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幼苗育成擎天树——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德育论文 手机版 | ||||
大兴中学 王小丫 大语文教学不仅给语文科的教学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使三分课内,七分课外的成为现实,而且也给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另僻出新的天地,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姿多彩。 一、潜移默化,移德育之花接教材之木。 文道接合历来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怎样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适时、适宜、适度地渗透于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得潜移默化之功呢? ㈠借诗歌之媒,传德育之魂。 诗歌音韵和谐,内涵极为丰富,是德育的最佳媒体,利用诗歌的特点,让学生于吟诵中感悟,在涵咏里熏染。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致,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内涵的丰富,读之诵之,学生在吟诵中积淀、升华,情操得以净化,心灵得以熏陶,心胸自会开阔,情操得以陶冶。他们会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击节,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握腕,叹时光之长流不回,惜岁月更替之难改。哲理深蕴之篇,给人感悟,坦荡磊落之举让人敬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以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让人面对困难与挫折,陡生气象万千。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其志何甚恢宏,高远,“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其自信之忧何其逼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治国之道纳于语中,令人得以警醒。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即显旷达胸襟,又示真挚情怀,殷殷之情,劝勉之意,使人倍感温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面对历史让人感到一份沉重,感到一丝悲哀,不禁深思百姓何时才能成为世界的主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马喻人,让人感受壮士不服老,而继续发奋的跳动的雄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喜人的春雨,带给人间的不仅是惊喜。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一支乡村丰收曲让人为之陶醉。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老友的情深深怎不让人解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仅是一幅江南初春图吗?从中获得的是哲理的感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报国的耿耿忠心,能因自身的遭遇而更改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那志向虽迭遇挫折而更坚定。