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处置策略试析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金 传 富 一、教学设计的认知构成因素 1、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构成 2、认知的相关原理 二、教学设计的认知过程因素 1、情景过程 2、情感过程 3、理性过程 4、认知过程的技术化处理 三、教学设计的可接受性原则 1、美感原则 2、亲和力原则。 3、承递性向原则 四、教学设计的技术处理原则 1、对教材的认知问题 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交互效果 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对 学生心理因素的处置策略试析 金 传 富 北京市十一学校 内容提要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绝不是纯技术化的,当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时,他所面临的也绝不是无生命的客体对象,因而,任何教学设计都与活生生的意识主体即教学对象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怎样把握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学者所首先和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文着重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教学设计的认知构成因素、教学设计的认知过程因素、教学设计的可接受性原则以及教学设计的技术处理原则等几个问题。并特别就教学设计的心理基础和设计的技术策略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其中对教学设计的情景过程、情感过程、理性过程的探讨,对美感原则、亲和力原则、承递性向原则的初步认识聊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心理因素 处置策略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绝不是纯技术化的,当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时,他所面临的也绝不是无生命的客体对象,因而,任何教学设计都与活生生的意识主体即教学对象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所以教学设计与心理因素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教学设计的认知构成因素 1、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构成 学生是一个认知主体,但是这个认知主体是受到他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制约的。因而,作为教学的实施者,他必须对这个施教的对象有所在意。 认知学派的集大成者皮亚杰指出:人从婴儿时期直到成人总是以一定的认知结构形式(图式)来摄取的知识的,而且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图式,且受到现有图式的制约。他认为,“在2岁以前,儿童经过感觉-运动的探索而具有了因果关系的观念。在2岁到7岁之间,儿童通过游戏、画图和语言,具有了使动作内向化和‘分散’的倾向,因而发展了符号的功能。到7、8岁,儿童便发展到第三个阶段,这时候,儿童具有了往返还原的运算能力。到11岁是第四阶段,这时候,儿童已经掌握了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的新形式(命题的推演:涵意,演绎,辨明矛盾)。将近14、15岁时,心理活动就具有了真正实验的性质(可以把各个因素分离开来,这些因素也可能变化,或系统地结合起来)。最后,从15岁到20岁之间,个人便开始专业化,构成反映个人才能的的生活计划。” 这里的实验性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少年的可塑性。一方面指他们有着从感性化到理性化的总体倾向,另外一方面,他们的理性化倾向也并不明显,并且远远不成熟。因而,对于教师来讲,这是一个特殊对象的特殊阶段,教师作为施教者的角色扮演就十分重要。 2、认知的相关原理 在认知理论之中,格氏塔学派认为,“知觉对象在是在比较模糊的背景上表现为具有明晰轮廓和结构的形象,知觉的动力原理和学习的动力原理是一致的,知觉结构中的动力关系由不平衡达到平衡,由紧张达到紧张的结束,这就意味着对问题情景有了新的看法,从而将问题解决了。”这个原理用于教学,其要点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安排教材或提问,把关键性的东西放在较为突出的地位,但并不完全显露,以便让学生经过努力自己掌握问题;而问题的难度还可加深。” 同是认知学派的日内瓦学派也看重主体的能动性,认为,“主体对于来自外界的印象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给以组织加工。”认知学派的美国代表布鲁纳则以发现学习而著名。他的一个核心理论是,智力发展是可以由人工促进的,关键在于编制课程。他说:“课程不仅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而且也反映求知者的性质和取得知识的过程。”因此他倡导螺旋式的课程编制,即同一教材可用累进加深的方式让学生重与之接触。 从以上认知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家们对于开展教育的前提即学生心理的认知本身就是值得让人注意的。也只有在了解了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教学设计才有针对性。 二、教学设计的认知过程因素 1、情景过程 情景(景亦作境)过程一是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这种情景学生们大多有着深刻的印象。把这种情景与教学相结合,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这种情景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认知惰性,不容易使他们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如哲理文)。二是指与学生的生活毫不相关的情景。如历史。语文课文中的时代特点等等。一般说来,有一定的生僻情景有助学生认知的深化。但是过于生僻的情景却容易使学生的认知激情发生疲劳。产生抗拒感。如相当一部份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认识,就是由于这种情景造成的。三、恰当的情景应该是由教师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程度来进行设计的。 