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诵读教学的优化模式(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王浩行

诵读,是积淀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个单元知识《怎样学习文言文》就把“多朗读、多背诵”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安排,用心良苦,导向正确。但在教学实践中,文言语法的单元训练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不知满足地问,而对于“多朗读、多背诵”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囫囵带过,学生等闲视之,常常用“让学生课外看看就行了”的办法敷衍了事。因而,对诵读知识的教学,应该从认识上和实践上加强探讨,建立优化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更好效果。

一、廓清认识迷雾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强调整体感悟和诵读涵咏,这是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更高层次的回归。《怎样学习文言文》这一单元知识,开宗明义便强调诵读的重要性,这是颇有针对性的安排。由于“考什么就学什么”的思想影响,由于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作祟,学生普遍厌倦诵读,认为它费时费力而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廓清这些认识上的迷雾,是不大可能落实诵读的要求的。给高中生讲诵读的意义,光有一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古训,是不大奏效的;拼命搬用语言学的理论,又是不适宜的。如果从以下两个学生易于接受而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角度,来廓清对诵读的误解,就能为学生所接受,更好地收到统一认识、扫清障碍和传授知识的效果。

首先,从学习语言的途径上看。语言的学习途径,无非是听说读写四种,而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言,我们不可能通过听和说的途径来学习它了,现代人只能通过读和写这两条途径来学习文言文。但是写文言文,显然不是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途径就只剩下读这一条,舍此,则文言文的学习就无从谈起。但是这一点,在教学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文言教学,几乎就只是文白翻译和语法练习两项内容,诵读已经快被挤出课堂了。结果,诵读跟不上,语感无积淀,文白翻译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无从下手,语法练习也只有靠生搬硬套来应付。我们不是一概反对文白翻译和语法练习,但前者只能是诵读的一项准备,后者只能是诵读效果的一种检验,而不能用它们来代替诵读。

其次,从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母语的途径上看。语言习得的过程告诉我们,感性认识不仅先于理性认识更重于理性认识。诵读,就是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这无疑是在积累文言文的感性认识,因而常常被误认为是低级的认识活动,又加上背诵往往蒙上死记硬背的恶名,自然倍受冷落。但我们从人们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从语言大师们的夫子自道中可以知道,学语言,重要的不是学习语言理论,而是积累和揣摩感性材料,即具体的语言——言语。还没有见过谁家父母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先给他讲“主谓宾定状补”,而许多大作家在回忆自己的创作历程时,最强调的是具体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可见,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积累感性认识——以文言文讲,就是反复诵读一篇篇的课文,是任何花样翻新的练习和细致入微的解析都无法代替的。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指出:“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都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在读上用死功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

二、抓住基本要领

文言单元知识训练的教学,最易流于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教材的内容,对课本有自己的处理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便捷的方法弄懂知识,用扎实的训练掌握知识,并且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受到学习方法的启迪,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为此,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编写一份教案。人教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单元知识和训练处理得非常简略,没有提供更多的材料,也没有对单元知识作更深入的分析,因而,单元知识的教案的编写,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有强调的必要。便写这份教案,着重从两个方面考虑:理出一个纲要,形成简洁醒目的板书;补充一些材料,主要是初中文言课文与诵读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前者便于学生弄清知识要点,课后理解记忆,后者揭示前后联系,做到温故知新,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诵读知识的使用价值以及运用方法。

第二、弄清一个概念。文言文的诵读,读清句逗是一个重点,它涉及到对前后文的理解,对文言式的掌握等深层次的问题。对课文生疏的学生朗读不重畅达,问题多半出在句逗不清,语气不明上,而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读破句”。一些长句自不用说,就是一些短句,也会读成:遂使之行成/于吴,朝服/衣冠,今齐地方/千里,有大石当中/流。要求学生不要读破句,必须搞清楚什么是“读破句”。课本对这个概念未作解释,于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这个句子:“此中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语文读本•赤壁之战》),“此中所谓”后面,自然可以停顿一下,以显示下面是引文;引文有十个字,是个完整的句子,中间要停顿的话,就只能停在主语的中心语“末”的后面;如果不辨清语意,误停在“势”的后面,就是读破句了。同理,“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不能读成“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基础上,总结出读清句逗的规律:辨明词义、掌握虚词、分清结构。最后,通过师生双边活动,给“读破句”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由于错误处理句中音节停顿而导致语意改变或句意费解,就叫做读破句,这是我们在诵读中要尽量避免的一种错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诵读,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概括能力。