“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也老翁别”唯有对人民的同情、怜悯,“座下谁人泣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志士仁人的心脉相通。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生机勃勃的春花是那么宜人,浓艳争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别有洞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亦声势惊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凛冽的冬也给人一份火一样的情,“艳是春暖花开日”的“一丝暖意”。 ㈡拟话题,设情景,作文以怡性。 “文章乃千古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写作即是抒发心情,是生活的体验,人生的感悟,借写作之手,阐幽发微即可显学生的真知灼见,又能暴露学生的思想,写作中出现不正常的心理,捕捉教育的契机,全在教师,见微知著,善作挖掘。 ㈢读万卷书以广识见,积淀精神的精华 “书”不仅是“面包”,可以提供促进人生长的营养(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奋发向上;消极的、颓废的“病毒”也在借书的名头,伺机作恶,这就有教师见机在先,预设防火墙,或教给学生知识毒杀者的本领。即便是好书,也不能全盘堆砌于学生面前,尤其是今天,印刷业日新月异,电脑更是进入寻常百姓家,若是不加选择。一些投入,有可能不仅不起作用反而有害。) 书,是人类摆脱愚昧,步入文明的媒体,是千百年人类文化的积淀,是生命之曲,自然的华章。 捧起书即是捧起了一个世界,捧起了一段人生的历程,酸甜苦辣中品味人生的无奈,曲折,自在阅读中享受到世界的奇妙。 当然读书不可乱读,读书要讲究一定的原则: 一是有序。 初一有初一的书目,初二有初二的范围,初三有初三的打算,应梯次行进,步步提升,切合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凌节而起,拔苗助长,不随心所欲,任其自流。 二是适机。 什么时候投入什么,皆要有打算,有设计。选取恰当的机会,投入相关的书目,相关的文章,因人而异,因情而变,善于捕捉。 三要筛选。利于培养学生。 《丰乳肥臀》即使出自名家之手,然庸俗之气逼人,难逐铜臭之气,不应推荐给学生,筛选名家范本,精取大家之作,鼓人奋进,促人奋发,充满昂扬的曲调。 二在实践中增智慧,成就“大”些的人。 学生不能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要想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就必需让其在生活中历练,不经风的鹰,难以皋翱九天,不事雕琢的玉,难以光华四射,金就砺则锋锥处囊便利,因此,作为语文深处活动无形中亦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上佳时机。 日记是学生人生轨迹的记录,喜怒哀乐尽可在此倾诉,因此也是暴露学生真实思想、真实感情的所在。教师应着眼一个“真”字,做“真”字文章,字字篇篇,去虚假,点点段段不矫饰,赞纯真良善疾虚假丑恶。虽片面不假以颜色,于循循中使之渐趋感悟,虽激动不妄加诋毁,于只言片语中加以诱导,使之平静。即不凌节而起,拔苗助长,亦绝不任其发展,干渴时留雨露惘然中指迷津。唐突时稳心神,摇摆时坚志向,犹豫时促奋进,忧闷时舒胸怀…… “情动于中,必然发之于外”有所思有所见。自会生情。课堂中教师应善于捕捉话题、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虚拟的生活中张扬个性,飞翔想象的翅膀,渲泻蓬勃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不为作文而作文,大处着眼,感知生活,掘出生活的底蕴,生命的真章。 一次野外考察,巍峨壮美的山峰,自会使人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风光无限,乐趣无限,让人珍爱生活。 脸上的皱纹是历史的苍桑,双眼的浊流是生活的风雨与老人的一段交谈,牵连出上古的神话。