如果情境设计得好,就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如太易,则阻滞学生的认知,太难又不易激发学生的认知激情。这种情境既可以设计在课前,也可以设计在课中,皆视教学内容及教师教学风格而定。如《中国石拱桥》,有不少老师都设计了课前的情景(茅以升立志造桥),而宁鸿彬老师上课只有两句话:“今天我们来学习说明文《中国石拱桥》。” 2、情感过程 如果说,情景过程是外在因素,那么情感过程则是内在因素。这种因素特别需要由教师对学生加以激发,并强化使之长久保持。尽管我们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却是最容易动摇的。情景不同,情感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叶圣陶说:“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项,光反复讲未必管用,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教学中的“下水”一词即由此而来。 3、理性过程 理性是理性认识的简称,它是指受教者的认识水平达到一个高度以后对所接收信息的本质、全体和内部关系的一种认识。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等都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而创造性思维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一般来讲年级越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越明显,而教师用于情景教学和情感教学的因素相对较少。相反,学生的认知却越容易持久,且容易深化,认知的整体效果也越好。要达到这一目的,非经老师长期的努力不可。而这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4、认知过程的技术化处理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与作为被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模型是不一样的。 教师的认知是由整体分解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而学生的认知只能由局部到整体,再经过局部的巩固而上升到一个新的整体。在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理性加工以后,教师的认知往往都具备了全局性,深刻性和细密性。可以说,他所认知的内容在他的意识中已经构成了一个网络状态。彼此的作用都可能是交互的。 学生的认知明显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已认知的对象少。二是已认知的对象构不成系统。三是需要补充认知的内容多。要完成这一个艰巨而庞大的任务,一蹴而就的作法显然不符合科学精神。因此必须随时把握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特点。把信息的解码与编码的相关规律了解透彻。 因为,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水平,对教材进行有效的修整、组织、处理教学内容,按顺序施于学习者;用足够简单的形式描述任何思想,任何问题,或任何一种知识,使任何特殊的学习者都能用一种可辨认的形式去理解它。学校的任务就是把各种繁杂的知识转化成各个年级的学习者都能理解的结构。并以所学材料的最佳顺序去安排这些结构。 也就是学生容易接受而又有一定认知难度的结构。此外:“学生在听讲中要将知识A内化,就必须奖与知识A相关的已知外化。外化出与内化知识A相关的能力、方法、乃至相应的品格。”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握和处理好了已知与未知,恰当地解决好学生的认知链问题,就能事半功倍地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相反,教师的包办代替是不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的。所以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找到一条合适的教学之路。 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以菲利普夫妇一家盼望于勒叔叔从海外归来,给他们带来财富为明线安排结构的。文章明暗线交织形成高潮。我们尽可以通过讲解与鉴赏来促使学生增加认识,但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这样,在讲授时我们就可以以于勒叔叔的身份和经历,“我们”和于勒叔叔的关系为突破,引导学生挖掘和补充信息。当学生们把这个一唱三叹的故事编圆以后,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原作品的艺术设计也就跃然纸上了。 《药》明线写的是华老栓买药、老夫妇喂药、与康大叔谈药、最后儿子终于毙命的过程。暗线则由小说的杀人、人血被吃、谈犯人、到上坟相遇等情节,展示革命者夏瑜的悲剧。小说荡来荡去的艺术技巧却为理解文章的中学生设置了阅读障碍。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语言运用的潜意识,我们还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教学化的加工。比如按顺叙的方式,从华小栓患病开始;或从夏瑜革命、被捕开始;或以倒叙上坟开始(鲁迅作品多如此作),以教材语言为基础,重新编组课文。那么,或许我们读到的就不再是鲁迅的《药》,而是另外一篇经过再创造的《药》了。 类似的问题,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有过一段精彩的记忆,他说:“那时教鲁迅的《药》,老师就跟我说,夏瑜的形象在小说中暗写,你把它写成明写,题目就叫《夏瑜之死》。我就花了两个星期到处去收集资料。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 再如《记念刘和珍君》,原文是从写没写纪念文章开始的,从文艺学的角度就偏难,如果我们从鲁迅与刘和珍的交往开讲又如何呢? 持“继承发生认识论”观点的奥苏伯尔认为:“假如必须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部原理,我就要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习者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总之,原有的适用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握和处理好了已知与未知,恰当地解决好学生的认知链问题,或许我们既能轻松地进行教学,又能事半功倍地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可接受性原则 1、美感原则 教材的原始美。