有一个,陈后主不知去向,这可大事不好。陈后主虽然无能,但一个有野心的人却可利用他起事给政权带来不稳定因素,当即下令搜查。

  后宫佳丽都已列在景阳殿前听候发落,还不见了张丽华与孔贵妃,韩擒虎差一点把官苑掀翻过来。最后只剩下后花园中的一口枯井了,一群士兵中趴在井口大呼小叫,但井中寂然无声,士兵中有人建议用大石头投入井中,这时井中忽然传来讨饶的声音。于是用粗绳系一箩筐坠入井中,众人合力牵拉,觉得十分沉重,大家首先以为皇帝的龙体确实不同凡体,等到拉上一看,才发现陈后主、张丽华、孔贵嫔三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坐在箩筐中。士兵们一见欢声大笑。据传由于井口太小,三人一齐挤上,张丽华的胭脂被擦在井口,从此,这口井被叫做[胭脂井”,但也有人不肯于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的行为,把它叫做“耻辱井”。

  倘若陈后主能够及早防备,隋军不见得就轻而易举地渡过长江天堑;如果守城军士十万人能够齐心协力,隋军又焉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假使城破之时陈后主能够奋其勇毅,登高一吁,未尝不可以收拾军心,重整旗鼓,拚掉韩擒虎的区区五百人马。无奈陈后主只是一个脂粉堆中出色当行的风云人物,一旦到了与敌人拼战的时俟,简直就是一个胆小如鼠的窝囊废,自以为得计地投匿胭脂井中,不啻是死路一条,徒然给后人留下笑柄。

  陈后主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在国亡城破之际,理当以死殉国,否则有何面目苟且偷生?张丽华、孔贵嫔等人也应殉节兼殉情,为南朝最后留一抹凄美的彩霞,然而她们都丢人现眼地硬是要等到敌人来决定她们的命运。

  后人有感于此,作诗讽刺:

  擒虎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

  仓皇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

  韩擒虎当时并没有为难陈后主,等到贺若弼人城,听说韩擒虎已抓到陈后主,赶来相见,对他说:“小国之君,入大国之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陈后主一再拜谢,惶恐战栗不已。

  诸事停当,各路军马业已次第攻略陈国各州郡,统帅晋王杨广派遣高颖先行入城,收图籍、封府库,并索张丽华。高颖—一照办,惟独认为:“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妃,今岂可留张丽华。”于是在清溪旁将张丽华处斩。从此杨广恨透了高颖,也埋下了后来杀高颖的种子。

  唐代魏征在陈后主本纪中评论说:“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不知稼穑艰难,复溺淫侈之风。宾礼诸公,惟寄情于文酒,眼近小人,皆委之以衡轴,遂无骨鲠之臣,莫非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庭,临机不寤,冀以苟生,为天下笑,可不痛乎!”

  张丽华已经香消玉殒,杨广为之惋惜了好长一段时间,因为要争夺皇位的继承权,不得不多所矫饰,装出一副礼贤下士,恭谨仁厚的模样,故示俭约,不好声色。及其登位而为隋炀帝,接二连三地糟踏女子,甚至不惜杀兄奸嫂,但都不能满足他对张丽华的想念。最后不惜开凿运河,三下江都,劳民伤财,归根结抵,就是对江南风物人情与佳丽的思慕,特别是为了满足他未曾得到张丽华,在心理上以获得一些补偿。

  唐代大诗人杜牧夜泊秦淮,闻岸上酒家女子还在月下高歌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歌声凄婉,兼蕴南朝幽怨气韵,良夜宁静,益增遐思,于是作《秦淮夜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南朝虽亡,但张丽华留下的风流韵事,至今仍惹人玄想不已。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啊,几许风流随风而去。

一代女文豪班昭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前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前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予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前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前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班昭还有一个兄弟是班超,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细亚三十年之久。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派他的儿子班勇随安恩国入贡的使者回到洛阳,带回他给皇帝的奏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西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其目见故土。”表达出一种浓郁的叶落归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后,三年后朝廷仍不加理会。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对年已七十,客居异乡的哥哥班超,产生一股强烈的的依恋、怜悯心情,于是不顾一切地给皇帝上书:

  妄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得蒙重赏,爵列通候,任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固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询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其全力,以报答天恩,迫子岁暮,犬马齿索,为之奈何?

  蛮夷之性,悼逆侮老,丙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好究之原,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感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身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踰望,三年于今,未蒙省禄。

  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候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乞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猝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急。

  班昭代兄上书,说得合情合理,丝丝人扣,汉和帝览奏,也为之戚然动容。特别是文中的最后两句,引用周文王徐灵台,掘地得死人之骨,而更葬之。魏文侯之师田子方,见君弃其老马,以为少尽其力,老而弃之,非仁也,于是收而养之。两则故事明讽暗示,汉和帝认为不再有所决定,实在愧对老臣,于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

  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哥班超得以回朝。

  任尚抵达任所,班超一一予以交代完毕,任尚对班超说:“任重虑浅,宜有以海之。”希望班超对他治理西域一些忠告,班超语重心长地说:“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严苛,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但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亲信说:“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任尚不能借重班超的经验,竟以严急苛虐而失边和,这是后话。

  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他离开西域疏勒时本已有病,来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聊,加以旅途劳顿,回家一个月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