“历代兴亡多少事,尽在渔人话语中”,使人不自禁地感到历史的重负,肩上的责任,进而迸发出为民族为国家而奋起的豪情壮志。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乡村之行自会欣赏到花团锦簇,草长莺飞的美景,亦会见到“两鬓苍苍,十指黑”“力虽衰”的老妪,都市的气息在鸟儿敛羽间悄然流逝,时代的风情与此绝缘。“箪飘屡空”“家徒四壁”让人神伤,可贵的怜悯之情,会使醉生梦死,花天酒地降温,冷却一丝丝狂妄,注目生活遥远的思索,我们能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玷污的灵魂经受一次次洗礼。 大海中的一次畅游,让我们尝试搏击风浪的甘苦。胜似闲庭信步,使我们的体魄得到锻炼,意志经受锤打。 语文是德育的最好的载体,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本身的德育资源,真正做到不仅教书,更要育人。当然这并不是要语文教师变成喋喋不休的老夫子。一切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文而异,造取恰当的时间,适宜的机会,巧借材料,融德育于其中,纳思想在其里,如春风化雨,于悄无声息中,让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培养。 依据语文自身的特点,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妙加组合,巧于安排,精当点化,一切尽在不言中。“境界深处无琢雕,随意化成绕指柔。”当语文教师达到一定的境界,“无意中处处有意,方寸之间展才华”那么语文和德育才不是两张皮,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之作。“密不可分”的佳偶,天作之合,那便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德育教育的至高境界。 妙手打造新天地 ——例谈考场作文取胜之道 276707 山东临沭大兴中学 王绪春 王瑞花 要想让文章出彩,虽不必“捻断数茎须”以至“消得人憔悴”,但动一番心思还是必要的。 巧于叙事 奇特优美撼心魄 有一篇《那片洁白的羽毛轻轻飘落》的文章,其构思极为独到,让模拟的孩子的守护天使娓娓道来。这个天使实际上是一个冥冥中的人物,是一个似有似无、若有若现的角色。文章开始就特别表现这种荒诞的基调。 这是我守护他的第十八个年头,是的,第十八个。别用那种不信任的眼神看我,我说的是真的。我是一名见习天使,守护这个孩子是我的职责。不用东张西望,我就在这里,迎着清晨的阳光为你送出第一抹微笑。 对于人类,我不想谈论太多,对于我所守护的人,我也有着保守秘密的自觉。所以,我能告诉你的只有…… 通过这样微带讽刺、略有调侃的开篇造势之后,作者在故作迷离朦胧的讲述中将故事时断时续地剥了开来。 他是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属于不大引人注目的类型,换言之,平凡。一米七几的身高和架在鼻梁上的样式并不新潮的眼镜,往往使人难以注意到他有一双清亮的眸子—那是一双会笑的眼睛,学习和体育不差也并不出类拔萃。总之,他或许曾经与你擦肩而过,或许正是你对门那个总憨憨一笑的邻家男孩。总之,他——现在就躺在这里,在一身干净校服的包裹下均匀地呼吸着。许多人惊讶于他在经历了那样的事情后竟能如此平静,可惜,他已经太久没有张开过那双会笑的眼睛了,他无法给人一个回答,哪怕是一个安慰。 原来,这是一个卧在病榻的男孩,一个年轻的生命正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男孩。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作者通过别致的手法有条不紊地讲了下去。 母亲在一旁爱抚地感觉着他脸庞的轮廓,抚摸着他那仍如婴儿时一般微翘着的鼻尖和唇边细小的茸毛;父亲站在门口感谢着来看望的老师和同学们,尽量礼貌的答复着好奇而热情的记者们,直到一家带着这样问题的采访机摆在他面前:“请问,您的儿子在完全可以视而不见时选择了冲上去,您对他的选择……”采访机的转动在一只大手下戛然而止。“他没有选择过,也不需要选择!”在一声低沉的叹息送走了满目茫然的记者后,父亲看着那仍有些瘦削却已宽厚似成人的肩膀和徽徽起伏的胸膛,笑了。 那是男人骄傲的笑容。 “在完全可以视而不见时选择了冲上去”,这是作文交代的核心情节。原来,这位卧在病榻的男孩,是一位见义勇为的男孩,是一位付出生命的男孩。把谜底通过这样的手法予以揭示,于是,这位可爱的少年的正直憨厚跃然纸上,而且,男孩母亲的温婉慈爱、父亲的坚毅刚强,均被一种哀愁淡淡亦遗憾淡淡的底色衬映出异样的情致,显示出奇特的叙事效果。 但这篇作文叙事效果的最奇特追求之处是在其结尾部分,生死两扇门就立在天使眼前,作者以天使的口吻写道: 我扭过头,注视着眼前的两扇门,还有正默默地站在我身边等我作出决定的他,四周一片寂静。可我知道,那个终于给了我天使资格的人一定也在看着我,带着那份从无变化的慈祥徽笑,我知道,在他眼里,我也不过是一个正在做着选择的孩子。心灵的选择,作了天使就不必这么了吧,我想,因为天使是不需要心的。然后,我轻轻的推开了那扇不幸的门,身后,仍是一片寂静和一个徽笑…… 我把最后一次微笑通过他的双眸带给他努力显得平静却仍双手紧抓着衣襟的母亲,带给他平生第一次允许眼眶中那咸涩液体滴下来的父亲,他努力地用嘴角维持看我的笑容,然后,将头转向一侧…… 窗外,一片洁白的羽毛正在阳光的亲吻下轻轻地飘落…… 经过些许的心灵的冲突,天使终于还是给这位可爱的孩子选择了死。然而,此处的死写得却是十分的凄美。男孩得到天使赐给的“最后一次微笑”,母亲“双手紧抓着衣襟”,父亲流下了“咸涩液体”,这一切无疑加大了对阅读者的心绪濡染,更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加上,远超过众考生的魔幻般的怪异描写,最后一笔以“一片洁白的羽毛正在阳光的亲吻下轻轻飘落”的渐行渐远的感伤收结,势必会给评卷者留下难以磨灭的极佳印象. 这样的叙事效果奇特优美,震撼人心,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审美刺激,使作文走向成功。 善于拓展 丰腴绰约灵气现 有效的拓展,使文章内容丰满,开合间,层层推进,其意蕴更为深厚。有一篇谓之《与诚信同行》的作文。 作文是以被称为“李超人”的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回答记者的轶事破题的;“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我能将事业做大?答曰:无他,一字而已—信.”然后,作者又以“曾几何时,我也有过一段迷失的日子”以及“信?我汗颜”这样颇可引人注意的叙述作了预示。 至此,按常规的写法肯定是要直接切人下文了。而这位考生却在这里突然插人了一段冰心散文中的话.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似娟娟的静女,虽是明艳照人,却不飞扬妖冶,她低眉垂袖,璎珞矜严。 然后,作者才写了自己“独坐在林外的青石上……”“从迷蒙眼光中看着我的成绩通知单,半年的应浮与自欺,半年的飞扬与轻松,浸湿了这一纸荒唐。”冰心这段话的插人,乍一看似乎是拐了一个弯,而实际上却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一笔,是一个十分巧妙的开合.这样,不但使作文内容更加丰满,同时也与这位考生的“独坐林外“构成了相映生辉的自然环境,极大地强化了审美效果。接着,作者开始对自我进行反思,并实现着认识水准的攀升:“倏地,我忆起一句话:谁对命运不诚,命运就将对他不信。……谁不去踏踏实实印下诚信的足印,谁就永远走不出渺小与狭隘。学问之进,来不得半点成伪和欺骗。” 就在这里,这位考生又一次进行了插人。 —无意苦吟秋,只恐花褪红尽;人空叹,长水流。 再接着,作者进行了更深人地自责:“不知是我背弃了自己,还是诚信厌倦了我,在人生的这次跨栏前,我停滞了脚步。愧哉斯人!” 自责过后,又是一段精彩的插入。 —如断翅蝴蝶般,拍打着残翼,徒劳地旋舞着飞坠泥间。 经过这样反复地插人,作者的叙事显然已经不再是平面的单一的自我观照,而与社会人生更大的文化主题具有了立体声般的共鸣。然后,作者脑海中浮现起“父辈辛 劳的身影”——“一抹黄褐的平原,地平线上,一处又一处用木板夹打成一尺多厚的土墙。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翻覆,如一曲天赖,传进父辈的耳里.他们赤着膀子,挥鞭吃喝着山川一样团块组合似的黄牛,拉动着三角状的桦犁。这群辛辛苦苦从祖祖辈辈留下的黄土地里抠口粮的人啊,‘诚与信’.