第三、解剖一只麻雀。在掌握了诵读的要领之后,如何对一篇课文进行朗读处理,如何才能用有声语言把课文的思想内容、风格技巧表现出来,这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该予以充分指导。否则,学生的朗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句的准确上,整体的和谐、连贯的气势还是不能表现出来。选一篇典范的课文,从诵读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的内容,揣摩文章的技巧,最终做到字正腔圆、抑扬有致、顿挫得当的诵读,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了。在本课题实验中,选择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过秦论》作为诵读教学的优化实验案例,以朗读指导为切入点,进行弄清字句和分析结构的课堂教学,然后“听读→教读→朗读→背诵”,最终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古往今来,人们对《过秦论》评价很高,认为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朗读的时候,要以充足的气势,高昂的语调,流畅的节奏,表现它“气盛”的特点。《过秦论》叙事说理,以史带论。从开头至“遂并起而灭秦族矣”,用五分之四的篇幅叙述秦国由兴盛到灭忘的历史过程,然后,用五分之一的篇幅和抒发议论,剖析原因,点明秦国的过失。叙事是议论的基础,议论由叙事自然地生发而出,两个部分互相渗透而又各有侧重,朗读的时候应该应用语调、节奏的变化显现文章的层次。叙事部份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的,清晰的显现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纵线。对于这条纵线上的一些关键之点,即能说明秦国灭亡的原因的史实,不惜浓墨重彩大家渲染,使秦国灭亡的原因不讲自明。作者着力渲染的,是秦国的两次被攻:第一次诸侯“会盟忙而谋弱秦”,第二次陈涉“转而攻秦”。对于这两次攻秦力量的优劣众寡的悬殊和结果的“成败异变”,作者不惜笔墨,对比反衬,铺张扬厉,朗读时要注意表现。第一次攻秦,是在秦国国势日强,野心勃勃之时,“诸侯恐惧”因而“会盟忙而谋弱秦”。“恐惧”重读,点明攻秦的原因。“会盟”重读,说明攻秦力量的联合。“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珍器重宝”和“肥饶”重读,说明诸侯各国不惜血本,攻秦的决心很大。紧接着,作者运用多重排比,极写攻秦力量的强大,朗读这些语句,要以逐渐加强的语调,流畅连续的节奏,渲染出磅礴浩大的气势,使听者产生诸侯必胜的预感。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出与感觉完全相反的结果。秦“开关延敌”大获全胜,作者对此有充分的渲染。这些句子,要读得雄浑有力,以突出秦的胜利。“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要读得缓慢而滞重,表现诸侯的惨败。胜利与失败,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秦王朝前期的强大无比。第二次攻秦,是在秦朝极盛之时,作者先极写秦的强大,这些句子,要读得气势充沛连贯,表现秦国不可一世的赫赫声威。到“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语气达到极强,“而”字后停顿一下,“谁何”以傲慢的语气加强反问,表现秦的暴政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紧接着,又极写陈涉之差,从地位卑贱、人力物力匮乏写到起事的诸种不利条件,朗读这些句子,要用略轻略缓的语调,表述出陈涉的“无足轻重”,与秦国的强悍形成鲜明对比,使听者产生陈涉必败的预感。然而紧接着,笔锋又一转,写出完全相反的结果。“天下云集响应”,“天下”二字拖一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应以雄浑有力的语调、稳健的节奏,描绘出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壮阔画面。“山东豪杰遂并起”音调上扬,“而亡秦族矣”,音调下滑,表现秦王朝百年大业毁于一旦的情态。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议论,在叙事的基础上自然地生发而出。“且夫”“夫”字拖音,表示议论开始,引起听众关注。紧接着,将两次攻秦从总体上进行比较对照。“自若”“尊于”“銛于”“抗于”是对比的关键词语,要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要以缓慢、深沉的语调激发听者急切追寻原因,为揭示答案预蓄语势。篇末,“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点明秦暴亡的根本原因,是全篇主旨之所在,要读得稳健有力。实践证明,在高一年级选一整篇文言课文,在大致疏通句意、基本了解结构之后,从朗读的技巧入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诵读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

三、强化训练措施

廓清认识,掌握要领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去落实训练,很可能前功尽弃。探索诵读训练的有效方法,应该与文言教学相始终。

研究性听读。听前让学生做好准备,用铅笔记录下范读音带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处理情况,然后仿读,这是第一个程序。接下来,让学生小声跟读,对照检查,找出差距,以便纠正。有条件有兴趣的,指导学生制作自己的朗读录音带。一篇课文,经过这样“听—想—读”的几次循环,读起来就有声有色了。

教师做好示范。这里主要指背诵而言。如果教师基本上把文言课文背下来,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应该背得准确流利,那么,教学中,凡是遇到可以比较对照,可以前后联系的语言现象,教师脱口而出,让学生尝到温故知新的滋味、比照联系的甜头,然后要求学生背诵,就不困难了。比如,“窃计欲亡赵走燕”,教师先背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老翁逾墙走”,那么“亡”“走”两个字的意思,学生就不言自明了。词语是这样,语法问题也是如此。

建立诵读档案。不是那种背诵日程表,而是学生对背诵要领的掌握和背诵技巧不断提高的记录。“不读破句”,是诵读档案的一个重要量标,要对读破句的情况做出归纳整理,针对学生的错误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指导意见,以减少错误的重现率。诵读档案中的最高指标,就是诵读过程完整统一、自然流畅,用毫无滞涩的有声语言,传达出文章所表达的艺术境界。诵读档案的建立,为教师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为学生诵读训练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优化考试测验。期中期末考试必考背诵默写。但不采用从某处写到某处的死题目,而是考查理解背诵。如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这样一些问题:《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勾践灭吴》中,越国父兄是怎样说服勾践向吴国报仇的?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是什么?在触龙看来,父母应该怎样爱子女?这样的考试题目,真正检查了学生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能否在背诵的前提下应用,也向学生展示了诵读的新天地,培养了诵读的自觉性。

