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读写结合”——兼谈浙江省语文义务教材的编排体系(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台州市椒江区第五中学 TZJJZHQ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只脚,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部分都不可偏废。人活在世上要随时吐纳信息,这是不争的事实。浙江省语文义务教材是一套颇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安排的某些方面是值得称道的。如: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但这套教材在处理阅读教学的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却是比较落后的。 在这套教材中,作文教学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阅读教学虽然理所当然的成为主要内容,但从来没有真正独立过,它只不晕是为作文教学服务的,是“附庸”——新闻记者为写作服务。这样理解读写关系显然是陈旧的、落后的,与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是极不相称的。退一步来说,如果“阅读为写作服务”这种理念还有部分真理的话,但这套教材在理解这一相对落后的观念时也是相当机械的。 现行语文义务教材主要原因是以文章学的体例子来编排教材的。这样编排教材其明显的“好处”是:把一篇篇充满着生命力、跳跃着激情的活生生的文章硬是塞入僵死的框架中,以供师生“屠宰”和“拆卸”。据说,这样的阅读教学最有效率。检验阅读效果的“想当然的”自然是写作了。通过阅读教学中的一番“拆卸”后,学生会很快就学会用拆卸下来的“零件”“组装”文章了。这就是效果——“明显”。这也就是这套教材每个单元“阅读训练”后面都必须马上安排相应的“写作训练”的目的了。所以,阅读就变成了“拆卸”文章这部机器的过程,以显示文章机器的结构,以便“组装”文章时效仿。“拆卸”时教师强调的注意点,正是学生“组装”时的要领。 这样的教学机械透顶!这样的教学还有人情味吗?! 这样编制教材能说有独立的“阅读教学”吗?阅读本来应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对话。只要观察一下,学生平时自己阅读课外读物时的情景,就能体会到阅读本是最有人情味的:学生读着读着就哭了,看着看着就笑了——多么灿烂、多么令人向往。但这一切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是绝少见到的。因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是老师教学生“拆卸”文章,以达到“组装”的彼岸。我们的老师是车间的“师傅”,我们的学生是车间的“学徒”,这样的训练,“学徒”怎能不累?自然,我们在课堂上所能看到的也只有哈欠和瞌睡了。 这样,我们还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阅读教学吗?没有,我们有的只是为写作而做的繁琐的、机械的准备工作,是写作前的一道“工序”。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连教材的编写者都持这样蝗观点,那么我们的语文老师呢?我们的学生呢?我们的语文教学呢?语文教学问题层出不穷也就见怪不怪了!于是乎,我们教师上语文课,每课必读写结合,至少也要同写作挂上钩,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得上一堂好课。如果真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那还说得过去。问题是,在现行教材体系下,学什么就马上写会:今天刚学了议论文,明天就要写完整的议论文;今天刚学了演讲稿,明天就得写演讲稿。这就是在现行教材体系下,我们老师所理解的“读写结合”了。这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吗? 学什么就写什么。教学哪有这么快、这么方便、这么机械!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与写作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律。学什么写什么,这样的读写结合只能是“近距离的模仿”(钱梦龙语),模仿的只能是文章表达技巧。不是说不能近距离模仿写作技巧,问题是我们现行教材的读写结合,整个都是这样的“结合”,没有其它,这就成了大问题。难怪学生的作文思维千篇一律。 在这样的“读写结合”原则支配下,阅读教学还有独立存在的可能吗?还有真正的阅读吗?这样的阅读只不过是文章写作技巧的展示,是为写作服务的。“读写结合”变成了“读为写”了。 “读为写”,从表面看,这似乎加强了写作。可问题不是机械的、片面的。阅读与写作是同一系统中的两个矛盾,他们有着各自的规律,平等发展,又同时互相制约和影响(而不是服务)对方。而我们教材所理解的两者关系,实际上是取消了阅读教学(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绝不单是写作技巧的灌输,还更应有心与心的交流)。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取消一方,另一方也不复存在。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于是乎,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谈不上是真正意义的作文教学了。每当临近考试,我们学生复习语文时有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看作文选,用意当然不是真正学习写作,只是记住范文,以便在考试中得个高分。我们老师在每年中考后,也会发出类似的喟叹:“老老实实教作文,不如实实在在背范文。”