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袖珍小说二例(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唐代诗歌中若论行文的悬念迭现,情节的曲折多变,以及主旨的含蓄蕴藉,我以为,金昌绪的《春怨》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最类似于微型小说,作诗而近于小说,以小胜多,以点代面,尺幅千里,正如巴尔扎克说的“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这不能不说是诗歌创作的一个奇迹。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特点稍作分析。 金昌绪的《春怨》是这样写的:“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四句20个字,写得悬念迭现,波澜起伏。首句点明绿杨枝头,黄莺宛转,本来黄莺不论从形体的玲珑小巧,轻盈自由,还是从歌声的清脆响亮,悦耳动心来看都是人们热爱、歌咏的对象,可是女主人公却非要“打起”它,赶跑它,这是何故?第二句“莫叫枝上啼”,回答了首句的问题,原来是不要让它在不该啼叫的时候啼叫。这一声又一声的啼叫在女主人公听来绝对不是悦耳动心,而是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女主人公需要一个清静安宁的空间,她心事重重,忧心忡忡,那么,她有什么心事呢?她正在做什么呢?第三句“啼时惊妾梦”,直言其事,回答第二句的疑问,原来黄莺的啼叫打扰、惊醒了女主人公的沉沉酣梦。此梦如此深沉,如此重要吗?都快天亮了,该是梦醒起床的时候了,女主人公何以如此痴迷眷峦,沉迷(醉)不醒?她到底梦见了什么呢?第四句“不得到辽西”点明答案,原来她正心驰神往,梦飞辽西。辽西是遥远的边地,她的什么人在辽西?和她是什么关系?他又为什么背井离乡,远走辽西?一切尽在不言中,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回味。诗歌四句,只说一事,却不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折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读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正是小说的笔法写诗的效果。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皮山中,云深不知处。”诗歌本来写一个简单明了的问答片断,却写得含蓄曲折,巧妙别致,寓问于答,意趣横笔,悬念迭现。“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问语全省,只从下句童子所答“言师采药去”可以想见问的大概貌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于何处”这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三问三答,须用六句方能表达完整,贾岛采用了寓问于答,以答代问的手法,以精言妙语20字表达,真是含蓄得深奥,简洁得可以!此外,此诗三问三答,逐层深入,感情表达,曲折起伏,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松下问童子”时,问者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心生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怅然若失,无可奈何了。问者感情曲折变化,起伏跌宕,突出了他对友人(隐者)的仰慕和向往。 综上所述,写诗像写小小说一样,注重起承转合,注重悬念没置,情节变化和人物刻给。从而使诗歌具有一种尺水兴波,尺幅千里的表达效果,贾岛和金昌绪的确是诗中高手,而这样的诗中精品也更值得我们与小说比较而读。 ((邮箱:xccwxx@163.net邮编410007) 作者邮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