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刘忠诚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语文教学大纲也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历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如阿Q的落后愚昧、自欺欺人,路瓦栽夫人的醉心虚荣,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保尔柯察金的坚强勇敢……这些人物无不以他们的鲜明性格,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撼,使人得到美的愉悦。教学中,教师如能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蕴含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就会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学会鉴别生活中的美丑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正面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得到美感,也要教会学生从反面人物或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美。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于反衬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

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

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图画,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去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如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赞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绝不旁逸斜出。”这一段话,作者表面是对白杨树的赞美,实际上是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抗日军民的礼赞,赞美广大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革命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领会这些理性内容,才能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我们还要通过自然形象让学生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如孙犁写的《荷花淀》,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也是如诗如画的。这部作品所反映的虽然是战争年代,但是,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我们却看不到残恒断壁,看不到硝烟烈火,而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文章开头写道:“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银壁一样。粉色荷花箭样高高地挺出来……”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展现出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社会美。

社会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劳动美和生活美等。美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我们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体味劳动美,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明确劳动的内涵,得到切实的劳动美教育。

生活美是表现人物健康高尚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如茅盾写的《风景谈》,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物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写的是主宰“风景”的人。文章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扬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揭示了人类比自然更加伟大。学生从中得到生活美的教育。

具体说来,我们主要应在阅读和写作两方面多下功夫。

阅读:在阅读评价中理解美、抒发美。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记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课文,而且大多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课文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材料,其实也是一篇篇很好的美育教材,是学生仿美创美的范例。课文中或生动鲜明的形象,或真挚美好的情感,或丰富神奇的想象,或精美的结构、优美的语言,无一不是学生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丰富源泉。学生从阅读教学中可以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谋篇布局的结构美、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一、 激发情感,真切体验

文学作品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另一方面又体现作家的创作个性。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被动接受,要作为主体自觉地感知、想像、理解作品。只有当学生参与到文学活动之中,与作品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去探寻、领悟时,获得情感体验才会成为可能。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创设氛围,全心投入

“美感教学”的目的是要构建美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被作品的美所打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三、开发美点,陶冶情操

在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指导下,正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领略作品中的旋律美、语言美、人物形象美、心灵美……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如优美的朗读就可以创设审美意境)、有感情的讲解去感染学生,启发诱导他们从内心深处去感受美的熏陶。如对《背影》的教学,在经过欣赏性阅读和分析讲解之后,老师可以水道渠成地把朱自清散文的写作特色加以归结为:真诚、含蓄、适度六个字。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出;适度就是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浓淡相宜。这三个特点相互渗透,使《背影》成为脍灸人口的艺术珍品。其实,这一特色同学们在阅读时基本上都能体会出来,教师在这一阶段进行深入启发,学生对这篇美文的感受就得到了升华。

四、自由想像,张扬个性

阅读是写作的逆创造,优秀作品的魅力之一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像的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想你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用作品去打开学生想像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作品的了解也会不尽相同。作品带给大家的想像不会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后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去感受作品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使他们用自己的情感编织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个性的张扬。

写作: 在习作评价中创造美

(一)指导学生观察美

要使学生写出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并富有美感的文章,不仅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引导学生从观察开始感受美、评价美。“美在生活”,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美,我们必须要求学生不仅要用眼看,还要用心去体味、感悟,引导学生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心想、口说,使学生全面、立体而不是片面、单一地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这样,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美,感受到生活的无限丰富。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闪光点,善于抓住美的瞬间。

(二)启发学生想象美

想象在审美心理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的美学家曾把它作为衡量艺术才能的重要标尺。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启发学生想象,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天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反过来又能激发学生表达美的愿望,因为想象伴随情感活动,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同时,情感进一步升华,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从中悟出更深层次的美。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这种美的形象和情感表达出来。

(三)引导学生表达美

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美感,或空洞无物,成人腔调,原因之一就是不善于用语言去表达美、创造美,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真情实感的流露。“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是说,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因此,作文审美教育应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去创造。真实、具体、讲究形象、有真情实感。平时注意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汇,锤练词语,善于运用词汇,做到文质兼美。

总之,语文课是一门有着灵性的特殊教学内容而又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是以智育为中心,德育、智育、美育 “三位一体” 的。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让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文教学中美的规律,运用美的规律来观照语文教学,按照语文的美的规律来创造语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