教材中的美需要教师去挖掘和发挥。一曲《荷塘月色》,我们会从中挖掘出种种不同的情感体验来。如有人为它的景物描写而沉醉,有人为作者的情感而迷茫,其中有人赞有人诘;有人认为作者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追求,而有人认为作者表露的是一种无奈情怀;还有人认为文中总是包含着一种儿女情怀,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女性世界的热衷等等。 其他如结构美的《难老泉》《猎户》,节奏美的《阿房宫赋》、《六国论》,语言美的《我的空中楼阁》、《故都的秋》等等。正是作品的这种无限蕴味给了读者思考和体验的机会。如果读者对此体验越深,那么他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就越深,而这一点,作品才具备了美的欣赏价值。 感染力。请看《岳阳楼记》的一段教学用语: 作者描绘的又一幅图画是洞庭清明图。风和日丽、景物鲜明,湖上微波荡漾、天空万里无云,绿水蓝天相照、上下一碧万倾,水中鱼儿游戏、湖面水鸟成群,鱼儿来往翕合、鸟儿或飞或停,岸上芳草茂密,浓郁专馨香醉人。作者把水上、水下、湖面、岸边的景物信手拈来,组成画面。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既有静态的景,又有动态的景。让你不仅用视觉,看到赏心悦目的景色,而且用嗅觉,闻到沁人肺腑的清香。如果在夜晚,景色则更加迷人:清风徐来,烟雾全消。皓月如洗,一泻千里。湖面上泛着金色的涟漪,水底下嵌着皎洁的月影。 这段用语鲜活清新,绘形绘色,把课文中描写的洞庭清明图展示在学生面前,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又如山东特级教师程翔教《孔乙己》时的一段教学用语: 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了。孔乙己静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一点也没有惊动这个社会,他的死就像树上无声地落下一片叶子,就像荒野中枯死了一棵无名小草。他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最后在笑声中死去。他活着的时候,封建社会公开地侮辱他,损害他,用封建意识麻醉他,毒害他。他盲目地挣扎了一辈子,被别人践踏,也自己践踏自己,这个可悲的下层小知识分子啊,被吃得干干净净,他的人格、尊严、价值被剥夺得干干净净,成了封建教育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 如此语言的概括力和包容力,寄予到教学之中,其感染力是无可估量的。可以说这是最高的教学境界。 2、亲和力原则。 有一位老师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得以提高,需要一个和谐的情感氛围,这是教师和学生长期投入才能取得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思维的活跃,不是仅仅用教学手段可以启动的。教师爱科学,爱学生,有进取心,教师的才华、仪表和科学态度等人格力量,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平等民主意识,和蔼态度,对教学的热情投入,都是对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激励。” “因此,物质环境,如教具、模型、图表、仪器、幻灯片、录相片德行等等也应具有亲和性,具有感情色彩。这就要使教具、媒体不脱离学生的认识水平,生动、形象,适合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进而诱发他们学习和操作的欲望。一把刻度尺可以使学生产生‘我会使用’的自信;一架天平使学生产生一种听说过、看见过,就是没有使用过而急于学习操作的冲动;组装成实验装置的各种器材、元件,令学生产生新奇感,产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学生的积极性情感就是教学上的心理优势。” 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老师曾经在一次报告上指出,高水平的老师要具备三方面的素质:一是对教材教法要有深入的研究;二是要做到能说会写;三是要和学生搞好关系。这里的搞好关系,他的解释就是师生之间要有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而这种气氛乃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体现,是创造意识的根源。 特级教师王寿沂也谈到:“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提‘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且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探讨,但这是适用于每门学科的通项公式,是普遍规律,是共性的概括。而语文学科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即由丰富的文化内涵所激发出来的‘情趣’充实了语文学科的生命力,这不是‘知识与能力’这二元提法所能概括的。笔者主张变‘二元’为‘三元’,即‘知识、能力与情趣’,恰似鼎立的三足,将语文教学支撑起来。只有这三者的完美结合,语文教学才能呈现出勃勃生机。” 亲和力原则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从根本的人格上给予关注,这是对他们的人格价值的承认。而承认的基础又是建立在教师对人生哲学的根本理解。我曾听过宁鸿彬等名师的课,发现他们的课很少有花哨的地方,往往一是一,二是二,但他们的课往往十分平和,融洽,师生互动非常自然。且学生反映十分热烈,创造性强。魏书生的民主教学法就是从他那著名的口头禅“咱们商量商量”露出冰山一角的。 3、承递性向原则 (1)当堂接受。一般地讲,在教学目标定位这个问题上,我们意见是讲究当堂落实。这种作法在某些学科如解析性很强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上是可以的。因为这些学科的特色就是阶梯性,懂了一个,才能有第二个。效果就在那一节课上。 (2)延缓接受。对于那些综合性很强同时其中孕含着思维模式有很大差别的学科,如政治,哲学,语文,历史,地理等,讲究当堂落实恐怕我们需要理智地思考。因为这种学科往往是以整体认知的方式出现,对它的认知是由整体逐步深入的。学科中心就是金字塔的塔尖,而其他知识只能作它的塔基。如果我们把课与课之间的知识体系相互隔离,则等于放弃了训练学生整体认知事物的有效机会。而分解型(解析性)思维与归纳综合型乃是人类两种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思维模式。如讲商品,我们首先教给学生的往往是商品的模糊概念“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次我们才去逐步分解有关“商品”的内涵。劳动产品,交换,用来交换及其前提等等。这种知识恐怕并非一次产品。