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思想的周国平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作者:蔡诚 1990年代以来,只要对文学稍有些偏爱的人,没有不知道周国平的。在读者的心目中,周国平首先是作为一个心灵大师被津津乐道的,其次才是他的具有哲理意味的散文作家身份。我大学时,在同学中间就流传 “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这句话。我也是欣赏他的读者之一。我认为,作为哲理散文作家,他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一样都是很成功的。他们都是时代所需要的作家。 记得是1997年,我读到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那是他的第一部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写成的纪实性散文长篇。其时,我也正经历着作家一样的痛苦——我的女儿出生没几天就夭折。在巨大的悲痛情感体验中,恰好读到另一位父亲丧女后的肺俯之心灵,我无限地感动,久久不能自拔。这本书,随后在我所供职的全国性连锁书店中被评为年度“十大好书之一”,看到那么多人投周国平的票,我想首先是无法拒绝的真情写作打动了读者。 之后的周国平,依然在不断地写作他从前的那种散文,依然拥有一大批忠诚他的读者。老实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对他的这些洞微人生困惑,解疑人生谜题的类型化散文的新鲜感有所淡化。我问过一些曾经也是周国平读者朋友,他们和我的感受较为接近,但我们都还承认,周国平的散文依然是好散文,只是已经不属于我们那一代的读者了。 但依然关注周国平,所以现在在第一时间里,我读到了他的又一部新作《岁月与性情》。这应该说是他继《妞妞》之后的第二部纪实文学作品。由于对《妞妞》至今存有的良好的记忆,我认为这部标榜 “心灵自传”的新作不会比《妞妞》逊色。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失望了——这只是一部几乎丧失了文学性、思想性的一部传记,仅是传记而已,我读不出作家背后的哲学大智慧、理性的大闪光。 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当然,真实性是首当其冲的。这方面,《岁月与性情》做得还是不错的。作家在书里首次极其真实、详尽地袒露了自己的成长岁月,还难能可贵的是,对一些自己亲历过的重要的历史往事,作家在这里丝毫没有卖弄的意思,写得很平实、冷静,也很诚实,一点不张扬。我相信作家所说的,他在写作时抱有的“我始终设想自己是站在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对于我的所作所为乃至最隐秘的心思,上帝全都知道,也全都能够理解,所以隐瞒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态度。我想这和卢梭写《忏悔录》的心境应该是一样的。但大师与常人的区别并不全在这里。所以我还想说的是,作为一部自传,作为一部回顾60年历程的心灵史,如果只仅仅抱有这样一种写作态度是是很不够的,在这里,我们难于读到作家透彻的省察、反思和忏悔。既然作家自己也承认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所以用写自传的方法来让自己活得更明白一些。这显然是一个大作家高明的写作趣味,但遗憾的是,在《岁月与性情》中,我读不出作家的这一努力。 自传的灵魂,我以为是将自己作为案例进行彻底的剖析。这方面,卢梭的《忏悔录》是作家学习的榜样。《岁月与性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童年和少年时期、大学时期、毕业后在农村锻炼和工作时期、回到北京读研究生和从事哲学研究工作时期,这样一种其实并不连贯结构安排,我认为也是有问题的。我认为这样有过轻率和浮躁,以袒露少年性意识,记录三次婚姻,追忆与郭沫若之子的交往等为主要内容安排,这很有一点为市场写作的,甚至作秀的动机。也容易引起误读。自传的写作从来是一种沉静的写作,一种超然物外的浑然一体的写作。《岁月与性情》与《忏悔录》差距之大还体现在这里。 读完这部应该可以说在周国平写作历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新作,我想给作家提一个建议:文章千古事,当你着手要写一部新作时,是否扪心自问过——真的足够准备好了吗?崇高的写作从来是在大寂寞中才能完成的事,只有沉潜下来,才有巨制产生的可能。操之过急,造成文本粗糙不说,还会破坏自己业已建立起来的名声。这也是我对文坛许多作家的忠告。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