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是什么?(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广东中山二中语文组 蒋晓辉 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后有个“思考·探究”题: 作者在第一部分中认为,假如文天祥在被抓的时候就死去,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但同时作者又说:“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从他的精神吸取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把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你认为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说:“可以参看文章末尾‘文天祥可以“求仁得仁”,从容捐躯的了,他已完成了在尘世的使命’”语焉不详。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薛金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倒是做了详细的解答:“文天祥被捕以后,在敌人的各种劝降、诱降面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这时候,即使死去,他的高尚品格,也可以流芳千古了,在(笔者按:疑为“但”)社会还需要他,人民还需要他,大宋还需要他,需要他实现更崇高的人生价值,需要他为了民族的解放,大宋的复兴,献出毕生的精力。因此,他未完成的使命应该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做他未做完的事业。” 这个答案让人糊涂。整个回答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语段,中心意思是后最后一句:“因此,他未完成的使命应该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做他未做完的事业。”而文天祥未做完的事业是什么呢?根据文意,自然是指前面的几个“需要”,然而文天祥被捕的时候,“宋”已经不存在,民族已经被征服。“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他已回天乏力,他的生死,对民族的解放,大宋的复兴意义已经不大。且原文末尾说“文天祥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可见,他的使命并非“民族解放,大宋复兴”。 至于说献出“毕生精力”,被捕即死,也可以说献出毕生精力的。如果说被捕即死,是死得太早,算不得“毕生”,那后来的被杀而亡,也是没有终其天年啊。是不是可以说,文天祥并没有献出其毕生精力呢?否则,“未完成的使命”怎么会是前面的那几个“需要”呢?我们认为,这个答案只要简单地写成:实现更为崇高的人生价值。 一、文章第一段说:“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这里作者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文天祥最后是完成了他的使命的——在“九州百姓的疆域”,竖起又一根立柱。也就是说,其价值是精神上的。 二、文章第二段说:“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没有结束。”作者的意思很明白: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就是让生命放出更多光华,为民族精神提供更多的钙质,为盘古氏的板斧提供磨刀石,为长江黄河增添更壮美的音符。所谓“更多” “更新” “更壮美”,就是说文天祥当时(被捕时)还不具有,或者说还没有实现这一价值。 三、文章第三部分开头说:“正是站在文明文化的角度看,这又是人类的一大骄傲。南宋以来,不,有史以来,东方爱国主义圣坛上一副最具典型价值的人格,恰恰是在元大都兵马司的炼狱里丰盈,完满。”也就是说,此前,文天祥的人生价值尚未丰盈,完满;或者说还没有体现出来。只有在最困苦的时候经受考验,才能体现出价值来。作者在接下来例举的一些人物:但丁、马可。波罗、司马迁、李煜,都是在最困苦的时候实现他们的价值的。 四、文章末尾写道:“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常常要推出一些人来为社会立言。有时它是借屈原之口朗吟“哀民生之多艰”,有时它是借霍去病之口朗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一次,便是借文天祥之口朗吟《正气歌》。。。。。。至此,文天祥是可以‘求仁得仁’从容捐躯的了,他已完成在尘世的使命,即将跨入辉煌的天国。”作者在此更明白地告诉我们,文天祥完成了《正气歌》,完成了为社会立言的重任,就是完成他在尘世的使命。 综上所述,所谓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绝对不是指“民族解放,大宋复兴”,而应该是更鲜明、更形象地向世人表明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铮铮铁骨?应该是为社会立言,写作《正气歌》这样不朽的诗篇,在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竖起又一根擎天立柱。 作者邮箱: syxheiwei@21cn.com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