这里包含着太多需要思考的问题,请允许我避开对这个问题的正面讨论。从这种现象的侧面,可以想见我们的作文教学并不成功,我们老师的感叹包含着太多的遗憾和无奈。 扪心自问,我们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吗?我们的写作教学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写作技巧的教学,说得再准确些,是将阅读教学中肢解出来的写作技巧灌输给学生,然后逼着学生操练。如此而已! 阅读教学不像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不像写作教学。不是说作文教学不要作文技巧的传授,问题是,作文教学要教的绝不只是技巧,要教的内容还有太多太多。如果要打个比喻,那么,作文教学应是一株小草,而不是一台机器。机器可以人为地、不断地设置程序、功能。只要有了程序、功能,就能源源不断地出产品。作文教学是不可以人为地设置功能,人为地、无限制地授予技巧的。有了技巧,不一定必然写出好文章。(其实,这样传授的技巧,也是不牢靠的)这就好比一株小草,它的机能不是先天的,而靠后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完善起来的,这才能开花结果。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缺少的恰是能滋养作文的土壤,我们的作文教学变成了无土之草,焉能不枯萎。其实,阅读教学本应是写作教学的土壤,而绝不是人为的将文章肢解成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症结恐怕就在于此吧! 造成我们教学观念、教材体系相对落后的根源,可以从目前语文学科性质争论中找到。工具论和人文论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没有结论,谁也说服不了谁。依我们看,工具论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没有否定人文性;同样,人文论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没有否定工具性。它们两者,只不过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这又有何妨呢?没有必要争个“你死我活”。问题是不能走极端,不能把工具论发展为“唯工具论”,把人文论发展为“唯人文论”。目衣,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正是人们把叶圣陶先生的工具论错误的发展成为“唯工具论”,甚至是“机械工具论”的结果。课堂上充满了非此即彼的机械模式,他们只记住了叶老的语文是工具的主张、注重训练的主张,却忘了语文不是制造产品的工具而是产生思想的工具这一事实。语文课又怎能“机械化”呢? 在此错误观念的支配下,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只剩下了可供操作的干巴巴的几条筋。一提议论文,必是“三部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他就没有什么可教可学了。真的,阅读教学的现状就是这个样子。因为,工具性吗!这样上起课来多方便,操作起来多方便,写起文章来照此一套多方便。作文教学呢?在机械工具论思想支配下,作文教学同样以方便操作为原则。这“法”那“法”,“法”满天下。杨初春的作文法也未见作文基础差的学生有多少受益。原因是“法”是有了,可写什么呢?学生曾问我说:“老师你讲写作法时,我们都能领会,但当我们自己动手写时,却无处下手,这是为什么呢?”年轻的学生他们只知为此而苦恼,但是他们哪里知道,他们肚里有没有什么想说的呢?他们老老实实读过几部书呢?即便是教科书里读过的几篇文章,也不是当文章来读的,而是当作写作法来学的。他们没有真正的阅读,没有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他们“无话想说”、“无话可说”,空拿看“法”又有何用呢? 近来,我接触到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的语文教材(实验本)。这套教材的体系,给人耳一新的感觉,令我茅塞顿开。这套教材没有按传统的文章学体例课文,而是分两面部分:精读的泛读。其用意是要还阅读本来的面目,读书的任务就是为思考和感受,课文不是为肢解文章学知识而写的,更不是为肢解成写作技巧而写的。更令人激奋的是,这套教材每单元后,不是简单的近距离,机械地写作模仿,而是在最后设置很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用阅读过距离指导写作。这样编排,既保证了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技巧的指导,又避免了近距离写作技巧指导带来的弊病,同时,“实践活动”又为学生夯实生活基石,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学生有话可说有说的基础,给予必要的技巧指导,这才是作文教学的真谛。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里提到我国古代在指导写作方面有优良传统,其中就有“先放后收”。开始放手让学生写,培养兴趣,让学生想说起来,至于技巧是第二步。等学生慢慢养成了表达的习惯后,才“收”起来,授予技巧,使写作上一台阶。我们不妨借鉴古人的方法,不仅使写作教学而且使阅读教学都得以正常开展。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着辩证的关系,他们有各自的任务,各自的发展规律,只有把阅读教学真正落实了,才能有真正的写作教学,没有哪一个为哪一个服务的问题,它们平行发展,相互影响,绝不能一个取代另一个。 我们要摆正读写关系。阅读教学像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像写作教学。千万别变味。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