而语文尤其如此。 (3)交叉接受。交叉接受就有如我们的电脑交互功能。比如我们打开一个复习课的菜单,只会见到复习课的几根筋——复习大纲。而这些筋是要由存储在不同管理器的“文件”来补充完成的。而文件之间却可以相互转换。这样,教师的教学处理就得既考虑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又得考虑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和回忆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交互学习中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网络系统,因而有效地增强了学习的效能。 (4)逆向接受。逆向接受主要是指老师的质疑问难。这是一种有着很创造意识的教学思维。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着很深厚的质疑问难精神。在常规教学中,我们通常强调的是讲授知识,培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学模式都有教师为中心的嫌疑。优秀教师却最善于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思考。记得北大附中的李裕德老师曾经说过,他在教《项链》时,就引导学生对于文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学生们对此兴味盎然,争得不可开交,而李老师并没有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只是在争得差不多时,叫学生们下去写将上来。 如讲《变色龙》,八十中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说: 《变色龙》主人公的特点就是“变”。我用描述主人公阅读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很快就能指出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变”的各种特点。紧接着,我用逆向思维导读法,引导学生以课文为材料进行分析。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特别善变,那么有没有不变的东西?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得出了一致的意见:原来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巴结上司的特点不变,欺压百姓的特点不变,欺上瞒下不变。 随后,我用设问导读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了分析。课文结尾,当奥楚蔑洛夫获知狗的来历时,就不再管赫留金了,更不敢去过问那条狗。“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这个笑究竟有什么含义?可能平时我们都不大能注意,但我觉得抓住这个笑则有可能使学生更深入文章的内涵。经历分析,学生得出了一致意见,认为,至少有四层意思: ⑴笑奥楚蔑洛夫。⑵笑赫留金本想大捞一把,没想到大失所望。⑶笑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的黑暗社会。⑷笑在那样的社会里,穷人不如富家犬。 四、教学设计的技术处理原则 1、对教材的认知问题 宁鸿彬老师说: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一个重要部分,要上好一堂课,必须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备课,二是上课。备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学生,三是备教法。进行教学应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要实现这一目的,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突出特点,抓住关键。能否抓住教材的特点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头戏。如讲《背影》,就该抓住“背影”的特点来进行。文中写了几次背影,总共写了几个背影,学生只要分析出这两方面的材料,两实两虚的特点,四个不同的描写角度就能展示出来。而学生从中也能找到“思背影”“望背影”“找背影”“现背影”的四个结论。 在抓住关键方面,如《七根火柴》的结尾中写道:“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这里的省略号就有十分深刻的含义。如:嘱咐战友可别弄湿了。它是用我的生命保护下来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都要保存下去。把七根火柴作为七根党费等等。我们抓住了这样的关键问题,无名战士的高贵品质就表现出来了。抓住重点、特点和关键都要以备好课为前提。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又不能为教参所影响。 可见,这样的教学法,不单教师有着创造力,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无限地激发出来。 (2)化繁为简,变易为难。如果我们注意了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就为上好成功的课打好下了基础。而这是古今名师的共同特点。如《皇帝的新装》,只要引导学生用一个“骗”字,就概括了全文,其主要内容是“骗子行骗,皇帝被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然后再追问其受骗的原因,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原来都是由图名,图利,图位而造成的,而其根本原因则是一个“私”字。可见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 (3)传授方法,提示规律。无论是从文选式教材的角度,还是从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说,把规律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传授方法并不单纯指上学法课。更多的时候是在日常的上课过程之中。如小说《分马》,我们既可以用常规的方法进行讲授,也可以用分类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把其中的人物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就能清楚的认识到人物之间的不同。 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尽可能给学生规律性的东西。如作者介绍,我们?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