就是他们的生命线”这些沉甸甸的镜头,这些高扬力的雄健和力的艰辛的生活迭影,终于使作者悟了,“不经意间,冥冥中仿佛有一只手指,悄悄探人我心,拨动心底那根住日里不被触及的弦儿,奏出一连串的颤音,仿佛徐悲鸿的奔马在旷野里长嘶,仿佛舒伯特的琴键星星般的颤动,仿佛屹立喜马拉雅之巅,听着天外的罡风。” 如果说,前面的几次插人是开合性拓展的话,那么,这儿的徐悲鸿与舒伯特同样可以看作是开合性的拓展。正是这种颇为妥切而精巧的拓展,大大丰满了作文的厚度,也有力地深化了作文的内涵。 翻出新意 升华才见点化功 立意不流俗,善于在奇特处表达,在细微处点化。 例如,有一篇谓之《坚守心灵》的作文。 作者是从写徐志摩开始的。 喜欢徐志摩的诗,因为铺展在眼前的是满纸的清灵和潇洒,也因为这些文字的创造者,身上有那么多的故事。故事多了也便内化成了他的气质,再用文字表达出来,便成了诗。时代在文化撞击中造就了徐志摩,也就注定了他的孤独。当他选择了他的走向时,当他的诗告诉世人他的选择时,世界没有掌声,没有欢呼,嘲讽和批评却汹汹而来—“这是腐化思想在中国最集中地抖露!”言语凶猛地打在了他的选择上。然而,他站定了,他没有动摇,一任心中所爱在笔下生辉,心中所憎在纸间坠落,轻轻地来,枉轻地去…… 徐志摩的选择造成了他的孤独,造成了“嘲讽和批判却汹汹而来”,因为他的选择是不合时宜的,是不能见容于人情世态的常规的。但作者持论的真正核心是,徐志摩“站住了”,“没有动摇”,“轻轻地来,轻轻地去”,正是在这一点上,作者展示了思想意蕴开掘方面的不平庸,不浅薄.因为,几乎百分之九十的考生,都是在讴歌着合乎时宜的选择,切近世态人情但也不免随波逐流的选择。但世界毕竟是复杂的,人生的选择也不能排斥多元性和逆向性。有时,不合时宜的、非常规的选择未必就一定是不能选择的“选择”。作者敢于肯定这种选择,在众多考生中无疑是屈指可数的,其创新意识也是显而易见的。 接着.作者又以清代才子纳兰容若“远离了荣华”、“选择了大漠”的故事,对徐志摩的故事进行了迭进和强化. 他的故事很像清代另一位才子—纳兰容若,一个闻之便觉很美的名字.在没有人看得穿、看得懂的故事里,他演绎着另一段风流.煊赫的家世,不尽的资财,唾手可得的荣耀,光明一片的仕途.不要、不要、都不要。他卷起几卷诗书,一袭素衣,远离了京城,远离了荣华。他选择了沙漠,选择了万里沙海。终于,一棵枯草读懂了他,“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他的选择让他在一个王朝深处留下灿烂的一笑。 讲述了这样两段雅得令人倾慕的故事之后,作者推演出了自己思考的精髓。 在一切批评家中,时间是最冷静、最公正、最可依赖的。时间在流动,人们终于等到了答案从水底浮上了水面——不朽啊,志摩;不朽啊,纳兰。他们对得起心灵的选择,在风里浪里坚守住了选择,坚守住了心灵。他们的生命在苦痛中发光,在挣扎中绽放…… 选我之所爱,爱我之所选。当选择作出时,早已和心灵和生命定下了契约的你我,此该一千次地告诉自己——坚守心灵。纵然一千次被打倒,也应有勇气一千零一次站立,去倾听那来自蓝天云海的文字,去继续我们赴约的征程…… 坚守过后,会有多少刻骨铭心的靓丽。 隽永而不失凝重的文字,箴言警语式的点题,反弹琵琶的论述中体现的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悉和辩证告白,终于将这篇本已精美的作文点化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精心打造 妙语创出新境界 语言是需要精心加以打造的,有一篇谓之《选择诚信,选择中华魂》的作文。 作文开头,作者就以“一份诚信,一腔热血,一片拿云心事;一曲诚信,一阕高歌,一剑笑看风云”这样两行颇具新潮色彩的铿锵句式进行造势;又以“诚信是一条流了五千年的河,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黄土地;诚信是一只神奇的笔,龟背上长出了汉字,汉字上长出了华夏”这样隽永飘逸而有象征意味十足的描写加以铺垫。然后就推出了这样三段文字。 有这样一朵诚信的花,它诚信于爱情。这朵花里,充盈着孟姜女的眼泪,雷峰塔下的呻吟,遥遥天河间的无尽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蝶双双.这朵爱的诚心花,凝聚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陆游的“几年离索”,王维的“红豆生南国”。这朵诚信的花啊,妻美、哀婉。 有这样一棵诚信的树,它诚信于友情。