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可好古语(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江西省清江中学 李弗不 虽然白话文在今天的语言里占了绝对的量,但各类时文或报章总有人,写着写着,就蹦出一些冷僻、生硬,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古语文言。特别是作家、名人的偶然所为,更带得一些文学青年,尤其是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当然,如果“瓢”画得生动、形象那也值得肯定。问题是这些“瓢”画得蹩脚、难看,令人哑然酸涩,甚至“反胃”。如: 人教版《语文高二册教参》59页介绍钱钟书的文章里有句:“《管锥编》对《诗经》《易经》《老子》……做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赓扬。”“赓扬”是什么意思呢?真是不懂,连猜都猜不出。原来,“赓”读(gēng),是“继续、连续”之意。 “2002年,众多朋友为他祝五十大寿,我曾以诗祝嘏。”(《往事纷纷到目前》,《人民日报·华东版》2002年2月14日8版)“嘏”念gŭ或jiă,是“福”的意思。如果把“祝嘏”换成“祝福”,不但通俗易懂,而且明白晓畅。 翻早一点的资料,得一条:《文汇报》1980年3月21日2版上,曾有一则报道美国留学生魏莉莉演出京剧《贵妃醉酒》的消息,该报用了一条颇为“新奇”的标题——《美国学生演贵妃 神态逼真醉“氍毹”》。一般的读者根本读不出这俩字,更不要说知其意思了。查字典得知“氍毹”念(qú shū),意思是毛织的地毯,旧时演戏多用来铺在地上,以此代表舞台。如此冷僻的古语真是令人费解。而有的报纸,同样报道此事,却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文题《京剧舞台上的“洋贵妃”》。这个标题里的“洋”与“杨”谐音,不但通俗易懂,而且新颖别致,妙趣横生。 有些同学就跟时髦,也酷爱古语,但又好而不精,甚至词义也不甚理解,因而时有误用之嫌。如有个同学写一老人:“老爷爷梳理好已经睨见银丝的头发……”。句中的“睨(nì)”是“斜着眼睛看”的意思。试问:有几丝银发难道非得斜着眼才能看见吗?如果改成“老爷爷梳理好略见银丝的头发”岂不是一样能将文意表达清楚吗?再如,有个同学写《后生可畏》一文,这样写道:“后生可畏,青少年同志们,我们共勉旃!共勉旃!”你看后文,文白相间,都用了十分冷僻的文言助词“旃”。这同文体与内容又是多么地不协调!一般人读到这个“旃”字,非得放下文章,查查字典,才知其意不可。“旃”念(zhān),是“之焉”的合音。“勉旃”即为“勉励”意。“勉励”意思多么清楚,何必要把个早已过时的冷僻字,翻出来呢?是不是有卖弄之嫌? 此外,还有不少文言词语,如“梼昧、褦襶、关捩、穰穰、佻僆、詈声、轇轕、饾饤、斫丧”等等,有些同学也喜欢用,这就给阅读理解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像鲁迅先生那样,善用一些富有表现力和冲击力的妥帖佳词,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故作高深、耸人听闻、炫耀卖弄、搜索枯肠地选用些古怪、生僻的字眼来连词缀句,那就大可不必了。 作者邮箱: heeyoo8877@yahoo.com.cn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