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碌人生
(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最近学校召开高三年级家长会,月考结束,班主任将各个学生的成绩打印好了,裁成小条,一一分发到家长手中,类似发工资条。会后与几位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交流,言道:“其实,你的基础不如人家,你就要在日常学习中更加要付出的多一点,晚上学到11-12点也正常,1-2点也不为奇。咱们都是这样熬过来的呀。”听毕,与会家长频频点头,大表赞同。 接下来的家长与学生的“想当年”的交流中无不加强这种意思,无非成就一番功业,不脱了“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式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奋时”的苏秦的奋斗史。 可能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瞌睡斗争史,而且成了值得标榜的道德史的重要象征。从刘兰芝的“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成就女人贤德到而今的数以千万计加班加点的打工妹;从“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恃睡眠不足成就的六国挂相的煌煌业绩到今日的题海无边奋斗是船的莘莘学子,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们都是一直用毅力与瞌睡较量,谱写出一则则充斥我们典籍的用来教导后人的道德故事。 我们的文化一直在催逼我们勤奋辛劳而避免安逸,用低质量的睡眠来达到超人的成就,汤因比曾提到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们的文化的辛劳的特色,我们不得不日夜操劳不息,不得不“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每日如此。《诗•氓》)。用我们的意志拖着我们疲惫的肉体走完我们劳累的一生。“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一直是我们道德所痛恨的字眼,它得以保留的唯一原因不外乎是作为反面教材来对后人进行更为生动有可比性的说教。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都成了一种落伍的不求上进的生活方式而被我们所抛弃。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正直是与”(唉,各位君子,不要贪图安居逸处,尽力履行你的职责,与那些正直的人站在一起。《小雅•小明》)这种基于正面道德的告诫如洪钟大吕轰响千年不绝——可是,履行职责到什么境地,才算勤勉了呢?才算完结了呢?正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所做的滚巨石上山的苦役一样永无止息。也许这也形成了中华民族表面上的美好愿望:古典戏剧中“苦尽甘来”的大团圆的喜剧结尾--------毕竟所付出的苦痛与辛劳是有所回报的。然而骨子里却对这种美好归宿遥不可期心存着莫名的痛楚:听听传统民乐你就会知道,陨声如怨,箫声如诉,二胡如泣。“一把二胡拉断腰”那里说的是练琴,这是劳碌人生的最好注脚呀。 孔子责备他的学生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原因是他敢“昼寝”,公然把睡眠当回事。而他自己则是“诲人不倦”——他哪里是不倦,简直是硬撑着罢了,墨子都“不倦”成了“摩顶放踵”(头顶秃了,脚跟肿了。);看看当年的公务员“慧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天上几颗小星星,三三五五挂东方。急急忙忙我上路,起早贪黑为公务。——唉,我的命苦!《召南•小星》)——此老兄之苦,简直可上一堂忆苦课了,思甜却是没有的;贵为天子,圣君大禹的“股无完肤,胫不生毛”(大腿累得精瘦,连小腿上的汗毛都掉光了)不用说了,即便是暴政代表秦始皇,每天都要看几百斤重的竹简奏章;做君的苦,做臣的苦,做公务员苦,做农夫苦,做自由职业者苦…… 我们日夜兼程,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奋斗是劳动,艰苦是没劳保,勤是要马儿跑,俭是要马儿不吃草。为的是我们自己支撑自己的天空使之不坠,踏实自己脚下的大地使之不陷。我们要生活,我们就要竭尽全力……茫茫人海,哪一张脸不憔悴,哪一颗心不疲惫,哪一副肩膀不荷累? 为凡诸之事所累的子贡问老师,我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休息啊?孔子却手指远处说:“望其圹(坟),皋如也,嗔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你看到那远处的坟堆了吗?高高隆起,如山顶,如鼎鬲,那就是你将来休息的地方。《荀子•大略》)面对这从出生直通到死亡的无休劳作子贡只能大呼“大哉,死乎,君子息焉”,摊上让我们如此倦怠的劳碌人生,我们可不就只能巴望着那永恒休息的到来?大哉!死乎! 还是回到文初,看着在家长几近"零睡眠"政策夹攻下举手交械的学生。 “高考结束,你大睡三天”,我期许。 “不,一个星期。” “好的,一个星期。” 可是,一个星期后呢?我微笑着看着他,只在心里想。 陡然间,我觉得夹身涌起两堵墙,不能曲身,不能回首,向前是一道幽远的甬道,看不到尽头。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