这棵树里,长满了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元缜、白居易的共看夕阳,欧阳修、范仲掩的互勉互助。这棵诚信的树里,深藏着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韦应物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棵诚信的树啊,浓郁、隽秀。 有这样一方诚信的土,它诚信于人民。这方土中,培养出周恩来的鞠躬尽瘁,焦裕禄的不辞劳苦,孔繁森的一心为民。这一方诚信的热土,洗礼出岳飞的精忠报国,戚继光的横扫倭寇,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一方诚信的土阿,深厚、凝重。 这三段文字,可谓旁征博引,撷英掇花,知识之密集、信息之凝练确实令人赞叹.但是这一切,却基本上没有超越中学生的阅读范围.这位考生能在分秒必争的考场上,迅速调出自己的所学所知,加以整合分类,以“花、树、土”三项来归类就绪,焕然生辉。最后,又用“选择诚信,选择中华魂”一语点睛,照应题目,从而体现出一种韵致非凡的美感和氤氲清丽的哲思,使语言臻于化境。 巧于渲染 日常琐事亦含情 虽为平凡小事,日常所见,但若是能得到情感的浸润,照样可以写的生动感人。有一篇谓之《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的作文。作文写的是一件中学生中极为常见的事情: 曾经的我们亲密无间,从小一块长大,一起上学,……我们发誓要共同跨入“职中”的校门.我们幢憬未来,你我共同的未来. 然而,经不住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导,老师的一次次告诚,”,…终于到了填报志愿的那天,我已经改变了主意。而当你问我时,我居然想也没想的对你说:“一切照计划行事。”善良的你一无所知,依旧幻想着你我未来的灸好……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这一类的素材,在奇特性方面是不占优势的,有时候很难写好。而这位考生由于倾注了浓郁的感情,通过有效的环境烘托与心理揭示,不厌其详地刻画了“我”的内疚与自责,从而在质朴无华的语言中,把一件小事描述得令人潸然。 作文一开始,作者就营造出一种隐隐的悲切气氛: 无法忘记那个秋天的黄昏。秋风吹过,略有一些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扬。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地流泪,这一切都是我亲手造成的。 作文的中段,当我失去朋友“悻悻而归”时: 我无言,伫立在风中随着飘落的树叶一同无奈。这原本伤感的季节让我渲染得更加伤感.无奈,无奈…… 以萧瑟悲切的秋日气氛作背景,不断地倾诉着自己对朋友的“愧对”以及意欲忏侮而又无法忏侮的“无奈”,景融于情,情融于事,流利自然中却不断折射着几许凝重,一缕愁绪。最后,作者走进了神圣的高考考场,仍然要“写下这个令我永远也无法忘记的过错”,仍然要一呼三叹地鞭挞自己,“当我一次次地忆及往事,我无法把你的身影抹去,当我夜半醒来,我无法不为自己的无知而自责;当我远远地看见你时,我根本没有勇气上前和你打个招呼。也许你不能谅解我,我连我自己也无法谅解我自己.” 如此反复的心灵叩问,仿佛是为前面的愧疚气氛进一步泼洒着情感的浓墨,一个充满负罪感的孩子的忏悔的镜头则更加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谦恭、诚恳、真挚。作文结尾的点题一笔是:“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多想回到从前,让一切重来!”这种发自肺腑的呼唤,圣洁无邪的情感的抒发,令人肃然起敬,又不能不为这一个孩子的纯真和普良而长叹息。这样的作文,怎能不打动阅卷老师得满分呢? 类似这样将日常琐事、平凡经历进行工笔细描,情感处理而获得高分直至满分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例如,有一篇谓之《山中的雾》的作文,现将全文分析如下。 作文是以一种略显佣怅的笔调开始的。 “媚儿.媚儿,你的事咋样了……”母亲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感到脚口一阵悠闷,不由得剧烈地咳嗽起来。