四、指导背诵方法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较,除了文言篇目增加以外,文言文的背诵篇目增加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以高一年级而论,原来的两册教材共16篇文言,其中要求背诵的第一册有两篇,第二册有两篇,一年下来,一共背诵四篇文言课文。而新编教材高一年级两册课本24篇文言课文中,除了第二册的两篇以外,共要求背诵22篇文言课文,在上学期,则要求学生学一篇背一篇。再与初中相比较,初三年级两册语文课本共10篇文言文,几乎占初中阶段22篇文言课文的一半,背诵篇目为四篇全背,四篇背诵片段。从这些数字的比较中,我们除了了解到新编教材在文言文背诵的要求上有大幅度的提高以外,我们也应该看到,高一新生在文言文的语料积累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底子。即使有所遗忘,至少也有10来篇文言文的记忆。因而学生对文言单音节占优势的语汇特点,特殊句式的基本结构,与现代汉语区别明显的语调处理等与诵读有密切关系的知识能力结构上,并不是从零开始。只是,如何应对成倍增长的课文背诵,教师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除了不厌其烦地灌输“重复是学习之母”,不嫌其多地鼓励学生多背勤诵以外,还要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背诵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完成文言文背诵这一高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从而为以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背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目诵,或口诵,或心诵;或独诵,或齐诵,或独齐间诵;或整体背诵,或分层背诵,或整分背诵;或尝试背诵,或辅导背诵等等。背诵也像写作一样,虽有基本方法,但无固定办法,要因人因文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所谓基本方法,大致有以下六种。

第一、整体背诵。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一遍又一遍地,从头到尾地进行记诵。优点是脉络连贯,便于整体感悟,加深理解。缺点是内容太多,容易疲劳。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应用在背诵较短的课文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兰亭集序》或者要求片段背诵的课文如《勾践灭吴》、《鸿门宴》。

第二、分层背诵。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板块记诵。优点是难点分散,各个击破。缺点是孤立割裂,不便理解。若能扬长避短,将其用在那些故事性不强而又层次分明的篇目的背诵上,照样会取得好的效果。指导学生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谏太宗十思书》可以采用这一方法。

第三、整分背诵。顾名思义就是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有机结合。优点是取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利而去其弊,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背诵较长的课文,常常是最前面的部分或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容易记住,即心理学上所说的“初始效应”;最后面的部分也容易记住,即心理学上所说的“近时效应”;中间部分则往往记不牢,即的心理学上所说的“中远效应”。因此,运用这种方法要强化“中远效应”,增加中间部分的重复率,形成强刺激。较长较难的课文如《滕王阁序》的背诵,可以采用这一方法。

第四、尝试背诵。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几遍,合上书本尝试记诵:看看哪里易背,哪里难背,哪里会背,哪里不会背,难背、不会背的地方要再重点朗读、熟读直至背诵。这种理解、朗读、背诵三位一体的方法,比起一遍遍的机械记诵的效率要高得多。像《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类有许多早已为学生熟悉的故事或句子的文章,像《归去来兮辞》这一类妙辞佳句令人应接不暇的美文,都不妨用这一方法尝试背诵,直至脱口而出。

第五、聆听背诵。将听人读与自己背结合起来,比如把听录音磁带的朗读与自己小声地模仿着背读结合起来,交替进行,通过多种感官,利用条件反射学说,建立心想、口念、耳听多渠道的信息网络,可获得最优化的背诵效果。凡对学生来说理解较易深入、文字较为晓畅的课文如《六国论》、《项脊轩志》等,无论其重说理还是主抒情,都可以用这一方法取得较好的背诵效果。

第六、提纲背诵。对那些事件繁复和逻辑缜密的文言课文,背诵前可以将文章中那些有内容提示作用的语句摘抄出来,作为背诵提纲。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到五六分熟的时候,不看课文,只看提纲,让关键词语唤起记忆,最后达到脱离提纲背诵如流的程度。鸿门宴上剑拔弩张,范增张良斗智斗勇,各色人等纷至沓来,背诵时,可根据不同学生的记忆情况,编拟详略不同的提纲,以为背诵之助:沛公见项王→范增举玉玦→项庄拔剑舞→张良见樊哙→樊哙带剑入→项王赐彘肩→沛公起如厕。有些课文,可按背诵的思路,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拟就提纲,依纲而诵,逐渐熟练。如背诵韩愈的《师说》,可按照如下提纲进行:提出论点→对比论证→名人例证→写作缘由。

不用说,重复,仍然是背诵的不二法门。但讲究方法的重复和不讲方法的简单机械的重复,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以最优化的教学思想为武器,以合乎学习心理学的方法为指导,重复,必然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假如学生的背诵达到了“言似出于吾之口,意似出于吾之心”的地步,那么,文言文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就会滋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而那些耐人咀嚼的名言警句,学生使用起来,便会出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境界。这,也许就是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增加文言篇目、大幅提高背诵数量的初衷吧。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