媚儿低下头,神色路淡,长长的陡毛上还挂着未拭净的泪珠儿.“娘”一”媚儿轻轻地咬了咬下嘴唇,露出了一排洁白而整齐的牙齿,“这事您也别瞎操心了,我自己心里清楚。”娘点点头,一幅如释重负的样子,然后轻轻地叮或了侧儿一会儿,便又睡去了。听着娘打起了呼啥声,媚儿才及手敬脚下了炕,轻枉的关上门出去了。 设置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悬念之后,作者把媚儿带到了一条极易撩人情思的山间小路上. 小路上到处开满了红红黄黄的野花,路旁不时地飞过一只只小麻雀或百灵之类的鸟儿,叫声是那样的婉转而悠长。要在往年,媚儿一定会采一大把野花,别在自己的头上、胸上,再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蹲在水边往里面一照,然后用手掩住红了的笑脸背过身去,再抬头望望天上的云雀,生怕别人肴见了似的。 然而现在,媚儿一边抓着一把野草,一边向空中抛去。泪,流成了一条条小溪,黑黑的眸子绝望地望着山间的空谷。“娘—”媚儿长喊了一声,“娘—”媚儿又长喊了一声。] 可以说作者对少女当年充满着幸福感的细腻描写,对山乡少女顾影自怜的娇美刻画,对少女今昔迥异的巨大心理对比等等,都一笔一笔地渲染着情感的浓度。而媚儿“娘一”、“娘一”的一声又一声的长喊,更是平中见奇,似拙实妙,将一位农家姑娘的凄楚、郁闷、愁肠百结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也使悬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这时作者才真正亮了底。 现在媚儿已经下定决心了,她用颤抖的手从怀里构出一张大红帖子,她张开又细细地看了看,上面几行醒目的大字再次映入眼帘:“你已被本院录取,请于XX年XX月X X日来本院报到”;媚儿合上了帖子,上面几个醒目的烫金的字“X X大学录取通知书”又浮现在眼前。他再次轻轻地摸了摸通知书的封面,然后把手中的通知书向山谷中猛猛地一抛,通知书在空中旋了好几个圈儿然后慢慢地飘离了她的视线。“啊!我的梦,我的大学梦,你将飘往何方?”媚儿自言自语道。然后她抬起了头,向熟悉的小路走去。山中的雾好大啊! 原来,媚儿抛到山谷的是大学录取通知书。媚儿“猛猛”地一抛,通知书慢慢地旋了好几个圈儿后远去,有力的外化了媚儿的酸苦之情,也写进了她无奈之中的决断。随之,“山中的雾好大啊”一句恰到好处的景物渲染,与媚儿此时此刻的心理得到了天衣无缝的契合.接着是: 眼前的小屋近了,更近了,媚儿知道那是她的小屋,在那里有着她疾病缠身急需治疗的妈妈。 她推开门进去,“回来了,你的通知书呢,接到了没有?”媚儿避开了母亲灼热而又焦急的双眼,咬了咬下嘴唇说:“娘,我没有被录取!”泪再一次从她的脸上流了下来。 写到这里,作文本可以结束了,而作者却在结尾处另起一行推出这样一句: 山中的雾好大啊! 这一笔可以说是极成功的一笔,景物的再次点染不仅起到了前后观照之效,更主要的是进一步托起了全文的苦涩基调和暗淡色彩,在象征这位善良少女命运多舛的同时也不免会在阅读者的情感心幕上笼罩一缕惆怅,勾起百般怜悯。 所以,真切的感受自己和周边的日常琐事,将体味到的喜怒哀乐,加以工笔渲染,这是考场作文成功的秘诀之一。 巧联妙引 吊吊书袋也无妨 平时名言佳句,诗词歌赋,俗谚俚曲……所积甚多,若不能在文中加以利用,实在可惜,何况流传甚广的妙章锦句,不仅为人熟知,精警深蕴,而且俯拾既是,不必煞费苦心再经一番提炼,只要顺手牵羊,巧联妙引,便可铺锦叠翠,珠玑串串,岂不妙哉。 我穿越时空,我追溯流光,我听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岸。一张张坚毅的面孔浮现在我的眼前,一双双矍铄的眼睛注视着我的双眸,一声声昂扬的呐喊萦绕在我的耳畔;于是,朦胧的思绪穿透了远方的晨雾,远古的笙萧澄明了心中的尘埃。心灵的选择该是于谦的《石灰吟》,心灵的选择该是东林党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心灵的选择该是平凡中蕴藏的伟大,心灵的选择该是万事皆休后的坦然从容…… 无论是平时写还是中考、高考,要想使自己的作文不落入俗套,那就只能巧于渲染,妙手点化,措置得当,从而“赢得生前身后名”。 相关链接:德育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